读《身体的乡愁》(续)

个人日记

 

  (四)                    

如今,在体育竞技场上,小到校运会,大到奥运会,最引人注目的最激动人心的比赛,当然是百米短跑,有次奥运会上解说员极具煽情的说“现在,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最简单的、也是最美的、最激动人心的比赛,百米短跑开始啦”。是啊,直立行走是猿进化成人的一个分节点。人类走路也是在进化的,从四肢到两脚,从同手同脚到左右协调。今天喜好安逸的人们,已经很少迈开步履,出门乘车,居家沙发、按摩椅,休闲时还可以做足底按摩,走路已经成为一种奢侈。

今天,城里的孩子们上学,不是乘公交车就是坐专车,乡下的孩子们上学,不是乘公交车就是家长摩托接送,几乎不用走路上学。我们那时候,上小学在村子里,来回走几里路,上中学到小镇,每天来回走二十几里山路,翻山越岭、跨沟过河,很多时候还要肩挑一担柴火用来煮熟自己吃的饭,或肩挑一担农家肥用于我们自己在学校种的试验田,家庭困难的孩子还要起五更,肩挑一担柴火到小镇上卖了再去上学,自己解决学习用具甚至学费,就这样一走四年,这是四年的上学路,是四年的少年岁月。走出的是强健的体魄,是坚韧的意志,是对生活对人世的体验与品味。经常走路的人,会收获很多人生经验,有一种通透和达观,有一种持久的耐力。即使偶有积郁也在这一路的奔波中挥发了,被风吹散了,被日头蒸腾掉了。今天的人们,普遍没有走过多少路,因为苦难经历的少,所以会放大苦难,放大疼痛和悲伤,会发现车到山前没有路了。这是享受现代化便利之后,时代给我们种下的劫,从身体和本能上,已经没有勇气也没有智慧,去跟眼前的高山较量了。在出门就是汽车、火车、高铁、飞机的时代,我们不单单怀念走路,而更是一种简单的、原始的、自力更生的出行方式的乡愁,也是腿和脚的乡愁,我们怀念爬涉,腿和脚怀念劳累,怀念尘土和远方。当你把自己交给大地,大地才会把原来的你还给你自己。就像那时候,我们从小就用力走路,肩挑手提,稍大就去生产劳动,耕地施肥,开山垦荒,栽秧割麦,担水砍柴,把身体置放到自然和代谢的状态,接受山高路远,风吹雨淋,日头汗水的雕刻,身体结实、矫健、挺拔、简单、流畅,而今天的人们,享尽了便利与舒适,吃的是高热量的快速食品,住的是电梯暖气空调房,夏天没有大汗淋漓,冬天没有彻骨寒颤,出行车迎车送,不到半夜转钟不睡觉,所以赘肉满身,双臂无力,满眼疲惫,身体远没了过去乡下人的那种从大地和泥土里走出来的结实强壮感,饮风接露得天地之育的精气神灵感。

正如《身体的乡愁》所说:几千年来,我们的出行方式有了巨大的进步。由最早的步行,后来的人力蓄力,到如今的工业力的介入,出行半径有了天地般的增长。交通工具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也在潜移默化地重溯着每个人的人心人性。可以说,交通工具的便利和现代化反而萎缩了我们的心胸。古人在那么艰难的出行和行走上,用脚步丈量山河大地,在马背和驴背上一寸寸观览人间,却有一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气度,一个人心头有一个天下。而今天我们在高铁、飞机上,几个小时就可以到千里之外,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就像自己的村落,既可以俯瞰天下之大,也可以明白地球之广,但阅尽千山万水之后,胸怀却萎缩坍塌了,越来越小,小到只有身和家,不见国与天下,眼里只有一己的悲欢利欲了,每个人都躲进了自己的“小”里。

                           (五)

《身体的乡愁》有一节:回到笑,回到哭。我忽然想起小时候,乡下的习俗“嚎丧哭嫁”。哪家女儿出嫁,母女要抱头痛哭,还要大哭,哭得越凶,将来娘家就越兴旺,女儿到婆家也就越幸福。女儿不伤心伤意地哭,往往被谴责“没良心,养了她一二十年啊!”,甚至认为,不哭的话就不吉利。哪家老人了,老伴或子女们都要在灵堂前守候并大哭嚎叫,表示哀悼和悲伤;以迎前来吊唁的亲朋,这也是礼数;是念念不忘养育之恩依依不舍离别之情的倾诉,这种哭,发至肺腑,源至内心;尤其是旧时在这里嚎哭的女性,她们大多社会地位低下,受尽了社会和家庭的折磨,她们的哭丧也联系着自己的悲惨遭遇,如诉如泣,涕泪俱下,带有节律的哭腔,凄惨悲伤,能感染在场的所有人,都陪着她流泪抽泣。高中毕业那年,我外公去世,亲朋乡邻们就在私下里议论:“你们看,他的小姑娘(我姨妈)比幺姑娘(我妈)哭得伤心多了”,“当然呢,小姑娘造业幺姑娘享福”。而现代的年轻女性很少感受生活的苦楚,即使亲人过世,只是默默流泪,不会哭诉,最多是泣不成声。现在,哪家老人了,为了有白喜事的那种气氛,就在灵堂前播放哀乐,或请专门的哭丧婆代哭,这些哭丧婆只有哭腔,没有眼泪,更没悲伤。就是今天的笑,有很多也是被训练的技巧化了的。如:空姐和礼仪小姐的笑,是职业的礼仪的笑;人们平时跟熟人朋友寒暄时礼貌的笑,是一种社会和交往的笑;如今社会上有专门制作笑的专业团队,网络上的笑话、电视上的喜剧、小品、相声,也都逗笑了我们,我们确实真心的笑了,暂时忘却尘世种种,但看多了就麻木了,笑不出来了,因为它是人为的,不能让人会心,更不能让人刻骨铭心。

所以,我怀念的哭,是小时候路过村头时被狗狂叫追赶或一个人翻越一座山头时恐惧的哭,是做错事被大人骂后的哭,是自己生病时担心的哭;我怀念的笑,是一群玩伴合作,去偷摘觊觎了几天的果子时的笑,是钻进豌豆地里躲藏着吃饱豌豆米,出来时豌豆苗毫发未损、豌豆地没留丝毫痕迹的笑,是莫名大哭时被自己的响屁逗乐了的笑,是大热天吃饱午饭后,躺在屋旁竹林里,碎阳光晃动在脸上那痒痒的笑,是小姑娘时被大人们戏说婆家时羞涩的笑。因为,它们都源于自己的本心,是神态的妙肖与细腻,是情绪的真实与深刻,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真诚。

(六)

       在山里长大的我,有一些味道跟一些特别的记忆、故事和岁月长久的联系在一起了。很长时间里,那些味道的记忆深刻、浓重、持久,以至于今天再闻到它们,立马就有一种记忆,有一种场景。比如:偶尔闻到煤油味(煤油,小时候老人都叫洋油)时,那漆黑的夜晚煤油灯忽闪忽闪、忽明忽暗,灯花不时地炸响,间歇,还不时地用针挑灯芯,耳边立马响起像“猪油灯盏---拨一下亮一下”乡里骂人不活泛的这句话,尤其是用松油结疤“点亮”,浓浓的松香在屋里弥漫飘散,节日似的,屋里亮堂堂的,还把所有人的脸都抹下淡淡黄润的光;还有,现在偶尔祭拜上香,就会想起小时候,家里的锅盖大多是用红心柏木做成的,不仅结实经用,而且蒸饭时稻香柏木香天然浑成出一种非常别致的味道,我们小孩子就常常站在灶跟前,闭上双眼,贪婪的吸允,迫不及待的等待锅底炸响声和锅巴香的出现,那种致味那种香啊,恐怕再也闻不到了。

     在城市的公园、花坛、湖边,你可以看到花开花落,看到万紫千红,却闻不到乡村春天里,万物勃发的青香拌和着泥土的味道,那轻轻的、柔柔的、嫩嫩的芬芳,也听不到四周似有似无的“兹兹”的拔茎抽叶的声音,听不到落叶飘零的轻响,闻不到落叶与泥土混合后的淡淡腐香。城里有春天的色彩,没有春天的生机与气息,城里有秋天的落叶,没有秋天果实的沉甸与浓香。小时候的乡下,几场春雨过后,自家菜园里的韭菜、香葱,碧绿、鲜嫩、辛辣,割一把炒鸡蛋或切一段下手擀面,嗅起来或吃进嘴里,真是带有淅淅沥沥春雨的味道,带有湿润的味道,松软的泥土的味道,还有它们本身的辛辣清香味道,那味道有质感,有层次,带有颜色:叶片的碧绿,根茎的深红或葱白,还有泥土的褐黄。正如杜甫诗曰“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小时候,乡下的孩子有一门家务必修课,就是“弄猪草”,就像现在的孩子上学每天都要做作业一样,每天放学回家,放下书包拿起篮子和铲子,到田间、地头、沟边、河旁,寻找猪能吃的各种野菜,至今,叫得出名的植物都是那时候认识的。暮春初夏时节,植物丰茂,其间,你就会闻到成百上千种味道:蒲公英的辛味,茅草根的甜味,刺芥的苦味,燕窝草的甘味,苣篮草的青味,竹蓟草的脆味,水里各种草的腥味,或拽一把野菜把它揉碎,绿色汁液染满手掌,散发出清爽和淡淡的冷味,正抽穗的麦香味,正发芽茁叶的秧苗味,燕子在屋檐上落下粪便的酸味,鸡、猫、狗淋雨后身上毛发的臊味,早上田埂上露水的湿味,晚上吃草吃得鼓胀鼓胀的牛,回家的路上拉下热气腾腾的牛屎牛粪的臭味,你一定体会到味道的浓度,感受味道的质感。有风的时候,你还能在风中嗅到更多的味道,春耕时节秧田的泥土腥味,不远处飘过缕缕炊烟的草木灰味,你从中寻味到的是人间烟火,天地辽阔,你会油然而生一种亲切,对土地、对山川、对田野、对空中的飞鸟、对墙角的昆虫、对满屋窜的老鼠、对屋后树杈上的鸟窝,房前的棵棵果树,这一切自然赐予的亲切。

                            (七)

在一个越来越快的社会生活节奏里,想慢下来,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的。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已经打破了我们对风霜雨雪和山河星月的美好憧憬。今年(2014)辽宁的高考作文“科技改变生活?”的背景材料就这样写道:祖孙两人坐在山上看风景。孙子说霓虹灯很美,让城市五彩缤纷;爷爷说当初没有霓虹灯的时候,能看见满天繁星,更美。名人马未都写了他观察理解的今年(2014)北京的高考作文“北京的老规矩”,其中也说到: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得太快了,许多东西不经意中就丢了,丢了还往往不知。加之这个世界像决了堤的围堰,沉渣泛起,鱼龙混杂,想保住些好的有用的不容易。我们处在社会裂变的节点上,好坏优劣善恶都是共同而生,保持住好的不容易,增加些恶习稍不留神就既成事实。古人说,积善似垒土,纵恶如弯弓。所以,规矩得老,这“老”是时间的检验,这“老”是文化的磨合,这“老”是自然法则淘汰留下的结果。是啊,科技改变世界已成历史的滚滚洪流,它改变了我们生活的节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如今,如果你想念一个人,一个电话就可以了,在视频上见面就像是在眼前。那有心情去卧听夜雨打芭蕉?那有时间去静看一场雪的降落和融化?在周遭飞驰的速度面前,慢成了一种奢侈!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跟老人在一起,你会感受那种扑面而来的、无所不在的生活气和地气,你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一种缓慢、安定、从容,生活就像墨水在宣纸上一样,缓缓地洇开了,你能从他们的一饭一菜、一言一行中感受到生活本身的重量和质感。今天的人,不怎么懂得从生活本身去寻找乐趣和安静了,生活成了一种负担,一种寻找快乐和刺激的羁绊。在这个快和多占主导的世界里,已没有很多人有心思去慢慢悠悠买回菜,从从容容的做顿饭,没有很多人用功夫去一笔一画写一页纸的字,或慢慢的欣赏一次夕阳和彩霞,甚不会在春天里放一次风筝,不会在夏天里躺在院庭,跟着阳光透过树叶撒下的碎影一起徘徊,不会在秋天去收获一次瓜果,不会在冬天的大雪天里去一脚一脚的踏着积雪,听那“嘎兹、嘎兹”的静响。其实,生活本身确实没有意义,而我们要做的是和一棵菜、一碗饭、一个果子、一件衣服、一杯酒、一根烟、一个人、一件事建立起一种关系和感情来。

如今的工商时代现代化社会,简单也成了一种奢侈,也成了一种能力。小时候,快乐是一件简单的事;而如今,简单成了一件快乐的事!越简单的东西越也有承载力。比如音乐,它就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它没有图像,没有文字,没有现场,只有声音,在简单的形式之下它承载了一些深刻的、全人类共通的经验、情感、和共鸣。比如书法,它只有一根线条在宣纸上流动,在那种简单里,在笔触的疾涩和快慢中、在笔锋的中、侧、偏里,我们会跟着有一种情绪上、内心的波动,会有一种爱恨情仇。还有我们很多人去看自己看过了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总觉得没原著好看,其实原因就在于载体的简单。电影有影像、有音乐、有文字、有对话、有故事,而小说只有简单的文字,你再那种简单中能加入自己的经验、情感、寄托,能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员,你会得到一种和电影不一样的沉浸和投入。吃的也一样,现在端午的粽子,花样繁多,五花八门,什么海鲜味的、肉味的、菌类味的、蛋黄味的,可我家七八岁的轩子只吃白水味的,因为它只有粽叶的青味和糯米的香味,吃在嘴里清爽,胃里舒坦,蔬菜也是喜欢吃我们小时候常吃的黄瓜、土豆、白菜;猪肉只吃蒸肉,牛肉只吃炖的。我观察他玩的所有玩具,但凡遥控的飞机、汽车,智能的菲比、迪尼,他只是一时起兴,买回的那一刻兴奋与好奇,之后就再也不答理它们了,长时间玩的还是我们那时就玩的陀螺,更有持久性的是陪小动物,如乌龟、青蛙、小鱼、蜻蜓;还有穿衣,过去每个季节三两件衣服,穿了洗,洗了穿,出门时照样高高兴兴,而现在满满的几衣橱,试过去,换过来,出门还是纠结再纠结。

本来,“静”字的一半是“青”,另一半是“争”。青是蓝色,争是抢夺。争什么呢?仰起头看看那天空,那一抹天蓝中才有永恒的、亘古如斯的宁静。令人伤悲的是,仰起头看看天空,只是雾霾蒙天,叫世人怎不浮尘满身?就像阎连科在《炸裂志》里写的一样,所有的人,为了钱,似乎从来没有停脚慢慢走路,日日都在你追我赶地奔跑着。一切都是动的慌张的,只有山脉和天空是安静的。

    《身体的乡愁》勾起我对故乡、故时、故事的回忆与眷念,我相信记忆留下的这些美好,一定能使我找到那些已去年代的淳朴、磊落、简单,使这些美好、温暖、本真驱赶如今的粗糙、冷漠、浮华,在滚滚而来的时代波澜上,学会踏浪而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