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想

个人日记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五十八讲,篇首两段言:
       世界上的书可分两大类,一类宜深读,一类宜浅读。宜浅读的书如果深读,那就已给它陷住了,控制住了。尼采的书宜深读,你浅读,骄傲,自大狂,深读,读出一个自己来。
     《道德经》若浅读,就会讲谋略,老奸巨猾,深读,会炼成思想上的内家功夫。《离骚》若深读,就爱国、殉情、殉国,浅读,则唯美,好得很,《韩非子》,也宜浅读。
       以往,尼采的名声在国内并不好,其学说被冠之“超人理论”,和我们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人”相悖。他秉承叔本华的衣钵,引领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这样的人,结局大多好不了哪儿去,果然,他后来疯了,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这不禁让人想到生前穷困潦倒、身后红得发紫的梵高,他割下自己的耳朵送人,好一份独一无二的礼物,后又开枪自杀。
       据说希特勒推崇尼采,还爱听瓦格纳的音乐。咱们的线性思维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那么,敌人的朋友,当然就是我们的敌人,这二位,就没有罗素、萨特,或老柴受我们的宠。
       刚懂得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曾跟风买过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说实话,看不懂,皮毛之皮毛,现如今云深不知处地藏在我家书柜某处。老外的思辨能力特细腻,且穷尽一切,长长的一句话,好几十字,中间连个逗点也没有,没有我们的五言、七言来的分明,不是我这样智商可轻易理解。也幸亏没有自以为是、皓首穷经地钻牛角尖,不然的话,头上那硕果仅存的几根头发早掉净了。
       至于上文提及《道德经》、《离骚》、《韩非子》等古籍,人们皆曰其中有大学问。奈何满篇之乎者也,字字佶屈聱牙,一顾人头疼,再顾人昏厥 ,未及登堂入室,人已倒在国学门槛上口吐白沫。所以说,不妨只管拣朗朗上口、意象明晰、易于背诵的句子,牢记心中。比如《离骚》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换做现在,就是早餐豆浆油条,晚餐烧烤啤酒)。”再比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可别象那辜鸿铭,头顶傲霜枝,倒背《失乐园》,累不累,傻啦吧唧地。在需要的时候,或脱口而出,或落笔成文,充作门面而已,毕竟借用来的省事儿,低碳环保。甭管什么抄不抄袭的,前几日看到一句话,抄袭是最隆重的赞美,源自张爱玲,这下,心里踏实多了,抄起来也更加理直气壮了。
       再举一例,就拿《金瓶梅》而言,浅读者,不过拣那删节后替代字的方框胡思乱想去,深读者,却读出有宋一朝资本主义的萌芽来。至于深读、浅读,各有各的乐趣处,自行其便就是,只要在读书,毕竟还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文章评论

蓝色心雨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就是素养![em]e179[/em][em]e179[/em][em]e142[/em][em]e142[/em]

阡陌随棠

读书的角度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可能大相径庭。较比背后的思想,我更注重其文笔是否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