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领导大家提倡传统文化,中国就会成世界第一

精彩分享

 

来源:净土释疑网 录入时间:2014-10-09 06:39:40



摘自净空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114集 2014年10月6 日 讲于 澳大利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无论在家出家不能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扎这个根


  古时候人用真心的多,什么是真心?简单的说,“五伦”的心是真心,“五常”的心是真心,这从总的来讲。

  “五伦”不是假的,“父子有亲”,特别是小孩在婴儿的时代,出生不满一岁,父母对他用真心,没有任何条件;小孩对父母也是真心,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他完全接受了,藏在他阿赖耶识,就是八识里面种子之中,所以教小孩重要。

  最重要是扎根教育,“五伦”、“五常”就是属于扎根教育。与“伦、常”相应的,让小孩看到、听到、接触到,他学会了;与“伦、常”相违背的决定不能让他看到、不能让他听到、不能让他接触到。要看多久?一般是三年(三年就是一千天)。这样教法三岁的小孩就有能力辨别是非,辨别善恶,辨别邪正,他有能力辨别。不正的、不善的,他会排斥,他不喜欢接受;是善的、是正的,与“伦、常”完全相应的,他欢喜、他接受。古谚语所谓的“三岁看八十”,这样根扎的好,到八十岁,就是一直到老,他都不会动摇,不会改变,根扎的深。

  我们现在不要说社会一般人,我们说佛门弟子,无论在家出家,为什么不能成就?因为我们没有扎这个根。

  古时候一般家庭教育统统都有。古时候有祠堂,你到祠堂去看看家谱,家谱里面就有“家规”、有“家训”。这一个家族从老到小,人人都必须遵守的祖宗的教诲,不能违背,违背是大不孝。现在没有了,祠堂没有了,家谱也没有了。没有祠堂、没有家谱,人对家没有感情,他不爱这个家了。如果知道家庭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几千年一代一代记录下来,到我自己生,你统统能看到,你对于家就产生爱护的心,伦常道德是从这里扎根的。

  所以中国人一生最大的事情是祭祖,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了。诸位想想,远古老祖宗我们念念还不忘,眼前的父母、祖父母,哪有不孝顺的道理?!所以《论语》上夫子说,“慎终追远”,祭祖就是“追远”,追念过去的老祖宗,“民德归厚”,老百姓的德行,社会风气就会厚道。


中国这么大族群、这么大国家立足东亚五千年不灭的原因


  于是让我们想起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这么大的族群,这么大的国家立足在东亚,五千年而不灭,什么原因?就靠这个教育。这个教育一旦被毁灭了,我们五千年的文化也会在这个地球上消失掉,那真是民族的罪人,怎么对得起祖宗?!祖宗念念想着后代的子孙,想到千年万事,这一份的亲爱之情多么浓厚。

  可是如果不教,他不知道,父母有责任。父母是儿女第一任的老师,中国古人所说的“作之亲”,你是他的父母亲。“作之君”,你时时刻刻做榜样给他看,“君”是领导人,身教。《弟子规》是不是给小孩教他念的?不是。他刚刚出世怎么会念,那怎么教他?《弟子规》是他的父母对他的祖父母,把《弟子规》在家里头做出来,让他的婴儿看到了,他就学会了。虽然他不会讲话,他也不会走路,但是他睁开眼睛会看,他耳朵会听,他统统学会了,这叫扎根教育,这叫胎教,中国人懂得。中国人把这种教学的理念方法,世世代代承传下去我们把这种教育疏忽了大概有两百年,今天社会的动乱不是没有原因。

  中国人影响全世界。换句话说,中国要是好了,全世界都好了;中国要是灭亡了,全世界都遭殃。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今天要拯救中国从哪里做起?从我自己做起,人人有这个自觉。怎么做起?把老祖宗的教诲找回来,好好去研究,认真去奉行。总的来说,老祖宗对我们的教诲总纲领、总原则就是四科,四个科目,第一个是“五伦”,第二个是“五常”,第三个是“四维”,第四个是“八德”


把《四库》的精华统统抄录成一套书叫《群书治要》


  我们讲堂书橱里头有一套《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说什么?就是这个四个纲领,讲伦理、讲道德,“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就讲这个。与这个不相应的,不能收入四库,这是国家审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准。

  这部书太大了,一千五百册,什么人能读?从哪里读起?唐太宗编了一个精华篇,非常难得,把《四库》的精华统统抄录下来成一本书叫《群书治要》。他只做了一半,从三皇五帝到晋朝(他前面一个朝代),二千五百年,国宝啊!大唐盛世就靠这个东西指导,帝王大臣、文武百官人人都要遵守、都要奉行,用老祖宗的教诲来治国、平天下

  现在这部书我们找到了,我们大量的翻印流通,马来西亚有些同学把它翻成英语,好啊!这是“四库精华篇”。可惜不完整,为什么?唐、宋、元、明、清这一千多年的不在里头。所以我时常提醒大家,我年岁老了,没有这个能力了,希望年轻人要记住:什么是世间第一等大事,第一等好事?那就是能把《群书治要》的续篇写出来,从唐宋元明清那些学者、专家,这些典籍里面把它抄下来,让“四库全书精华录”有个完整篇,这个功德无量无边,这是世间头等大事,第一好事,没有比这更好!全书分量太大了,没有人能读,“精华篇”是人人都要读的,人人都需要的。做不到,放在心上,挂在口边,劝导别人也许他能做到。

  所以我们要提醒他,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使命,我们做宣传工作。


儒的“礼”、佛的“戒”、道的“因果”是端正社会的标准


  佛菩萨慈悲,对于众生迷惑的时候,什么礼节都不讲了。他要是明白人、读过诗书的人,他不守这个规矩,可以责备他;他没有学过,就应当要原谅他。

  古礼,对人、对事、对物无不讲求恭敬。《礼记》一展开,“曲礼曰,毋不敬”,没有不恭敬的。你看看“礼”是什么?敬。

  现在人呢?现在人不知道恭敬,不知道尊重人,不知道尊重事,不知道尊重万物,“礼”没有了;在佛法,“戒”没有了。“戒”的作用跟“礼”完全相同儒有“礼”,佛有“戒”,道有“因果”,这都是端正社会的标准。做人,善人、好人标准是什么?这就是标准。不违背礼,不违背戒,不违背因果,这个人是好人。

  好人一定有好的果报。好人行好事,没有得到好的果报,那是什么原因?过去生中造的恶太多了,前世造的因,这一世变成果报,是这么个原因,不善的业显出来的果报。这一生做了好事,好事在,这一生所造的因,来生形成果报,来生就享受到了。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这个道理一定要懂。然后我们才会非常认真断恶修善,这个一点都不含糊。

  ……


  说“未来属于中国”,这也是难信之法


  最近我们看到一本书,日本人写的,《汤恩比博士的中国观》,他对中国的看法,总结是什么?未来属于中国。这也是难信之法跟我们净土法门一样,谁相信?!我两次访问英国,我向英国人请教,你们相不相信?我说话是在剑桥大学,在伦敦大学,这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名校,跟他们的学汉学的同学教授们交流,我提出这问题他们不答复我,对着我笑,笑咪咪的,不回答我了。我反过来问:难道汤恩比的话说错了吗?他们也不敢说话,最后逼着我说话了,我一个人说:我说如果你们把这个问题来问我,我会肯定来答复你,我没有丝毫怀疑,汤恩比说的话是真话,他没有说错,他说的是真的。

那你们为什么不敢答复?你们对于汤恩比所说的怀疑,但为什么不敢否认?汤恩比的名气太大了,不敢批评他:中国东西这么好,为什么中国人自己不要,还到我西方去求学,这就让怀疑。我说不但你怀疑,我也怀疑。

  为什么汤恩比说得那么坚定?他一点怀疑都没有,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历史太清楚了,中国为什么演变的这个样子,他一清二楚。当时有人问他:你怎么会有这样的信心?他告诉别人:你要知道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这世界上没有的,五千年的历史都记载在文字上,《四库》里头的史部,经史子集,中国人这个路走不通的时候,他一回头找老祖宗,他就是世界第一。这话是真话,一点都不假。


习主席领导大家找老祖宗、提倡传统文化,中国就会成世界第一


  中国真的遇到困难了,现在怎么样?习主席领导大家找老祖宗,他提倡传统文化,只要提倡传统文化,中国就是世界第一。你要明白这个你就会相信了,你就不会怀疑了:中国传统文化不但能救中国,而且能救全世界。

  这个世界上,还是有真正聪明智慧的人,他们已经在起步了,上个月,那算前个月了,八月底,我在香港,听到有人告诉我,国幼儿园、小学、中学都学中国文字,这是政府的政策有人就问他:为什么要学中国文?他们教育部的官员就说:未来的世界中文就像现在英文一样,普遍全世界,你要不学就吃亏了

  这英国人聪明,要学汉字,要学文言文,为什么?中国的宝贝是用文言文写出来的,你有这个能力,直接去读《四库全书》不要依靠翻译,翻译免不了有错误,你直接去读它好

  印度尼西亚七月就开始向全国中小学校推动学习《弟子规》。他们将《弟子规》,将蔡老师的《细讲弟子规》都翻成印度尼西亚文,也就是马来文,这个影响很大。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回教国家,他们有智慧看得远,所以这都是菩萨行为,做众生不请之友。菩萨大慈大悲,不疲不厌,常为不请之友。

  因为师道是尊严的,古人所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现在有很多富贵人家请老师到家里来教儿女,叫家教,中国历史上没有。怎么可以随随便便把老师叫家里来了?这个对老师不恭敬。不敬,圣贤的学问你学不到,佛法更学不到。佛法要从恭敬当中学,你有恭敬心,老师教你;你没有恭敬心,老师对你很客气,不教你。为什么?教你是白教你了,你不能吸收,你不能奉行,这老师不教。

  现在我们看这个时代,这些年轻人普遍的心浮气躁。为什么?他被人教坏了。谁教他?电视教他,网路教他。真的从婴儿教起,小孩一出生,睁开眼睛竖起耳朵听什么?电视。电视里面教他什么?教他杀盗淫妄,从小根深蒂固。这个麻烦可大了!这个根扎得不好,所以纵然接触圣贤教诲,很容易退失,禁不起外面境界财色名利、五欲七情的诱惑。诱惑的力量太大了,圣道衰了,圣道没有根,学圣学贤,表面上像个样子,其实不是,跟海贤老和尚比就比出来了。

  海贤老和尚一生没有怨恨过人,没有说哪个人不是,也就是说一生没有批评过人,你能做到吗?人家供养他个金戒指,手上戴一戴,让送的人欢喜,他走了,金戒指就拿掉了,你看他多随缘!他有没有贪心?没有。骂他侮辱他,没有嗔恚,对任何人、对冤枉他的人、对欺负他的人、对陷害他的人,都是一片慈悲。这是佛菩萨要求的学生,小风小浪就受不了了,怎么能学佛?怎么能往生?

  往生要严持戒律,你们严持戒律能往生吗?严持戒律的目的是什么?你持戒得不到这个目的,那你白持了。第一个,恢复清净心,《无量寿经》上经题上有,“清净,平等,觉”,持戒就是为这个,持戒能得到平等心。你看海贤老和尚得到了,他用什么方法持戒?一句阿弥陀佛。戒律总的目标是断恶修善,他心里头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什么都没有,恶没有了,那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就是阿弥陀佛。念佛人善中之善,没有恶,找不到恶,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他哪里来的恶?!

  起心动念是迷,分别执着是造业,业有善恶,善恶都是染业,都不是清净的,“清净”里头没有善恶。“平等”里头不但没有善恶,染净都没有了,它没有分别了,所以它比“清净”高。“清净”是阿罗汉;“平等”是菩萨,佛菩萨;“觉”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清净”跟“平等”是禅定,定,就平等了,不动,本无动摇,惠能大师说的,所以菩萨真了不起。


佛法是多元文化的教育,佛菩萨是义务工作者


  【解】菩萨愍之,无疲厌念。常为不请之友,随逐爱护。

   “随逐”哪些人?六道轮回里头的众生,我们堕落到哪一道,他跟到哪一道,跟我们现同类身,我们在人道,他现人身;我们在畜生道,他现畜生身,总是在一起,帮助我们觉悟,觉悟了就能出离轮回。

  【解】(中略)故《涅盘》偈曰:“世救要求然后得,如来不请而为归。”

  世间你要遇到灾难了,你才知道求,求而后你能得到。佛菩萨,佛菩萨不必要,佛菩萨不请,你不要求他,他也来了,这还得了吗!真正叫大慈大悲。

  【解】又“不请之友”,见《维摩经》曰:“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大众没有人来请你,没有人请法,没有人向你请教,你看佛菩萨什么态度?“友而安之。”中国人讲“朋友”,“朋”是同学,“友”是同志,同志比同学亲得多了,他们的理想是一致的,目标方向是一致的,这叫“友”。能建立大事业,跟同学不一样,菩萨永远是一切众生的善友,善知识。

  【解】肇公曰:“真友不待请,譬慈母之趣婴儿。”

  你还等他请吗?朋友真有困难了,你知道了,立刻伸出援手,帮助他解决问题。一个人在世间这一生,难得有一个真正知心的朋友,人生在世有一二个知己,值得安慰,一生没有空过。我们希望有这么一个朋友,我们要发心,给一切众生做真友,这个缘也不是容易得到的,我这一生遇到了。

中日战争的时代,我们这些学生很可怜,那个时候我十五六岁,我一家四个人住四个地方,都非常遥远。我十四岁就离开家,我弟弟更可怜,九岁离开家,就要自己照顾自己,所以我们这是在学校念书。学校是国家办的,是免费的,不但免费还管吃管住,流亡学生。这里面的同学都是没有家,有家也回不去,学校就是家,老师就是父母,同学就是兄弟姐妹,感情真的深厚。同学有了困难,大家自动的帮助,很难得。

  战后这段时间是太平,不是盛世,地球上局部的战争,没有停止过,大部分地区是安定的。年轻人,没有过过这个灾难的苦日子,他不懂,不懂得亲情的可贵。换句话说,他对父母、对亲属、对朋友,那种真诚爱心生不起来。我们看到经上不请之友,感触很深

  【解】净影曰:“(一)所化众生无机感圣,名为不请。”

  他对于圣贤,这个圣贤是佛菩萨、善知识,他不知道,他没有向他们求教的这个念头,这叫“不请”。

  【解】菩萨强化为作因缘,名友安之。

  这个“强”是勉强。勉强来教化他,为作因缘,这就是机会,制造机会,“名友安之”。为众生制造机会,也有有缘、有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不能成功。

  现在我们有了机会了,肯不肯干?肯干,你是菩萨再来;不肯干,你是凡夫,不能怪你。缘就是我们居住的这个小城,图文巴。图文巴的居民,各行各业,包括政府、宗教,大家有个共同的愿望,我们努力把图文巴建造成一个,世界上多元文化和谐城市。这个共识不容易,到哪里去找?找不到。大家有这么一个念头了,我们如何能把它促成,变成事实,这就要做“不请之友”了。

  从哪里做起?学佛的人知道,也有很多还不知道,那我要问你:极乐世界为什么那么美好?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这么混乱?经上有一句话,我们要牢牢的记住,“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就这句话,阿弥陀佛教化众生,没有停止过。中国古人懂得,所以《学记》里头有一句话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领导全国的群众,什么最重要?教学最重要。人是教得好的,人性本善。

  佛菩萨的事业就是教化众生,没有别的;而且是义务的教学,不收学费,来学的学生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肯来,佛菩萨就教你。

  所以,佛法是多元文化的教育,佛菩萨是义务工作者。多元文化的义务工作者,名闻利养边都不沾,给你讲真的,没有一句假话,只要你肯学,你一定得利益。这个利益不是地位,不是财富,是破迷开悟;后面真实的利益是离苦得乐。佛教导我们离究竟苦,究竟苦是什么?六道轮回,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不究竟,得究竟乐,究竟乐是极乐世界。

  怎么去?有无上的妙法,就是一句佛号,“信愿持名”,蕅益大师告诉我们的,真正相信没有丝毫怀疑,真正求往生,六道轮回太苦了,我受够了,我不想再干了,希望这一生当中,像海贤和尚一样,自己有把握,自己真正相信自己念佛,阿弥陀佛来接引我往生,这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第一个,没有能力感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来作不请之友,那就是你有这个条件,条件不成熟,找一个机缘,把你信、愿带起来。

  【解】(二)所化众生虽有道机,无其乐欲,不知求圣,名为不请。

  这个“乐”是爱好,他不喜欢,他不想,不知求圣,名为不请。

--------------------------------------------------------------------------

印光法师文钞选读


十三经读本序


  天地以阴阳二气,化生万物。圣人以诚明一致,教育群萌。其为道也,横布万邦,竖传万世,有识皆遵,无思不服。虽有圣人复生,不能另立一法。亦不过发挥诚明之道,令其彻底圆彰,和盘托出而已。十三经者,二帝三王周公孔孟,继天立极,教化万世,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大经大法也。悉本天地无私之至理,吾人本具之良知。初非有奇特玄妙,不可企及者。虽夫妇之愚,可以与知与能。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尧舜与人同,而人皆可以为尧舜耳。若能遵而行之,则人入圣域,世复大同矣。其世道陵夷,人心浇漓者,由于儒者不知道在躬行,一向逐末。举凡克己复礼,闲邪存诚之义,置之不论。唯以记诵词章,拟为进取应世之资。是殆以圣人参赞化育之道,作为博取名利之艺。其诬蔑圣人,悖逆天地也至矣。由是读书之人,心不知书义,而身不行书道。其作文也,则发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直使一丝不漏。而考其居心行事,则绝无此等气分。直同优人演剧,苦乐悲欢,做得逼真,实则毫与自己不相干涉也。此弊一肇,渐至变本加厉于是有天姿者,习为狂妄,耻循尧舜周孔之迹,而欲驾而上之。竟至废弃圣经,竞作新书。邪说一起,群相附和遂致一班恶劣小人,欲逞自己劫掠奸淫之心,汲汲然提倡废经废伦,而欲实行之。唯恐斯民之不与禽兽相同,而纲常伦理之有碍于己也。致令天灾人祸,相继降作。国运危岌,民不聊生。譬如夜行废烛,海行废舟,欲不陨越沉溺,其可得乎施子肇曾,惧斯道之灭没也。乃与二三同志,特立国学专修馆。聚有志斯道者,俾其专精研究,身体力行,冀其有得,而广传焉。唐子文治,十余年来,殚精斯道。搜集十三经善本,择其注之简当者,汇而集之。而复一一抉其微言,标其大义,附于诸经之后,其用心可谓诚且挚矣施子遂即刻之,以期布之学宫,俾各读诵而修习焉。刻既成,己与唐子各为序,述其所以。又令予序。予惟十三经之在世,如日月之丽天,有目皆睹。何待粥饭庸僧,特为标指乎哉。虽然,道固无二,仁智见殊。不妨以己之所见,为诸仁智者告。亦未必非穷经希圣之一助也。谓十三经所发明之道,乃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阐发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要,唯大学则次第言之,而曲尽其致。中庸论语孟子,俱皆发挥此义,但不次第循序而说耳。是知四书者,乃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之注疏,而俾其道大明。孝经,乃推其实行之效。春秋三传,乃示其遵违得失之证验也。由是而吾人之本心,群圣之薪传,俱得大明,以之继往圣而开来学。其为功也,与天覆地载之功相等。彼废经者,是何异欲废天地覆载而自立乎。其不知事务也甚矣。循是而求之,举凡希圣希贤,治国亲民之道,无不一一若指诸掌。不欲希圣希贤则已,若欲希圣希贤,则圣贤之道,自备具于吾心与吾身矣。尔雅之所训释,乃诸经之总注,俾若文若义,悉得解了也。是则尔雅为解义之初步,而四书乃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也。再进而谈其要义,则明德为本。而明其明德,又为从凡至圣,以人合天之关键。能明其明德,则内圣外王之道备矣。然欲明其明德,必须格去人欲之物,令净尽无余。庶即心本具之真知,彻底圆彰。而读书之能事,只在此几希间了耳。何等直捷,何等痛快。方知人皆可以为尧舜,夫妇之愚可以与知与能,乃真语实语。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故也。欲世道人心,转乱为治,反浇为淳,舍此则无术矣不知施子唐子,以予言为然也否乎。然此且就世间法论,切勿谬谓并出世间法论也。至嘱至嘱。(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 序)

注解:

  ①陵夷( líng yí):山坡缓平;由盛到衰;衰颓;衰落;平夷;平毁。

  ②浇漓(jiāo lí):亦作“浇醨”。浮薄不厚,多用于指社会风气;文风浮艳不实;酒味淡薄,亦借指薄酒。浇,刻薄。

  ③躬行(gōngxíng):身体力行;亲身实行。

  ④优人( yōurén):优子,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

  ⑤肇(zhào):开始;初始。

  ⑥陨越(yǔn yuè):喻败绩,失职;摔跤,跌倒。

  ⑦窃(qiè):谦辞,指自己。

  ⑧希圣希贤(xī shèng xī xián):效法、仰慕圣人和贤人。希圣,效法圣人;仰慕圣人。希贤,谓仰慕贤者,愿与之齐等;也指效法贤人。

  ⑨庶(shù):但愿;或许。

  ⑩浇(jiāo ):刻薄。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