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三根,怎么修都不成功
精彩分享
来源:净土释疑网 录入时间:2014-11-19 16:35:22 |
摘自净空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134集 2014年11月16日 讲于 香港 【解】(十)智自在。菩萨智慧具足,于一念中,能现如来之十力无畏,成等正觉,无障无碍也。 智慧自在!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有的。《华严经》上说得好,我们要相信,“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是德能,“相”是相好),众生跟佛没有两样。佛,用阿弥陀佛做代表,阿弥陀佛无量智慧、无量功德,极乐世界无量的相好全是自性变现的,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没有一样东西是外来的。于是我们得到一个总结论,修佛是修什么?修心。可别忘掉了,不是别的,就是一个真诚的心,清净心、平等心,他就生智慧,他就生慈悲,就生无量的善巧方便。 海贤老和尚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我们念佛、拜佛为的是什么?要把自性佛拜出来、念出来,这就对了。自性佛拜出来了,就是明心见性,那就成佛了。我们能不能做到?他为我们表演的能。 …… 你看他我们“净宗学会”在美国成立的时候,我写了一篇“缘起”,“缘起”里面提出五门功课,净宗同学必须遵守的。五门第一就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三条,是我们学佛最高指导原则。 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人天福报。人天福报都没有,你怎么能成佛、怎么能往生!往生就是成佛。所以我们这一条,前面两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把《弟子规》做到了,这两句就圆满了;“慈心不杀”落实在《太上感应篇》;“十善业”落实在《十善业道经》。我叫它做“三个根”,儒的根《弟子规》,道的根《感应篇》,佛的根《十善业》,最高指导原则。没有这三个根,怎么修都不成功。 这三个根扎稳了,再提升,“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小乘。众戒,“五戒”、“十善”,加上《沙弥律仪》够了。过去李老师教导我们,还有四重戒,四条重戒不能不遵守的:《梵网经》里面有两句,“不做国贼,不谤国主”;《优婆塞戒经》里面有两句,“不漏国税,不犯国制”。具足这个戒就行了,然后就一句佛号。一句佛号,戒定慧三学统统在其中,这个是最高指导原则, 第二是“六和敬”,家和万事兴。“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坚持遵守这六条,家和万事兴。 学“三学”,“戒定慧三学”,一句佛号圆满具足,三学都在其中。 六般若蜜。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遇到境缘现前就感。 后面一条,最后这条“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修十大愿王,也是在一句阿弥陀佛,妙极了。这法门无比殊胜,统统在这一句佛号上。 这“六度”、“十愿”遇到缘就要做,没有缘不要去找,随缘不攀援。特别是“十愿”里头前面两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这比什么都重要。 “诸佛”跟“如来”意义不一样,“诸佛”从相上说的,所以礼敬要平等,不着相。“如来”从性上说的,性上就有善恶,我们称赞的他的善行,善心善行我们称赞;不善的不称赞,这个不一样,只有礼敬。他是好的出家人,或者是很好的在家居士,我们称赞他,他要不如法我们不称赞,不能不礼敬。“礼敬”而“不赞叹”,普贤菩萨教我们这招。 【解】今云“最胜自在”,应如《法华经》“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圆满究竟《华严》之十自在,故云“最胜”。后面谛听为说。阿难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此下,世尊许说,并敕令阿难谛听(细心听法)善自思维,所问义理。末云,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以上别序竟。 后面黄念老非常慈悲。还有开示,我们下一堂课接着学习。 ------------------------------------------------------------------------------------------------------- 印光法师文钞选读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缘起序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由时节因缘而为发起,故古德云,时节若至,其理自彰。诚然诚然。(光)以庸劣百无一能,寄食普陀山法雨寺三十二年。昔阅普陀志,见其所载,皆属道场废兴,以及种种寻常等事。至于观音大士往劫本迹事理,以及此方感应因缘,悉皆阙略①,不禁令人长叹。民国六年,王采臣,周孝怀,陈锡周,三居士来山见访。王周谓普陀为观音大士圣道场地,中外景仰,何可久撤讲筵,忍令法道寂寞乎。祈师发心讲经,我等当为筹备道粮,(光)以固陋力辞。锡周则曰,山志久未修,板已模糊,师若肯修,我当刊刻。(光)曰,此事颇不容易,若照旧例,则文人皆能为之。若将大士往劫本迹修证,及此方感应事迹,一一略叙大端。令阅者咸知大士恩周沙界,慈济无疆,从兹发起正信,身心归依,近获人天之福,远证菩提之果者,非遍阅大藏,备考群籍不可。若不发挥大士本迹感应诸事理,则成遗主志宾,舍本逐末,与寻常山经水志何异。何以显普陀为大士应化道场,又何以显大士为法界众生之大慈悲父母,而与娑婆众生,因缘最深也。然(光)以宿业,致令心无知识,目等盲瞽②,尚须忏悔一二年,待其业消智朗,障尽目明时,当不惜身命,勉令成就。如其业重,不能感格,当往江西,求黎端甫居士,代为了此公案。此公学贯儒释,笔超侪伍③,必能发挥大士之慈悲心迹也。次年徐蔚如居士,以文钞印行,致不加详察者,谬谓之为知识,从兹信札来往,日不暇给。八年春间,端甫归西,先所发心,竟成空谈。十一年春,定海知事陶在东公来山,谓山志流通,令人由信向而改恶迁善,返妄归真,实为挽回世道人心之根本要务,急宜重修。(光)以陶公护法心切,救世情殷,即令普济法雨两寺主人,恳请陶公亲任其事。陶公以公事无暇,乃托邑绅王雅三君任之。一切事宜,外有陶公,山有开如退居,商酌料理,(光)以无暇,绝不过问。次年陶公升于杭县,犹复鱼雁往还,商酌其事,若非宿受大士付嘱,其能如是也耶。初于修志议成之后,未及一月,江西彭泽许止净居士来访,一见即成莫逆④。(光)叙昔衷曲,遂以大士颂见托,彼即允许,若非大士冥垂加被⑤,何有如此之际遇乎。许君乃备搜藏典,及诸群籍,时经二载,稿方告竣。述成颂文近二万言,而复逐联注其义意,俾⑥阅者悉知所以,又节录各经,以为明证。颂文三卷,经证一卷,共三百七十余页,于夏初寄来。颂中义意,许序已陈,兹不复赘⑦。(光)昔本欲冠于山志之首,今以卷帙⑧繁多,特为别行,兼欲遍布天下后世,倘与志合行,则不易广播矣。然大士从无量劫来,分身尘刹,其本迹感应,非佛莫知。此数卷颂,不过大地一尘,大海一滴,令不知大士之深慈大悲者,略知梗概。从兹赧然⑨愧怍,勃然奋发曰,吾人之心,与大士之心,无二无别。而大士圆成佛道,久经长劫,又以悲心无尽,不离寂光,垂形九界,普现色身,度脱众生。我辈从无量劫来,轮回六道,其亲蒙拔苦与乐之恩者,不知凡几。直至今日,尚为凡夫,上负大士拯拔深恩,下负自己本具佛性,静言思之,能不愧死。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由是翻转凡情,追随圣迹,克己复礼,闲邪存诚,敦行世善,兼修净业,久而久之,与之俱化。上焉⑩者,即于现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下焉者迨至临终,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能如是,则人人敦礼义,各各识因果,自然干戈息而人祸永灭,雨旸时而天眷常临矣。陶公所谓挽回世道人心之根本要务者,其在斯乎。所愿见者闻者,同发景仰大士之心,而勉力修习,则幸甚幸甚。(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 序) 注解: ①阙略(quē lüè):缺漏;不完备;也指略而不记。阙,缺;过错。 ②瞽(gǔ):盲人;瞎子。 ③侪伍(chái wǔ):做伙伴;与同列。侪,等辈;与同类的人们。伍,同伴。 ④莫逆( mò nì):指两人意气相投,交往密切、友好。 ⑤加被:( jiā pī):亦作“加备”。保佑。被,古同“披”,覆盖。 ⑥俾(bǐ):使。 ⑦赘(zhuì):多余的;多而无用的。 ⑧帙(zhì):整理书籍;书、画的封套,用布帛制成。 ⑨赧然(nǎnrán):形容难为情的样子、羞愧的样子。赧,因羞惭而脸红。 ⑩焉(yān):乃;才。 |
文章评论
妙音(谢绝加群不聊天)
海贤老和尚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我们念佛、拜佛为的是什么?要把自性佛拜出来、念出来,这就对了。自性佛拜出来了,就是明心见性,那就成佛了。我们能不能做到?他为我们表演的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