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豆

手机日志

 

从咖啡樱桃到生咖啡豆
   一棵咖啡树约可结3-5公斤的咖啡樱桃,并可精制成五分之一重量的生咖啡豆。 
      咖啡树生长于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回归线之间被称为咖啡带的热带或亚热带。咖啡的产地广布于南美、中美、西印度群岛、亚洲、非洲、阿拉伯、南太平洋及大洋洲等地区。占全世界咖啡产量第一位的是越南,第二位的是巴西,第三位是哥伦比亚。中南美占了六成,其次是非洲、阿拉伯和亚洲各国及各多数岛屿。
      咖啡树有近似茉莉的小白花,其果实由绿而黄绿、最后变成红色(也有全是黄色的果实,比如黄色波旁),咖啡豆正是它果实里的种子。到咖啡生豆加工厂可以看到刚从咖啡树上采摘下来的红色咖啡樱桃,去除外果皮、果肉、果胶、内果皮及部分银皮并使含水率在12%左右的鲜而青绿的咖啡种子就是咖啡生豆。咖啡最适合栽培在年雨量1500-2000mm、平均温度为20度左右、不会降霜的地区。咖啡树可以长到八米以上,咖农通常将咖啡树的高度修剪至二米左右,以便于管理。
      植物是按介、门、纲、目、科、属、种来分类的,种下面可再分为原生种、次生种、突变种、杂交种等等。咖啡是茜草科、咖啡属、阿拉比卡种(罗布斯塔种和利比瑞卡种)。目前最主要栽种的咖啡种有阿拉比卡种、罗布斯塔种(卡内弗拉种)以及利比瑞卡种等三原种,在中国分别称之为小粒种、中粒种和大粒种。即使是在同一生产国中,也会因为各地区的气候、海拔、土质的不同而微妙地影响咖啡豆的风味及品质。因此依品种、产地、品牌的不同,会有各自不同的属性。
      原产地为埃塞俄比亚的阿拉比卡咖啡,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70%。世界著名的蓝山伽啡、摩卡咖啡、曼特宁咖啡等,几乎全是阿拉比卡种。阿拉比卡种的咖啡树适合种于日夜温差大、湿度低、土壤(尤其是火山土)排水良好的高山,海拔高度为500~2000米,海拔愈高,品质愈好。由于抗病虫害的能力较弱,与其它两种咖啡相比,种植更为艰难。啼批卡、波旁、蒙多诺瓦、卡杜拉、卡杜艾、卡蒂姆等都属阿拉比卡种。
      罗布斯塔咖啡原产地在非洲的刚果,产量约占全世界咖啡产量的20%~30%。罗布斯塔咖啡适合种殖于海拔500 米以下的低地,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能够抵抗恶劣气候,抗拒病虫侵害,在整地、除草、剪枝时不需要太多人工照顾,可以任其在野外生长,是一种容易栽培的咖啡。由于种植管理特别是加工过程粗放,其风味、品质比阿拉比逊色,所以大多用来制造速溶咖啡。但近年来国际上有人开始建立精品罗布斯塔联盟,改进耕作加工,生产的优质水洗罗布斯塔的品质大为提升,一改过去日晒罗布斯塔品质低下的印象。当然,其价格与优质阿拉比卡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利比瑞卡咖啡的原产地为非洲的利比里亚,它的栽培历史比其它两种咖啡短,栽种的范围仅限于利比里亚、苏利南、圭亚那、菲律宾等少数几个地方,占全世界咖啡产量不到5%,几乎没有商业价值。


平豆与圆豆
      一般而言,咖啡的果实是由两棵椭圆形的种子相对组成的,互相衔接的那一面则是平坦的接面,这样的豆子被称为平豆;也有由一颗圆形种子组成的,称为圆豆。


常见的阿拉比卡种
      阿拉比卡还有许多亚种,皆是由埃塞俄比亚最古老的啼批卡(铁皮卡)(Typica)和也门的波旁(Bourbon)移植中南美洲或亚洲后变种衍生而来。目前精品咖啡主要是高海拔阿拉比卡,这里大致分类列举如下。

古老原生种
      啼批卡(Typica):埃塞俄比亚最古老的原生品种,所有阿拉比卡皆衍生自铁比卡。啼批卡顶叶为古铜色,豆体呈椭圆形或瘦尖形;风味优雅,但体质较弱,抗病力差,产量低。牙买加蓝山、苏门答腊曼特宁、夏威夷可娜等优秀的庄园豆都属于啼批卡。
     
波旁(Bourbon):早期(咖啡史前)啼批卡移植到也门后的变种,豆形从瘦尖变成圆身。1715年,法国移植也门摩卡的圆身豆到非洲东岸的波旁岛(法国大革命后改称留尼旺岛Reunion)后才起名波旁。波旁圆身豆1727年辗转传到巴西和中南美洲、1732年英国移植也门摩卡到圣海伦娜岛(后来囚禁拿破仑的地方)也是波旁圆身豆。波旁是美洲精品咖啡杯测的常胜军。

基因突变种
      尖身波旁(Bourbon Pointu):1810年在波旁岛发现,豆体从圆身变为尖身,咖啡因含量只有一半;但量少体弱,极为珍贵(多在实验室培育)。
    
象豆(Maragogype,或Elephant Bean):啼批卡最知名的变种豆,1870年最先在巴西东北部Bahia州的Maragogype产豆区发现,豆体比一般阿拉比卡至少大三倍,因而得名。象豆在低海拔区风味差,但高海拔风味较佳、酸味温和、甜香宜人。
     
艺妓(Geisha):属啼批卡家族的衍生品种,1931年从埃塞俄比亚南部Geisha山(Geisha与日文“艺妓”同音)输出,经过很多国家都默默无闻,1960年代移植巴拿马,到2005才开始在杯测赛中频频胜出。
     
肯尼亚“SL28”和“SL34”:二十世纪初法国、英国传教士和研究人员在肯尼亚筛选、培育出来的波旁嫡系,百年来已适应肯尼亚的高浓度磷酸土壤,孕育出肯尼亚特色的酸香精灵;顶级肯尼亚咖啡都是出自这两个品种。
     
黄色波旁(Bourbon Amarello,或Yellow Bourbon):巴西圣保罗州特有的波旁变种,成熟后咖啡果子不会变红,呈橙黄色。后来发现当地其它波旁衍生品种也有果皮变黄的。
     
卡杜拉(Caturra):波旁的单一基因变种,1950年代在巴西发现。长能与抗病力比波旁佳,且不需遮阴树;风味与波旁不相上下或稍差。
   
   帕卡斯(Pacas):在萨尔瓦多发现的波旁变种,1935年萨尔瓦多咖啡农帕卡斯移植名种波旁,到1956年发现结果量高于其它同种咖啡树,请专家鉴定后确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薇拉萨奇(Villa Sarchi):1960年代最先在哥斯达黎加发现的波旁变种,近年常出现在杯测优秀榜内。

阿拉比卡种内杂交(Intraspecific Hybrid)
      新世界(Mundo Novo):波旁与苏门答腊啼批卡自然杂交的品种,最早在巴西发现。产量高,耐病虫害,1950年代在巴西大量种植,被誉为巴西咖啡业的新希望;但树较高,不易采收。
   
   卡杜艾(Catuai):新世界与卡杜拉的混血品种;树矮,抗风,但风味较单调。
     
帕卡玛拉(Pacamara):帕卡斯(Pacas)与象豆(Maragogype)的杂交品种,豆体硕大仅次于象豆,是萨尔瓦多1950年代配出的优良品种,近年杯测成绩不错。
   
   肯特(Kent):印度发现的铁比卡混血品种,产量高,抗病力强,但未曾在杯测取得好成绩。

阿拉比卡与粗壮豆杂交(Interspecific Hybrid)
      提摩(Timor):在东帝汶发现的自然混血品种,染色体44条,较接近阿拉比卡;但风味平淡无奇。
     
卡提摩(Catimor):1959年,葡萄牙人将巴西卡杜拉与提摩混血,培育出抗病力强的卡提摩。但风味也较差,目前是商用豆的重要品种。
     
伊卡图(Icatu):巴西多代杂交改良的品种,曾进过巴西“超凡一杯”前十名。
     
鲁依鲁11(Ruiru 11):1985年肯尼亚研究出来的重产量不重质量的混血品种。

      此外,上述基因突变种(不论是自然还是科研产物),其风味都与特定的地域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庄园出产的咖啡豆也可能相差深远。例如:牙买加国宝级的Wallenford庄园蓝山,就比牙买加特级高山蓝山贵一倍以上。


咖啡的习性
     
咖啡属浅根性作物,有各级分枝及次生分枝、直生枝,主干生长有明显的顶端优势,茎直生;叶对生,个别三叶轮生,绿色、革质、有光泽,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叶缘形状、叶尖和叶脉因品种品系、荫蔽条件而异;花腋生,聚伞花序,花梗短,白色,芳香;椭圆形浆果,成熟时呈红色、紫红色,咖啡果实果脐(果顶)的形状因品种而异。咖啡具有多次开花及花期集中的特性。开花受气候,特别是雨量和气温的影响较大。咖啡果实开花至成熟的时间及发育速度随种类而异。要求土壤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pH值6~6.5最适宜根系发育及植株生长。在系统发育中,形成喜静风、温凉、荫蔽或半荫蔽、湿润环境等习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