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内容

个人日记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前景

                                       王晓雨

摘要: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在取得一定成绩之时,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其中最主要是流动人口的问题与户籍制改革的问题。面对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我们要思考怎样才能使农民工逐渐公平的向市民化方向转化,建设更和谐的社会。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制约、流动人口、户籍制度、农民工

 

   十八大把城镇化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城镇化不但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还有其历史使命。城镇化的过程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广大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过程。

一、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它在人类的社会发展和生产活动中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工业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表现在: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比例下降,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口比例上升;社会的经济结构有明显调整,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经济方向发展;同时社会风气、城市外观、生活方式都朝着现代城镇化方向转变。此发展过程被称为城镇化过程。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标志,是我国今后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同时城镇化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因此,我国依据本国的基础条件,从基本国情出发(人口规模、资源现状、城乡及区域差异等),积极探索,走符合本国特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从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经历了缓慢的起步发展阶段、加速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呈现不断加快的发展趋势。中共十八大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走新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镇化发展道路。

2011,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的国家城镇化比率比2002年提高了12.2%,达到了51.27%(第一次超过50%平均每年增加1.35%,其增长速度前所未有。城镇人口平均每年2096万人次快速增长2000年,我国城市总人口超过了4.6亿,2011超过6.9亿,增加了2亿多人口很明显,我国的这种结构性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以此速度,2015,预计我国城镇化率可能会达到55%2020会达60%,也就是说从2011年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增幅将以近10%的速度增长。作为带动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城镇化,不仅大大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并且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我国的消费需求,据统计,2011年的居民消费达到了16万亿元,估计到2016年有可能提升到30万亿元。

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自身的结构调整,其中城镇化的发展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绝不能忽视我国城镇化所具有的影响力。2012中国中央经济会议第一次重点把城镇化单独提出,并作为今后发展的主要任务与目标

二、中国城镇化的特点

中国推进城镇化要走的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路,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上,要走低碳节能环保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政策,加强社会建设,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城乡关系也出现明显的变化。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看,虽然我国有广袤的国土,但是适合居住的土地非常有限,适宜城镇发展的土地资源也非常的匮乏,我国又是人口大国,所以人地矛盾较突出。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村人口多,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了寻求更的生活与发展,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人口流动规模及地区流动跨度都是非常大的。在这样的国情之下,城乡关系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城乡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马恩认为城乡关系是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影响全局的环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写道:“城乡关系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1] 所以城乡差距急待加以解决。其次,目前,我国已经兴起和发展诸多城镇,曾经为世人所熟知的“乡村中国”已渐渐转向“城镇中国”,由于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计划与策略作出了重大调整,把扩大内需、增加国内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而作为促进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经济工作就是城镇化的发展。但是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面临着经济体制的制约,问题的关键所在则是农民工市民化所涉及的各种体制改革。

三、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

中共十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虽然国家明确了发展的目标,但是由于一些体制的不合理使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面临着重大的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农业人口转移时的“半城镇化”上,如何加以解决成为问题的关键。所谓的“半城镇化”是指虽然许多的农民工转换了工作地点、改变了以前从事的职业,但是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依然没有转变。没有城镇户口无法亨有同城镇人口同样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待遇。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1.27%,但是有城镇户籍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约35%38%之间。因此,国家所面对的重要题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将农民工市民化。

(一)流动人口所存在的问题

庞大的流动人口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据统计,2011年中国的农民工已达2.53亿人,其中去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有1.59亿人。农民工的发展不但改变了农民工的家庭收入,甚至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的格局。虽然很多农民工被算作城镇常住人口,但是实际上他们根本不能享受和真正城市人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虽然城市的粗、脏、累、苦这类城市人不愿意干的工作主要有农民工来承担,但是他们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应有的社会保障。农民工对城市的发展有很独特的作用,这个群体不能不被重视。

1.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经济相融合,在经济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何对待农民工,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大事”。[2] 但是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相对处于国际产业分工链的最底层。新一代农民工与老一代相比,文化水平较高、思想也较之先进、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是处在竞争较激烈的知识经济社会中,社会需要的是高层次的人才,使得新一代的农民工仍处于弱势地位。据中国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10年,新一代的农民工的文化水平相对来说还是很低的,以初中学历为主的农民工占64.4%获得高中学历的占13.5%,中专及大专的合计占15.4%,大约69.6%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不能有效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的新生代农民工无法跟随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尤其是在沿海等一些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他们将无法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2.农民工缺乏合理的法律保障

除了自身文化水平较低以外,农民工具有的另一个问题是工作时间过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在城镇工作的农民工平均每个星期工作6.3天,平均每天工作8.9小时。其中,每星期没有休息日,工作达7天的农民工46.9%,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过度消耗了农民工的体力,使他们的劳动能力严重下降。

农民工的欠薪的问题也是其处于弱势地位的一个表现。每到年末,当辛苦工作了一年的农民工盼望着自己的付出将得到回报时,残酷的现实却将他们打入了深渊,拿不到属于自己的劳动报酬。这主要是大量的农民工不懂得自身应亨有的权利、没有维权意识。他们往往为了求得一份工作而忽略了至放弃了一些基本权利。例如,他们很少签订劳动合同,如果发生了劳动纠纷,他们便陷入了是非纷扰之中,无力自拔。已经捉襟见肘的农民工当面对费时费力的司法诉讼时,往往望而却步。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非常严重,其中上诉案件就达到了21.8万件,与2011年相比增长了7.5%2012年,大约有190起百人以上群体事件对抗企业拖欠工资的行为,比2011年增长了16.7%。国家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为622.5万劳动者追发工资200.8亿元,2011年增长29.5%。目前,以从事建筑业为主的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现象比较严重,制造业和服务业也呈现蔓延之势。为此,中国应促进经济的发展,避免经济出现低迷现象,使处于贫困线边缘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3.农民工进城带来的社会问题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给自身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则是农民工的孩子也就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父母还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外出务工,远离家乡,以此来谋生。但是孩子的照顾与教育却成了他们担忧的头等大事,孩子只能从电话中感知父母的存在,至于骨肉亲情似乎只是字面上的个字而已。据调查,有亲情欠缺的心理问题并且教育和人身安全无保障的留守儿童比例高达57.14%对祖国的今后发展也将是一项不小的损失。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加强生产扶持、社会救助、人文关怀,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和人身安全。

(二)户籍制度改革已是当务之急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

我们都知道户籍不同,也就代表着,教育、医疗、初会保障等一系列相关的基础服务及公共服务也不同。人们所重视的户籍制度,其实是重视的它所带来的一些相关福利待遇。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大约有2.6亿人口离开原户口登记地,并且最少长达半年以上。多数离开户口所在地的人频繁流动于乡与城、城与城以及城与乡与之间。因此,他们不停的更换就业岗位,这样增加了他们流动的不稳定性。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工团体可谓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他们生活在城市里,但是户口还在原登记地,无法办理城镇户口,这样,他们也无法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他们大多数的状况是在城市中劳动,但家不属于这里;在城市拿着薪水,但消费很少在这里;在城市中生活,但根基却不在这里。这种类似于候鸟式的流动,导致了“半城镇化”现象的出现。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成本。

城市虽然给了农民工一个进入的入口,但却很难接纳他们,使他们融入其中。他们无法享受较高的服务水平,比如:子女的教育问题,看病难问题、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低甚至无保险问题、住房保障低或无保障等等。最重要的是在城市落户的门槛非常高,这也是最根本的问题。

目前,中国一些地区进行了户籍制度改革,但是仅仅局限在其管辖地的非农业户口,对其它流动人口或其它地区的流动人口的户籍还没有进行改革,有些地方户籍制度改革的门槛非常高,让农民工群体望而却步;再有人们关注户籍制改革更多的是关注其所带来的相关福利待遇问题,恰恰有些地方的改革却不涉及福利制度;更重要的是国家户籍改革制度的政策不健全,给农民工在城市落户造成一定的困难。

由此可见,完善户籍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加快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同时也利于我国经济的突飞增长。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与落户,能够充分发挥我国充裕的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调整资源的配置,来构建更完美与更和谐的城镇。做好他们的社会保障工作,有利于促进与刺激他们的消费,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四、如何推进城镇化的几点建议

城镇化在中国今年的经济发展中可谓是最热的词了,但它不仅仅停留在字词的表面上,它需要实质性的发展内涵。城镇化在我国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得到了世界的关注,会逐渐成为改变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城镇化会推动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会给人民尤其是广大的农民工群体带来不小的红利。但是在欢喜之余,我们要正视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要不断的思考如何才能更好的推进城镇化。

首先,城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农村居民逐渐地融入城市,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逐渐获得与城镇人口相同的生活条件。因此不能把城镇化的指标盲目的定在城镇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的面积扩张上,不能急于求成。农民工以失去土地为代价进城,目的是想有一份收入比较稳定、环境相对舒心的工作,可是在他们的愿望不能达成时,就造成了进退两难的情况,这样民心不稳,容易造成社会治安的混乱,恶化社会整体经济环境。

城镇化是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政府不能过多的使用行政手段,“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要相结合。如果以垄断性质的方式把资源过分集中供给城市,城镇化容易偏离市场,不能兼顾各方尤其是庞大农民工群体的利益,得不到他们的拥护,那么城镇化会很容易衰退。

其次,完善我国户籍制度。据统计,我国城镇常住人口目前已达51.3%,而农民工的数量就到了1.6亿。农民工在城市、户口却在农村。依据这种情况,城镇化如果不算在城市生活而没有城镇户口的人,其比率才达到35%。进城的农民工是城镇化的来源,但是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国家暂时不提供他们与城镇人口相同的公共服务。

为了使农民工群体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由户籍制度改革后而带来的福利待遇,让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积更广。政府需抵抗调整户籍制的压力,寻求适当的平衡,向“十二五”规划的“维护城镇化必要的平衡”努力。为此,政府要增加财政收入,才能支付公共服务的巨大支出。这就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破除城乡二无经济结构,深化农村改革,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如何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上。

再次,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适当增加人口红利,放宽福利政策,激发推进城市化的动力。进城务工的人员平均年龄普遍变小,而留在农村的农民工的年龄普遍上升,这样就形成了青年民工荒现象,并且此现象呈现持续上升之势。在未来若干年中,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少,界时,城镇化的推进将难以继续。

政府可以引导农村人口在其生活所在地自然形成城镇。让农民工在土地所得收益基础上,更多地获得一些土地增殖收益,政府应削减对土地使用权的管控力度,让农民灵活使用支配。待农民的口袋丰赢以后,以口袋中的资金作为农民实行创业的资本。他们可以在自己所在地创办适合当地发展的乡镇企业。长期发展,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城镇。

城镇化关系着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前途,构建和谐的社会更离不开城镇化的发展,要把城镇化作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在党的十八大代表中,兼顾了各行业、各群体,其中,农民工代表就有26名,可见国家对农民工是非常关注与重视的。如何跨越城与乡之间的障碍,逾越城乡之间的鸿沟,实现城乡人口之间的自由流动,使劳动力与资源很好的配置,将是国家着力解决的重点。在国际环境的新形式下,我国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在社会管理方面做好调整与创新工作,应对新形式变化带来的挑战。削除户籍制度的不平等,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之更融洽的与城市居民相处,更有保障的生活的城市,使农民工市民化逐渐的走向公平与平等。共建公平与和谐的社会。

   

[1] 《马恩全集》第四卷. 人民出版社.  1959. 159

[2]  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06.01.20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