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拼过的青春,不值一过》—邓楚涵

手机日志

图片
 
 
1.选专业

  这一步,让来自山区的我感受到现代建筑的伟大,也让我成为建筑设计师的梦想开始萌芽。
  
怀着艺术的梦,干起搬砖的活

  我出生在贵州省的一个小县城。它古老、安静,触目所及是青山绿水,但是因为大人们常常说起大城市的繁华,书上、电视上关于大城市的介绍也很多,我对大城市的生活充满向往。高楼、地铁、立交桥,这些在我的家乡看不见的东西,却常常牵动我年少的心。
  还记得高二寒假,第一次和家人去上海。在陆家嘴鳞次栉比的高楼之间,我默默感受着大都市的气息,那是钢筋混凝土的味道。在近500 米高的环球金融中心顶层俯瞰,整个上海尽收眼底。走出几步,有一条地板透明的“观光天阁”,一开始我还不敢踩上去,生怕摔个粉身碎骨。在导游解说后,我踩了上去。这一步,让来自山区的我感受到现代建筑的伟大,也让我成为建筑设计师的梦想开始萌芽。
  对我而言,梦想一旦产生,便不可阻挡。
  回到贵州,我更加努力地学习,继续着“三更灯火五更鸡”的日子,直到万千学子闯独木桥的高考结束。
  我了解到土木工程专业是进行建筑设计的专业,而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系在全国最强。我揣着艺术的梦,放弃了所有平行志愿的机会,志愿表上只填了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但当时,我自己却一点也不知道,土木工程和建筑学不一样。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以为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同济大学是一个恬然宁静的书香之地。主干道上伫立的毛主席像,路旁枝叶交错的百年梧桐,图书馆透出的泛黄灯光,路上来来去去的自行车,一切都让我憧憬往后的四载青春。
  但是,入学一个星期,我发现,土木工程和建筑学有天壤之别:建筑是一门艺术,土木工程是一门技术,选择土木工程这一专业,真就是怀着艺术的梦,干起搬砖的活!之前我向往的色彩、外形、光线和布局都不是土木工程的事,钢筋、混凝土、水泥和土体才是我今后朝夕相处的伙伴。
  不得不说,我对土木工程失望透顶,似乎隐隐约约地看到,自己不是拿着画笔在勾勒高楼大厦,而是在挑着混凝土、和着水泥、搬着砖!大一的几门专业基础课更是对我这样的想法推波助澜:土木工程材料老师不停地讲水泥和砂浆,画法几何老师拿着三角板画完平行画垂直,材料力学老师拉断钢筋、压坏混凝土,还要去劈木头……我真的很失望。
  偶尔路过建筑学院,驻足看他们在画板上泼墨,在水池上搭桥,在搭建奇形怪状的房子,在讨论古典、优雅的园林……我真的很羡慕。
  初进大学,生活上的完全独立、学习上的完全自主都让我不适应。没有了父母的约束,没有了老师的监督,我不仅没有找到高中时向往的自由,反而不知道每天该做什么。而在诸多迷茫和困惑中,是否要坚持土木工程这个专业尤其让我头痛。我想过退学,回贵州重新高考,重新选择专业;我想过大一上半学年结束后换专业,转到建筑学院去。总之,我很纠结。
  我给家里打了很多电话,不停地抱怨土木工程多么不好,电话那头,妈妈总是很冷静地安慰我,劝我多适应一段时间,主动融入大学生活。但这都被我误解为妈妈的“维稳”策略,以至于我在电话里无数次向她发火。
  我们最后一次讨论专业问题是在国庆长假,妈妈给出最终回复:“你已经做过一次自认为绝对正确的选择--去同济学土木。现在你觉得这不是你想要的,如果你回来再考一次,你真的能保证不再后悔?如果你拿定主意,那我支持你!去做你想做的吧!”那时,我才明白,原来妈妈没有一次不在意我的苦恼,我向她抱怨的每一句话,她都记在心里。
  妈妈的那番话让我冷静下来,之后的一段时间,我暂时放下了回去高考的念头,我开始思考:现在自己极度焦躁,极度排斥自己的专业,究竟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问题,还是我自己的问题?
  “十一”长假,很多同学都不在学校,我依旧每天去学院看书。长假结束前的那个晚上,在学院的学生科技创新中心,我看见一群同学正忙着粘木条,桌上的模型吸引了我。一问才知道,那是中央电视台新大楼的模型,是师兄师姐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赛的作品。在对大楼进行计算分析后,他们用502 胶水把每一根木条构件连接起来,制作了这个精致的模型。
  看着眼前这个模型,我突然想到:原来高楼大厦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拔地而起的,这个专业竟然如此有趣!
  离开科技创新中心,我走进土木学院的工程案例展示廊,这里陈列着土木学院的教授和校友们所主持的大型工程,有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这样的摩天大楼,有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这样的跨海大桥,也有上海地铁、世博变电站这样的地下建筑。
  原来我一直惊叹的大型建筑都诞生在这里!就在那时,我重新认识了土木工程,明白了这个专业的伟大,也明白了同济土木在工程界的地位,更明白了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将来都可以有一番作为。
  建筑和土木是两条不同的路,换句话说,建筑师在“仰望星空”,而土木工程师在“脚踏实地”,但是土木这一条路绝对不会不精彩!在对土木工程有了正确的认识后,我满怀憧憬地戴上了土木工程师的“安全帽”,继续同济四年的求学生涯。
 
选专业,让兴趣来决策

  现在,我已经和土木工程打了五年的交道,它是我最钟爱的专业,也一定是我一生的职业。
  当年我之所以放弃所有平行志愿,是因为对建筑结构太向往,而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全国高校的地位毋庸置疑,所以我毅然填下了自己的梦想。我的选择很简单,就是兴趣使然,可家里权衡的事情不少,担心我今后的工作环境、生活规律、工资收入、社会地位等等。
  对一个刚经历高考的学生来说,选专业时能考虑到的估计也只有兴趣,恐怕很少有学生能够考虑今后的就业和发展。
  兴趣也许不是一个人做一件事的最终目的,但一定是他做这件事的最大动力。我很庆幸当时坚持了土木工程,因为这是我的兴趣所在。学习本不是一件易事,科研的路更加艰辛,如果没有兴趣支撑,我不知道自己早在什么地方就停步了。
  对于结束高考的师弟师妹们来说,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因为你将学业和爱好连在了一起,你会有极大的动力去迎接挑战、克服困难。
  当然,就业也是影响选专业的一个因素。很多人担心毕业的时候,自己的专业会变成冷门,找不到好工作。我觉得这种担心有些杞人忧天,一个专业的兴起很慢,但是它的衰落也绝对不快,大家不必担心毕业后专业会骤然变冷。
  我不太关注“就业率”这样的数据,我觉得一个毕业生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和当年的就业率关系不大。就业率是对就业情况的宏观概括,个人能否就业或者满意就业则是从微观角度的一个考量,与个人能力密切相关。换句话说,我觉得个人的发展与能力更相关
  初到同济时对专业的不满让我纠结了好长时间,那是一段让人绝望的日子。去同济前,我对土木工程的信心比周围任何人都坚定;但是当我去了同济,发现土木工程和自己憧憬的不一样时,我焦虑过,失望过,但更多的还是遗憾。人在面对遗憾时的难过远甚于其他,就好像失之交臂比可望而不可即更让人难受。
  对一件事喜爱与否不是短时间内就能知晓的,对专业,我不相信“一见钟情”。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半年后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并随着学习的深入加深对专业的理解,所以真的不必过早下结论,说自己不适合这个专业。
  还在为专业纠结的师弟师妹们,没必要再去空想自己错过的专业,你应该做的,是不遗余力地做好自己手里的活,要不然你会失去更多。
  我身边很多同学在上大学前都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专业,半年之后调整专业时,有坚持土木工程的,有转去其他学院的。无论是坚持还是放弃,都是他们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我衷心地祝福他们。

面对选择

  高考结束后要选专业、学校,大二、大三时要选专业内的小方向,研究生阶段要选课题,完成学业后还要选职业……总之,你不停地在选择,这就是生活。
  以前,我是一个有“选择强迫症”的人,舍不得生命中的每一个机会,生怕在某个关键时刻做错选择,影响自己一生。
  经历选专业那件事后,每次选择前,我都会冷静地问自己:“你想要什么?”如果想明白了,我会毫不犹豫地追;如果想不明白,我会走一条大众走的路,并且努力走好。唯有如此,当有一天,我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我的机会才会多一些,也更有把握一些。
  面对选择,我们都需要清醒,不同的选择确实会造就不同的人生。不过,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想清楚自己想要的东西,坦然地接受选择的结果。相信大家都读过罗伯特·弗罗斯特的The Road Not Taken :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9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面对选择,我们都会犹豫,犹豫是因为我们在思考;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选择一次,但这正说明生命的珍贵。珍惜自己选的路,欣赏这条路上的美景,不要担心会错过什么。
  我以前经常在选择上浪费很多时间,现在回过头来看,并不是因为选择有多难,而是我一直沉迷在选择前的焦虑或选择后的怅然里。有时我会因为走上一条自己不喜欢的路而后悔,有时我会因为另一条路上的东西不可兼得而抱憾,总之,结果都一样--我的时间一点一滴地逝去了。因为经历了对土木工程这一专业从失望到钟爱的过程,所以我懂得要理智、透彻地认识自己;因为懂得选择的不可逆和唯一,所以我珍惜现在拥有的点滴。
  先想明白自己要什么,再谨慎做选择,不要把精力浪费在选择后、努力前的踌躇上。少年们,抓住手里的,接受逝去的,分清两者的不同,努力吧!
 

2.大学给我的下马威
 

  我失魂落魄地走出考场,不敢相信这是现实,以前那个横扫难题的自己,今天居然会在考场上这么无奈!


我有一个“学霸梦” 

  新生报到之后,我才知道自己是当年来到同济大学的贵州考生中的最高分,因此被学校授予了“新生奖学金”,并在开学典礼上接受了裴刚校长亲自颁发的奖学金证书。第一次站上同济的颁奖台,我百感交集:有刚到学校就斩获奖励的兴奋,有第一次站在大学领奖台见到校长的紧张,也有看见父母在台下为自己加油的欣喜,但更多的是心里默默树立起目标的坚定--既然拿着奖学金进入同济,我就应该努力,四年后骄傲地从同济毕业。
  开学典礼结束后,我摇身一变成了同学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学习认真、成绩优异似乎成了大家给我贴的标签,而我自己更是以“五哥”“五姐”为目标(同济本科生的成绩不是算分数,而是看绩点,最好的成绩是“优”,对应的绩点就是5,“五哥”“五姐”就是大家对每科都是“优”的同学的称呼),努力学习,希望在期末考试中可以保持自己的“学霸”形象。
  那一段日子真的很纯粹,我的生活里只有学习:早晨6点准时去图书馆后面的河边晨读,晚上11点依旧还在通宵自习室里夜战,生活永远是教室、食堂和宿舍的交替。我很享受那样的时光,很享受每天在图书馆泡杯茶看书、写作业的安静,很享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单纯。
  刚进大学,学生会和社团潮水般向新生涌来,武术社团、轮滑社团、国学社团、围棋社团……招新的场面可谓“百团大战”,可这些在我心里激不起一丝波澜,因为我就是想单纯地学习,单纯地做一个“学霸”。

学霸梦碎

  人在充实的状态下,很难察觉时间的流逝。转眼,期末考试来了。
  进入大学的第一门考试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虽然老师没有过多地强调这门课的理论,但我还是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很多基础原理上,忽略了实际操作。考试开始后,我迅速进入做题状态,可做完选择题和填空题后,六道操作题难住了我,我急得抓耳挠腮。计算机操作的连贯性很强,上一步做不对,下一步就没法做。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丝毫没有进展,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恐慌。交卷前,我算了一下自己肯定有把握的题,加起来也就50分。
  我失魂落魄地走出考场,不敢相信这是现实,以前那个横扫难题的自己,今天居然会在考场上这么无奈!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这是我大学的第一门课,如果挂了怎么办?
  之后的两门考试让我越发难受:微积分是占用我学习时间最多的一门课,但是试卷上的积分总是“积”不出来,一些题稍微和书上不一样,我就没了解题的思路;大学英语更是让我欲哭无泪,不是不会做题,而是连题目都没看完……这几门高学分的课程都让我极度
绝望。考试周结束后,我都不敢去想最终的结果。
  可结果还是会出来,哪怕它再不如我意。大一上学期的成绩全部出来后,我的绩点是3.6,排在年级几百名开外。
  那段时间应该是近五年来我最难过的日子,我实实在在地从一名“学霸”沦落成一个“学渣”,最终的成绩就是证明。当时我很不明白,这半年来争分夺秒地泡图书馆,为什么最后会排在年级几百名开外,我的努力哪去了?一时间,我整个人跌落到谷底,最初的学霸梦被残酷的现实击碎了。

恍然大悟

  我是一个坚韧的人,每次失败后,都会尽力站起来。
  大一寒假时,高中同学聚会,畅谈大学生活。有人把在外求学说得精彩纷呈,有人把远赴他乡说得凄惨不已,大家各执己见,争个不停。但我还是把自己的故事留在心底,因为我想改变。
  重新审视大一上学期那段惨不忍睹的历程,我慢慢地发现了自己失败的原因。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以操作为主、理论为辅的课程,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首要任务是掌握操作,学有余力时可以去钻研原理。而我在理论上花费时间过多,忽视了实际操作。追根究底,是没有按照学科要求有侧重地去学习。
  微积分是大一学分最高的课,也是公认的相对较难的课。积分计算往往很花时间,在学习过程中,我很少一步一步地去计算,几乎总是一笔带过,知道解题的方法后,“默认”计算过程顺畅。正因为我平时光“看”,不动笔计算,才在考场上抓瞎。究其原因,是自己不踏实。
  贵州省的高考英语没有听力,到上海后,我听力听不懂,上课跟不上,英语成了我的弱项。学大学英语时,我没有查缺补漏,加强英语听力和阅读的练习,导致考试时做题速度慢,最后连题目都没看完。推本溯源,是对弱势学科不重视。
  深入分析失误的原因,我发现大一上学期考砸也很正常,大学阶段的学习和高中不一样,要改变学习方法,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

高中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高中的学习重视积累和梳理,要吃透各科的知识点并灵活运用。
  语文、英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散乱,建议高中的师弟师妹们,每天坚持积累这两门课的知识,提升素养,厚积薄发。
  很多人认为语文没必要学,因为不管怎么努力,考试也很难上120 分,再怎么不努力,考试也很难下90分,所以考多少分全凭运气,甚至可能辛辛苦苦学了一个月,考试成绩还不如上一次。
  我不这样认为。语文是比数学还抽象的课程,它的进步是“螺旋式”的,一个月的积累也许不会体现在成绩有进步上,但你的积淀是实实在在的。语言的学习是持续一生的,一个月的时间真的太短。学语文的过程就是喝中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看见成效。高中语文课本也很重要,里面的文章也许不会出现在考试题里,但是学习经典能培养文学思维方式,为高考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
  在高中三年,我建议大家每天抽一点时间阅读散文,一方面培养语感,学习成熟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积累素材,为以后的写作做准备。
  对于分数颇高的阅读题,建议大家先收集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和参考答案,对着答案分析题目,摸索阅读答题的思路;然后尝试做题,核对答案,找到和参考答案“思路”不一致的地方,认真分析原因;最后再按照答案所提供的思路读一遍文章。熟能生巧,考试时就容易了。
  相比语文,英语学习较有规律可循,英语考试中除了作文以外,其余的题目都有标准答案。高中英语的语法有限,认真攻克每一个知识点,做几套对应的题目,语法知识就能拿下。要做好阅读题和完形填空题,除了掌握基本语法,更重要的是积累单词、提升阅读量。
  高中阶段我有一个习惯:用笔记本记下课本、试卷和资料上的生词。几年下来,积累了近1000个大纲要求以外的单词。这虽然麻烦,但是高三下学期复习英语的时候,我基本没遇到一个生词。单词这一关过了,语法也都掌握了,英语阅读还担心什么呢?
  高考英语往往要求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作文,并且对内容没有太苛刻的要求。这种作文不需要写多么深刻的鸿篇大论,精彩的句子和清晰的结构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建议大家从两方面准备:一方面,归纳平时遇到的各类问题,准备相关素材,扩充关于特定问题的单词和论点储备,争取面对任何论题都心中有数;另一方面,按高考要求的几种文体进行写作训练,熟悉、掌握不同文体的句法和结构,保证遇到任何文体都胸有成竹。
  相比英语、语文,数学、理综的知识点整齐得多,大多都以“线”和“面”的形式规律出现。建议高中的师弟师妹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厘清思路,将所学的知识梳理清晰,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便在面对变化多端的题目时能迅速判断出考点,准确解答。数学、理综的进步是“阶梯形”的,在学习过程中,要坚持弄懂每一个知识点,不要留下知识漏洞,否则后继的学习会很困难。数学、理综的考试题无论怎么变化,也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攻克一个知识点,就能将相关题目拿下。所以,学数学、理综就像吃西药,周期短见效快。建议大家准备一个错题本,结合知识点,将错题归类放好,时常温习,避免重复犯错。
  高考前三个月,可以针对数学、理综做一项“大工程”:准备一个笔记本,对照各科课本先整理出几个大考点,再逐步将其扩展,细化到每一个知识点,按照章、节、目的形式构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各科的“知识树”,然后拿出所有的试卷逐一对照,确保“知识树”涵盖所有考点。
  这个大工程看似复杂,但一定能让大家受益:首先,我们能够厘清思路,整合三年的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我们能从茫茫题海中跳出来,做完一道题后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加深理解,提高效率,避免盲目做题;最后,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树”查缺补漏,知道哪些知识点已经牢牢掌握,哪些知识点还需要巩固。
  高中的学习就是一场马拉松赛,极大地考验我们的耐力。赛道上的少年,奔跑吧,请相信,你可以到达终点,金榜题名。

大学学习是一次百米冲刺

  相比高中,大学的学习更加自主。本科阶段,各门课程时间短、强度大,比如工科专业,绝大多数专业课都只上一个学期,而且每周通常就只有两节课。但是,任何一门专业课,教材都是好几百页,里面的知识称得上海量。所以,大学里的专业学习绝对是高强度的锻炼。这一阶段,应该以迅速厘清知识体系、抓住专业要求为主,这是一个短期强化的过程,就像一次百米冲刺。
  大学里流行一种“考前突击法”:平时上课不听课,考前抓紧看看书,再做两套往届题,保证绝对不挂科!不错,这确实能保证不挂科,以前我也是这种“考前突击法”的忠实践行者,并且屡试不爽。但是,当我在后续的学习、科研过程中发现自己基本概念不清楚、基础知识不牢固的时候,才意识到“考前突击法”对我的专业学习有害无益,所以,我坚决地放弃了这条“速成捷径”。
  喜欢武侠小说的朋友肯定知道金庸笔下的峨眉派掌门人周芷若,她练“九阴真经”时走了捷径,但是,因为根基浅薄,不能理解绝世武学的精髓,功夫没练到炉火纯青不说,差点还走火入魔。学习也一样,欲速则不达,求知的路一定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本科阶段的学习,一是为了顺利地通过期末考试,二是为今后的深造打基础。针对这两个方面,我有四个小方法想和大家分享。
  首先是认真听讲,不管是在高中还是在大学,这都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大学里的专业课本都是好几百页,短时间内,我们很难将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彻底掌握,而授课老师熟悉课程,能帮助我们找到重点,有目的地学习。
  其次是熟悉推衍。工科专业的课本里有不少公式、定理,熟悉它们的推衍过程尤为重要。公式、定理的推衍过程可能会很复杂,我们不必独立地一步一步推导最终结论,但应该对推衍的方法和思路非常熟悉。经过推衍,一方面,我们能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点,更加深刻地理解公式、定理;另一方面,我们能熟悉自己专业学科的研究方法,培养专业探索的敏感性,在今后的科研中少走弯路。
  再次是灵活运用,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基础知识掌握后,一定要做题,这是检验我们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最好方法。做题时,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对某一个假定不理解,对某一个量不熟悉,等等。这样,我们就能迅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会做题不一定代表学好了知识,但不会做题一定说明知识没学好。
  最后是考前练习,这是熟悉考试模式的好方法。回顾自己大一上学期的惨败,没在考试前做历年试卷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建议学弟学妹们在考试前先做几份以前的真题,以便在考场上迅速进入答题状态。


以变应变

  当初考砸了之后,我请教过师兄、师姐,也找过辅导员谈心。经过反思,我调整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大一下学期,我的成绩一跃而上,排到了学院的前10%,综合大一上学期的绩点,拿到了三等奖学金。
  三等奖学金在同济是很普通的奖励,但对我来说真的意义非凡。人最需要的往往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那是人生的一处低谷,我曾几度失去信仰,是这份奖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让我能够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大学和高中真的很不一样,我们必须迅速转变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才能跟上大学的节奏。刚进大学,遇到挫折和失败很正常,不要为失败找借口,而要为成功找出路。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不同的环境,环境变化,我们也要变化。以变应变,才能在变化中保持自己的心境和幸运不变。

图片 

3.广州建房

  与其说这栋房子侵透了我们师生十人的汗水,不如说它寄托了每个志愿者的心愿,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到长流村,让这里的村民早一天住进砖房。
  
义无反顾奔广州

  大二上学期的国庆节后,学院里张贴了一份招募志愿者的海报:“白兰氏”发起一项公益活动,向全国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和土建高校招募短期志愿工作人员,去广东省从化县长流村给当地村民设计和建造住房,工作时间是十天,主办方希望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招募十位志愿者。

  因为可以走到施工第一线,我对这份志愿工作很有兴趣。但是,从大二起我们开始接触专业课程,学习压力大了很多,我打算考虑一段时间再作决定。

  回到宿舍后,我上网查了从化县长流村的信息,想看看当地是不是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美味的地方小吃,可以趁此机会感受南国风光、一饱口福。但是,当我在新闻上看到当地经济条件落后、大部分村民还住在土坯房里的时候,我冷静了下来,把游山玩水的想法抛诸脑后。我自己就来自西部山区,很明白中国贫穷农民的真正生活,他们真的很需要社会的帮助。没有再多考虑,我义无反顾地去学院填了报名表。

  几天过后,志愿者报名结束了,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学院最终决定由两位带队老师和八名学生共同前往广东。

一个被发展“遗忘”的村落

  到了广州,我们并没有在这个美丽的国际大都市停留,而是直接奔赴从化县。南方公路拐弯多,一路上汽车颠簸不停,到从化县城已是晚上九点。见到“白兰氏”的工作人员,我们打起十二分精神,做了简单的信息核对后,决定第二天一早就去长流村工地。

  第二天一早,我们坐当地的小客车去长流村,车上除了土木学院的老师、同学以外,还有华南理工大学的一些学生。长流村在深山之中,汽车在山路上不停摇摆,我们眼中尽是青山绿水,耳畔也是鸟叫虫鸣。虽已是深秋,但树木依然葱翠,在朝阳下熠熠生辉,毫无肃杀之气,偶尔有几棵泛黄的枯树。这里美得好纯粹。

  来到长流村村口,整个村寨一览无余,葱郁的山林、蜿蜒的小河和错落的人家构成了这个古朴的村落。往村里走几步,就能看见一个很大的水泥地平台,村里人说这是广场,村寨里的大事都在这里商办。

  我们走近一户人家,看到了新闻中描述的土坯房,这确实是只用黄泥做成的房子,没有混凝土,没有钢筋,黄泥之外也就是屋顶的些许败瓦。当时我虽然只是大二的学生,但是也了解一些土木材料,用黄泥做成的土房子几乎是没有承载力的,况且一到下雨的季节,黄泥就会软化,房子极有可能坍塌。环顾长流村,除了政府扶持、社会捐赠的几处在建的砖瓦房外,几乎所有村民都住在这样的土坯房里。这是一个被发展“遗忘”的村落。

搬砖砌墙齐上阵

  看到眼前景象,我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建房。在“白兰氏”工作人员的组织下,我们十个人被分到一个刚打了基础的小工地,十天的任务就是建好一栋三层小楼房。

  第一步是搬砖。先用小推车把砖从不远处推到工地,再把砖搬到基础上。虽然大家平时自嘲是“搬砖少年”,但是真的搬起砖来,一点也不轻松。为了提高效率,下午我们分成了两队,一队继续搬砖,另一队开始砌墙。

  砌墙也不是个轻松活。虽然看懂了施工图纸,但是实际操作却让我们大伤脑筋:虽然在土木工程材料的专业课上学过水泥的制作,但和水泥时,我们很难控制水、水泥、细砂的量,砂浆不是太稀就是太干;砌墙时,砖很难放整齐,每块都有点偏离,砌了四五米,发现整片墙是扭曲的;勾缝勾不好,墙上出现了很多小洞……这时,我们才开始佩服建筑工人,也真正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差异。

  为了避免再把墙砌歪,我们放慢了速度,小心地放砖,保证位置不差,随时调整。施工速度慢了许多,但质量得到了保证,大家越砌越有信心,一直砌到太阳下山。

  晚上,我们在一户农家吃晚饭。时隔三年,我依旧印象深刻。那顿饭有十个人,但只有四个菜--炒豆腐、炒青菜、炒鸡蛋和炒肉。虽然大家只能不停地吃米饭,但是我们依旧很感激招待我们的那户村民,因为我们明白,那也许是他们最好的东西了。

  晚饭过后,我们乘车回从化县城。大家累了一天,在车上都睡得迷迷糊糊,可是我却很清醒,因为心里有一种别样的感动:一天的劳动,让我感受到志愿者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在此的热情;一顿晚饭,让我感受到当地村民满怀感恩的真诚。

  之后几天,还是搬砖、砌墙、和水泥。我们熟练了,速度快了,小楼房很快便有了两层多。临走前一天,楼房已经快封顶。

  那天下午,我背着水泥上楼,突然听到楼下“啊”的一声。我急忙放下水泥,奔下楼去。原来旁边工地的一位志愿者不小心踩到了钉子,钉子很长,穿透了他的脚,他的运动鞋上全是血。我们赶紧把他送到村里的卫生所,卫生所的人给他简单消毒后,当地一个小伙子骑摩托车送他去县医院治疗。

  以前老师上课时经常说工地上很危险,我们都不以为然,今天这一幕才真正教育了我。从那一刻起,我对工人师傅们也有了更深的尊重:我们从事土木工程设计的人,远远没有施工第一线的工人们辛苦,恶劣的工作环境、简陋的生活条件,他们都忍受下来,默默地建起高楼大厦。他们才是建筑事业的基础力量。

  当天,夜幕降临后,我们借着昏黄的灯光继续工作。这是建房的最后一天,我们都希望能给这房子多砌一块砖。在长流村待了十天,我们每天都在搬砖、砌墙、和水泥,从一开始的兴奋、好奇,到后来的疲惫不堪,再到争分夺秒,直到现在的依依不舍,我很难用一个词、一句话来描述自己的心情。与其说这栋房子浸透了我们师生十人的汗水,不如说它寄托了每个志愿者的心愿,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到长流村,让这里的村民早一天住进砖房。

  临近午夜,我们才回到县城。虽然忙活了一天,可是我们没有马上休息,而是在院子里聊天,回忆这十天的日子,我们都觉得很满足,虽然很苦,但是却收获了诸多感动。我们都很舍不得那里,决定第二天一早先回去看看,再启程回上海。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最后一次来到长流村。眼前的景色和第一天来看到的一样,依旧炊烟袅袅,依旧细水淙淙,不同的是多了很多志愿者,多了很多在建和已建好的砖瓦房。

  我们走到自己建造的那栋房子前,仔仔细细、里里外外地看了一遍,每个人都很不舍,因为一砖一瓦都是大家的心血。不过我们也有遗憾,如果再有一两天的时间,我们一定能把房子封顶。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和这栋房子,和长流村,和这个质朴的地方,即将告别。

  往村口走的路上,我们不经意地发现,不远处的工地上有一个熟悉的身影:他脚上裹着纱布,拄着一根棍子,一摇一晃地推着装满砖的小车,慢慢地向楼梯口走去。我们驻足望着他,心生感动。

行善勿怠

  在广州做志愿者的十天时间里,我身边充满着温暖的正能量,许多人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汇聚在长流村,戴上安全帽和手套,就直接去工地搬砖、砌墙。辛苦一整天,晚上也只有粗茶淡饭,但他们没有一句抱怨,没有一丝懈怠。

  他们之中有国企员工,有公司老板,有自由职业者,生活本来很舒适,却心甘情愿地来这里当志愿者,每天起早贪黑,顶着烈日为村民建房。我在长流村最大的收获,就是和他们在一起,为长流村的村民、为长流村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临走之前看到的身影,我一直难以忘怀,和他相比,我这十天所做的太少太少。我时常想,是什么支撑他不顾脚伤,坚守岗位?或许,是他对长流村的热爱,是他对村民的关怀,是他行善的心。

  古人云:“行善勿怠,去恶勿疑。”社会上常有人情冷漠的现象,我们似乎也因此而缺少“善”的念头,但在长流村的十天,我看到了善行本身的温暖和光辉,这激励我去参加更多的公益活动。大学四年里,我在上海虹口区做过义工,给残疾人家庭的孩子当过志愿家教,这都源于我在广州的收获,因为从那些默默行善的人身上,我真实地感受到,人心是暖的。

“土木人”的责任

  高考结束,我们选了自己的专业;大学四年,我们进入各自的领域。但是,本科教育很难让我们看到各自行业的真实状况。大学的学弟学妹可以在学习之余,走到各自行业的第一线,参与一些基础工作,真切地认识我们今后的事业。

  很庆幸自己有去广州建房的经历,现在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是一名土木工程师!”因为除了本科的知识学习,除了假期的课程实践,我还在真正的工地上和过水泥、搬过砖、砌过墙,我知道红砖的粗糙,我尝过水泥的味道,我懂得一名施工工人的艰辛……

  在土木工程这个大系统中,有投资方、设计方、施工方等不同的群体,因为角色不同,他们的地位也不同。我们只有进入真正的工作环境,才能知道每一类角色的重要性,体味每一个群体的艰辛,尊重行业里的所有人。

  广州之行,让我意识到土木工程师的责任:我们就是要让高楼平地起,让天堑变通途,描绘更美的蓝图,创造更好的世界。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给自己定这样的目标不是好高骛远,这是我们对这个时代应有的担当。

  同时,我深刻地意识到,土木工程师应该有一种体恤无房可住者的土木情怀。北宋大儒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这种襟怀,读书人不应该只是为了自己去读圣贤书,他的心里还应该装着天下百姓。作为土木工程师,我们也不能仅仅为了自己的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