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柱·高酿·地良
个人日记
全村共有94个村民小组,1585户,共32266人.地良被列为示范村重点建设,在建由地良浩寨到德仁的十里文化长廊,夜间灯火通明。
全村共有耕地面积9052亩。人均纯收入18400元左右。人均占有粮食3620公斤。
平均海拔1600米以上,森林覆盖率高,全村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林业和种植业。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浓厚的侗文化,是开发避暑度假山庄的好场所。地良的高登海拔2100米,夏天特别凉爽,被誉为黔东第一凉都。再前行5里路就进入天柱与锦屏交界的原始动植物生态森林圈--被誉为动植物基因库的——黄霄山(含黄霄山庙)。黄霄山(含黄霄山庙),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原始森林动植物生态圈里鸟语花香叶舞水笑,各种动植物生态种类千千万万,那里的原始森林里有生活时间很久的野猪,几百年上千年的雪花树,有娃娃鱼,有乌龟,有刺猬,棵子狸,山獭,有千年不断的保健泉水。各种鱼类应有尽有。黄霄山是天然的宝库。
解放后,地良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于民国1928年的地良小学(最初校址建在地良德仁)至今86年余。学校培养了很多的优秀人才。秀才龙文藻,龙贤锋,龙廷英,龙德海,龙贤玉,龙起凡,龙汉斌,龙汉木等就出于这所学校。1936年4月,高酿镇地良村侗族青年龙才铿为营救无辜关押在天柱牢里的几位兄弟,率300余侗民打进县城,释放所有在押人员。当时活动在锦屏、天柱的中共地下党员王定一闻知,即策动锦屏王泽龙赴天柱与龙才铿联系(因他俩同系被害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王天培部下),公推王泽龙、龙才铿为首领,聚集天柱汉寨罗秉钧家商议组队事宜。时值日寇已侵入中华,中国共产党年前发布了团结抗日的《八一宣言》。经商议,即树起“抗日救国军”的旗帜,王泽龙任司令官。下设三个团,龙才铿任第一团团长。抗日救国,名正言顺,深得人心。仅在汉寨5天,参加者就达1600多人。白崇禧闻报后,电令王泽龙为“贵州抗日救国军第十一纵队司令官”,国民党中央军独立三十四旅旅长罗启疆率部由滇入黔,在黎平将这支部队改编为一个支队,王泽龙任支队长。后又将编为独立三十四旅七○一团,王泽龙任团长。该团在黎平整训后,随三十四旅开赴抗日前线。在淞沪战役中,守卫上海东战场,即太仓县、浏河、大场、绿湾桥一线。后又奉命在无锡常州、句容一线堵击日军,与日寇浴血奋战半月,1000多人员伤亡殆尽。 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和死难同胞,1938年,由家乡知名人士龙友三等召开1000余人的纪念大会,宣传抗日救国的意义和鼓励广大青年踊跃参军,为国出力,在天柱高酿竖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因年久损坏,黔东南州文物部门拨款1500元,于1992年10月1日重竖此碑,并附《碑文》志之。1949年后,地良村人才辈出,六十多年来,地良籍在外人员已达550余人,其中省部级地厅级以上干部有8人,博士6人,正科级以上的有56多人,副科级的有60余人。龙廷睿参加淮海战役。龙贤坤参加抗日战争远征军,地良村第一代军人杰出代表龙德藻,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50-60年代有全国人大代表龙德茂。此外,还有很多很多在分布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医学等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个方面的劳动者和建设者,较为典型的有,龙武通,龙起佳,姚启科,龙廷才,汤昌奎,龙定江,等等。地良村人口总数:32266人。行政区面积:32.005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285.0亩 。主要民族成分:侗族。 发展口号:勤劳,富强,文明,民主,和谐,自由,法治,敬业、诚信,友 善。所辖村:一组至三十四组 生产总值:544.0 万元。主要经济产业:106公里油茶基地,白岩坡油茶基地,木穗土特产养殖基地。名特产品:油茶,优质米,土鸭,土鸡,稻田鱼。办公所在地:地良村村委会 。地良村党支部书记:龙廷杭。村长:龙定福,龙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