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来的诗评/lm

诗文品读

      招摇诗社第一届比邻杯诗赛作品落幕简评(六)

32号作品

◎沿海的树

他们,风一吹就散

(一)

他们,似海滩上的碎石
听海浪轻轻念起追悼词

(二)

仿佛就隔着一段河流
生与死,意外的惊涛
让他们的生命如碎片
凌乱的,弯曲的,脆弱 的
那最初的门,家的温暖,亲人的阳光
人间过道中,他们,意外的风声
每一次回头,都能唤醒河流相似的翅膀

(三)

他们,站在瘦弱的雨水中
能化解那骨血里奔流的暴虐吗

(四)

荒凉如空城,在野菊盛开的海上
因为他们热切的爱,无边的木板
就变得巨大,那些虚空也变得巨大
“他们死了,他们靠近了自己?”

(五)

舷窗外的月亮,蓝的就像一只
古典的猫
冰冷的
爪,轻轻一挠
打马而过的人,灵魂已成念珠
活着时没有任何信仰的人
重又超度了一回

“他们,站在瘦弱的雨水中。”

(六)

我想,最高的山是这样的
那里有风平浪静的国家,有相牵相念的亲人
有新鲜的空气,有旧时光的美
有一个摇晃了很久但依然盘旋着苍鹰的省份
有孩子跑过去时浮动的春光
也有还未凝固的血
述说着灾难的挂历

(七)

“这土地美丽,虚弱,鲁莽,甚至缺少悲伤。”
当我读出那些死难者的名字
我爱的河流,菩提花盛开
而我生活过的城市,已被惯常的喧嚣麻醉
“每一次不幸,都应在这里加以揭发。”

(八)

他们,站在瘦弱的雨水中
风一吹,就散

落幕简评:沿海的诗歌较我才认识他的时候其实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作品的思想上,这和他诗艺的成熟密不可分,这种成熟促成了他题材的拓宽和潜入。在我认为一个日渐成熟的诗人势必将诗思拓向大海的深处——人类生命的本真以及冲突(善与恶的冲突,罪与功的冲突,希望与失望的冲突,自我与他人的冲突,愿望与现实的冲突,甚至亲情友情爱情本身之间的冲突等等),这一切都来源于自身经历和体验(体验和亲历是有区别的。诗人的很多体验来自冷静旁观产生的心理体验,这是我需要说明的),因此我认为诗歌其实是最具自我书写的一种文体,它欲擒故纵的隐秘性让诗歌的艺术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回顾中国新诗,重读我国最早期的新诗,胡适先生的《蝴蝶》,谁会认为那是一首好诗?(我甚至都不认为那是诗,尽管它确实是中国新诗的一个所谓坐标,但那只是说明那时候中国人开始学写新诗了。)
说到诗歌的艺术性,其实沿海从我认识他之前就一直孜孜以求地追求和实践着。这在他较早的《蓝月谷》等作品里我们就能读到诗风的飘逸洒脱。而在近一年来,能继续这种风格来表述一些沉重的命题并且能很好的挖掘读者的情感空间、想象空间和思辨空间实属别具一格的诗歌创新。我为这样的尝试和努力叫好。而且我认为他的这种尝试是成功的。这种成功得益于他超凡的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其实这种想象力是可以锻炼的,那就是我认为的将万物想象成你我一样的生命,让它呼吸,让它具有感、知、念、行。就像沿海的这首诗,“他们,似海滩上的碎石/听海浪轻轻念起追悼词”海滩上的碎石可以听“追悼词”。简单的两行,画面有了,情感也有了,具象的生命化带来的就是诗意。而在第二节我们再一次读到了“碎”,这就是第一节“碎”的延展。延展不只是让段间的气息延续,更是让意境的统一,我们不就是生命海摊上的碎石吗?我们的生命不就是一个个碎片吗?第三节沿海用了“他们,站在瘦弱的雨水中”,这和第一节的“似海滩上的碎石”,因为有“似”而非“是”的区别,从而合符逻辑(这在很多诗友的诗写中往往忽略了这个逻辑)。说到这里,我想再就修饰词说一下,一般来说修饰词要节俭,但是如果修饰词使用得好会让诗歌的想象力彰显。沿海的这个“瘦弱”就充满了张力,让我们看到的是生命的生存坏境的恶劣(这里主要指社会坏境:人权,民主,自由,法制等)。到第四节,一句“荒凉如空城”让段间衔接跳而不裂,并进入内容的支撑,水到渠成。说到内容,我一直主张一个“活”字,于意象诗歌而言更是如此。虚实中沿海很好的将象征和意象结合了起来。也许你读到的是虚的,但是你脑海里却有着实的画面。这就是一个诗人的老到,也就是说写的时候你要有画面,才能入心,才能组织语言。第五节,沿海继续行进在意象之海里,意境进一步的拓展,进一步地说明“他们,站在瘦弱的雨水中。”其实“瘦弱”就是这首诗的基调,沿海始终让诗行在“瘦弱”中行走,这也就是说一首诗无论长短,无论分节或者不分节,它的基调必须是统一的。正是在这种“瘦弱”下有了作者的想,在第六、七节,一种内心的望、历史的血和现实交错在一起,作者的悲悯和无奈,以及蕴含的反抗悄然地覆盖着我们的内心,那种沉重让你无法呼吸。第八节因而也似远去的浪涛,留给我们的是“平静”,更是“风一吹,就散”的内心汹涌。诗读完了,可我还在诗中。

33号作品

◎北蔓萝

并非山鹰

题记:据凤凰资讯(9,12)报道,据《每日邮报》,中非一个象群遭袭击,100头大象被杀,只有一头小象成功逃脱,它竟挤上医生罗伯特的小型飞机。小象十分不老实,还卷起了矿泉水瓶。数天后,小象因外伤不治身亡。

当槐花山谷的风,停下来
当大朵的白花,在九月盛开
莎莉,请允许我,用一双手接你
请允许我,用一捧玉龙家乡的雪
掩埋你

你知道,我们并非 仅用一双眼睛
在读山的英灵
也并非如一只山鹰,在企盼一个春花开的世界
在水上触动,或者给予

从草到树,到原野之间
到废墟之上,到十二个浣熊一起安息
我与你一起
永远,用一只鸟的长喙
我们,啄夜的衣襟
啄白牙,在一片水上被吃掉

渴望过的日头,被一点一点改成褐色
我还是忘不了,一头逃亡的小象
曾经,试图走进月亮

落幕简评:蔓萝的诗歌喜欢内心独白式的演绎。这首诗歌也继续了以往的风格,不同的是这首诗歌以凤凰资讯关于象群别猎杀,一只小象成功脱逃,然后还是死于外伤的报道为引。我不喜欢诗歌就事论事的死板,对于这样的诗歌我更希望首先作者本身进入了一种情感状态,然后我才可能进入。无疑,蔓萝这样的书写方式是我所喜欢的。“当槐花山谷的风,停下来......”这就如一个优秀的背景师为我们设置的背景,凝重的基调仿如一场祭奠,是的,这就是一场祭奠,对生命的祭奠。但祭奠并不是这首诗歌的主题。在后面的文字里我们读到了“企盼”,这其实是一个含有落差的动词,这种落差反映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小象事件正是这种落差的一个点。对于诗写者而言,由点及面,由小及大是常用的手法。显然企盼并不是唯一,“我与你一起/永远,用一只鸟的长喙/我们,啄夜的衣襟”,在黑夜里,只有月亮是光明所在(这里指人性的光辉,珍惜生命),才是蔓萝想给我们的,也是我们正在行动的。但是这种努力却一次次被“曾经”。
蔓萝的这首诗歌情感细腻,语言灵巧,联想新颖,节奏张弛有度,通过隐喻歌颂了对生命的爱,同时也鞭挞了对生命的践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