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蘸余辉,涂满夕阳
个人日记
----记著名书画艺术家贺宏茹老先生
作者:苏君霞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坐在电视机前听到萨马兰奇宣告北京申办奥运成功这个激动人心消息的时候,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他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按捺不住内心的惊喜与兴奋,眼含泪水在地上来回走动着,心里止不住一次次呼喊,百年奥运,百年奥运哪!终于成功了,终于申办成功了……又和所有的中国人不一样,他有了一个让自己都激动的彻夜难眠的想法:一定要用一份什么样的礼物献给神圣、庄严,而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百年奥运,以表达一位退休老教师对祖国、以及养育他的这方厚土的回报与热爱。
这位老人就是贺宏茹老先生。
老先生把这个想法埋藏在心底,慢慢的开始酝酿,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创作一幅牡丹图。因为牡丹是花中之王,又是国花,它是吉祥富贵的象征,也象征着我们祖国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从牡丹花入手,赋予它更具深远意义的创作内涵,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人知道多少个夜晚,别人都进入梦乡的时候,总有那一方斗室的灯亮到深夜;没有人知道,多少次当老伴把饭菜热了又热,他仍忘记了今天吃的是中午还是下午饭;更没有人知道,苦行僧般在那个十来平米的书房,流着汗水,时而伏案创作,时而踱步的那个孤独身影,平和的外表下有着怎样丰富的内心世界。手稿撕了又撕,撕掉的不只是一张张纸,更有老人耗费的精力与心血。构思一次又一次在否定与肯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就这样,老人在季节交替的忘我环境里,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经过半年时间的精心创作,终于完成了巨幅作品《群芳争艳图》。当56朵风姿绰约的牡丹以深厚的寓意,以惊艳的容颜绽放在国人面前时,贺老给自己,也给黄陵人民,更给奥运会献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厚礼。
那段时间,陕西新闻、黄陵新闻滚动播出已过古稀之年的贺老赠予奥运会组委会的巨幅《群芳争艳图》。这幅画全长5米,整幅画构图以“山”的形状布局,寓意山高人为峰,图中三个空心字“迎奥运”体现出全民迎奥运的宗旨,全图56朵雍容华贵的牡丹,代表56个民族,图中心部分5朵大的牡丹花组成了奥运“五环旗”状,8只蝴蝶代表2008年奥运会,整图构思巧妙、设计合理、寓意深刻、画笔细腻,得到北京奥运组委会的高度赞扬并予以收藏。
当我问及贺老耗这么大心血,吃那么多苦创作《群芳争艳图》的初衷与获奖后的想法时,贺老轻描淡写的说“没有啥初衷,奥运会在咱们国家第一次举办,大家都非常高兴,各行各业都在争相恐后的献力献策。我是位退休教师,也没有啥可以表示的,就只能用手中的画笔献上一份薄礼”。多么朴实无华的回答,没有一丝矫燥,一丝炫耀,如轻风拂面,尽此而已。
其实,在当时的各大媒体上看了这个报道后,我和许多人一样,知道我们这里有一位德艺双馨的老画家,他用不一样的情怀和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他凭借古稀之年的创作壮举,为自己的书画生涯涂抹了最精彩的一笔,更为自己的人生谱写了一曲最嘹亮的赞歌。
他的这种精神在感动别人的同时,更感动了我。敬仰之余,生出许多感慨,却一直苦于没有机会接触这位老艺术家。
一直到最近,当作协把给贺老写报告文学这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交给我的时候,我才有幸结缘这位仰慕已久的老人。
这是初夏的一个清晨,天空飘着蒙蒙细雨,空气中的负氧离子让人倍感神情舒爽。经过夜雨的洗涤,映入眼帘的一切都带着蓬勃的新意与生机。我整理好忐忑不安的心情,带着一份激动,更有一份崇拜与敬仰,走进了贺老的家。
贺老的家在教育局大院的家属楼一楼,因有电话预约,贺老听到敲门声,很客气地把我们迎到屋里。他是一位高个头精神矍铄的老人,和平时街上遇见的的那些普通的老人没有区别,穿着朴素,话语不多,却温文而雅,和蔼可亲。走在大街上,你根本不可能把他和那些留着大背头、长胡子,打扮比较异类的艺术家联系起来。可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他的作品、他的头衔、他的那一个个闪光的奖杯,一本本滚烫的荣誉证,还有他满箱满柜的书画作品却真正惊讶了我的双眸,更震撼了我的灵魂。
当仔细聆听贺老讲述他习字绘画的往事时,更是多了一份由衷的崇拜与敬佩。
贺老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受父亲熏陶研习书法。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在黄陵县店头街,他的父亲算得上远近闻名的读书人,不仅知识渊博,还写得一手好字。父亲的字很受人追捧,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过后,父亲就开始给乡邻义务写对联,一直忙活到除夕,年年如此,从未间断。在这段时间内,小小的他也乐此不疲的忙前忙后,成了父亲得力的帮手。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他把父亲写对联的运笔用墨谙熟于心。到了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他已经写得一手不错的好字。父亲发现自己儿子热衷于书法的这份天资,于是将一部分对联分配给少年的他。后来随着父亲年龄的增大,他便把写对联的事全权的承担下来。因了这样长年日久的练习,因了对书法痴迷,更因了父亲对他平时写字时的严格教导,他的字突飞猛进,日臻成熟完美。
贺老天性聪慧,从小就表现出了极强的艺术天赋。三四岁时,有一天,他在一堆柴禾中,发现了一块薄木板,于是捡回家。一个人悄悄的躲在屋外的墙角,用木炭在拾到的薄木板上画出自己想象的大刀形状,将其用菜刀一刀刀雕刻下来,然后用沙石打磨光滑。这样还不算完工,小小年纪,别具匠心的他还找来一块红布做成坠子挂在后面成为装饰。这也许是他人生的第一件手工作品,却完成的那样认真,一点也不马虎,后被许多小朋友眼馋的那把刀,爷爷充满爱意的给他解释为差人(武士之类)配带的那种腰刀,并给予了肯定与赞许。
儿时的他,兴趣广泛,对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的他,创造力与探究心在同龄的孩子中出类拔萃。五六岁时自已为了制作盒子枪,一人不怕狼虫,上山寻找材料,制作出来的枪竟然能射击。据贺老说,小时候很爱折腾,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捣鼓捣鼓。后来还陆续制作了板胡、二胡、京胡、弓箭等等。一次次制作的成功,满足着他的灵魂,更促使着他的创作欲望。许多大人看了他的作品后都十分惊讶,赞叹不已。对于孩子来说,这何偿不是他为自己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的神话。当一件件作品摆放在面前的时候,享受成就感带来的惊喜之余,所有艰辛都化作云烟,唯有成功的喜悦陪伴着他不断成长,不断摸索,不断进步。
创作需要的不仅仅是兴趣与爱好,而且更需要有耐心、智慧与毅力。从小他就有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与爱好,更有着一种超然的智慧与毅力。当他进入了这个他认为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时,他就会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不管面临着什么困难,都不会终止他想做的事情。这种执着与勤奋一直伴随着他走到今天。
我常常感叹造物主的神奇,给了每个人看似同样的大脑,却赋予了不一样的灵魂,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有些人天生就是为艺术而生的,他们异于常人的天赋秉性从小就表现出来,贺老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想象力、创造力、爱好和艺术天赋,为他在以后的绘画以及书法创作道路上开阔了更加细腻、完美、敏锐、独到的视野。
艺术是相通的,而喜欢探究钻研的人是不会放过眼里看到的所有美好事物,真可谓艺不压身。喜欢书法的他同时也对绘画有着相当大的爱好和潜力,读贺老写的《儿时故事片断》,得知他的绘画天赋也是自幼便渐露头角。
大约三两岁时,每年的腊月,父亲都会带着他去街上置办年货。每每这个时候,他是最开心的。他总喜欢在卖画的地摊前逗留,不愿离开,他常常被那些画在纸上的五颜六色的神奇花鸟、动物所吸引,还挑一些最爱的年画拿回家贴到家里的墙上,并慢慢照着墙上的画去画。后来上小学时,学校有好多小人书,自己就学着临,往往一本小人书能画好几遍。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还正是解放前期,学校来了一位美术老师,名叫王生辉(共产党员地下工作者),画画的特别好,经常带领学生学画画,做手工。王老师对他的影响特别大。由于他聪敏好学,又有一定绘画的基础,当然这个基础是自学而来的。于是老师把学校办墙报,搞宣传的事都放心的交给他干,他总是得心应手的积极完成。
那时候,每年春节来临之前,家家户户都要帖窗花。天性喜欢绘画的他看到街上卖的窗花总是为数不多的几种图案,单调而没有一点新意。乐于创新的劲头促使他根据自己的想法亲自动手去画。结果第一年的窗花贴出之后,惊动了四邻,看到的人都赞不绝口。后来,索画的人络绎不绝,许多亲戚朋友早早就约好让给他们画,有些人结婚的窗花也求上门来。
透过窗花,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内心的多彩世界和对绘画的无限钟情,年幼的他也许对于这种爱好和将来的前途没有过多的理解,他只是觉得好玩。对于那些五颜六色,他感到的只是赏心。看到自己的作品是满足和挥洒之后的喜悦,而这种喜悦往往会持续很长时间。很快,小小的他就成了周围邻里朋友赞不绝口的“小能人”。
至今回首童年的这些趣事,老人依旧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留心、执着、好学是贺老的特点,也为他在书画道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促使贺老学画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小姨,他说小姨年轻时就心灵手巧,看啥会啥,特别喜欢刺绣和剪纸。小姨的刺绣和剪纸也是人见人爱的作品。小姨知道他喜欢画画,便叫给她画一些样张供她闲时剪纸和刺绣。他欣然答应,从一本插图字典上临了几十幅画送给小姨,结果小姨凭着那些画,和她那双灵巧的手绣出的裹肚香包,就和别的大不一样,看到小姨的作品,心里油然而生的快意与自豪。
那个年代的孩子们虽然枯燥而又单调,没有像样的玩具,也没有像现在孩子那么多的物质欲望。但一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却用他聪慧的头脑,稚嫩的双手,和那一只小小的彩笔,把每一个日子涂的五彩缤纷,充满乐趣。
如果说儿时喜欢书法绘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爱好,那么到了少年更事后,这些爱好更是派上了用场。哪里需要,他都会积极投入的去完成,从不懈怠。
从1950年到1953年,上初中的他,就已经配合当时的形势为店头的文化事业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当时解放初期的店头街,像他这样能写会画的人才极少,为适应当时的需要,学校让他与店头文化站相配合绘制各类图画,制作版报,宣传党的政策。他制作的那些版报内容丰富,版面灵活,图文并茂,总能吸引许多的人欣赏围观。
二是支持店头业余剧团工作。当时由于剧团没有什么剧本,能唱的也就那么几出戏。为了能够让大家欣赏到更多的戏剧作品,听到更多的唱段。他抽出时间到图书馆借出剧本,进行手抄,先后抄了《穷人恨》《大家喜欢》《十二把镰刀》等大型剧本,这些剧本不但丰富了戏剧内容,还赢得了广大戏迷的热爱,更解决了店头业余秦腔剧团剧本缺乏的实际困难。
三是移植锣鼓。那时,逢年过节,都要举行庆祝活动,而当时秧歌社火所用的鼓点都已经很古老,不能满足大家的听觉欲望。喜欢创新的他又和在黄陵学习的同学把传统的锣鼓鼓点进行创新改编,然后用到每年的秧歌活动中,这样以来,新的锣鼓鼓点明显节奏感强,灵活多样,受到大家一致的喜欢和好评。
这便是一位十几岁的中学生在上学时期利用业余时间所做的一些有益的事情。贺老说,那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苦和累,更没有什么回报与索求的念头。有的只是满腔的激情与享受劳动成果带来的快乐。
大学毕业后,从教四十余年,他做了一名尽职尽心的教师,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期间总是以师德规范自己,受到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那时由于种种原因,却未能将书画做为专业从事与深造。一直到1997年退休后,他离开教学岗位,才有了充足的时间守着他的那方斗室,日日笔耕不辍。
随着星移斗转,贺老已潜心书法绘画创作与研究近二十个春秋。时至今日,耄耋之年的他已经创作了许多的书画精品,成为当地有名的书画艺术家,收获了荣誉的他,更收获的是一份慰藉与享受。
天道酬勤,是亘古之理,贺老的一生就是最好的诠释。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他禀赋天地之灵气,孜孜以求,用不懈的努力在艺术的道路上虔诚追梦。
今天,贺老用双手捧出了他精心制作的《珍禽集锦》、《甲午三百年祭》、《增广贤文》就像棒着至宝般小心翼翼,三本册子,是用不同的丝绸锻面做成的封面,装订考究,高贵典雅,你能读到老人的别具心裁以及美好的内心世界。《珍禽集锦》汇集了他平时所创作的几百幅的花鸟鱼虫画,每一幅都栩栩如生,悦眸怡心。每一花每一草都细致入微,含情藏韵。而他的手记《甲午三百年祭》、《增广贤文》时,从头至尾书法工整认真,清秀隽永。每一笔都能感受到他的凝神静气,每一字都能品读到他对书法的痴爱与珍惜之情。看遍手记,你找不到一点瑕疵,只能由衷的赞叹老人的专注细密。
贺老的书法无论从笔法、结构、字体都非常讲究。县美术家协会主席寇和平给予的评价:书法规整秀雅,法从古训,铁画银钩,浑然天成。犹如贺老天谦逊稳重的性格。真可谓“书如其人”
他的书法,成绩斐然,曾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书画大赛并多次获奖,赢得殊荣。这让笔者油然感叹!感叹现在的许多孩子喜欢玩电脑、手机,极少去研习书法,写出的字惨不忍睹,学校更不开设专门的书法课。书法竟成了兴趣班。传统教育的缺失让优美的中华文字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实在是一种遗憾!
这里说到传统教育,就不得不浓墨重彩的说说贺老的《四十八孝书画》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珠宝,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至尊行孝者不计其数。论语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分”高度评价了“孝”的内在含意。各个朝代都极为重视孝道的宣传和教育。而今,许多人对二十四孝茫然不知,对传统的孝道嗤之以鼻。而《四十八孝书画》的问世,有着它的偶然性,也有它的必然性。
《四十八孝书画》是贺老在清代王素《二十四孝画册》的基础上多方收集资料,增添了二十四人的行孝故事。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画册,关于编这本书的初衷,贺老说,这已经是二十年前的想法了。
二十年前的一天,贺老在大街上从一个陌生人手中得到一本泛黄破旧的《二十四孝画册》,如获至宝。由于天性对图画的喜欢,更由于它是一本极其有内涵和教育意义的画册,于是他把这本画册读了再读,翻了又翻。决心在此基础上把《二十四孝画册》重新完善起来,使“孝”文化能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二十年前暗自定下的目标,在2008年,这本《四十八孝书画》终于以耳目一新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它是一本集绘画,书法、文言文,以及白话文的形式完美结合的书画集,不仅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刻画逼真,更有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视觉效果。全册文字以楷书为主,兼有行、篆、隶等。图画采用工兼写的技法,突出人物个性,比较容易让人接受。整个《四十八孝图画》系列中,人物造型,画面设计,运笔用墨都达到了较高的境界,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每篇附有白话文故事,便于读者阅读和鉴赏,潜移默化,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也吸引着每一位读者的眼球,触动着每一位读着的灵魂。
手捧《四十八孝图画》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位长者的勤奋、坚持、认真,执着精神。还有创作每一幅图、书写每一个故事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汗水。更有他热爱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以及对“孝”文化所做的积极贡献。如果说在孝文化的教化、感染、熏陶下,我们能从感恩报恩、博爱兼爱、尊老敬老的行为中得到一些启发与教育的话,那么,老先生这本书的出版更有着它不可估量的价值与社会教育意义。
2008年,应该算是贺老人生最为辉煌的一年,这一年,他已过古稀之年,而他为奥运创作的《群芳争艳图》让许多关注奥运的人们和书画爱好者由衷的为他伸出了大拇指,更是自己艺术人生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国画作品《龙角柏》被中国神七载人航天公益书画活动组委会评为金奖。作品入编《中华寿星杯全国书画大奖赛精品集》《中国东方艺术家》《当代书画名家精典》等80余部书画集。花费近十年时间创作的《四十八孝书画》作品公开出版发行。当时的县委书记曹明周连夜看完后,激动的给贺老打电话,高度赞扬了贺老的这部作品。一直到现在,贺老说起这件事,仍然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就这样,自学成才的贺老,凭着那一股从未松懈的劲头,在夕阳的余辉下,夜以继日,临古习今,博采众长,苦练技艺,创作出一幅又一幅的书画精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人叹服的奇迹。
在贺老的家,随处可见墙上他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
山有它的雄浑壮美,水有它的浪涌波翻;花草含羞,似闻其香;鸟雀鸣枝,如闻其声;瓜果带露,诱人垂涎。真可谓,梅兰竹菊样样精到,花鸟鱼虫笔笔含情。字如其人,画如其品。正如寇和平主席为他写的序那样“设色典雅,精雕细琢,笔到情到,不失雅俗皆悦之风”
跟随贺老到他的书房,窗台上十几个奖杯骄傲的挺立在那里,争相炫耀着辉煌。一个大盒子里躺满了各类证书和奖章。所有的证书奖章都是那样热烈滚烫。打开几个大柜子,以及地上的箱子,满满的都是他的书法绘画作品。看到眼前这一切,我笑着说贺老,你估计已经是亿万富翁了。贺老谦逊的说“堆在那都不值钱,退休后,没有啥事,大把的时间全用在了这上面,已经成了习惯。没办法,每日不写不画,就感觉内心不安。不为别的,就是因为自己喜欢”。是呀,因为喜欢,所以在创作中寻找灵感快乐,在快乐中进行创作。那些堆积的作品,其实每一幅就像他亲手孕育的婴儿,都是无价之宝,它是老人用几十年的心血凝成的结晶,是老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这方厚土的最好回馈。
贺老在研习书法与绘画的同时,仍不忘为公益事业献力献策。
在担任黄陵县老年书画学会会长的十余年中,他以一篇《老年人学书画有益健康》的文章在《延安老年生报》发表,引起不小反响。一些老年人纷纷加入到老年书画协会,老年书画学会成为团结老年朋友的纽带,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在此期间,他和书画学会的老年人一起开展笔会,观摩,交流,取长补短,举办书法绘画讲座,并举办画展。有力的支持了黄陵县的文化事业。
为做好老龄工作 ,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与老同志交流座谈了解实际,于2003年撰写论文《老年人心态分析》这篇文章在延安老龄工作会上被评为三等奖。老年人是国家的财富,为挖掘老年人的宝贵经验写出了《大力开发老年资源意见》的论文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为了配合政府宣传孝道,构建和谐社会,树立孝敬老人的新风,在2004年他创作出的《四十八孝书画》在各地巡回展出,2008年公开出版发行,这本书在群众中反响强烈。有的学校还以此为教材,向学生进行孝道教育。2008年,为了表达一位七旬老人爱国,爱党的心情,特此精心创作的《群芳争艳图》经北京奥委会珍藏,后拍卖,将全部资金用于慈善事业。汶川大地震时,贺老不仅捐款,还将汶川大地震涌现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绘制成系列组画,进行展出,进一步激发人们爱国精神与捐赠热情。2008年,为了庆祝中国神七载人飞船升空这一中国航空事业的伟大壮举,创作了国画《龙角柏》经中国神七航天公益书画活动评选评审,由中国公益事业联合会、世界书画发展研究会等五家主办单位认定,被评为金奖。授予“中国神七载人航天飞行成功首选书画名家”称号,并收录在《中国神七载人航天飞行成功首选书画作品集》永载史册。
艺术与灵魂是息息相关的,一个人的灵魂有多高,他的艺术价值就有多高。贺老的思想,或者说他的灵魂是站在艺术的至高点上,他用细腻的画笔,敏锐的观察力把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逞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一饱眼福的同时又产生灵魂的共鸣和敬仰。
他的画,以及他的书法无不诠释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和他精彩的一生。
《中华知名人物创新年鉴》如是评价贺老的作品“其作品以凝练灵动的笔墨,描述出博大精深的内涵,凸显了他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把握。个性鲜明,神采飞扬,用笔简洁流畅,章法考究规范,刻画细致真切、意蕴深远。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笔墨渲染都显示出其娴熟的艺术功力。创造性地实现了艺术境界与表达手法和谐统一,无一不是激情与灵感的自然流露,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大胆创新,精心创造多幅具有较高艺术研究价值的精品,在书画界引起广泛关注”。给予这样高度的评价,贺老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
黄陵是个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的好地方,这方皇天厚土孕育出一批批优秀杰出的的人才,他们默默无闻,却在在各行各业独领风骚,发光发热。贺老正是这块土地上一代精英的代表。他一生凭借着自己的勤奋执着,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素材,并获取创作灵感,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作为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陕西老年书画学会理事,延安鲁艺书画院院士,黄陵县老年书画学会会长的贺老从1999年起,他的书画作品先后被选送参加全国各地三十余次书画大展赛,并获得金、银、铜奖若干。一些作品还被新加坡等国外友人收藏,并被中外二十多家艺术团体授予“国际著名艺术家”称号。
贺老的一生成绩卓著,荣誉无数。2001年硬笔书法《袁家渴记》在桂林“首届硬笔书法大赛”中 获金奖。2003年书法作品在第二届“中国书画小品展”中获银奖。2004年书法作品《百字铭》在首届“文苑杯”中国书法、美术、摄影大赛中获中国书法兰亭银奖。2005年书法作品《毛泽东词二首》在中国书法美术创作中心等五家联合主办的“走进新加坡--中国书画家精品展”中获金奖。2006年国画作品《万古长青》在“文人书画百强书画大展”中获金奖。2007年国画《壁立千秋》在湖南长沙举办的“纪念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15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中获金奖。国画作品《伟业盖世·功在千秋》在“军魂颂--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中获金奖。国画作品《国色天香》在北京笔墨缘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等单位联合兴办的“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中华书画作品大赛”中获金奖。
这么多的荣誉只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这些光鲜的荣誉背后,是老人辛勤的努力和汗水换来的,是他日日不断在那三尺案前不懈耕耘的结果,是一位艺术家对生命,对艺术衷爱的最好诠释。
《世界名人录》这样评价他:爱好书画艺术,长于研修,在书法绘画的道路上汲取前人的经验和艺术精华,师古不泥,大胆创新。经过反复锤炼,逐渐开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贺老生活在这个极其庸俗的时代,却把自己置身于世俗名利之外。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小县城,却把灵魂及一生的爱情嫁给了高雅的艺术。
我以一个门外汉的姿态站在贺老的画前,贪婪的、无所顾及的注视着画内的风光。在那一刹那,竟然好想化做那一抹风景,或者一朵花,一株草,甚至一只蝶,驻足在贺老的笔下,任其光艳,任其妩媚,任其摇曳,任其栩栩如生而又徐徐生辉。
虽然只是看到他为数不多的几幅作品,但从他的作品里,我们能读到他竹一样的谦逊,兰一样的高洁,山一样博大、坚实与厚重,水一样的灵动、隽逸。他不高谈阔论,也不张扬,而是沉静、超逸、低调、朴实、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对于那些数不胜数的,让别人眼馋的荣誉,贺老始终有着看庭前花开花谢,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情怀。多年来,他一直潜心做事,低调做人。荣辱不惊的外表下隐藏着源源不断的创作激情。可谓“笔耕画案魂附体,墨翻衫袖我方醉”。一个艺术家,拥有这样的风骨,他的作品才会超然脱俗,纯真而淡雅,朴实而无华。
这就是一位用作品说话,用艺术说话,用丹青涂抹出多彩的人生画卷,用余辉点亮生命、点亮夕阳的老人。
离开贺老的家时,他赠送了自己的两本画集,《贺宏茹书画集》《四十八孝书画》,更惊喜的是得到他赠予的牡丹画与书法。在此深表谢意。由于非常衷爱贺老的写意牡丹画,所以为此做七律《牡丹恋》一首,以敬贺老。
丹青绘得牡丹香,疑似花开在洛阳。
君惜我怀盈正气,我怜君蕊吐芬芳。
魂牵半世难移志,情注三生不改行。
醉染醒吟都是爱,诗迷画恋结缘长。
注:本文部分故事及文字参考贺老提供的材料
文章评论
小天才托管
君霞姐,你真是蕙质兰心,只有热爱生活,亲近艺术,善良温和的人才会有如此细腻的笔触。谢谢你,让我走进贺老师[em]e100[/em][em]e100[/em][em]e10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