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 被誉为诗城的来历探秘

文化

古之夔州府,于今之奉节,自唐以来被称之为“诗城”。当问及为何称之为“诗城”,皆答曰:因此地有山水之形胜,文化历史之悠久,被历代文豪诗人所赞颂,留下不朽的诗篇。殊不知,国内名胜众多,历代诗人汇聚吟咏的更多,为何没能称之为“诗城”?况且很多著名诗人的出生地,即便是李白故里江油虽有“李白故里,九寨门户,蜀道咽喉,华夏诗城”之称,最终也只是以“李白故里”命名;也没有被冠名 “诗城”。如果仅仅是因为有诗人题诗,而被名之为“诗城”的话,全国众多的风景名胜也许都可以被命名为“诗城”。

为何奉节能被公认为“诗城”,想必另有原因,究竟是何原因,翻阅相关典籍,无法得知。也许是夔州人自诩?后见今人王慎之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王子今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长城学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在《竹枝词研究》中说道“竹枝,起初本是民间歌咏形式,受到文人注意时,又多体现边远偏僻地区民俗风情,于是有“蛮俗”、“夷歌”、“俚词”,“其声伧”的说法。自唐代刘禹锡、白居易等借用传统“竹枝”体而又造新词起,其平易朴实的风格明显影响了传统知识人的文学创作,诗家争相仿拟,一时清新之风吹拂诗坛”。马稚青在《竹枝词研究》中有一段话:《竹枝》原本巴渝俚音,夷歌番舞,绝少人注意及之。殆刘、 白出,具正法眼,始见其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乃从而传写之,拟制之,于是新词几曲,光芒大白,于文学史上别辟境界,其功绩诚不可没焉。也许就是自古流传于当地的民歌《竹枝词》,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了唐诗中的重要组城部分,这才是奉节“诗城”的真正灵魂,也正是奉节能称之为“诗城”的关键所在。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这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而来。刘禹锡于长庆二年(八八二年)任夔州刺史时,这年春正月在当地见到民间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边唱边舞,以“曲多为贤”。带有赛歌的性质。他由此受到启发,就仿效屈原作“九歌”的方式,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之”。实际是为当时民间的竹枝词歌舞作的新词。他的新词具有鲜明的民间歌谣格调,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所以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刘禹锡竹枝词在民间流传很广,一直到宋代还在传唱。据邵伯《闻见后录》记载:夔州营妓为喻迪孺扣铜盘,歌刘尚书竹枝词九解,尚有当时含思宛转之艳。又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余当夜行苕溪,闻舟人唱渔歌,歌中有此后两句,余皆杂俚语,岂非梦得之词自巴逾传至此乎? 苕溪在浙江流入太湖,渔歌中的后两句,指刘禹锡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宋代黄庭坚称赞刘的竹枝词说:“刘梦得竹枝歌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苏轼也很赞赏,当黄庭坚向苏吟读刘禹锡九首中的第一首,即:“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苏轼叹道: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见黄庭坚《跋刘梦得竹枝词》)。

《竹枝词》以容俗为特点,还具有语言流畅、通俗易懂,不拘格律、束缚较少,诗风明快、诙谐风趣,广为记事、以诗存史的特色,特别是在唐代写诗讲求严格的平仄、对仗、格律情况下,《竹枝词》不拘格律的特点,给唐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竹枝词》虽然格律宽泛,但并没有破坏诗的韵律之美,反而还让诗人们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之作,繁荣了诗歌的创作。

至唐代以后,宋代不少文人也写《竹枝词》,除苏轼、黄庭坚外、还有苏辙、杨万里、范成大、汪元量等,都有成名之作。元明清皆有著名诗人写《竹枝词》,乃至清朝弘历皇帝也写《竹枝词》,据《竹枝词》研究家们估计,从唐至今,《竹枝词》作品至少有十数万首以上,远远超过全唐诗歌总量。
      从上可知,《竹枝词》作为民间歌舞早就在巴蜀民间流传的《竹枝词》,到了唐元和年间由于刘禹锡、白居易等著名诗人们的吸收、发扬,使《竹枝词》逐步脱离乡村俚曲而成独辟蹊径的新诗体,成为唐诗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繁荣了诗歌的创作。《竹枝词》备受历代诗人的青睐,成为了诗词中的一大重要流派,培育了大量的诗人,古夔州正是《竹枝词》的发源地,自唐以下《竹枝词》其数量之大,精品之多,足以使《竹枝词》成为诗词宝库中的瑰宝,由此给《竹枝词》的发源地奉节冠以“诗城”美誉也当之无愧。

文章评论

茈钕孖舆伱芜關

[url=http://piccache3.soso.com/face/_16872103506690360317][img]http://piccache3.soso.com/face/_16872103506690360317[/img][/url]

燕雁无心

[ft=,2,]最近想学习古诗词了,那就从淡忘的竹枝词开始吧[em]e112[/em][/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