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礼乐文化

个人日记

 
    在文明的信仰和思想上,西方古代文化是神人文化(宙斯、基督)和哲人文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合一。中国古代文化则是圣人文化和士人文化的合一,而士人的理想就是成圣,因此,中国古代文化可以说是圣人文化。

中国文明的思想主流,来自周公和孔子。为什么孔子要找到周公作为自己的榜样?从商周文化的对比中,就可以看到,商文化是崇敬鬼神、每事占卜的宗教型文化,而周文化则更重视人德的,讲究敬天保民的文化。商周文化的变化,是从一个神学性的为主的信仰到一个半神学半理性的为主的信仰的变化,而周文化的虽然还保有神学的内容,但理性思考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

农业生产与其它生产的不同,一定要要遵循自然规律,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护理,什么时候成熟,什么时候收割,都是要依照一定节气的,早也早不得,晚也晚不得。由农业生产中的莫违农时,慢慢地培养出对天道规律的遵守,又渐渐增加着对天道规律的理性思考。从《史记》中《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的比较,以及其它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到,夏、商、周三族之初,其先祖,都充满了神话色彩,而在其后的演进中,周代显出了越来越多的理性色彩。

中国型的农耕文明与世界上其它农耕文明的区别,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农业实践活动,在远古就建立起了一个独特的礼乐文化,在秦汉之后演进成一个独特的礼仪之邦。用现代的汉语来解释,礼相当于仪式,仪式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中国的礼仪从图腾仪式到神型仪式,再到帝型仪式的演化,都是以礼乐文化的方式进行的。孔颖达《春秋左传正》里说:“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饰之美谓之华。”中华民族也被称为华夏民族,从华夏两字起源就可以看出,中国礼乐文化一直非常地发达。

礼乐文化的特点,一是礼作为意识形态具有对社会各种活动都紧密关联的广泛性,一切活动都有礼贯穿其中,也就是完成从图腾时代的百兽率舞到朝廷的理性仪式的复杂演进。章炳麟在《国故论衡-文学总略》里说:孔子称尧舜焕乎有文章,盖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谓之文;八风从律,百度得数,谓之章;文章者,礼乐之殊称也。其首要目的就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同时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并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烦琐的礼仪和与之相配合的音乐。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示,“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两君相见,例用大雅;诸侯设宴招待他国使臣则用小雅《鹿鸣》、《四杜》、《皇皇者华》。天子祭祖用《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也有严格规定。乐队的规定是:“王宫县”,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轩县”,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排列两面;“士特县”,只排列一面。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佾”;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为“二佾”。这一切都对夏朝的五服制(华夏中心、四夷、八荒的天下格局)和殷商文化崇敬鬼神的继承,另方面又加进了周文化重视亲戚关系,把亲情与政治的融为一体的的家国同构型政治结构,是对中国上古社会的文化整合,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最初的高级形式。

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不是说礼乐文化崩溃了,而是诸侯们不再把周天子当回事,自然也就不会遵守周朝限制他们的礼乐制度,谁的拳头大谁最扇风。西周建立以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辖地千里,有大面积的公田,有实力进行战争。进入春秋,天子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但在诸侯国内部那还是等级森严,有一套严格礼乐制度。到了秦汉之后,礼乐文化得到全面恢复,并一直贯穿清帝国灭亡为止。
    
    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狠批礼乐文化与礼乐制度,但一旦具体
官方公众性活动中,谁走在前面,谁走在后面,谁坐什么位子,那是一点都不能马虎的。稍微越过一点雷池,就等于挑战那个人位置,就是看不起那个人。私下是好朋友,可以不拘一格,但在场面上绝对是地位高低分明,座次井然有序。违背这个规则,就不能进行正常官场交往。就是在民间,就是一个简单婚庆宴席,也是长着与有地位人坐上席,乱坐就是无教养,会被人看不起的。至于音乐,那更是万万不能忽视的,官方组织大型活动,演奏错了歌曲那是严重的政治问题。就是民间的活动,什么场合该演奏什么,是不言自喻的,弄错会让人耻笑的。礼乐文化其实早已经深入人们灵魂深处,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5
627




文章评论

我就是我

先生对古代礼乐文化有如此高深的探究,敬佩!

雨柔

欣赏、学习。知识渊博,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