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答问第121期—怎样理解“成佛的法华”(上)(法华尼故事,《法华经》梗概,《法华经》与净土法门,修习《法华经》应有的观念。)
净宗法师
音频下载链接:http://pan.baidu.com/s/1ddltc
1.“妙莲”问:有人质疑“法华尼”的故事,说:“受持三十年《法华经》不能往生西方”,请认同此理者亲自读一下《法华经》,尤其是《药王品》,哪怕你就今天杂行杂修一次,阿弥陀佛不会不来接引的。《法华经》是经中之王、诸佛秘要之藏,受持《法华》之善女人根本不须求生西方,只要“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成佛的法华,只要一念诽谤即造地狱因。净土法门,是诸佛极致慈悲,为一切众生所开的究竟方便之门,可不要用《法华经》来反托。“若见受持是经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受持读诵是其中一种修持方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者,是因成就了此四法:“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一切救众生之心”。稍懂佛理者,这样的人会一世不如一世?勿谤、勿疑成佛的《法华》。
答:这是一位居士在妙莲的网页空间里留的话。妙莲把法华尼的故事传在网上,这位居士看完之后不同意,就留了这一段话。
他的这段话也引用了《法华经》的一些经文,从中反映出他的几个心态:第一,他本身对《法华经》很有信心;第二,他对“法华尼”的故事不认同;另外,对于弘扬净土,他认为拿《法华经》作为陪衬、反托,这样不好。
回答他的问题要稍微说远一点,我想分成几点说明:第一,说明一下“法华尼”的故事;第二,介绍《法华经》是怎样的一部经典;第三,《法华经》与净土法门的关系;第四、说明现代有人提倡修学《法华经》应有的观念;最后,逐条分析这位居士的这一大段话。
一、法华尼的故事。
法华尼的故事,在宋朝大学士王龙舒的《龙舒净土文》中有记载,同时也记载在另外一本书《法华持验记》中。《法华持验记》是专门记载持诵《法华经》的灵验感应事迹的,和我们现在的《念佛感应录》类似。中国历史上专门为一部经典而记录持诵它的感应事迹,这是不多的,《法华经》比较特别。
故事是记载欧阳永叔(也就是欧阳修)在颍州做地方官的时候,他遇到一位官妓,姓卢——都是有名有姓的人。这位官妓,也就是所谓的风尘女子,当然是不好的职业,被人所轻贱;但是她有特异之处,不仅形貌端正,还经常口吐清莲之香。对此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难以理解。后来遇到一位出家师父,这位师父有宿命通,能观察到过去世。他说这位官妓前世是一位出家尼师,持诵《法华经》三十年,可是一念之差遂至轮回,成为这样子。她之所以口出莲花之香,是她前世诵经的一种感应,也是这部《妙法莲华经》的妙用。
此说有什么凭据呢?有人就去打探,问这位官妓:“你诵经吗?”她说:“诵经当然很好,是一种修行,我也很尊重(那个时代对佛法都很敬仰)。我都成这样子了,堕落风尘,自顾不暇,哪有那么好的条件、心思诵经呢?根本就没诵过经。”为了测试她,那人便拿了些佛经来,让她读诵《法华经》,结果她读得非常顺畅。别的经典,比如《金刚经》《楞严经》,她都不会读。这样一验证,大家就信服了。这就是佛教讲的前世的业力、前世的熏习种子,今生即使她一辈子没有读过经,但读《法华经》像熟读过的一样,非常顺畅,没有任何滞碍,但别的经典就不认识了。所以这就说明那位出家师父讲的不错。
在这个故事后面,龙舒加了一个按语,说:“前世三十年的精诚修行,一念之差,遂至于此。如果她了解西方弥陀净土法门,早就到极乐世界上品上生了,何至于这样呢?”所以他感叹说,要以西方极乐净土法门劝导世人,这样功德、福报、利益特别大,也普劝、普愿一切佛法修持者都能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故事的原委。至于“一念之差”到底是指什么,文章里并没有明说。我想,从上下文的文境、脉络来推论,从负面来讲,可能是她前世起了情爱之念,有这一念之差;从正面来说,她可能是没有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一念的差错。总之,没有往生西方,再次沦落人间,前世精修的“法华尼”,今生成为风尘女子。
这是法华尼的公案。对《法华经》的信仰者、诵持者来说,会觉得这是不是贬低了《法华经》,所以这位居士就不能认同这个事实,或者他认为这不是事实。底下我们再来分析。
二、《法华经》是怎样一部经典
1、简介
《法华经》的全称叫《妙法莲华经》,是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以前也曾有“敦煌菩萨”所译的,叫作《正法华》,现在普遍流通的是罗什大师翻译的《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有人干脆简称其为《妙经》。罗什大师翻译得确实优美,意境、文句都特别好。这部经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称为迹门,释迦牟尼佛示迹在这个世间;从《如来寿量品》开始,后面十四品称为本门,讲释迦牟尼佛本地寿命无量等本地的状态。
2、内容梗概
这部《妙法莲华经》在佛门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自古以来被认为是诸经之王,这在《妙法莲华经·药王品》中,释迦牟尼佛有亲自说明。《法华经》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地位呢?它在说什么呢?它主要说明,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在于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间,不是以小乘法门或者三乘教法来度脱、利益众生,而是要普令一切众生究竟成佛。所以,《法华经》的宗旨、归趣就是“会三归一”。“会”是会通,“三”是三乘教法。这些比较专业一点。
经典里讲到,佛陀成佛后自己感叹:“佛法微妙难思,这样甚深的妙法,一切世人都不能理解,难以信受,难以思惟修行,我不如涅槃吧。”如果这样,世间就没有佛法了。于是,大梵天等无量天神就来请佛讲法。佛就忆念诸佛的智慧、方便以及自己的本愿。处在五浊恶世,讲法怎么讲呢?就以方便力把成佛教法分为三乘来说,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
本来佛唯一的本怀、目的是要以成佛的教法让一切众生都成佛,就是一佛乘(乘是大车的意思)。可是一佛乘教法太微妙、太深了,众生根机不堪,难以信受,难以修行。所以没办法,佛陀随顺众生根机,把一佛乘教法说为三乘。众生根机不等,有些人听到佛道这么长远,难以修行,要急于获得解脱之乐,这样就跟他们讲断灭烦恼、证悟涅槃的声闻乘的教法;对有些人就说十二因缘法,令他们证悟缘觉乘的果;对有些人就说三学六度、发菩提心、累劫修行成佛的菩萨乘:这就是三乘教法。
但三乘教法毕竟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佛来到这个世间成佛的根本目的、任务和根本的心愿没有完全敞开,没有大畅佛怀。《法华经》是佛涅槃前八年讲的,之前佛陀已经讲法四十多年,这个时候,众生的根机调化得比较成熟了,佛陀三乘教法的诱引也达到了效果。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法华会上就直接宣明他出世的本怀、目的:“我不是以三乘法给众生利益,而是以一佛乘给众生利益。”
那么,佛陀法华会之前讲的三乘法怎么说呢?难道是假话吗?不是的。过去讲的都是为了进入一佛乘的方便。所以在《法华经》里讲了很多比喻,有“火宅喻”“化城喻”“衣里明珠喻”“药草喻”等,用种种善巧的譬喻让大家明白佛陀出世的本怀。“火宅喻”中讲了三车——羊车、鹿车、大白牛车,是非常贴切的比喻。所以这叫“会三归一”,把三乘的教法会通、归入到一佛乘。
在其他经典里,舍利弗尊者、大迦叶等都是小乘阿罗汉。小乘就属于焦芽败种,住于灰身灭智的状态,永世不能成佛。他们自己的心愿就是求证涅槃,证入实际,也没话说,但心里总是不乐意的。但在《法华经》中,佛陀对这些大阿罗汉通通授记:“汝等所学是菩萨道,渐进修习,必定成佛。”他们就很高兴。他们本来不知道是这样,现在才知道自己真是佛子,无量大宝自然具足,感恩佛陀的授记,都可以在未来成佛。
前面讲的这些是说,世尊在讲《法华经》之前讲了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但是,在说《法华经》之后,通通归入一佛乘:这叫“会三归一”。
3、地位及影响
《法华经》就是这样一部经典,它在整个佛法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影响也非常大。它的影响之大说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佛教的第一个宗派,智者大师所创立的天台宗,就是根据《法华经》立宗的,所以又叫法华宗。智者大师依据《法华经》的教理进行组织,将三乘教法统归到一佛乘,把整个一代佛法作五时八教这样一个纲要、框架的分判。因为《法华经》本来就是会三归一,也就是佛陀一生所说的三乘教法会归、统归到一佛乘的《法华经》里面来。所以,《法华经》成为诸经之王。原来有三乘,现在会归到一佛乘,就好像原来是三分天下,现在是大一统,天子主掌中华,是这么一个非常高的地位。
当然,天台宗的创立,也离不开智者大师的智慧,智者大师又称为“东土小释迦”,大家都认同是释迦佛再来,地位非常高,智慧也非常广大。而且从教法来讲,天台、华严等都很殊胜,但天台宗似乎更胜一些。
《法华经》的影响力非常持久、深远,这是因为《法华经》本身的宗旨和作用,也因为天台宗的广大影响力,历代对《法华经》的持诵、研习、传讲、修学以及信仰非常盛行。刚才讲到的《法华经持验记》就专门记载持诵《法华经》的灵验感应事迹。净土宗的很多祖师大德,比如宗道法师编的《悟真寺高僧传》里就记载,悟真寺很多高僧跟《法华经》有缘,怎样持诵《法华经》、得到怎样的功德利益等等。所以,《法华经》非常普及,非常有影响力。
另外,《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非常普及、流行。中国的佛教徒,甚至普通的老百姓,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了解,跟《普门品》非常相关。所以很多人,包括寺院一些道场,诵《普门品》的非常普遍。
此外,拜经也是一种修行,就是一字一拜,拜《法华经》、拜《普门品》的也特别多,这也是它的一种影响力。
4、修习传承
历代对《法华经》的传承,从规范的教理、教义的角度来看,是天台宗传持下来的。智者大师开宗之后,代代相传。《佛祖统纪》这本书,以天台宗为本门立场,说明了各位祖师之间法义的传承关系。天台宗一直传承到中国近代,像民国时代的谛闲老法师,和印光大师同时代,他在宁波创办观宗寺,就是传承天台宗的。谛闲老法师的弟子倓虚大师也是天台宗的传人。《法华经》在民间的传诵也是传承不断。
当然,我们讲传承,特别是宗派教学理论上的传承,是比较严格的,有它的一套教学规范,包括教材。主要经本就是《法华经》。与《法华经》相应的开宗根本典籍,比如智者大师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这法华三大部,都是必须修学的。对天台宗、对《法华经》的解释是一套完整的理论,要经过深入持久的学习,掌握这一宗的理论,才能对外宣传。比如讲经的一些规范解释、释义的方法,是有严格要求的,这就是比较规范的传承和修学。
现在这方面就比较少了,不要说和智者大师的隋唐时代相比,也不要和宋元明时期相比,即使和民国时代都没法比,像谛闲老法师这样弘传《法华经》的,现在都没有了。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法华经》的义理广大周圆,非常广大、磅礴,一般人心气比较浮躁,心力不济,根机不堪。所以这一宗派现在比较萧条、隐没。历史上对《法华经》的研究做得非常细致周密、深入透彻,但现在能够把它消化、接收下来的非常少,所以少有人问津。
近来也有人在提倡《法华经》,就如这一位居士,他可能是信仰《法华经》的。等一下我们再说。
三、《法华经》和净土法门的关系。
1、《法华经》和净土法门的关系,可以讲是很密切的。中国佛教有一句话叫“台净不分家”。天台简称“台”,净土简称“净”。
2、从《妙法莲华经》的经题来看,莲花是净土宗的标志,出污泥而不染,净土宗又称为莲宗,极乐世界又是莲花藏世界,经题里首先就标出这种关系。
3、在经文中,第二十三品《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也说到往生极乐世界之事。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时候,也是指向西方极乐净土的,明显的经文证据就是下面这段: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
这后面还有一大段。你看,这就讲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莲花中宝座之上”。这是《法华经》经文和净土宗的明确关系。
4、《法华经普门品》中的观世音菩萨是极乐世界的上首大菩萨,这也是和净土宗的一种关系。
5、再就是,天台宗的开祖智者大师,他以《法华经》开宗,他的净土缘特别深,也著有关于西方极乐净土的《观经疏》,疏释《观经》;同时还有一部《净土十疑论》,也是提倡极乐净土的。智者大师从小就跟别人不一样,总是坐必面西——他坐的方向是一定要向着西方的。他临终的时候就诵《妙法莲华经》经题加《观经》,然后合掌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智者大师的示现。
6、智者大师作为天台宗的开宗祖师,他都这样,所以,以后历代天台宗传承的祖师都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天台宗的学人也都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个影响力非常深远,和净土的关系特别密切。
7、直到明朝,蕅益大师著《弥陀要解》,说到这部《阿弥陀经》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也是说到《法华经》。《法华经》的秘密骨髓在哪里呢?在西方极乐净土法门。
8、所以,《法华经》和净土,从祖师,从经文,从天台的学人等几方面,都完全体现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其目的还是《法华》导归净土,这是一个大的趋向。
9、那么,《法华》为什么导归净土呢?这其实就是释迦牟尼佛示现于世间,一生说法的一个基本方向。《法华经》既然是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这一方面当然就体现得更加明显。
10、如果以龙树菩萨的教判来说,《法华经》仍然是属于难行道,不属于易行道。所谓易行道,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龙树菩萨所判的。为什么称为易行道呢?因为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法华经》其实还是会三归一 ——有三乘教法,然后归入一佛乘,所以它是一部典型的自力修行的经典。
11、在我们净土宗祖师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净土宗圣教集》的401页)第三大门中辨难易二道:
第四,将圣教证成,劝后代生信求往。
第一,辨难行道、易行道者,于中有二:一出二种道,二问答解释。
余既自居火界,实想怀怖。仰惟大圣三车招慰,且羊鹿之运,权息未达,佛诃邪执,障上求菩提;纵后回向,仍名迂回。若径攀大车,亦是一途;只恐现居退位,险径遥长,自德未立,难可升进。
“自居火界”就是“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三界火宅本来就是《法华经》中的典句。道绰大师说:“我道绰现在在这个三界火宅当中,想起来确实感到恐怖啊!”
这里讲到“大圣三车招慰”,这也是引用《法华经》。什么叫“三车招慰”呢?“三车”就是《法华经》火宅喻当中所说的羊车、鹿车和牛车。“招”是招引,“慰”是安慰。释迦牟尼佛来到火宅,以方便力,将一佛乘分为三乘来说。
火宅喻是说,在这个火宅里,一位大富长者的房子着了火,非常危险,房子都快要烧塌了,他的几个孩子还在房间里,他们在里面游戏玩乐,也不知道危险。那怎样能让他们出来呢?父亲进去了。他们只要看到父亲就笑嘻嘻的,父亲叫他们出来,他们都不清楚情况,也不愿意出来。父亲就想到,孩子们的根性就是愿意玩玩具,喜欢羊车、鹿车。他就对孩子们说:“我在门外给你们准备了各种好玩的玩具,有羊车,有鹿车,还有牛车。”这些小孩子一听,“啊,有那么多的好车!真好玩,我们最喜欢乘坐了。”听父亲这么一讲,他们就互相拥挤着,你推着我,我推着你,呼呼啦啦地就出来了。
到了外面广场上,孩子们就离开了火灾,就安全了。这时候,他们在地上坐着,他们的父亲就非常欢喜:“我的孩子们都出来了,都脱离了危险。”这时孩子们就问父亲:“不是答应给我们羊车、鹿车、牛车吗?在哪儿啊?”父亲家里是资财广大,财富无量,“好,你们等着,给你们每个人一辆大白牛车!”父亲不是给他们羊车、鹿车。
羊车比较小,鹿车稍为大点,牛车就更大些。羊车就代表声闻乘,鹿车就代表缘觉乘,牛车就代表菩萨乘。这位大富长者代表释迦摩尼佛。白牛是牛里面非常健硕的那种,它行步平正,疾走如风。车装饰得富丽堂皇,有种种铃铛、幢幡。大富长者家里有很多财宝,他给每一个孩子的不是小小的玩具车,而是大白牛车。这大白牛车代表什么呢?就是一佛乘。这就是授记成佛,给每一位直接授记成佛的果位。
这里讲的“三车招慰”就是三乘教法。“羊鹿之运”就是羊车、鹿车的运载。“权息未达”,是一个方便,还没有到达真实,所以叫“权息未达”。“佛诃邪执”,佛还诃斥他是焦芽败种,不是发大菩提心的菩萨道。“障上求菩提”,如果就停在这个地方,那么反而会对于追求无上觉道形成障碍。“纵后回向,仍名迂回”,纵然今后回向发大菩提心,求生佛果,仍然是走了弯路。
“若径攀大车”,“径”就是直接的,如果不是坐羊车、鹿车回向迂回的,而是直接发菩提心求佛果。这也是一个方法和路径。但是这不容易做到。为什么呢?“只恐现居退位”,仍然是凡夫,没有达到不退转地,而且是一个罪业凡夫。“险径遥长”,“险”是危险、困难,求菩萨道,就好像“化城喻”里说的五百里险境,路途遥远,时间长久,充分显示这是难行道。“自德未立,难可升进”,自己本身没有达到不退转,没有确立这种无生法忍的德行,难以只升而不退堕,这样就会堕落下来。
所以道绰大师接下来就引用《往生论注》所说的龙树菩萨《易行品》来判:“是故龙树菩萨云: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12、所以,《法华经》所说的会三乘归入一佛乘的这种修持方法,虽然在《法华经》当中被称为“纯圆独妙”“世尊出世本怀”,但它本身还是在圣道门难行道的范畴。所以,《法华经》各品授记弟子,比如舍利弗,他都已经证悟阿罗汉的果位,所以授记他们成佛不像净土的经典里说的“往生极乐世界,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是说“经过多少多少大劫之后汝等成佛,佛名什么,国名什么,劫名什么”,这样来授记成佛,时间很长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自力修行、庄严国土这样时劫的过程。
13、还有,《法华经》里一首有名的偈语说: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这是要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只要有人入佛门,释迦牟尼佛都要以成佛的教法引导他们成佛。即使你以散乱心低头合掌念一声佛,佛陀都要渐渐引导你将来究竟成佛。
这首偈子的意思,如果依天台的教理,并不是说你以散乱心念一声“阿弥陀佛”,这辈子就决定成佛了。这里有别时意,渐渐修行,累积善根,然后成佛。但依净土宗,比如《观经》就完全不一样。《观经》下下品这个五逆十恶众生临终十声称佛,今生、当下就往生极乐净土,速疾成佛。
所以你想想,都是一声“南无佛”或“南无阿弥陀佛”,但是这两部经的功能利用就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法华经》所说的仍然是自力修行,是种了一个善根,所谓“一入耳根,永为道种”,然后渐渐修行,具足菩萨修持,究竟成佛。但是净土宗的妙典《观经》,最后临终的称佛,是今生愿心具足、靠佛的愿力往生极乐世界的。
13、另外,智者大师,作为开宗的祖师,当然是依《法华经》修学。大师临终的时候,有人问他证入什么果位,他说:“吾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但登五品。”就是说,“我要是不领众,得六根清净位;今以领众,损己利人,只是证五品弟子位。”五品弟子位,说浅白一点,圆伏烦恼,但是没有断见思二惑,还是凡夫。你想想看,以智者大师这样的身份,依《法华经》修学,他所示现的还是凡夫位啊!当然他的本地我们不可测度。这是典型的圣道门难行道的修行,不是那么容易的。
14、所以,对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法华经》是作为一个引导,让大家一直向西。以《法华经》的宗旨,它的超胜之处就在于会三归一,会三乘归入一佛乘。所以它被称为“出世本怀”“经中之王”。
15、如果拿《法华经》和净土法门来比较的话,净土是“五乘齐入”,这就不一样了。依《法华经》修行,人天凡夫有分吗?能给你这个悠悠凡夫授记成佛吗?当然也有“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但这只是一个大的原则、理念,并不是说像对诸大弟子授记那样,有确定的时间、地点、成佛国名。那么从净土来看,是五乘齐入,而不仅仅是会三乘归入一佛乘,人天凡夫,乃至三恶道众生,都可以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平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旦往生,决定个个成佛,而且都是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用很长时间,快速成佛。这就是普为一切众生授记。
16、所以说,这两个法门或者经典比较起来,有难行道和易行道的差别,有摄机广狭的差别——三乘和五乘,圣人和凡夫。这三乘都不是凡夫,羊车、鹿车代表声闻、缘觉乘的果报。因为《法华经》说,人天乘是完全在三界火宅之内啊,那怎么给他们大白牛车呢?必须离开三界火宅,来到外面露天广场,那里没有忧恐;在那个地方,大富长者赐予大白牛车,畅其本怀,没有羊车、鹿车这些了。
17、当然,对于《法华经》的解释,应该依据古大德,尤其是智者大师三大部的详细解释为原则、标准。这样浅显地依文解义,有不恰当的地方,还是要依据古大德的解释。这里简单比较了一下“会三归一”和“五乘齐入”的差别,来说明《法华经》的修行仍然是圣道门难行道。
四、现代人修学《法华经》应当具备的观念
现代也有人在提倡《法华经》。
首先,这非常值得赞叹、肯定和鼓励,对这样一部出世本怀的经典,有缘遇到,而且有信心,能受持读诵,他的功德利益,如《法华经》里佛陀亲自所宣说的,是不可思议的。
另外,我觉得,我们现代人,因为时代、众生根机的关系,相对来讲,智慧比较浅短,心气也比较浮躁,认识相对比较肤浅。有信心当然很好,但我们应该避免这些缺失。因为《法华经》并不是一个新的法门,或者是大家陌生的一部典籍,从古到今对于《法华经》的研究、宣说,尤其是天台的三大部,可以讲是非常细腻、深远的。既然来学《法华经》,当然要依古德、依传承、依祖师,不能简单地依自己,把经文读一读,依文解义,“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所以,我们学习《法华经》,就要依据《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来实修。宣传、弘扬这部《法华经》,这是最基本的。非常惭愧的是,本人也不是那个根机,对法华三大部也没有好好拜读,所说的有关《法华经》的解释也难免依文解义。
如果真要读《法华》,了解天台宗《妙经》的经义,还是要参考古德和祖师。因为像天台智者大师是证悟法华三昧,《法华玄义》就是整部《法华经》的幽玄深远的义理,所以叫“玄义”。《法华文句》就是对《法华经》文句逐条的解释。《摩诃止观》就是大止观,讲一心三观修持《法华经》的实修方法。这都是从法华三昧所流露出来的,所以,对经文的文句、义理、修持,智者大师是过来人,他这样讲话的深浅分寸,哪里是关键点,哪里是结点,都很清楚。
我们是牛羊眼,如果不依据古德、祖师就不行。什么叫“牛羊眼”?像牛和羊的眼睛一样,牛羊眼迷,不知道经的幽意、节点、宗旨所在,这就是凡夫啊。这样的话,可能对经文的解释、理解就会偏离,甚至错误。比如《观经》,对于那些大德的解释,善导大师还要楷定古今,它的经义非常幽深,不是我们简单依文句就可以理解的。
为什么要四依法?为什么要依菩萨大士来解经?为什么要依据祖师对经文的解释?因为他们都是过来人。所以,对于《法华经》,智者大师悟入法华三昧,他立天台宗来解释。善导大师深入观佛三昧和念佛三昧,所以他解释的《观经》才成为标准。
后来的人来学习,如果没有可参考的,那没有办法;如果有可参考的而不参考,那就叫作“开黄腔”啊!你说出来的话,读过法华三大部、了解天台法华妙义的人就会发笑,知者发笑;那不知的人呢,就会互相说好话,其实让大家都偏离了佛意,这样反而受损。
所以,希望对《法华经》真有信心、真有因缘的人,以严肃、稳健、踏实的心态,好好地研学古德、祖师的解释,尤其是天台三大部,把它们研究透,然后根据这些来修学。只有这样,你讲话才会有根有据,不会那么浮慢。
(有关来问逐条回答,下期刊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