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木心
看书笔记
一、知道木心的人多了
比之三年前,知道木心先生的人又多了起来,百度已能查询到365万条相关信息,豆瓣网站上关于先生的话题也越也越多。木心的纪念馆也开起来了,而且有个专门的网站。这是一个好趋势!
在缺少大师的年代,突然冒出有这么个人物出来,就像泰坦尼克号遇到冰山,只是大家都不选择打弯,认真地撞上去。读他的书,打听关于他的细节:出身,家世,经历。
还好,陈丹青把这一切公诸于世。
一千一百余页的文学回忆录,上下两册,沉沉的、厚厚的,真够份量!关于中国文学史部分,我来回三看,边看边惊讶,这里就是文学史的制高点。看后,拿了其它二个版本的文学史做对比,都不如先生讲的精彩。还有,我以前看书无目标,是木心把我零碎的知识串起来了。
二、制高点的担忧
然而,最精彩的地方也是最担忧的地方,木心的结论来源他广泛的阅读与深刻的思辨。许多人直接引用或移植,但这其中有多少是我们自己的观点?倘若迷茫中有一个人与你思想的同类,固然欢喜,如果只当成炫耀的谈资,那可真浪费。所以要依据自己情况去看待,这真是一个制高点,还是文学上的俏皮口哨?
譬如红楼梦的水草之论
譬如山鬼是楚辞中精华的精华之论
譬如抽掉杜甫,唐诗有可能会坍塌之论
譬如陶渊明是文学塔之外的人之论
。。。。。。
三、我的读后感
读文学回忆录时,我手舞足蹈,于是写下:给我以颤抖的是爱情,其次是木心。
读素履之往时‘总觉得诗意和哲理之类,是零碎的、断续的、明灭的’,总觉得这也是我的。
读鱼宴之丽时‘有神论无神论,都是用词不当’,有些人听到受到惊吓,我却哈哈大笑。
读巴珑,我纷纷的情欲,我触摸到诗的真实。
读诗经演时,'亘太平洋时,在天一方’,古意今用,今古一致。
如关雎改为关关,把原来的爱情诗改为乡愁游子之思。
如'日之夕也,不如牛羊'我读都了受迫害的中年木心。他以个人经历重写二千年前一个群体的体验。在几乎没人用诗经体写诗的年代,他的诗经演横空出世了。我阅读了相关熟悉的篇章,对这部分的修改我认为有几重深意:
木心的文化乡愁在这里。从一个角度看,它也是诗经的挽歌。木心一定知道这作品没多少人去读,也没多少人会懂。但诗经无疑是他熟悉的,清末民国的读书人都是熟读的。而今人陌生的,如此劬劳写下300余篇。这里有木心的大情怀。
他在其中讲诗歌的永恒精神:诗旨恒骚。
不管三四五六七字,长短词余,现代的,梨花体的,羊羔体的,只要符合诗旨即可,他就是要精神穿越。
读了先生的书,我常有迷失之感,这种迷失不是因为困惑,而是语言功能。不知同感有几人?
……
四、最看重的三点:态度,方向,衔接。
他表明了态度。古往今来的作者作品的评论,许多人不敢评论或态度暧昧,他非常干脆,明确而清亮地给他们下结论。如剥花生,他剥一个,我吃一个,剥二个我就吃一双。
他指出了一个方向契合了我,这个方向是,
要从中国古典文学汲取营养,
诸子经典的诡辩和雄辩,今天可用。
史家述事的笔力和气量,今天可用。
诗经、乐府、陶诗的遣词造句,今天可用!
他衔接了古典与与现代。今人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徘徊,要么诽谤古典,扫进垃圾箱;要么极力捧起,遍地的国学课堂。读木心,他自由出乎古典与现代的语义里,高蹈绝伦,
使人应接不暇。
五、渊源传承
在中国传承讲究有序有根,更何况传承不易。孟子也遇到这样的难题。读孟子的最后一则,不再是浩然之气,不再是雄辩之辞,不再讲仁义,也不问民乐,而是孟子的脆弱与担忧。
孟子说:“从尧舜到商汤王,经历了五百多年;象禹和皋陶,那是见到而且知晓的;象商汤王,则是通过传闻才知晓的。
从商汤王到周文王,又经历了五百多年,象伊尹、莱朱,那是见到而且知晓的;象周文王,则是通过传闻才知晓的。
从周文王到孔子,又经历了五百多年,象太公望、散宜生,那是见到而且知晓的;象孔子,则是通过传闻才知晓的。
从孔子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离开圣人的时间还没有多远,距离圣人的故乡又这么近,但是却没有能继承的人了,恐怕也不会再有能继承的人了。
关于木心,未亲见其人,我是闻而知之。2013年与14年,过南京,过苏州,过杭州,我在乌镇外围转了好几圈,但总未成行,望着地图上的那个坐标而惆怅不已。

比之三年前,知道木心先生的人又多了起来,百度已能查询到365万条相关信息,豆瓣网站上关于先生的话题也越也越多。木心的纪念馆也开起来了,而且有个专门的网站。这是一个好趋势!
在缺少大师的年代,突然冒出有这么个人物出来,就像泰坦尼克号遇到冰山,只是大家都不选择打弯,认真地撞上去。读他的书,打听关于他的细节:出身,家世,经历。
还好,陈丹青把这一切公诸于世。
一千一百余页的文学回忆录,上下两册,沉沉的、厚厚的,真够份量!关于中国文学史部分,我来回三看,边看边惊讶,这里就是文学史的制高点。看后,拿了其它二个版本的文学史做对比,都不如先生讲的精彩。还有,我以前看书无目标,是木心把我零碎的知识串起来了。
二、制高点的担忧
然而,最精彩的地方也是最担忧的地方,木心的结论来源他广泛的阅读与深刻的思辨。许多人直接引用或移植,但这其中有多少是我们自己的观点?倘若迷茫中有一个人与你思想的同类,固然欢喜,如果只当成炫耀的谈资,那可真浪费。所以要依据自己情况去看待,这真是一个制高点,还是文学上的俏皮口哨?
譬如红楼梦的水草之论
譬如山鬼是楚辞中精华的精华之论
譬如抽掉杜甫,唐诗有可能会坍塌之论
譬如陶渊明是文学塔之外的人之论
。。。。。。
三、我的读后感
读文学回忆录时,我手舞足蹈,于是写下:给我以颤抖的是爱情,其次是木心。
读素履之往时‘总觉得诗意和哲理之类,是零碎的、断续的、明灭的’,总觉得这也是我的。
读鱼宴之丽时‘有神论无神论,都是用词不当’,有些人听到受到惊吓,我却哈哈大笑。
读巴珑,我纷纷的情欲,我触摸到诗的真实。
读诗经演时,'亘太平洋时,在天一方’,古意今用,今古一致。
如关雎改为关关,把原来的爱情诗改为乡愁游子之思。
如'日之夕也,不如牛羊'我读都了受迫害的中年木心。他以个人经历重写二千年前一个群体的体验。在几乎没人用诗经体写诗的年代,他的诗经演横空出世了。我阅读了相关熟悉的篇章,对这部分的修改我认为有几重深意:
木心的文化乡愁在这里。从一个角度看,它也是诗经的挽歌。木心一定知道这作品没多少人去读,也没多少人会懂。但诗经无疑是他熟悉的,清末民国的读书人都是熟读的。而今人陌生的,如此劬劳写下300余篇。这里有木心的大情怀。
他在其中讲诗歌的永恒精神:诗旨恒骚。
不管三四五六七字,长短词余,现代的,梨花体的,羊羔体的,只要符合诗旨即可,他就是要精神穿越。
读了先生的书,我常有迷失之感,这种迷失不是因为困惑,而是语言功能。不知同感有几人?
……
四、最看重的三点:态度,方向,衔接。
他表明了态度。古往今来的作者作品的评论,许多人不敢评论或态度暧昧,他非常干脆,明确而清亮地给他们下结论。如剥花生,他剥一个,我吃一个,剥二个我就吃一双。
他指出了一个方向契合了我,这个方向是,
要从中国古典文学汲取营养,
诸子经典的诡辩和雄辩,今天可用。
史家述事的笔力和气量,今天可用。
诗经、乐府、陶诗的遣词造句,今天可用!
他衔接了古典与与现代。今人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徘徊,要么诽谤古典,扫进垃圾箱;要么极力捧起,遍地的国学课堂。读木心,他自由出乎古典与现代的语义里,高蹈绝伦,
使人应接不暇。
五、渊源传承
在中国传承讲究有序有根,更何况传承不易。孟子也遇到这样的难题。读孟子的最后一则,不再是浩然之气,不再是雄辩之辞,不再讲仁义,也不问民乐,而是孟子的脆弱与担忧。
孟子说:“从尧舜到商汤王,经历了五百多年;象禹和皋陶,那是见到而且知晓的;象商汤王,则是通过传闻才知晓的。
从商汤王到周文王,又经历了五百多年,象伊尹、莱朱,那是见到而且知晓的;象周文王,则是通过传闻才知晓的。
从周文王到孔子,又经历了五百多年,象太公望、散宜生,那是见到而且知晓的;象孔子,则是通过传闻才知晓的。
从孔子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离开圣人的时间还没有多远,距离圣人的故乡又这么近,但是却没有能继承的人了,恐怕也不会再有能继承的人了。
关于木心,未亲见其人,我是闻而知之。2013年与14年,过南京,过苏州,过杭州,我在乌镇外围转了好几圈,但总未成行,望着地图上的那个坐标而惆怅不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