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先生逸闻趣事

公开日志


2005年6月30日,著名书画家启功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今年是启功先生逝世10周年,请让我们一起缅怀这位受世人尊敬的国学大师。
启功,出身清朝皇族,其祖上是雍正第五子弘昼。他幼时家贫,中学没有毕业,后经陈垣介绍,到辅仁大学任教。他66岁时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虽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启功先生趣闻轶事

不花钱也行
启先生与一个朋友到无锡游览,朋友用高价买了条丝绸内裤穿,并对启先生说:“虽然很贵,但穿着真舒服,真轻便,穿上就跟没穿一样。”先生应声说:“我不花钱也能得到这样的效果。”

您姓阎吗
有人来访,见到启先生就说:“您老精神真好,一定会长命百岁的。”先生立即反问道:“您姓阎吗?”问得来人一时摸不着头脑。先生又徐徐道来:“阎王爷才知道我能活多大,您怎么也知道?”说得来人与在座的都笑了起来。

鸟乎
亲朋好友见到启先生总是关切地问:“您最近身体如何?”先生常回答:“鸟乎了。”不明就里的人总是莫名其妙地追问:“何谓鸟乎?”先生则笑眯眯地答道:“就是差一点就乌乎了!”

都可爱
学生刘石的儿子上幼儿园第一天,手腕上就被一个小朋友咬了半圈大牙印。聊天时刘石说到此事,还一副心疼的样子。启先生笑吟吟地说:“被咬的咬人的我想着都可爱!”

博导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启先生创建北师大文献学博士点,并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简称“博导”。寒暄之际,好事者多称其为“博导”。先生总云:“我不是那个‘博导’,而是那个‘驳倒’,一驳就倒,不驳也倒。”闻者在笑声中不由地联想到1957年那段被打倒的风波。或云:“我连中学都没毕业,哪知道什么博士、博导,我只知道‘果导’。”——“果导”者,治疗便秘之药也。





出与进
一次某位客人来到启先生家做客,进家落座后,先生照例礼让茶水。客人为免先生劳顿,便客气道:“您别麻烦了,我出门从来不喝水。”先生应声道:“你这不是‘进门’了吗?”

部长开飞机
中国书协换届,启功先生推荐某先生出任。有人不解,问他:“某先生会写字吗?”启先生反问:“航空航天工业部的部长会开飞机吗?”

倾倒之印
一次,启先生为别人题字后,照例落款、用章,不料钤印时颠倒了,旁观者无不惋惜,也不便请先生重写一幅,只好劝慰:“没关系,没关系。”先生笑而不答,又拈起笔在钤印旁补上一行小字:“小印颠倒,盖表对主人倾倒之意也。”于是举座重欢。

西泠小掌故
西泠印社在赵朴老逝世后,公推启先生担任社长,时先生已辞去中国书协主席之职。某年印社举行例会,启先生与中国书协某位继任掌门领导共同与会。会上启先生发言,自然屡屡提及“西泠”如何如何,不料那位书协领导却在一旁好心地为启先生纠错,小声说道:“是‘西冷’呀。”先生应声道:“你冷,我不冷。”

挥泪斩马谡
有一位先生,当年批判“右派”时批启先生很积极,后来见到启先生,觉得很不好意思。启先生反而安慰他说:“那个时候好比在演戏,让你唱诸葛亮,让我唱马谡,戏唱完了就过去了。”




饭店与公厕
启先生书法名声鹊起、风靡全国后,到处都是他的题字,机关、学校、商店、风景名胜,随处可见。有些很小的单位也找先生题名,以壮声威,假冒的题字也随之而来。然先生尝言:“我最爱题的还是饭店、饭馆,总可以借机吃它一、两顿。”又自叹道:“就差公厕没找我题字了。

发酵
早上八点半一位友人去启先生处,见先生坐在单人沙发上,正在吃早点。脚上没有穿袜子,脚腕显然有些肿,见友人进来,慢慢举起手招呼。友人问先生的脚,先生说:“我会发酵啦。”

痔疮与口疮
某饭局,有人闲谈起治病的窍门,云:“有些外科肢体上的小病宜于将身体倒置,如腰疼者可以多倒行,又如长痔疮者可以每天倒立若干时间,则肛门附近的瘀血便可散开。”听至此处,启先生不紧不慢地笑云:“痔疮倒是散开了,该长口疮了。”一座为之喷饭。

反动标语
启先生书名大振后,市场上出现很多假冒伪劣之作,甚至成堆成堆地出现在潘家园、琉璃厂的地摊上。好事者也曾拉先生前往一观。一次,先生还颇认真地翻检起来,随行的人劝说道:“别看了,没一张是真的。”先生不疾不徐地回答道:“我是看这里有没有反动标语,要有,那真的送我忤逆了!”




妙解执笔法
启先生讲课时,曾有人递条请教执笔法与书法优劣之关系。先生说“以执笔法论断书法孰优孰劣,最难服人。譬如上街买包子,你只看包子质量,管那厨子是站着还是坐着捏,是五指捏还是四指捏的呢?那厨子出来说‘有时站着,有时坐着,我是用左手三个指头捏的褶’,你还买不买?左手三个指头捏褶的包子立马就不香了?咱们得先搞清楚是吃包子,还是吃手艺?四指还是五指握管,都各自有些道理,但最终看的是作品水平。科学发展了,不定哪天研究出苏、黄、董、米如何执笔的,如果碰巧不符合你主张的那个执笔法,怎么办?总不能把他们从书法史上开除了吧?”
此话通俗易懂,道理讲得实实在在。古人虽有“书之妙在于执管”之说,但绝对没有像后人说得那么玄乎。

书法与纸笔
有人问“不择纸笔”与“是否定要用上等纸笔才能出好作品”的问题。启先生说:“上等纸笔可能会有一些帮助,但不绝对。历史上不少国宝级书画都不是用当时青镂麝璧玉楮龙盘(笔墨纸砚)写成的。在纸笔上下功夫,不如专注于自己的内外功,一是储学一是磨砺。没听说吊嗓子一定要到天坛吧?那戏班里练压腿,也没听说要用金砖吧?……功夫到了,要正式粉墨登场了,置办点行头,也不是不可以,但不能登台砸了戏牌子,跟观众说‘在下唱得不好,行头是梅兰芳用过的’,管用吗?”

巧对三陪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某些领导附庸风雅,出行或参加一些活动喜带诗人、书画家作陪。或问先生曰:“此有说乎,”答曰:“有,此谓之‘三陪诗书画’。”问:“若以此五字做上联,请拟下联。”先生迅捷对之云:“一扫毒赌黄。”对仗工稳,问者惊讶之余,问:“作何解?”先生乃正襟曰:“此事久之亦可成瘾,一样危害个人及社会,我辈能不戒之!”

如何学字
学生问启功先生怎么学写字的,他说:“上街时常看到路旁商店的店牌有写得好的,或其中的某个字写得好看,就停下脚步,看看那个字是怎样写的,为什么好看。哦,原来这一笔是这样写的,这几笔是这样安排的,就记下了,以后再写就会了。”学生问:“您这说的是什么时候?”他说:“现在也是啊。”说得那样坦然,不觉什么“丢份”,也不是故作谦虚,一点矫情的成分都没有。





认真临帖
启先生讲书法虽反对迷信古人,但又非常强调一丝不苟地去临帖。常有书法青年拿作品来请教先生,希望得到些具体指点,先生则每曰:“那些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就是认真临帖。书家临帖就如京剧演员吊嗓子,是基本功,每临一遍,就自然会有提高。”

挂上与扮上
启先生曾云:书画家的水平究竟如何,最好的检验办法就是把他的作品“挂上”。这就好像检验一个京剧演员,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扮上”,他究竟够不够“角儿”,一扮上就看出来了;是不是书法家,一挂上也就看出来了。

看完请回
一位画商到启功先生家叩门拜访,想得到老人一件墨宝。但此商人誉甚不佳,启老久有耳闻,便走近廊前,打开灯后,隔着门问商人:“你来做什么?”商人说:“来看您。”启老贴近门窗,将身体不同方向一一展示给对方看,然后说:“看完了,请回吧!”画商有些尴尬,嗫嚅着说:“我给您带来一些礼物。”老人幽默地说:“你到公园看熊猫还用带礼品吗?”

棺材
有一次,一个地产商准备好了笔墨纸砚,非让启先生给自己的楼盘题词,启先生脸一沉,道:“你准备好了笔,我就一定得写吗?那你准备好棺材,我还往里跳啊?”一句话,在场的人都乐了。

谢绝建馆
一次,李苦禅老的儿子对启先生说,他曾在济南街头碰到一位友人,这位友人拿出一幅李老的画,问他是真是伪。李苦禅的儿子说:“那是父亲李苦禅纪念馆建立时,我家捐给纪念馆的呀,怎么在外面给卖了呢?”于是,先生对学生说:“时下流行给活着的人就建纪念馆、艺术馆,我可不要。给我设个厕所大小的屋子,倒让我捐出多少多少作品,明儿我还没死,这些作品全在外面卖了!”




生祠
时下流行为名人建各种纪念馆、艺术馆,甚至有人自己筹建。启先生大不以为然,讽其为建“生祠”,并云建“生祠”者能有好下场吗——盖魏忠贤等人才这样做。
由于先生威望高,在很多场合都被安排在上座,先生又常自叹曰:“朝朝居首座,渐渐入祠堂。”表情十分沮丧。

要被后人骂
2004年初,有人提议要搞兰亭书法节,并发起要写“续兰亭序”。很多人认为只有启先生能担当此任,便来找启先生。先生听说后谦逊地说道:“对于《兰亭序》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研究、讨论;但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我们只有抱着仰慕、学习的态度。现在让我写个新兰亭序,这脸皮是不是太厚了,那是要被后人骂的呀!”

一心一意
启老一位学生说,启先生提到的最后一个人,是弘一大师李叔同。记得先生是这样说的:“这位老先生是教书的人,后来他不教书了,成了弘一大师,了不得的苦行僧。不管我们怎么讲,这位老先生最后也没有什么遗嘱,只告诉大家好好儿的,心里面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完了。他就一心一意,不管别人。一个人,不管怎么样,有活得长一点儿,有活得短一点儿,寿命有长短,这无所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