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余秀华的诗

个人日记

 《穿越大半个钟鼓去睡你》

讲师:柳梦含烟

在开始今天的赏析之前,请大家读两段余秀华的文字——

我们拥抱,却无法靠近(2015-04-05 20:39)

 

1.我一直盼望去武汉,去看看沉河。心里始终有无法言明的愧疚,我知道面对他,会更愧疚,但是我还是想去看他。一直在想为什么,这次看见他,他说因为他那天一直牵我的手。一语道破,满城荒凉。我贪恋的岂是这样的温暖?如果不是,又是什么? 小夏问我为什么一次次出去?我不过是想借助这虚拟的温柔覆盖人生沉重的伤痛。它是虚的,我要。是假的,我也要。我始终无法祛除人生的荒凉感,我设想过,如果真正有人陪伴,我还是不能,所以我看重这漂泊里一次次温暖的相遇。 喜欢执浩老师身上的烟味。想起他说:秀华,我抱抱你。始终不能自己。我相信他的眼神是温柔的,尽管我没有看清楚。 2.在深圳的时候,肚子突然疼起来,我现在想起来我有尿结石,曾经碎过。当时我爸对医生说:她不怕疼,给她多震几下,结果是多震了几倍。喝了一个月的苦瓜藤子煮水。当时和范俭在一起,在出租车上,我泪如雨下,我不停地哭,终于有了一个借口把我想流的泪流出来。 我不愿意带爸爸妈妈出门,因为我需要有一个空间,让我独自悲伤。

再来读一首余秀华的诗歌——

 

        我爱你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这人间情事

 

  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

 

春天

 

在我还没有开始今天的正式分享之前,大家可以告诉我吗?你读了这样几段文字,内心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请告诉我

我没有首先介绍余秀华本人的情况,但是,透过这几段文字,大家依稀可以感受到这是处在一个怎样大致状况下的女人。

从以上这几段文字里,我读到了一个生活处境并不好的农村女子的苦楚、无奈与悲伤,也读到了在这个处境下的女子内心的不甘与唯美的生活追求。余秀华火了,大家可能都耳闻过。但是,我们是否足够了解她,进而能够以足够客观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她的“成名作”?

余秀华,女,1976年生,湖北钟祥石牌镇横店村人,因出生时倒产,脑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说话不清楚的她选择用诗来表达自己。代表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作品被《诗刊》微信号发布后,余秀华的诗被疯狂转发,人们惊艳于余秀华的天才和诗歌的质朴滚烫、直击人心。

因为脑瘫,余秀华写诗只能用一根手指完成,在搁笔良久的小说《泥人》中,她把写诗称作“一个人的私密旅行”。她只会用左手食指打字,打字的时间远远超过构思。虽然特别吃力却还是坚持写了两千多首诗,在诗里她爱着,痛着,追逐着,喜悦着……余秀华从2009年开始写诗,主题多关于她的爱情、亲情、生活感悟,以及她的残疾和无法摆脱的封闭村子。

她,余秀华,女性,农民,脑瘫,行动不便,说话不清楚,打字只能用左手食指,写诗六年,共写出二千余首诗。这是我给她暂时写的“标签”

为什么她的成名作会是《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为什么?是因为这首诗的艺术成就高过其他的作品吗?是因为这首诗的社会价值高过她的其他作品吗?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个问题,下面我将以我的角度来试着解读一下她的这首诗。一家之言,无论对错,我还是那句话:我愿把我所思所想及带来的快乐与大家分享!至于“为什么呢”我们留待解读的最后一部分探讨。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文/余秀华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请大家认真读两遍这首诗,方便我们达成观点的碰撞。

对于这首诗,我们在网上百度之后,会出现一大排,有赞美且表示惊艳的,有抨击且表示荒谬的,众说纷纭,以至于许多初涉诗歌的读者莫衷一是。上面我说的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和评论铺天盖地。

那么,我接下来将从三个方面来分享一下我的读诗认识和体会。

一、诗意链接

首先看标题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是一个多么抢眼的标题!如巨屏上飞来的一大团3D效果的火球,让我们惊讶且耀眼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关于情感表达向来是以委婉、深沉、含蓄为美,即使“豪放派”也都不用在表达情感方面,间或有诗人以浪漫手法表达情爱,也是意象朦胧,极尽唯美。

而余秀华在这首诗里,却用了这个一个看起来露骨的标题,必然会使得在中华传统文化氛围中走来的人们不免觉得“大胆”甚至“另类”标题暂且说到这里,下面进入正文——

一个标题已经直白地把全诗的核心意思告诉我们读者,接下来我们体会一下她这首诗在诗意上是如何链接起来的。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这是诗的第一节[我给分的]  

诗的开头一如标题一样直白地向主题进军

这也就为会诗的整体风格定了调子——直白、大胆得近乎“野性”,当然这里的“野性”并不是贬义。这三句只从字面理解我觉得就够了,不需要想得太深奥。‘睡你’“被睡”——讲的无非是男女情爱之事。

为什么她要说“睡你”与“被你睡”是差不多的?

我从这一句里读到了诗人对人间情爱那种主动的、坦然的追求。

人间情爱是人类得以繁衍的根本,哪个家庭会离了这个?所以,谈情者,大家接受,谈性者,大家也不必“称羞”。不应该说,这些是中学生开始就应该明白的基本常识。

一个‘睡’字,一下子把本诗定位于人类生活的“大俗”之中。然我们谁不知“大俗即大雅”之理呢?

看诗的第二行

 

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这里出现了一个意象,就是“花朵”。

诗人的眼里,情爱是生活中至高无上的事物,美好的情爱就如同“花朵”一样。

然而,我们刚才看了诗人的简介,这美好情爱的‘花朵’是否已经被她充分拥有?

下面我们再来介绍一下诗人的情况——

 1995年,19岁的余秀华“在非自由恋爱下结婚”,这段婚姻除了给她带来了一个已经18岁在武汉念大学的儿子外,更多的是不幸和苦闷,尽管直到现在两人并未离婚,但多年来两人已少有联系。了解了诗人的境况,我们便可知,这个“睡”字,对她来说,是何等的遥不可及!然而,她的内心一直葆有对美好情爱的讴歌,进而向往。

再看下面一句——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本句中又出现了“春天”这个意象。诗人并没有拥有美好的春天,更没有她所渴望的幸福的花朵。

再来注意一个词汇:虚拟

为什么叫“虚拟”?在这里,我觉得可以有两重含义让我们理解——

其一是那份唯美的情爱体验令人如梦似幻;其二是诗人只有幻想的权利,却无实际拥有的机会。

从这三句看起来直白露骨的诗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子的内心向往

反过来思考,她的感觉是“痛”,且痛到了极点。

   下面来看第二节——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大半个中国——空间感一下子呈现出来。因为中国的疆土有多么辽阔大家都清楚。

我本人的理解,这“大半个中国”是对这一节内容的引领,相当于宋词中的“领字”。不知道我这样比喻是否恰当。

宝蓝☆冰颜◇廊 (8370583) 20:24:02

种种不幸都在发生,心中的渴望依旧不止,尽管幸福离她太遥远

整个一节诗,由这个词语引领我们进入诗人追求之路,我们来看看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这三行诗,让我们看到了这条追求情爱幸福之路的艰险。冰颜所言极是。

火山在喷,河流在枯,网络上有评,大概这跟中国地震频发,围湖建屋等现象引发了诗人的愤慨有关。但是我觉得这不是我们要理解的重点。这三行诗,只是用种种看起来不相关联的意象,以极其跳跃的思维引领我们一起在诗人的追求之路上冲杀与颠簸

 另外,从诗句里,我还有一种理解,就是在写艰险之路的过程中,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状态!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我们可不可以理解成诗人在这条极其艰险的道路上的内心感受?她的热情如火山一样,却只能在她的小屋里,在她的诗句里尽情喷发。

然而,饱尝火山喷发煎熬之苦的诗人,生活中却得不到一泓某泉的慰藉与消释。

第一节的痛,延伸至此,便是诗人无以名状的苦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在这里,我觉得还有一重意思可以被我们思考。

那就是:诗人依旧的柴米油盐里烟熏火燎地“平静地”生活,但是她的苦有多少人设想过?有多少人肯透过烟灰看到她内心唯美的世界?或许,生活中,假如她透露出她内心的苦闷与热烈的情爱向往,会被一些大嫂大娘们笑掉了牙,会被认为“有伤风化”

这就是生活,是她无法改变的生活。所以,她没有说她“苦”,但这桩桩的苦却在诗句里苦苦包含着!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这一句言其道路上的艰险,同时,也表达出走在这条路上的诗人的弱小与无助。

接下来看第三节——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文章评论

紅梅映雪

為啥我就不喜歡這樣的詩呢??至少他沒有打動我,所以不被我認同。 給你看一首我認為寫得好的詩,這首詩讓我感到震撼,看得時候都掉淚了

紅梅映雪

一國之芳 作者/浴蘭湯兮沐芳 同窗伊始的激爭久已平息,一些言語永不能忘。 曾經你問我 泱泱大國今在何方? 世風沉淪她緣何不亡? 為著你的憤慨,我也開始隔海遠望— 難道如你所言,他竟不及蕞爾小邦? 我在尋找答案。在騰衝幾無人知的墓園,我聽到松柏碧苔下的呼喊 惜我版圖,寸土不失! 然而,此聲唯有烏鵲可聞時,他們仍在神社來往! 明治時的西裝穿在身上,他們將和服小心折疊珍藏—視作華麗的盛裝。 而你何處可尋我漢家衣裳?你可曾見那飄飄衣帶飛揚? 他們仍留茶實為心靈淨土一方,而我走過遍街茶樓時, 為何只於嘈嘈撲克麻將? 西洋歌劇正當中場,她們仍將三味弦撥響 , 而你,可識得編鐘缶鼓?你可能辯那角徵羽宮商? 為何,他們探討公家武家髮式,卻輕笑面靨額黃? 為何,他們熟練穿上和衣三重, 卻不解我說“上衣下裳— 不知這本該是三尺童子所祥! 你聽那櫻花與阿里郎。 為何譏我華夏沒有民謠,不善歌唱? 你何處得聞魚戲蓮葉間,何時聽得蒹葭蒼蒼? 我也曾讀過“白魚宛若水色動”纖麗俳句, 終覓不見我漢唐氣象。 誰揮八卦型舞扇?誰將十六菊紋繡上裙裝? 你說,你記得祖先是炎黃,但你不知華夏典出何章。 我知你唱過蟾酥地龍過了江,但我,倩何人同我背參朮苓甘? 你笑這國醫無藥, 當初何以賣出山中紅豆杉? 粉英飛墜,三月春陽,盛裝和姬在櫻花樹下徜徉, 我嘆息上祀殘夢,你卻不知蘭亭已矣,曲水流觴。 你也怒于江陵端午祭,卻不聞汩羅江底,峨冠雄劍的長吟,浴蘭湯兮沐芳。 誰書豪端草行隸篆?誰分墨色焦濃重淡清? 誰解陰平陽平去入上? 那裡是他們來搶,是我們,自甘棄之路旁! 我感擷英岐黃,你說我鼠目寸光, 我讀為仁在己,你笑我迂腐荒唐。 我拾白香詞譜葉韻平仄,你謂我泥古猖狂。 我著曲裾深衣,你罵我妖服異裝。 我身在五千年歌哭之地,你也是我華夏兒郎。 你知道文明所承,國之不亡。 雙肩所責,你將我推向何方? 你竟不覺,祖先的血液,在你心中流淌! 為何我總聽到,她若即若離的吟唱。 一國之芳兮,一國之殤!

月亮女神

讲的真好,老师对诗歌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