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看两不厌
在今天,一代才女林徽因依然拥有众多的追随者。不同于张爱玲的以文字立身,对林徽因来说,则是以身世个性传奇。她身世氛围,更多地折射着那个时代的文化风尚,流逝的时光之水也冲洗不掉她的传世风华,反而更加迷人,令人追寻。[em]e178[/em] [em]e163[/em]
欢迎访问我的空间小站.
个人日记
[不是前言的几句话]
这一刻,坐在屏前,我依旧有太多的思绪来不及梳理;为这一刻,我曾辗转反侧,确仍然觉得没有准备好;因了这一刻与屏前的各位相聚而谈,我的内心聚合了种种复杂的滋味,感性的,理性的,历史的,现实的,传说的,说不清都有哪些东西一股脑地纷至沓来……
赏析的题目是——
在那一泓柔波里
——笔落惊风雨诗歌《一条溺水的鱼》赏析
与一首诗结缘,应该来自多个方面。因为每首诗诞生之后,交付到读者手中,不同的读者便会有许多种解析的角度、方法和习惯,这就决定了一首诗与不同的读者缘份的深浅不一。
近来,读了文学社师友笔落惊风雨[以下简称“笔尖”]的一首诗《一条溺水的鱼》之后,我先后几次在网络里搜寻它的踪迹,而每次重读都有一种新鲜之感,一种说不出的亲近。
我不敢说自己与这首诗缘份有多深,但我可以坦白地说,对这首诗,我是有话要说,不吐不快。
这并非因为笔尖谦虚地自称著名讲师黄杨先生的徒弟,也并非因为我自认为有几分解读能力,或许今天的临屏赏析只有一个原因——分享是人的天性罢!
下面进入本次赏析的正题
一条溺水的鱼
文/笔落惊风雨
从徐志摩到林徽因
从离别的笙箫返回一簇青荇
康桥的柔波里铜锈色的光芒回旋
你定是低入风的云,低入云的船
你也是低入船的水,低入水的沉默
我抱石入水,回到鱼群
浮藻间有你吐露的词汇
鱼群中有你寂寞的深邃
油油的招摇是你轻轻挥动的忧柔
我不曾放歌,也不想将你打扰
只在虹彩里驻足,只在星辉里途径
悄悄的我来了
在二月第一天的清晨
我在思念的最底层,穿过康河的丛林
在你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水域
我甘愿做一条溺水的鱼
向青荇更青处漫溯
从一片伸出水袖的云彩中
低入
低入你沉默的心中
读这首诗,大脑中第一个联想无一不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再别康桥》。那么,有必要在这里与各位共同回顾一下与这首诗相关的东西。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20年曾留学英国。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年轻儒雅、才华横溢的徐志摩与在英国留学的名门美才女林徽因相识。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写下了经典之作——优美的抒情诗《再别康桥》。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再别康桥
文/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今晚的分享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一条溺水的鱼儿——我用真诚与作者对话
且看标题——一条溺水的鱼。
这个标题可谓有几分标新立异。鱼儿离不开水,而本诗却偏说鱼儿“溺水”,这里面会有怎样的原因?会生发出怎样的故事?
可以说,达到了给读者心里抛下一枚石子的效果。搁谁谁都得把这首诗瞄上几眼!而类似的标题选择我们也曾不止一次看到过,不算独创,但狠成功!
说到这里,我不妨问大家个问题:鱼儿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溺水”?(说错了不罚站哈……)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再来一层层剖析一下笔尖这首诗的诗意构成:
其实,我们都不难看出,这条“鱼”是个比喻
从全诗来看,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借用的几乎全部是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当中的意象,并且,初读起来,笔诗与徐诗相似之处皆在于那份“画面感”。
然而,与徐诗的飘逸、轻灵相比,笔尖却以她独特的视角营造出了完全不同的诗境美感。同样的康河,同样的物象选择,笔尖表达的却是她独特的思想感情,并且同样令人倍受感染。
我们逐节分析一下:
第一节:
从徐志摩到林徽因
从离别的笙箫返回一簇青荇
康桥的柔波里铜锈色的光芒回旋
你定是低入风的云,低入云的船
你也是低入船的水,低入水的沉默
我抱石入水,回到鱼群
作者起笔便提到了徐志摩到林徽因
提到了康桥
提到了徐诗里的“笙箫,青荇,柔波”
一至三行诗(勾勒整体背景),作者直接把读者的思绪拉到远在英伦的康桥,并且一下子让读者联想到几乎成为一段爱情传说的“徐林之恋”
而“徐林之恋”带给人们的往往是怎样的感受呢?是惊叹,是感慨,是惋惜,是疼痛,也是经典……至此,全诗的初步基调已经有了模样。
尽管文坛也好,坊间也罢,关于乎二人的感情事件说法不一,但综合各方信息,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徐对林一往情深近乎疯狂追求与爱恋,而林亦十分看重这段情感,并在徐生前死后均有诗作以作回音。毫不夸张地说,林徽因的“传奇形象”几乎就是从徐志摩的诗里走出来的。在这里,笔尖在勾勒诗境大背景时,把康桥作为主要元素,无形中便为本诗引入一种如梦似幻的立体美感,唤起读者一种久远的遐想和对现实故事的探寻意愿。
并且,在我看来,也暗含一个信息,那就是诗人笔下的情感一如康桥诗及徐林故事一样的经典和不可复制。而“从离别的笙箫返回一簇青荇”,便以一种流动的笔法引带读者从大背景下聚焦经典的康河柔波当中;
“康桥的柔波里铜锈色的光芒回旋”,这一切皆为虚写,笔者认为是表达作者思绪沉淀的一种方法,如油画一样给人一种如历史般的厚重感觉,为下文主旨的引入铺垫情绪。
再往下看:
你定是低入风的云,低入云的船
你也是低入船的水,低入水的沉默
我抱石入水,回到鱼群
“你定是……低入水的沉默”,这两行诗,把“我”心中的“你”以四种意象比喻出来。
并且给人一种自上而下的空间感:连用四个“低入”让人们的视线自上而下直到水中。你是云,你是船,你是水,你是沉默……
低入云的船,作何解释?字面看,是水中映着云,水上飘着船,所以有这样的诗句表达,顺理成章。当然我们不能以字面来理解诗意哈。
最后一个意象——低入水的沉默。
让读者生动感觉到诗中的“我”对“你”内心那种不可捉摸的不可驾驭的感觉,以用度那份彼此间内心不对称的认知。几分茫然,几分沉重至此在读者心底产生。
而本节的最后“我抱石入水回到鱼群”。“回到鱼群”意味着什么?因为“你”是“低入水的沉默”,我本应是你那泓柔波里的鱼儿!入水,是我最合理的“归宿”!
抱石入水:从物理学的角度,人将会更容易沉入河底。那么从诗意角度分析,你懂的!
请大家告诉我,“抱石入水”意味着什么?当我们看到这个词汇时,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语是什么?
在我看来,这一句表达出了“我”奔向“你”的义无反顾,甚至有种“视死如归”“至死不渝”的决绝。
为什么?因为“你”在“我”的眼里,在“我”目光所及的每一层空间!尽管“你”没有表达什么,但是,“我”已经别无选择。
读到这里,我的心里狠不轻松,甚至有几分颤栗。
第一节诗意小结:为一段经典的爱情,为一个无可复制的你,我把生命沉入你柔美的波光,无怨无悔。
哪怕是舍去生命,我也要低入到和你一个深度,一如那低入风的云,低入云的船,低入船的水……
我们来看第二节:
浮藻间有你吐露的词汇
鱼群中有你寂寞的深邃
油油的招摇是你轻轻挥动的忧柔
我不曾放歌,也不想将你打扰
只在虹彩里驻足,只在星辉里途径
悄悄的我来了
整个一节,作者描写的是对“你”的感受。
她借用了徐志摩诗句里的种种意象来形象表达“我”的感受,这一节让我想到一句歌词“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凡是关乎“你”的一切在康河的柔波里都可以找到,这份优美,这份深邃,这份寂寞,都是“我”宁愿“溺水”的理由。即使沉入河底无以生还,我没有遗憾!
而在这一节,作者写道“我不曾放歌,也不想将你打扰/只在虹彩里驻足,只在星辉里途径”。这一部分应该是诗意的一个转折。如此唯美的幸福体验会不会催生出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呢?
“我”怀揣着一份深刻入骨的眷恋把自己的生命完全沉入“你”的世界里,却不想打扰“你”,这诗里流淌的是什么?诗人写到此处时,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谁能告诉我?
我在这节诗中,读到“我”的沉醉,煎熬,无处倾诉的苦楚,那份牵牵缠缠的爱恋与思念并没有写在字面上,却在诗句的背后苦苦潜藏。诗句的质感在这一节得到更进一步体现。第二节诗意小结:只要我悄悄驻足在你的世界,读你便好!
再来看第三节:
在二月第一天的清晨
我在思念的最底层,穿过康河的丛林
在你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水域
我甘愿做一条溺水的鱼
向青荇更青处漫溯
从一片伸出水袖的云彩中
低入
低入你沉默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