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不信佛 但须有佛心——佛教故事一则
花苑
可以不信佛 但须有佛心
佛教故事一则
编辑:狮城老翁
注释:
“菩提”即菩提树,这种树生长在印度,树干高大,树冠覆盖范围很广。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出家前是古印度一个小国国王的儿子,他不愿过王宫里的荣华富贵生活,为了寻求人生的真谛,毅然出家修行,经过几年的艰苦修行,终于有一天他来到尼连禅河中沐浴,浴后坐在一棵菩提树下,面对东方发誓说:“我今如不证得无上大觉,宁可粉身碎骨也不起来”。经过七天七夜的沉思静虑、冥思苦想,终于在黎时分豁然开朗,彻悟了人生无尽苦恼的根源及解脱轮回的方法,从而成为大觉大悟、至高无上的佛祖。菩提树也因此被称为“神树”,后来佛教界把修行得道的高僧称为“菩提”,推而广之,人们又把通过学习、钻研,在学问、知识上达到很高层次的人称为“菩提”。
佛教故事
相传,唐朝和尚弘忍,有一天为了考验大众禅解的浅深,准备付以衣法,命各人作偈(音ji)呈验。当时,神秀为众中上座,即作一偈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一时传诵全寺。弘忍看后对大众说:后世如能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并劝大众诵之。
慧能在碓房间,闻僧诵这一偈,以为还不究竟,便改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众见此偈,皆甚惊异。弘忍见了,即于夜间,召慧能试以禅学造诣,传与衣钵
慧能对于佛法是顿悟
神秀是慧能的师兄,是渐悟
五祖将衣钵传给慧能之后怕人加害,就令他悄悄连夜逃走,之后慧能南下在广东一带将佛法发扬光大
一网友说,这是中国禅宗历史上最有名的公案。至今仍有许多争论。 看看王骧陆大居士的评语:
五祖云:汝等终日只求福田,福何可救?昔读此文,不觉通体汗下。求福田与了生死,二事相对,正在生死关头,一进一出, 失足成千古恨矣。令作一偈者,盖已预知必有争端,不几明说后来衣钵之争矣,可痛心也。
“身是菩提树”四句,的是未见性人语,死用功人语,诸仁当知其病已偏重在尘埃上,以为破尽无明自然成佛,不知弃本就末,颠倒错乱,越拂拭幻尘越多,越无办法,何也?彼认无明为镜面实有尘垢,不知为镜中幻影也。即便不认有尘垢,尚执有一幻镜也,既不识本性,亦未见幻心也,充其量,免堕恶道而已,终不能了生死也,故在门外。
六祖四句偈,亦未见性,以见而未彻也。菩提不可方物,而无物不可方。权作明镜,假名为树,抑又何妨。其病在本无一物,偏于空矣,后人学之,不觉误入断见,不知当就究竟说,根本不能污染,何惧尘埃之可惹。惟对治神秀之执有,使无前偈反成语病。或当时记者未明祖意,文不合旨,亦未可知。至于菩提作树,以喻性也,明镜作台,以喻心也,心固不有,性则非无,原是非空非有,何得偏言本无一物耶。下句何处惹尘埃,更显著实,尤乖性体,故未见性,盖偏空也。言本来无一物,落于断灭见矣, 尘埃原非实体,而今宛在,奈幻有何。前偈执有,后偈偏空,菩提不著二边,不立中道,于无实无虚中,既不取涅盘,亦不立生死,尘埃不尘埃,都无所计。若彻悟本来,即知尘埃亦不离自性菩提,惹与不惹,只在觉与不觉耳。此偈以对治神秀之偏有,故如此云云,揆六祖意,未必如是。
提问者评价
写的是不错! 问题有些话语还需要更加琢磨!如果都能搞成白话的话就更好了!
评者说: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慧能-1}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慧能-2}
三位大师的话,应该如何比较分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