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一)

个人日记


图片
茶道
 
(摘自网络 )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源于中国,之后又传入西方。

一、起源

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出现很早,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唐代的茶汤与我们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唐代饮茶,是将茶饼切碎碾成粉末,过” (“,就是筛子。茶罗是一种专门用来筛茶粉的茶具)后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状,同时还要往里加盐、葱、姜、桔皮、薄荷等,类似于一种可怕的胡辣汤。也难怪这种彻底怪味、想象起来都让人觉得不堪下咽的茶汤能提神,能让人喝了不打瞌睡。

唐代的茶道向后世流传,在经历了元朝统治的一百年后彻底在中国的土地上湮灭。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内容。元代兴起的茶叶泡水一直传到了今天,但这里已经没有了的成分。今日盛行于中国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所谓“‘勤和简静的茶道思想,以及诸多扭捏姿态,全是近三十年来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虚的胡扯。所谓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还有更荒诞的所谓沤了若干年的一个普洱茶饼子价渝百万的宣传,则简直形同欺诈。这正是所谓器之不存,道亦不复。

所以,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词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继承唐宋遗风。

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国文化的复兴。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二、程序

洗茶:将沸水倒入壶中,又迅速倒出。

冲泡:沸水再次入壶,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即所谓凤凰三点头,向客人示敬。春风拂面: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

封壶:盖上壶盖,用沸水遍浇壶身。

分杯: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玉液回壶:将壶中茶汤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壶:将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

奉茶:以茶奉客。

闻香: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在古筝的伴奏下,主泡火熏香。净手,先引茶人荷,请来宾赏茶,然后是赏具:品茶讲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紫砂壶。烫杯温壶是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洁具提温。乌龙入宫:将乌龙茶放入茶壶。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三、分类

1、煎茶道

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最早记述于宋代,有吃茶之说。流行于唐代。

法门寺出土的金质茶具,展现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叶经烘干后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时有时会加入盐等调料,喝茶时与茶叶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2、斗茶道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3、工夫茶道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在安徽祁门地区也有盛行。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四、器具

1、置茶器

茶则:从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壶的用具。

 茶匙:将茶叶由茶则拨入茶壶的器具。

 茶漏(斗):放于壶口上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散落壶外。

茶荷:属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还可视茶形、断多寡、闻干香。

茶擂:用于将茶荷中的长条形茶叶压断,方便投入壶中。

茶仓:分装茶叶的小茶罐。

2、理茶器

茶夹:将茶渣从壶中、杯中夹出;洗杯时可夹杯防手被烫。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茶针:用于通壶内网。

茶桨(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于通壶嘴。

茶刀:取、倒茶叶。

3、分茶器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壶中的茶汤泡好后可倒入茶海,然后依人数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数少时则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产生苦涩味。茶海上放滤网可滤去倒茶时随之流出的茶渣。

4、品茗器

茶杯(品茗杯):用于品啜茶汤。

闻香杯:借以保留茶香用来嗅闻鉴别。

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盘,可避免茶汤烫手,也起美观作用。

5、涤洁器

茶盘: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

茶船(茶池、茶洗、壶承):盛放茶壶的器具,也用于盛接溢水及淋壶茶汤,是养壶的必须器具。

渣方:用以盛装茶渣。

水方(茶盂、水盂):用于盛接弃置茶水。

涤方:用于放置用过后待洗的杯、盘。

茶巾:主要用于干壶,可将茶壶、茶海底部残留的杂水擦干;其次用于抹净桌面水滴。

容则:摆放茶则、茶匙、茶夹等器具的容器。

茶托:用以衬垫茶杯的碟子。
  古代流行的一种置茶盏的承盘。亦称瓷盏托。始于南朝。唐代逐渐增多,盏托托口一般较矮,口沿卷曲作荷叶形;茶碗则作花瓣形。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制,盏托几乎成了茶盏的固定附件,托圈增高。明代盏托呈船形,又叫茶舟茶船。清代盏托则作圆形。

6、配件

煮水器:种类繁多主要有炭炉(潮汕炉)+玉书碨、酒精炉+玻璃水壶、电热水壶、电磁炉等。选用要点为茶具配套和谐、煮水无异味。

壶垫:纺织品。用于隔开壶与茶船,避免因碰撞而发出响声影响气氛。

盖置:用来放置茶壶盖、水壶盖的小盘(一般以茶托代替)。

奉茶盘:奉茶用的托盘。

茶拂:置茶后用于拂去茶荷中的残存茶末

温度计:用来学习判断水温。

茶巾盘: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温度计等。

 :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五、理论

1、天人合一

中国茶道吸收了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2、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托 ,杯盖为,杯子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3、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

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4、坐忘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5、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处世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6、道法自然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绝无造作。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境界。

7、要素

 中华茶道,

文章评论

幽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