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富贵德中来 不由算计不由争 美德 睿智的方式 沉静人生 大度读人

经典转载

 
                  古今富贵德中来 不由算计不由争 

 

    每个人都想在人生旅途中一帆风顺,比如钱财不缺、家庭和睦、健康长寿等等,但是很少有人能事事如意。很多人都相信命运的存在,人们也常说我运气好不好、某人很有福气等等。那么人生中的福运究竟从何而来?人的命运又能不能改变呢?老人们爱讲“积德、损德”,这话非常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充满智慧。荣华富贵不是争来的,是积德来的。人有多少德,就有多少福,无德不得,失德散尽。
  

 

          我曾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报导,讲的是一个香港亿万富豪的生平。说他没去香港之前,十几岁时在乡间做了好几年的乞丐。也许这段经历使他成为了一个很有善心、同情心的人。他说:做人千万不要落井下石,当社会上、自己周围的人遭到不幸或不公时,要抱着善心、同情心,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就算无能为力也要说几句安慰的话,不能笑话,更不能用恶毒的话伤害人家。因为那样会给自己带来恶运。就因为有此善心,所以他才能从打苦工、开小店铺,一直做到了地产大亨,活了九十多岁,几个子女也很孝顺、很善良。  
 

 图片

          宋朝名相范仲淹,出身清寒,年青时很穷,他决心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者。后来当了宰相,便把俸禄拿出来购买义田,分给贫穷无田地的人耕作。还给他们提供饭食、衣服,凡是有婚丧嫁娶的,还拿钱补贴他们。就这样他用一人的收入养活了三百多家乡亲。有一次在苏州买了一处住宅,一位风水先生夸奖此屋风水极好,后代必出大官。范仲淹却立刻把这个宅子捐了出来,改作学堂。因为他想,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孙都能出人头地,比起一家独自享福,岂不更好?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范氏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范仲淹四个儿子都德才兼备,当了宰相和大官。范家的后代一直到民国初年都不衰。其秘诀就在于范家子孙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积德行善”的祖训。《周易》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说行善的人家就一定会有好事等着呢。可见人生的福运是怎么来的?福运是修来的,只有积德行善才能改变命运。如果我们想为自己和家人开创美好的将来,那就做一个为别人着想、有善心的人吧!因为荣华富贵不是争来的,是积德来的。 

 图片
 

          中国古代民间风俗传说,每年过小年的这一天,灶神要上天,而除夕这天是灶神从天上回来的日子,因此民间都要祭灶神。灶神上天所要做的,是向天帝报告这户人家的善恶功过。若是积德行善的人家,上天将会令其渐渐地兴隆;若是做恶的人家,上天将会使其渐渐的衰败。《论语》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从这一章句上可以看出,在春秋时期,民间就有了讨好灶神的风俗。但是对于王孙贾的所问,孔子给予了平直的回答,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如果是作恶的,就已经获罪于天,祈祷求福也是没有用处的。  

 

         我曾读《老子》,读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时,十分的心悦诚服。上天并没有偏袒的心,只是爱护真心行善的人,行善之人,必将得到上天的赐与。所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所以佛家提倡因果报应之说。不知因果的人,内心常空空荡荡,以为做恶不得祸,做善不得福。因此缘故,善不欲为,恶则时而为之。知道因果报应的人,内心常充实,能够渐进地克己断恶及勤力修善。积善的人,来生后世将会得到福报;而做恶的人,来世将会得到灾殃。除此之外,行善之人的福德及作恶之人的祸殃,也会波及到他们各自的子孙后代。正如《易经》中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图片

 




美 德



美 德
——  苏格拉底 
                
     一般地说,灵魂所企图或承受的一切,如果在智慧的指导之下,结局就是幸福。
     但如果在愚蠢的指导之下,则结局就相反!
 
如果美德是灵魂的一种性质,并且被认为是有益的,则它必须是智慧或者谨慎,因为灵魂所有的
东西,没有一种是本身有益或有害的,它们都是要加上智慧或愚蠢才成为有益或有害。
     美德整个的或部分的是智慧。
 
     如果善并不是由于本性就善的,岂不是由于教育而成为善的吗?
     美德并不是用金钱能买来的,却是从美德产生的金钱及人的其他一切公的方面
和私的方面的好东西。

 图片

…… 【美德名言】……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
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肃然起敬的。 ——培根 
  
  美德既受人赞扬也遭人憎恨,人们纷纷逃离它,因为它总是那样冰冷,
    而在这个世界上你终究得保持一点儿暖意。——狄得罗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辽远的后世。——莎士比亚
 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亚里士多德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培根

 美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愈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入旁人的思想、
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雪莱

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的财富的荣誉不知大多少倍。——达·芬奇

图片
 
 

   一种美德的幼芽、蓓蕾,这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这就是谦逊;
   有了这种美德我们会其乐无穷。——加尔多斯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 孟德斯鸠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快乐应该是美德的伴侣。——巴尔德斯
  勇敢对于保持美德是十分必要的一种气质。——鲍斯威尔
 
  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
      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虚荣促使我们装扮成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以赢得别人的赞许;虚伪却使我们把自己的罪恶,
用美德的外衣掩盖起来,企图避免别人的责难。——菲尔丁
 
 图片
 
     
   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为美德,这种美德,
 在任何一个人的心中都是可以找得到它的根底的。——弗洛姆
 
   一般地说,精确的审美趣味在于能在许多毛病中发现出一点美,
 和在许多美点中发现出一点毛病的那种敏捷的感觉。——伏尔泰
 
  你要记得,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高尔基
虽然自尊心不是美德,但它是多数美德的双亲。——柯林斯
 
   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
  不是由文字。——夸美纽斯
 

图片


Because I Love You

 


 

 
 睿智的方式

 


图片

 

 

 

大智若愚

 

       功高震主者危,行高举独者谤。现实生活中,不管你有多大的本领,不管你有多高的学位,不管你官至几品,才过几人,请记住: 还是“夹着尾巴做人”的好,好争好斗,傲气十足,往往受害最大的和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这就是中国人的劣根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而,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故君子要内挺内坚,居才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弓不拉满,势不使尽,盛时欲作衰时想,上场欲走退场思。大巧若拙,大辩若纳,大智若愚,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朝,藏锋若拙,待机而发,方可一试天下惊。 这是一种睿智,也是一种无奈。

 
 

 
图片
 
 
 
 
见好就收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任何事物虽然都免不了走向极盛而衰的过程,可从种种迹象来看,戕害自己的理想,生命的最大致命伤,正在于获得了某些可实机遇以后,人变得毫无责任感起来,以至于和最后的成功失之交臂。 因而见好就收,不凡也是一种艺术,就像只有不曾成功的人才谙熟人生成功的秘诀一样。
 
 
 

图片
 
 
 
 
 破译自我
 


        人生两大难:认识自己,战胜自己。因为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所以,哲人说:“自己不被自己打倒,也就不会被别人打倒。”人类社会,没有完人,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某些不足,即便是有着某些差距和缺点,妨碍了自己的竞争和发展。但你应该看到:差距意味着潜力。但你应该看到,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里,人类共同的所忽视的劣势,往往是真正成功的目标。实在可以说:谁想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就不得不设想他确有被人爱的德和令人恐惧的“缺点”。这就看你破译自我的能力了。

 

 

 


图片

 

 

 

 

融会贯通

 

        到达人生的彼岸,有许多道和路可以通过,但对一个人的一生或特定的阶段来说,不是每条路都能行得通的。因此,智者告诫你:当你的人生之路走进“死胡同”的时候,不妨跳出圈外,逆向想一想,寻找侧翼突围的办法,即便是在极其寻常的情况下,也不要忘记:“功夫”往往在“诗外”。但这需要你“触类旁通”的本事——融会贯通。这种“举一反三”的睿智,会使你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奇效。

 

 


图片

 

 

 

 零点突破

 

       人们总是习惯于追逐热的目标,而常常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对智者来说,远离中心而做个“边缘人”,则有可能更有希望接近和抵达智慧的极限。事实已经证明,那些人类的智者们所做的边缘文化和边缘科学,到头来常成为一种让人仰望的中心。不必看到人家做得好就跟着上,更不必趋时追求时髦一哄而上,切忌流俗,需要做的是多一些思考少一分冲动,珍重个性,努力追求独创。因为零点突破,更接近于成功。

 

 

 


图片

 

 

 

九九对一

 

       太阳的光再强再热,也点燃不了地球上的物体,而一只小小的聚光镜,却可凭借太阳的光和热,聚光发热,点燃一切可点燃的物质。人,如果用百分之九十九的精力,热着一生的追求,那么他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凡的伟人,即便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特定的阶段,也会取得非凡的成就;用百分之五十的精力,去应付百分之五十的事情,他只能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活着的人;而用百分之一的精力去对付九十九个目标,他只能是一个十足的傻瓜, 一生将一事无成。

 

 


图片

 

 

 

 

厚积薄发

 

     火山爆发的壮丽和强劲,是因为岩浆来自广袤雄浑的大地,时间和物质蕴藏了无穷无尽的能量。其实做学问,成就事业也是一个长期艰苦的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他就会融会贯通,创新突破,甚至于一发而不可收,然后成就事业。谁想省却这一过程,到头来只会是碌碌无为遗憾终身。

 

 


图片

 

 

 

 

该出手时就出手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可卷而怀之”。这实在是一种被动的无奈。应该说:机遇的大门不是对每个人都随时敞开的,它虽然垂青那些执着追求它的人。但是,促使人生成功的机遇,往往是自创机遇比时势机遇更为重要。因而,“该出手时就出手”。

 

 

 


图片

 

 

 

学会放弃

 

        人是贪得无厌的动物。而庸人的一生多为物赘,更为欲累。其实,生活的辩证法总是这般无情:获得的并不全是幸福,  丧失的未必是悲哀。人生中生命所不能接受,不可轻易用思想和肉体去支付的东西太多,何况是上的好东西时而小而难求,过多  必无益。有时候,我们顽强的用一生所求 的东西,原来也会带给我们太重的心伤和负重。因而,学会放弃,有为有不为,方可轻装上阵,重点突破,然后才有可能轻松地到达理想的彼岸。

 

 


图片





沉静人生

 


         在一个极容易目迷五色,纵情犬马的时代,我心仪神往沉静的人生——以貌似漠漠与被动的姿态,葆有并内敛起对生命最初的激情。“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古人把习静视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一门课业。沉静的人生以朴素为本色。朴素的生活态度绝非物质窘困时的权宜之计,朴素已升华为一种哲学的境界。不必去哀求着别人借自己一双慧眼,一片冰心,摒弃了丛生的杂念,剔除了虚妄的浮躁,愈发不染淤泥。
 
 

    沉静的人生以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勤于自省,严于自律。与别人争论产生雄辩,与自己争论产生诗。万物静观皆自得,沉静的人生更倾心于沉默,因为个体的智慧只能从纯粹个体的孤独中产生,他以独自默默对峙的力量,达成与世界最后的共容。曾国藩早年规定自己:“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决然独坐中进入一种恍兮惚兮,内求专注的状态,感悟传自心海深处的珠落枯荷、天启微光,便是泰山崩于前,亦能以平常心视之而色不稍变。
 

 
   沉静是一种专注,盘马弯弓,蓄势待发,专注的表情最神圣。沉静是一种从容,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冷冷的游刃有余的自信,无坚不摧。沉静的心境,水波不兴,澄澈鉴人。认清了自己,才能应事时心无旁骛,气定神安,专一不杂。沉静的状态敏妙、超脱,近乎禅道,远于无为。刻意的高雅,仿真的洒脱,难免不透出一股子令人作呕的馊味。沉静的人生在云无心已出岫的超逸中,领略了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适,闻弦歌而知雅意。
 
 

     欲壑难填,惟有沉静的人生,求之甚少,奉之弥多。沉静,不失为一种简易有效的自我身心保养。“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苏轼),恬淡虚无中,善养浩然之气,内心永远生机勃发,意趣盎然。当繁花落尽,当掌声退去,对热闹与虚荣趋之若鹜者永远体会不到沉静那份耐人寻味的大美,凡是美的,总令人迷醉。人生对于匆匆碌碌的他们来说实在太短暂了,而他们于这个世界又太像是一群转眼即逝的影子。见过太多除了笃信金钱从不笃信其他任何东西的人生,他们活得委琐、锱铢必较。在人人都争相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时,沉静的心恪守着沉甸甸的处世准则,以人格的魅力烛照永不黯淡的美德,行走在天地之间。

 

 

 

 

 



 

 

大度读人(冯骥才)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读人,比读其它文学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图片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伞悄悄地先走了。
  ——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图片
 

  有的人,在你有权有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
  ——你读他时,千万要理解他。因为他过去为了某种需要而赞美你,现在没有那种动力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为你吟唱什么赞美诗了。在此,你需要静下心来,先反思一下自己过去是否太轻信别人呢?
 
 
图片
 

  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述像流淌一条清亮、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的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
  ——你读他时,千万别憎恨他。因为凡是以虚伪的假面来欺骗别人的人,人前人后活得也挺难的,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的回归和自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