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谁还想报贫困生”说开去

个人日记

 

一日巡视,听见一个班主任在教室门口高呼:谁还想报贫困生。”或许,这位同事是看到快上班了,怕耽误上课老师时间,急匆匆提醒同学,要报快点,再不报就耽误了。假设我是贫困生,即使我想报,也不会再大庭广众之下,大咧咧走到老师身边,说,老师我要报。如果这样,全班没有人不知道,我家有困难,这样很多同学会格外关注、认真打听,那我的隐私是没有的了。这个事,个人认为至少在操作上,这位同事欠考虑了,即使出于好心。有些同志会说,这是上级的要求,需要全班都知道政策、人选,还得评议,可是上级没有要求做事不讲办法和技巧。可不可以,先了解一下情况,初步确定名单,最后再评议公示,这样是不是避免了一些尴尬。

教育不是粗枝大叶的生硬执行,而是应该有从细节出发的人文关怀。很多人都很厌恶“狗仔队”,原因在于他们的“偷窥”,把明星的私生活,公布出来,赚人眼球,娱乐世人。于是偷窥与反偷窥,大胆公布与维权,硝烟四起,狗血纷飞。你看,成人世界都如此激烈地抗争隐私外泄这个事,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不更事、心智正在成长的孩子。学生或许认识不到这是法律层面上的问题,但是面对这些,的确会感到不舒服,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抬不起头。记得在局里工作时,参加市里组织的贫困生资助会议,是专门提到这个问题的。

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只是口号。有个同事,说起他的故事。说上初中时,班里少了东西,可巧他是那晚最后离开教室的,又加上他在班里不好说话、不大合群。班主任在班会上含沙射影,就认定了是他。后来,少的东西找到了,根本不是丢了,是放忘地方了。这个事让他对班主任很不满意,以至于后来见了面都不愿打招呼,更不用说坐成块儿把酒聊天了。再比如,有些老师喜欢在班内大发雷霆,但点名道姓就不大合适。如果这样做了,收不到好效果,只有可能让这个学生日后“怀恨”在心,即使他短时间可能表示驯服。单独面谈,找机会渗透就很好,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就是很好的示范,没有生硬的呵斥,却有震彻心灵的功用。我们常讲,人前不教育孩子,也是这个道理。

 

 

文章评论

blue sky

请教您是哪里的教师?一直在好友里,不认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