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的那些小事

细雨如尘

            书籍于儿时起就像是一块刚出炉的面包,隐隐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小时候有过一些小画书,只是那时并不认字,也没有要好好保护书的概念,图画反复翻阅,总能猜出大体的意思,时间久了,便七零八落,不知所踪。后来上小学了稍认识了几个字便四处搜寻着所有能看的小画书,印像最深刻的当属邻居家看了几遍的《阿信》,是那种八十年代特流行的巴掌大的线装小册子,总是把英雄画得浓眉怒眼、不惧奸恶,而敌人永远是那种尖嘴猴腮、鼠目贼光的样子,英雄的智谋、胆识、勇敢令人拍手称快,幻想着自己就是那个机智的小英雄!后来暑假去姑姑家,看了一套《杨家将》,几乎是一口气看完,忠肝义胆、西风烈马、巾帼不让须眉,动情之处不禁泪潸!那个年代农村很少有带彩图的书,忘了从哪儿借的一本《哪吒闹海》就像是黑白电视升级为彩电的兴奋,如此开启了一场充满想像的神话之旅。身为梨乡莱阳人估计没有读过《梨乡传说》的应该不多,那时候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本关于这个小城的传说,大多是神话了的故事,关于一些村庄名称的来历、关于善恶的因果等等,于是也就有了后来每个夜晚都嚷着母亲讲个故事才肯睡去的我。只可惜认字之后,把整个书读完几遍便随手置之一旁,再想看的时候就找不着了!或许我与它的缘份只止于此吧,就像曾经擦肩的人,只一转身便是永远的错过了!在读三、四年级之后便开始看父亲带回来的《故事会》、《小小说》,还有《收获》之类的刊物,反正那时候像是一个饥不择食的孩子,哪怕是消化不了的囫囵吞枣式的阅读,也读得津津有味儿!在八十年代的农村,大人们的心思从不像现在一样以孩子为中心,八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团团转,只要能吃饱穿暖、活蹦乱跳就行,那时候的孩子大多是散养的小鸡,出去野完了到了觅食的点儿自然会自己回来,所以父母从来不知道儿时的我曾经有一个星期天一动不动的坐在小伙伴家里的马扎上翻完整本童话故事。后来上了初中开始偷偷翻阅父亲书柜里的小说,在金庸、梁羽生、鬼谷子的刀光剑影中丰盈了一个小女子的江湖梦。再后来五花八门,只要感兴趣的都会翻几页,只是大多都如松间明月、石上清泉都随了流水成了烟,只留下了这段关于读书的经历与我凡尘中相悦!

在现代这个物欲横流、电子产品极速发展的时代,阅读几乎被电子快餐替代,甚至还来不及回味,便被更换、覆盖,过于疾速,失了一种纯朴平实的美,若此时收到一本纸质版的书籍那一定是俗世中偶遇的一朵白莲,可算是一件清新淡雅之事!收到书籍的心情亦如青嫩翠绿的春草轻轻铺满心灵的小径,迅速覆盖内心的荒芜。而赠书者亦多是爱书之人,所赠之书亦必有他的几分偏爱包含其中。

      最初收到的书应该是读大学的表妹送的两本国外名著,没有刻意,只是无意中相聊,随手之举,却是心有欣喜,这样的礼物最是特别。柜中翻得最多的应该是那两本厚重的《唐宋词鉴赏辞典》,扉页的赠言是赠者的一首七言绝句,钢笔字苍劲有力如行云流水、潇洒挺拔,似年少的青春充满未知的张力,只是光阴沉浮,字迹班驳、淡远,那赠书之人已天涯无迹,唯有夜雨梧桐声声寥落!再后来是偶然相识,一本书、一把折扇,笔墨飞扬,豪然相赠,不关情不越礼,大有江湖侠义之风,青春真是一场繁花不败的盛卷,也只有在这如水般清澈的年华里的相遇才会如此洒脱,情真意诚无半点虚妄。多年后的一个夏夜又一次收到书籍,心是柔软的、惊喜的、感动的,我看到那个着白衣、绿长裙的自己在如水的光阴中如莲般漾出层层涟漪!

文章评论

云朵儿

能耐心写下儿时的回忆,保持宁静的心情,赞一下

大漠孤烟龙

[em]e179[/em],风中乱发飞舞的裙,何时梳理散落的思绪,结集出本书哈[em]e129[/em]

明月

若是开通微博必定大红。

雅慧妈妈

亲,你可以出书了,期待拜读,我会是你忠实的粉丝[em]e163[/em][em]e113[/em]

野渡无人

阅读是女人最好的化妆,气质一定与阅读有关。

语嫣

怪不得有这等好文才,原来还真是从娃娃抓起,佩服,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