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大体分类
个人日记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语言差异极大,按照现代通俗的分法。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几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 官方方言 、吴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等。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是地方文化的一种,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的方言,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的土壤
官话:北方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官话又称为北方话,汉语的一支,在中国,是相对于吴语、粤语、闽语等“一级方言区”(大方言区)。
官话是汉语诸方言中分布最广的一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绝大多数地区、南方的四川大部、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大部、广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中北部和江苏中北部作为母语使用。现今中国目前的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分别以北京话、西安话、成都话和扬州话为代表。
其中,现代标准汉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话、中华民国国语、新马华语)是以北京话为基础音调而形成的规范语言。
吴语:苏州话、上海话、江浙话。
吴语或吴方言,又称吴越语、江南话、江浙话,是汉语一支。主要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除南京和镇江的部分地区)、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区、安徽南部的部分地区、江西东北部和福建西北角及香港、美国旧金山等地说吴语的移民之间。
吴语在明清时代的通行语是苏白,一种近似于苏州话语音但带有吴语文读特色的综合性共通语。但是,在近代,通行语的地位逐渐被上海话所取代。目前,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吴语地区的城际交流语言又成了普通话。
赣语:赣语是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亦为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一门声调语言,主要通行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区,是该些地区事实上的公用语。使用赣语的人口大约在5200万约占中国人口的4%左右。
赣语可分为九片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赣语内部的各方言之间互通程度亦非常高。
客语:客家语,又称客语、客家话、客话、艾话、土广东话,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或汉语方言)。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客家话归属至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此语言历史悠久,但正式被定名为“客家话”,是20世纪的事情。在近代历史上客家话曾被太平天国列为官方语言。
客家语地区主要集中在:
中国大陆粤东、闽西、赣南三省交界(传统客家地区),并被广泛使用于华南地区(广东、福建、广西等省份)。
海外一些华人社区如:马来西亚。
粤语:广州话与香港粤语。
粤语,又称广东话,广府话,广州话,两广当地人惯称“白话”即是两广地区的“普通话”。海外华人则称为“唐话”。是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主要使用于广东、香港、澳门及广西和海南部分地区。全球以粤语为母语的约为1.2亿人,在中国境内中仅次于以北方官话和吴语为母语的人数。在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的华人社区中为使用人数最多的汉语。粤语也是除了普通话外,唯一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中国汉语。
粤语以珠江三角洲为分布中心,在中国的广东、广西、香港、澳门、海南,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印尼等以及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圣诞岛等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在粤语核心地区广东省8000万本地人口中,粤语使用者近4000万;在广东省的1亿人口中,使用人数超过6700万。
闽语、闽东语:福州话。
闽东语(平话字)是汉语族闽语支的一种语言,通行于中国福建省东部沿海(闽东)以及浙江东南部部分县域。在中国大陆,闽东语被当做汉语的一种方言,因此又被称为闽东方言。
使用该语言的人主要在福建东部的福州地区和宁德地区,以及中华民国(台湾)连江县的马祖列岛。使用者将该语言称为平话,意思是“平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
闽语、兴化语:莆仙话。莆仙语(兴化平话字:Pô-sing-gṳ̂),又称兴化话(Hing-hua̍-uā)、兴化语(Hing-hua̍-gṳ̂)、兴化方言、莆田话或莆仙方言。使用者亦称之为本地话(Beông-dā̤-uā)。莆仙话是一种分布于中国福建东部沿海的闽语,通行于莆田市辖区、仙游县、福州市的福清县、永泰县部分地区,以及泉州泉港区的部分地区(其中莆田和仙游是兴化话的中心地区,一般称为莆仙地区或兴化地区)。属于汉藏语系闽语,使用人口约500万,因历史上兴化地区属于兴化军、清朝在此设立兴化府,故莆仙语又称为兴化语。
莆仙语可分为莆田话和仙游话两种方言。其中,莆田话通行于莆田城区,仙游话则通行于仙游县。此外,台湾金门县代管之乌丘(金门县乌丘乡)也使用莆仙语,并有融合战地文化用语,当地又称乌丘话(O-ku-uā)。
闽语、闽南语:台湾话、厦门话、潮汕话。
闽南语一词是发源于中国闽南(福建南部),主要使用于中国闽南、粤东潮汕地区、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东南亚和海外华人之间。闽南语在语言学的分类上,属汉语族中闽语的一种。中国大陆的语言学者多认为闽南语是一种汉语方言,西方与台湾学者则对方言及语言两种说法皆有认同者。闽南语在各地有不同称呼,例如在中国大陆常被称为泉州话、漳州话、福建话、闽南方言;在台湾亦被称为台语、台湾话[2]、河洛话或福老话,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则称为福建话或咱人话(亦称咱侬话)。学术上以泉州话为研究闽南语的标准音,然而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标准音”,各闽南语片区皆有自己的发音和词汇特点。目前台语中的优势腔和厦门话则更为通用和流行。
闽语-海南话:文昌话。
海南话,亦称海南闽语、琼州话,是海南岛的主体方言,主要分布于海南岛除西北部以外的北部及东、南、西南部沿海一带,使用人口约510万,占海南岛总人口的59%。原被认为属于闽南语的分支,称为“琼文片”;现与闽南区并列,成为闽语的琼文区[2]。根据语音特征,海南话内部可分为两区四片,即北部西片、北部东片及东南片,南部东片、南部西片[3]。海南话的主要特色是闽语的“清爆破音”变成内爆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