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生死观

个人日记

 古人的生死观

作者:浊世清莲

今人大多怕死,认为人死如灯灭,就什么都没了。而古人却不这样看。古人看待死亡,就象出门在外回家一样,是谓视死如归

人死曰鬼。人死了为什么叫鬼呢?古人把死人叫归人,认为鬼就是回归,人死了就是回到了本来的家园,所以人死了就叫鬼。

古人是站在一个很高的境界中看待人的生命的。古人认为,人的灵魂是上天赋予的,人的肉体是大地赋予的。人死的时候,灵魂离体,俗谓神走了,回他真正的家园,上天去了。至今挽联常见的驾归瑶池乘鹤西去等等,也都是这种理念的体现。而人的肉体呢,自然也要返回他真正的家园,埋入地下,俗语叫上了黄泉路

古人的这种理念,根深蒂固,虽经五千年风霜雨雪的剥蚀,竟毫不褪色。无论现代的科学怎么冲击,人类的思想怎么开放,也一直延续不衰,遵循不改。即便今天死后被迫火化,也不惜出高价买块墓地,让骨灰叶落归根,魂归大地。——人类回归的信念是多么的强烈而坚定不移啊!

无论人经过努力能否如愿回归故乡,人们都希望死后其灵魂与肉体能个个回家,即便他的灵魂不能回归,也要在意念中让她驾归瑶池、让他乘鹤西去,祝愿他回归。——多么善良而崇高的向往啊!

瑶池、西天,那是神佛的世界,去神佛的世界,谁不高兴啊!更何况那本来就是人的故乡!然而,神佛是无喜无忧的,去神佛的世界,那就是神了,不应该高兴,高兴是人心。古人离神佛不远,想必明白带着人心是上不去天的,所以就叫人视死如归,面对死亡,以一颗平常心待之,平常的就象出门回家一样,不惊不乍,不喜不哀。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节哀顺变的话劝慰失去亲人的未亡人。

庄子的妻子死了,亲友们来吊唁,庄子却鼓盆而歌。为什么呢?古人认为,生为形劳,死为休息,所以生不足喜,死不足忧。庄子则更进一步,认为物无贵**无生死,生与死并无分别。所以他的妻子死了,他鼓盆唱歌庆贺。认为妻子好不容易摆脱了辛劳能够安息了,你却大呼小叫的,搅扰的人家不得安息。于是他鼓盆而歌,庆贺妻子终于得以安息。看似荒诞,然站在庄子的角度上看却不无道理。

其实,我们换个角度看,也许,生并不值得庆贺,死也不值得哀伤。以寒热为例。冬天最冷的那一刻,看似阳气全无,寒冷的阴气笼罩了大地,而与此同时,地下的阳气却已经萌生并在日益增强上升;夏天最热的那一刻,看似阴气全无,暑热的阳气笼罩了大地,而地下的阴气却已经萌生并在逐渐加强上升。如此,三伏阳气盛,该喜该忧?三九阴气盛,又该忧该喜?严寒与酷暑,在上天那里,永远是平衡的。人喜人忧,都只是徒劳,杞人忧天而已。

春蚕结茧后,人看就是蚕死了,于是有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名句。然不多时日后,蚕竟以飞蛾的形象破茧而出。没有春蚕的结茧自缚,哪有春蚕生命的升华、飞蛾的新生?如此看来,春蚕的结茧而死,岂不就是新生的起点?

其实,生老病死是宇宙万物都必须遵循的规律。阴阳寒热是如此,春蚕飞蛾是如此,花落花开,潮涨潮落,日的出没,月的盈虚,草木的枯荣,四季的更替,宇宙间的一切,无不是如此。人生当然也不例外。人有生就有死,有死才有生。如此看来,人出生的那一刻不也就是走向死亡的起点?而死亡的那一刻不也正是新生的起点吗?出生值得庆贺吗?可它是死亡的起跑线;死亡值得哀伤吗?可它是新生的起跑线。生孕育着死,死孕育着生。如此,生死有区别吗?庄子的齐生死不是很有道理吗?贺生忧死,对人来说也只是徒劳而已。

怕死,在庄子看来,更是徒劳。

庄子讲过一个故事。说郦姬出嫁之前,哭的伤心极了,以为从此就掉进水火之中了。谁知出嫁后,与晋王同吃同住,非常美好。这时,郦姬悔不当初,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害怕出嫁。

庄子认为,人怕死也象郦姬当初哭嫁一样。人大都不知道死后的情形,所以认为死很可怕。庄子说:我们怎么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不为自己生前祈求活着而后悔呢?

如此,再回头看庄子为妻子的死而鼓盆放歌,不是很达观、很慈悲吗?

对于生死,古人的达观,是彻底的。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物可以相互转化,是为物化。

庄子梦见自己是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适意美妙极了。忽而醒来,惊奇的发现,自己竟不是蝴蝶而是庄周,他就在想:到底是庄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成了庄周?换句话说,是蝴蝶在庄周的梦中,还是庄周在蝴蝶的梦中?是庄周化蝶还是蝶化庄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庄子的生死理念。庄周化蝶,翩翩然很美妙,很诗意;蝶化庄周,终得人身,可以修仙,也不错。难怪庄子无贵贱,齐生死,他早已把自己溶入宇宙大化之中,物我为一,宇宙不老,则自我常在。无生无死,忧什么、怕什么呢?

生命是可贵的。但在古人看来,还有超越生死之上的更可贵的东西,那就是道义。所以古往今来,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铁肩担道义,为了捍卫天地间真理正义,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维护着人类的道德,使它能够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基础上。

人不该怕死,可不等于非得去死。古往今来,都有一些修佛修道修仙的人,寻求与天地一样长生久视的方法。

也许就因为人想回天的这一念,老子来了,耶稣来了,释迦牟尼来了。神佛来世间,传给人神满意的文化和人必须遵循的道德,教人按照神佛的标准为人处事,以便人能够等到创世主下世救人、彻底了脱生死、返回永生的家园的那一天,而不至于中途误入深渊。

释迦牟尼佛告诉人要:放下心内身外的一切,一直放到无可放的地步,就免脱生死了。

老子告诉人要:以天道的法则应对天下事,象天地一样无私,把自身的生死置之度外,就能象天地一样长生久视。

耶稣告诉人要:真诚的信奉上帝,就按照上帝的要求去做,他就接信徒上天国。

等等等等。

先圣前贤反复讲述生死之道,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目的只有一个,担心世人苦海翻船,遭了灭顶之灾而等不到创世主下世的那一天。而世人呢,大都在人欲横流中随波逐流,被红尘迷花了双眼,眩昏了头脑,封闭了心智,看不透圣贤的苦心,更看不透生死的真意,苦海浮沉,惊涛骇浪,甚至怨天怨地,几度生死而不醒悟。

佛心慈悲,道不远人。创世主没有忘记苦海中挣扎期待的芸芸众生。他放下那至高无上的神的光环,踏着如意真理,带着至高无上的、唯一能救人回天的宇宙大法,如期来到人间!

众生等待了千万年主佛,终于降临了!

一直紧闭着的天国的大门,终于打开了!

苦苦等待寻求了千万年的众生,终于有救了!

这是创世主最大的慈悲!是浩荡的佛恩在人间的展现!是世人得救回天、获得永生唯一希望!

 

古人参悟生死

作者:刘哥一笔

 面对人生大限,省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敏感的哲人智者一样心潮澎湃,感慨系之。

南北朝时,田园诗人陶渊明在公元421年正月初5,游斜川,写下了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的诗句。此时,陶渊明56岁,他已经感到在世时日无多,6年后他去世。面对短暂人生,他只能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大限逼近,除了醉生梦死,还能怎样呢?

参透生死,超然对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十、神奇中讲了个《郑夷甫明生死》的事,说的是吴中人郑夷甫少年才俊,考中了进士。嘉佑年中,他监管高邮税务,遇到一个十分灵验的方士为他推算寿命,不超过35岁。郑十分伤感,几乎不能自持。有人劝说他读《老子》、《庄子》以开阔自己的胸襟。很久以后,金山寺一位长老在端坐与人说话时就羽化了。郑谓然长叹道,纵然不能长寿,能像这个僧人一样,还有什么遗憾的呢?于是,迁往吴中,跟僧人学《首楞严经》。一天,他突然感悟:生死之理,我知之矣!不再对此梗梗于怀。后来,他调任封州判官,到死日之前十多天,他修书与亲戚朋友告别,家中的一些事情也处理完毕。到了死期那天,他让人在将房前小院亭子打扫干净,然后焚香。自己在亭子上对着小溪洗澡换衣,举手挑足间,站着就死了。家人出来叫他,他人已经僵化,站着如同树木一样,一只手还作出指划的姿势。官员百姓,一时间纷至沓来,看者围得象墙。第二天他就埋葬了。高邮人崔公度(即伯易,为不明飞行物扬州大珠写《明珠赋》的那个人)为他写了墓志铭。

沈括还在书中讲了个《尹洙悟道》的故事。尹洙从龙图阁学士被朝庭贬谪,经过汴梁时,与一个僧人交谈,僧人劝他了无牵挂,将进取与退隐的事都忘却。尹洙有所感悟,记下僧人的话。后来,他移官至邓州,其时,范仲淹为南阳太守。一天,尹洙写信给范仲淹括付身后事。范仲淹十分惊奇,让下官朱炎前往致意,开导他。当尹洙到达时,他已经洗浴更衣坐着,对朱炎说:范仲淹为什么还要把我当活人对待?我尹洙已经死了!谈了很久后,尹洙便靠着几案死了。朱炎急忙派人骑马报告范仲淹,范仲淹赶来,哭得十分悲伤。尹洙突然抬起头来说:早已与您告别了,哪里用得着再来?范仲淹问事情原由,尹洙笑着说:死与生是平常的道理,您怎么不明白这一道理?于是向范仲淹作揖死去。不一会儿,他又抬起头来顾望着范仲淹说:既没有鬼神,也没有恐怖。说完,就与世长辞了。

《太平广记》转述了《西京杂记》一个故事。汉成帝时的算命家真玄兔常常自测寿命73岁,在绥和元年(距今2017年)正月25日下午死去,写在自家屋壁上。他是24日下午死的,他的妻子说:我看见他算命时通常多算一天,本来想告诉他,但考虑到他有自己的考虑,就没有告诉他。现在他真的早一天死了。真玄兔又说:北邙山青冢上有一颗孤零零的茶树,在茶树西边4丈的地方,开凿7尺深,我就想埋葬在那个地方。到他死时,按照他的遗言去挖掘,得到一个古代的空棺椁,于是,人们就将他埋葬在那里面。

像平常地对待生一样,平常地对待死,或许是一种近乎正确的方法。来生来世之说、天堂地狱之谈、因果报应之论,均无法证明,也不足取。

2009910

 

圣严法师:心的五个四运动

(四它)

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生活中难免出现逆境,我经常劝勉大家,处理棘手的问题时,应该坦然地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也就是说,遇到任何困难、艰辛、不平的情况,都不逃避,因为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用智慧把责任担负起来,才能真正从困扰的问题中获得解脱。

面对烦恼的方法

如何面对问题?即是告诉自己:任何事物、现象的发生,都有它一定的原因。我们不须追究原因,也无暇追究原因,唯有面对它、改善它,才是最直接、最要紧的。

很多人都说,我是好人,为什么我还要遭受这么多的苦难?我们要知道,有物质之身就有果报、就有障碍,如同有山川大地,就有风雨云雾。大修行者也要受果报的,佛陀曾遭大石块击伤,也曾罹患重病。但是果报和障碍未必会招来烦恼,大修行者跟凡夫的差异就在于此。

凡夫被自身的遭遇所苦,信心就会退转;大修行者可以放下自我,不被烦恼所障。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习佛的智慧,清楚辨知烦恼的缘起,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因果必须配合因缘。对于任何情况,如果能够改善它,当即予以改善,若不能改善,便面对它接受它,绝不逃避,但是要尽力改善。逃避责任,逃避果报,是不合算的,改善情况才是最聪明的。

经过计划的事物也不一定完全可靠,也会发生意料之外的情况,这时候就应该要接受它,然后想办法处理它,因为,因缘就是如此。

所以,如果期待计画好的事在过程中发生问题,不必伤心也不必失望,应该继续努力,促成因缘,还是有成功的机会;如果经过详细的考虑,判断因缘不可能促成,那也只好放下它,这和未经努力就放弃是截然不同的。

放下自己也放下别人

放不下自己是没有智慧,放不下别人是没有慈悲。能作如此想,对一切人都会生起同情心与尊敬心。同情人家也是具缚的凡夫,尊敬人家也有独立的人格。

平常生活中,禅如何教人安心呢?禅的态度是:知道事实,面对事实,处理事实,然后就把它放下。无论遭遇任何状况,都不会认为它是一件不得了的事,如果已经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不如意的事,能让它不发生是最好的;如果它一定要发生,担心又有什么用?担心、忧虑不仅帮不了忙,可能还会令情况变得更严重,唯有面对它才是最好的办法。

我常常遇到一些好像正被困在火海中的人,来向我求救。通常我会轻听他们的问题,知道他们所焦虑的什么,但不会将他们的焦虑,变成我自己的梦魇。

我给他们的建议有一个原则:对感情的问题,宜用理智来处理;对家族的问题,宜用伦理来处理;即使发生了不得了的大事,也应用时间来化解、淡化;如果真是无法避免的倒楣事,那只有面对它、接受它;能够面对它、接受它,就等于是在处理它,既然已经处理了,也就不必再为它担心,应该放下它了,不要老是想著:“我怎么办?”而是睡觉时照样睡觉,吃饭时照样吃饭,该怎么生活就怎样生活。 

文章评论

夏沫馨雨

大哥很多事情真的要面对它处理它接受它放下它,愿大哥一切安好!

燕过不留痕

高水平高境界的对面生命,面对现实。坚信您很快走出阴影。

幸福老牛

愿一切安好。坚强是上天赋予的所有人愿意看到的选择。

笑对人生

您是高智慧的人!相信您一定会坚强的慢慢放下!近快走出来!勇敢的面对生活,照顾好亲人!相信你是最棒的!

馨悦

祝福一如既往,友情永久珍藏,让每一个属于你的日子都是开心快乐!愿好友永远幸福快乐![em]e160[/em] [em]e160[/em]

三子

我依然觉得很惋惜,依然很担心大哥。多保重,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