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针细解附带图片

个人日记


坎艮共取了女红.

留针三时不放松.

减肥效果坎兑坤.

女加震巽苗条身.

坎位一针一天整.

腰突重病去九成.

近视坎离进两针.

视力准见日日新.


颈椎离位平三针.

震坎三十度角补.

 图片

 
18,2007年10月25就诊。由于平常吃饭辣椒过多,而导致上火,脸上长满了红色毒痘,主要分布于面部两颊。脐象:椭圆。脐色:正常。脐味:腥臭。脐征:湿润。针灸取位:艮位、坎位。留针半小时,针感:病人感觉脚心发凉,出凉气,腰周围似水波泛到脊背和脚踝处,五六分钟后,足心发温而后发热,身上一股温流泛到全身。又有一阵似水波到全身脸上开始温热,又慢慢变成烧灼感,有疙瘩的地方发蛰,脸一直发热,面部毛孔扩大,脸红。半小时后取针,疙瘩全部消失,脸光滑细腻粉红如涂胭脂。

 

1王某,痔疮--兑主口,上下口,并且肺与大肠互为表里,乾,主大肠,坎主肾,肾主前后二阴,且肾与三焦别通。

2 产后90天,右侧坐骨神经痛--坎主骨,艮主右下肢。七次愈 .
3咳喘不得平卧--兑和乾为金互为表里,坤为土,培土生金.

4偏头痛--巽主胆,胆经循行于侧头,乾先天八卦为首.

5、强直性脊柱炎--乾。

6、帕金森综合症--水火既济(坎、离)加巽,

7、中风--山泽通气,

8、甲状腺--艮,

9、鼻炎--山泽通气(艮、兑)严重加离位。

10、关节腔积液--艮位和坎位,

11、重症肌无力--坤位

12、大小便失禁--坎位加艮位,

13、肿瘤艮位 肺癌加兑位,大肠癌加乾位非常重要的加坤位,慢性子宫出血的加艮位。感染的先针坎位再针离位重症在离先针坤位去离火、内科呼吸系统疾病 针艮位 消化系统艮位加乾位,小肠加离位坎位 泌尿系统加艮位,

14、免疫系统红斑狼疮--震位加坎位,

15、糖尿病只针坎位肾水。

16、肥胖病是山泽通气针后放屁,一周两次,两个疗程以后病人没有饥饿的感觉坤位 ,三个疗程以后一周两次,坎位调节内分泌,内分泌失调。

17、肾腰痛--针巽位 肝胆痛找反应点

18、子宫肌瘤--坎位、艮位,每月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每天一次经净为止

19、卵巢囊肿排卵期--针坎位和艮位。

20、闭经--水火既济

21、尿失禁--坎位 艮位

22、脱肛--水火既济

23、尿储溜--山泽通气

24、面瘫--针乾位

25、上肢皮肤病皮痛--兑位

26、眩晕美尼尔综合症--离位、震位

27、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坎位乾位坤位

28、腰椎间盘突出痛处进针突出部位在足的两侧固定留针23 天,

29、鼻炎--山泽通气(兑位\艮位)严重加水火既济(离位、坎位)加兑位,肺为肾之母.

30、坐骨神经--坎位、艮位、乾位

31、头痛的定位头顶为肝震位 ,两侧为胆巽位,前侧是胃艮位 ,后侧是心肾离位、坎位,女性舒肝解郁可以美容,重郁属于肝

32、男性高血压针--坤位 (阴土)。女性高血压针--艮位 (阳土)压痛点,脐壁压痛痛点,敏感点坎位 。

内分泌功能失调

33、颈椎病--离位 先天为本后天为用

34、腰腿疾病--天地定位(乾位、坤位)

东为震位青龙汤西属兑位白虎汤 南属离位麻黄汤 北属坎位真武汤 先针天后针地在针日月形成南北东西 。

35、发热高烧不退--针离位,

有便秘的加乾位高热不退的加坎位。

肿瘤癌症结石慢性功能性出血艮位肝癌针艮位震位

肺癌艮位为山兑位为泽形成山泽互通,治疗重晚期的癌症效果比较神奇

36、胆结石--艮位巽位

37、胃癌--针艮位,

38、膀胱癌--艮位、坎位 ,

39、肾囊肿肾肿瘤--坎位,其它部位的肿瘤也可以针艮位,

40、感染性疾病--离位坎位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呼吸系统的疾病针兑位在上呼吸道感染加离位和坎位,

过敏性鼻炎针兑位,肺主皮毛,主一身之气治疗皮肤疾病效果明显,

41、变态反应性疾病针震、坎位,

42、流感--兑位、离位,高热不退加坎位鼻息肉加兑位,

萎缩性鼻炎针兑位可配上坤位,坤位补土消化系统疾病针坤位坤位属土

43、痔疮便血便秘--针乾位,

44、游走性关节炎关节痛--针离位巽位男性在针震位,

45、精神障碍抑郁症--男针震位女针巽位

46、糖尿病消渴针--兑位,多食善饥针坤位,

47、多尿--针坎位,

48、免疫性疾病--先针坎位在针离位,

49、半身不遂针--天地定位(乾、坤),

50、老年人慢性疾病针--坎位,

51、爱发脾气属肝火--针震位也可针兑位叫金克木,

52、白癜风--针兑位、针坤位叫补土生金,

53、感冒发烧头痛针--离位,

54、体表色素白斑--针兑位两针,再针震位舒肝可以解郁,再针坎位水养木。

55、前列腺肥大针--坎位,

56、失眠--针坎位离位,离属心火,两颗针搭桥叫水火即济,行针40分钟左右,

57、咽喉肿痛--针兑位,

58、儿童腹泻--针坤位,

59、腰背痛针离位和坎位,(腰椎间盘颈椎病),

60、抑郁症、帕金森综合症--针坎位离位针后可以安然入睡。

61、乳腺增生--离震艮

62、打呼噜--山泽通气

63、腹痛--针脐蕊(浅刺刚进皮,留针几分钟)

64、咳嗽--坤位,兑位, 乾位.咳嗽:坤位(男性),兑位,乾位。(女性易坤位为艮位)

65、哮喘--乾位,兑位,中土(男性)

66、腋下淋巴结肿痛:艮位,离位,中土(脐蕊) (女性[【针灸】一扫光

67、腿抽筋--风雷相搏 水火既济

 

脐壁分深、中、浅三层,一般来说它与腹针的理论相似,即深层调理脏腑,中层调理气血,浅层调理经络

 

脐针基础知识脐针的特点: 
  一穴多治:脐针疗法,仅取神阙,经这个穴位上下针可治许多疾病,无论是脏腑病还是疑难病,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可治近百种疾病,范围涉及临床各科。
  一穴多针:传统针刺技术一般都是一针一穴,每个穴位都有一个主要功能。但脐针不同,仅神阙一穴,可根据临床需要一穴一针,也可以一穴多针。特别在多脏器疾病、多系统疾病、疑难病、危重病的病例中更多地使用一穴多针技术。
  一穴多效:既然一穴可以多治,也就可以一穴多效。在治疗中只要思路正确,一穴既可多效,一针也可多效。比如,一个病人既有脑部疾病又有眼部疾病,再兼有口舌咽喉疾病,只用一针既可同时见效。这不仅给病人减少了治疗上的步骤,也减少了肉体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内外兼治:传统针刺疗法对治疗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疗效颇隹。相对而言,对脏腑疾病就要逊色一些。但脐针不但对功能性疾病、运动性疾病效果很好,对一些脏腑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对一些疑难重病也达到不错的治疗效果。
  操作简便、经济实惠:

  脐针使用1寸毫针,现医药商店已有已灭菌的一次性毫针,避免了交叉感染,又携带方便。如遇紧急情况,随身又无毫针,也可用笔代针或以棍代针在脐部治疗,均可收到预期效果。但须提醒的是,凡用代用品,均不可刺破皮肤,只要在相应的部位进行点压病人感到疼痛就行了。
  脐针投入极少,回报较高,它不需其它高级的医疗设备,也不需辅助设施,仅一针一床足矣!
  脐针的定位进针原则: 脐针的操作技术,定位是关键,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治病的效果,其原则如下:
  寻找压痛点;一般约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病人可以在脐壁、脐谷、脐蕊处寻找到十分敏感的压痛点。越是急性病,压痛点越明显。只要用探针找到这个压痛点,往往一针即可见效。
  寻找皮下结节法:许多慢性病人因长期患病,在脐部相应的体表投影区产生了一些皮下结节,与皮肤同色,质硬,活动度差,大小如同小米粒大小,按之有疼痛,但可忍受。如发现结节后,不必针刺,可让病人用手指按压,每日数次。经数周按压后结节会自然消失,疾病也就治愈了。
  洛书全息进针法:在临床上遇到运动系统疾病、急性病可按脐洛书全息律寻找压痛点。如左肩疼痛取脐左上相应的左肩部位,右腰扭伤取脐右下相应的右腰部位,然后进针。 
  脐八卦全息进针法:在临床上遇到脏腑疾病、一般慢性病(未找到结节者)可按脐八卦全息律,在其脏腑对应的脐部位置进针,或根据疾病的性质,采用五行生克制化法进针。脐八卦全息律是脐针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方法。
  脐针临床治疗原则:

  治疗顺序:脐针在临床治疗中,其顺序是先取症状、次取系统、再取疾病。其意思是,在治疗中脐针的定位进针首先对病人最感痛苦的症状,比如急性腰扭伤,应先予以止痛。许多疾病往往因症状解除了,疾病也随之消失。其次寻找疾病所属的系统,根据该系统在脐八卦全息律的对应关系,进行定位进针。比如,支气管炎伴咳嗽、咳痰,应属呼吸系统,我们取脐八卦全息的兑位(主呼吸系统),往往收到不错的疗效。有些疾病已非常明确,我们可根据该病的全息定位,直接予以治疗。比如肝炎或胆囊炎,可取其对应的震位或巽位进针。

手法原则:进针必有方向,下针须含补泻。因为脐针治疗并非传统针刺学的定点治疗(多直刺),而是定位治疗(以脐蕊为中心,呈放射性地向外斜刺或横刺),在脐针的进针中带有明显的方位性,而这个方位的选择应该是脐针疗法的灵魂。有了方位,也就有了补泻。根据病情,采用五行生克制化法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然,临床上也采用手法补泻。
  脐针的基础知识脐针治疗的注意事项:
  禁忌症:小儿及妊娠妇女不宜脐针治疗。对大出血、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多脏器衰竭、脑卒中、急性传染病、癌症晚期、恶液质、低蛋白水肿、血友病等及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烧烫伤、骨折、挤压综合征,因直接有生命危险,不应考虑。
  治疗时体位:

  一般采用仰卧位。
  进针方式:以脐蕊为中心,作放射性向外斜横刺,一般深度为刺激强度:在一般治疗中不主张强刺激,因为脐部特别敏感,只要进针了就起到效果。但对于急性疼痛性疾病,可采用间断性强刺激。
  留针时间:进针后一般留针10~20分钟。急性病留针时间短,慢性病留针时间长,疼痛性疾病一般痛止即拔,不作留针。
  一般注意事项:饭后一小时后进行治疗。脐部术前常规皮肤消毒,特别对脐孔较深、污垢较多的患者,可用松节油去除污垢,然后再常规消毒。冬季注意保暖。
  副作用:只要操作得当,一般没有副作用。从针刺理论上讲,病人可能出现晕针、滞针,但我至今未遇到一例。如采用强刺激可引起头晕、腹痛、恶心,严重者可能会有呕吐。
  齐氏脐诊法简介:
  脐部粗看似乎每人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几乎很少有人相同。脐眼的大小、脐孔的深浅、脐蕊的高低、脐壁有无倾斜都不尽相同,观脐诊病就是看脐部的这些变化来诊断疾病。
  正常人的脐孔直径约0.8-1.5厘米,如果直径超过2.0厘米,我们称为大脐眼。直径小于0.5厘米我们称为小脐眼。脐眼的大小一般来讲取决于胎儿时期与母体相连接的脐带的粗细,脐带越粗,一般脐眼越大,子体先天足,个体强壮。反之脐眼越小,先天禀赋不足,个体胤弱。俗话说脐大容杏,不富也贵,说明了脐大的人身体健康容易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所以来讲看病人的脐眼大小可基本判定他的先天禀赋及身体素质如何。
  脐孔的深浅取决于皮下脂肪的多少,皮下脂肪越厚,则脐孔越深,这说明其营养状态好。皮下脂肪越薄,脐孔越浅,营养较少。如脐孔过深提示营养过剩,则应考虑脂肪肝、老板综合症、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黏度、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等。
  形状:
 
 圆形:脐圆而下半部丰厚朝上,提示血压正常,内脏健康,肾功能强,精力充沛,为男性最佳脐形。
 
 椭圆:脐形椭圆为女性最佳,提示身体健康,卵巢功能良好。
  凸形;脐外凸较少者多见婴幼儿,或见极少运动内脏张力减弱,内脏器官下垂。脐外凸较多者多见有严重水肿,卵巢囊肿。也是喘胀的险候,预兆肺、肾之气将绝。另外脐外凸应与脐疝鉴别。
 
 凹形:脐陷于大腹是脾肾大虚之凶兆,多见于久泄、元气将脱,或见于暴吐之后。脐突然下陷为正虚邪闭的凶兆,多见于小儿瘟疫染身、毒邪内逼之证,病情险恶,预后不佳。
  浅小形:此形人不论男女身体较弱,内分泌功能不正常,经常感到全身乏力,此为先天不足,后天气虚。此外提示精神神经系统脆弱,受刺激易诱发精神障碍。这类人易激动,有歇斯底里倾向。
  闭合形:脐眼与脐孔密闭,形成一个闭合性腔隙,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原因是皮下脂肪松弛,提示卵巢功能减弱。
移位:
  脐位上移:脐向上延长成三角形为气滞、气逆的反应,临床上为肺、胃之气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或肝气郁滞之象。或提示胃、胆囊、胰腺有病。或腹内有较大的肿瘤,因瘤体的位置牵拉引起脐位上移。
 
 脐位下移:多为肾虚、中气不足、内脏下垂、子宫脱出及脱肛。
 
 脐位右移:多为气虚,可见于高血压、左侧肢体瘫痪。并提示易患肝炎、十二指肠溃疡。
 
 脐位左移:多为血虚,见于各种贫血、寄生虫病人及右侧肢体瘫痪。也提示肠胃不佳、肠粘连、便秘。
  色泽:脐部色泽的改变可提示机体内脏的病理变化,色泽又分全脐色和局部色两种,全脐色较易判定,而局部色则需根据脐八卦全息来判定相因的内脏器官的功能状态。
 
 白:提示机能低下。全脐色白多反映肺气虚、心阳不足、血虚,常与脐凹陷、少腹凉并存。局部色白则反映相应脏器的机能低下。
 
 赤:提示热毒内蕴。全脐色赤多反映心火重,或心火下移小肠,热积腹中,毒溢于脐。可见口渴、便秘、心烦等症状。局部色赤为相应脏器的急性炎症。
 
 黑:预示病症凶险。全脐色黑为暴病将卒的恶兆和久病生机将绝之征,常与呼吸急促、神识昏迷等危象并存。脐周出现对称性黑色素沉着,并有角质增生应注意消化系统肿瘤,尤其是胃癌。
 
 黄:提示湿热之邪内蕴或过食肥甘所致。临床可见痞满纳呆、大便不爽,可有高血脂、高血黏度、高血压等征状。
 
 青:内有寒积、水饮或风寒内伏。如局部色青则提示相应的脏腑功能欠佳,或见痛证。
 
 紫:为内有瘀积之色,也可见腹内或盆腔内肿瘤,常伴有脐部瘀斑。
  附属物:
  体毛:脐周有毛并与会阴相连提示精力旺盛,性欲强。如突生体毛并累及颜面和全身则应注意体内癌症。
  血管:脐周静脉曲张提示肝硬化门脉高压,常合有脐周色泽暗黑。
  角化:脐周皮肤局部点状角化提示相应脏器有结石存在的可能。
  分泌物:脐孔有油性分泌物提示过食油腻。
脐孔虽小,却能窥探全身的健康与否。在脐诊中应该注意光线的变化,必要时还须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另外,腹部暴露要有一定的范围,最好上达肋缘,下抵髂前上棘,以便观察。望脐断病是一种技术,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逐渐提高。
   两种脐诊法:
  脐全息是脐针疗法的三大理论基石之一,她不仅可以用于临床治疗,也可用于诊断疾病,笔者称其为脐诊法。这个脐诊不同于近代名医朱莘农先生的脐诊。朱氏脐诊是以手掌鱼际按切病人的脐部,一如切脉之举,按、推、寻,作轻、重、浅、深之按切,以体会脐动脉之动势。而齐氏脐诊则以观察病人脐部的皮肤色泽、脐孔大小、脐部外形、脐蕊皱折等来判断病人的先天禀赋、疾病发生、转归与预后等。简言之,朱氏脐诊重在切按,为中医四诊中的切诊,而齐氏脐诊重在观看,属中医四诊的望诊。
  脐针的基础知识时间医学/六经辩证与脐针疗法
  1.时间医学:
  时间医学是研究不同时间与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预防等之间的关系,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分支。
  医学研究证明,人体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节律变化,称为人体生物钟节律。内分泌激素测定方法的进展则是医学科学对生物钟节律研究而新兴的边缘学,即时间生物学。而时间生物学引入现代医学后,逐步发展和丰富了时间医学的内容,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生物钟:研究发现人的体力、智力、情绪具有周期性的节律变化,而生物体内控制这种生物节律的机制则是生物钟。每个人从出生之日起身体状况就以二十三天为周期进行循环变化。其中每周期的前11天为健康最佳期,后半期为健康衰退期。重要的是每个周期的第12天和第13天,身体处于变化的临界状态,此时各系统组织、器官很不协调,疾病发生率上升,尤以第12天为著。生物钟的规律给我们提示了预防和养生的理论根据。
  月经周期:人体最明显的节律变化莫过于成年女性的月经周期的变化,它是呈月节律变化,有人认为这与地月的引力有关。月经来潮有以下几个涵义:其一是每一个经潮的时间,以及经潮与经潮之间的时间间隔都相对固定。其二是这个间隔的时间为一个月左右。月亮每月圆满一次,而月事每月一潮,与大自然中潮汐类同,月满而潮。月相的变化与女性的月经周期及潮汐的涨落息息相关,这是真正的天人相应的具体表现。
  根据女性月经来潮与月相变化的关系,应该进一步确定是圆满潮还是月晦潮,是上弦潮还是下弦潮。有人专门探讨月经来潮的时间与不孕症的关系,结果发现,凡在月满或接近月满这段时间来月经的,不孕症的发生率很低。而不在月满的时间来潮,离月满时间越远,甚至在月晦来潮的女性,不孕症发生率就会很高,并且其他妇科病的发生率也远远高于月满而潮的人。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月经来潮是由于子宫内膜的脱落,而子宫内膜脱落又由女性激素的分泌水平决定,其分泌呈一个周期性,而这个周期正好与月周期相当。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女性激素分泌有一个月周期的变化,那么,男性的激素分泌有没有一个类似的周期变化呢?这个周期变化是否与日的周期相当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时间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人体健康是受到生物钟支配的。人体的血压、脉搏、体温、内分泌、血糖、血红蛋白、肝脏的合成代谢,红细胞的分裂速度,各种酶的活度,血液粘稠度等动力性变化,乃至记忆、情绪均呈不一样的节律变化。而人类的疾病更是与生物钟密切相关。例如肺结核、风湿等慢性疾病,往往上午体温正常,下午低烧,医学上称之为午后潮热,就像潮汐涨落那样富有节律。慢性气管炎往往夜间咳嗽频繁,心源性哮喘也多在午夜发作,医学上称其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现代医学研究中大量地应用了时间医学知识到临床。如人体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早晨8点其分泌量达到高峰,中午较少,晚上最少。用这个规律可指导临床用药。在治疗严重的支气管哮喘和风湿热,常需服肾上腺皮质激素。根据生物钟原则,服用这类药物要符合皮质激素的正常节律,即和生理分泌同步,如按一日三次的平均分配法服用,早晨的量就会不够,中午和晚上的量就会太多,毒副作用就会增大。如将一日量的皮质激素在早晨一次性服下,药量甚至可以减少一些,疗效又好,毒副作用又少,又节省了部份药物,何乐而不为呢!
  又如可根据人体骨髓造血功能的昼夜节律,服用生血药物,因势利导促进更多的骨髓细胞进入增殖周期,加快细胞生成,提高治疗血液病的疗效。
  根据每月满月前后溃疡病出血的发生规律,在高发时间给予H2受体拮抗剂来预防出血。
  根据急性心肌梗阻塞(AMI)发病率高的时辰,提前给药进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在夜半子时有明显集中趋势,在临床上给予特别的关注并进行急救前的心理准备。以及抗抑郁药氟米帕明在治疗精神病时白天效果最好。而免疫抑制剂因其毒性极强,动物实验证实每日给药一次最合理,应选择在非活动期(夜间)为好,等等。丰富了时间医学的内容,也指导了临床医疗。
  时间医学在中医中的应用:人体生命与宇宙自然息息相通,人体是一个动态平衡,阴阳四时,无时不在转化、调整,人体内的生物节律与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时辰节律的变化息息相关。
  中医的圆运动:宇宙运动的基本规律是圆的规律。《易?泰卦?九三》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反映了天道是循环往复的,天体的运动是呈周期性的,一切事物都呈现着周期的、动态的循环。由于日、地、月三者的运动呈圆的循环、旋转,因此自然界气候产生了阴阳消长、昼夜寒暑的周期性循环。于物则出现萌、长、茂、枯、死,于人则为生、长、壮、老、亡的动态往复。
  圆道对中医影响较大,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经络循环、营卫循环无不以圆的规律出现。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把人视为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天道如此,人道岂能例外?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圆运动是中医的精髓,这个圆运动是以脾胃居中,心肾分上下,肝肺各居左右的圆道。这个圆运动和文王(后天)八卦相吻合,故心应离卦,肾应坎卦,肝应震卦,肺应兑卦。中医气机升降圆运动是脏腑气化的表现形式。
  用药:

  中医择时用药是调节生命节律,以顺应天地之时而御病的治疗方法,其主要反映:

  第一,不同药物的择季应用,强调凡用药应顺应四时,如《脾胃论?用药禁忌论》曰: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冬使阳气不动也。

  第二,不同性质的药物应择时应用,阳药当昼进,阴药当夜服。

  第三,不同类型方剂应择时应用,如汗剂当选择人体阳气旺盛的午前服用,下剂当选择人体阳气渐衰而阴气渐生的午后服用。
  针灸:

  人体的经络循行无论十二经或奇经八脉都呈现着圆的循环。十二经络的循行,自肺经起始经过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又复传至肺,如是十二经分值十二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其分值时序歌括为: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针灸治疗和药物治疗都遵循上述时间规律。
   在中医学中与时间医学关系最大的莫过于子午流注,其认为人体气血在各时间运行时,皆循一定的经络,因此针法必须在十二经气血运行规律及其在肘、膝以下六十五俞穴的疏注、开合规律下按时开穴。这些穴位不仅是经气出入、阴阳交会之处,也是运用时间医学穴位开阖治疗多种疾病的有效穴位。近年来,有人采用穴位电阻测定仪对十二经五输穴皮肤电阻连续12小时跟踪测定,认为十二经脉气血在十二时辰中有盛时和衰时,并与十二经气血流注有着基本一致的昼夜节律。
   2、六经辩证与时间医学: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时间医学概念,但其内容包含了丰富的时间医学的思想,特别是六经辩证中疾病自愈的时间特点,更提示了时间医学的临床应用。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巳至卯上。这几条揭示了六经之气在一日内有相对旺盛时间,六经病证在时辰中自愈或减轻的特点。 欲解时关系到部分的诊断问题,但实际上病人更注重的是疾病的发生或加剧的问题,故有人提出一个相对的概念叫欲作时欲剧时,这在临床上更为方便、实用。
  既然有一个欲解时,必然会有一个欲剧时(经气相对衰退时间)或欲作时,其必定在欲解时相对的位置上,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上面几条经文更改为:
  太阳病,欲作时,从亥至丑上阳明病,欲作时,从寅至辰上少阳病,欲作时,从申至戌上太阴病,欲作时,从巳至未上少阴病,欲作时,从午至申上厥阴病,欲作时,从未至酉上。(关于六经辩证的欲解时和欲作时见图1-6
  六经辩证是根据人体内经脉气血流注理论来进行辩证,即某种病在某经脉循行时辰多发或加重,即可辩证为此经脉的病。
  人的气血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即人在日周期、月周期或年周期中阴阳盛衰均有类似的规律,这就是中医的相关性。如一日之中寅时为晨,而在年周期中则为正月,在季为春。它们的共同相关性是阳气升发,人体气血开始逐渐加盛,这样提示我们在考虑六经辩证时,不应局限于一日之中的时间规律,还应考虑月周期和年周期。比如阳明病,欲作时,从寅至辰上,提示我们在一日之中,寅卯辰三个时辰(3—9时之间)中,疾病发作或加剧的病人,应该考虑到是阳明病的可能。除此之外,一个病人如每年在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时常旧病复发或加剧,并极有规律,也应考虑是阳明病的可能。其他各经依此类推。
   3脐针疗法与时间医学:
   脐针疗法是针剌神阙穴而进行治疗的一种新的针剌方法,在脐针治疗中,采用治疗的定位进针方法较多:有压痛点进针法、寻找皮下结节法、脐洛书全息进针法、脐八卦全息进针法、五行生克制化进针法等(所著文章均分别发表在各种杂志上)。其中有一种定位进针方法与时间医学有密切的关系,在临床上使用极为方便,即脐地支全息进针法。 
  1)脐地支全息进针法:这种方法多用于临床上有明显时辰规律的慢性病,范围涉及到各科,只要有固定的发作时间,并有明显的时间规律,无论是什么病,均可应用此法,而且疗效不错。 
    (2)首先我们把肚脐(神阙)看作一个地支图(图7),然后根据地支相应的时间,寻找与疾病发作时或加剧时相同的时间,并在脐壁上进行定位。 
     (3)比如五更泻,我们可以在丑时(3—5时)相应的脐壁上(时钟的7点处)进行针剌,疗效很好。除了在时间医学上相应外,五更泻又为脾胃之病,丑时为土,扎之疗效确切。 
     (4)再如有明显发作时间规律的神经性头痛,只要我们找到这个时间规律,按脐地支全息相应的脐壁上扎针即可。
  脐地支进针法中的补泻问题:
  方位补泻:

  脐针疗法是定位治疗,在治疗时进针有明显的方向性。方位是脐针疗法的灵魂,有了方位就有了补泻,这是原则。脐地支全息进针法的方位补泻是:在与疾病时间性相同的脐壁上进针是平补平泻法,即酉时(17—19时)的咳嗽,在脐壁的酉时位(时钟三点处)进针是平补平泻。
  对虚证的治疗是选用患病后一个时辰方位进行针剌为补法,以补其不足。如照样是酉时(17—19时)的虚咳,在脐壁的戌时位(时钟四点处)进针是补法,以土生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