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熊才怪!每个家长都应了解的特殊时期,不要再错怪孩子

家长成长篇


 
图片
 

西方家庭流传着“Terrible two(恐怖的两岁)”的谚语,东方则是“三岁小孩,猫狗都嫌”。说明全世界两、三岁孩子的父母,都在为家中那个“天使和恶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恼!完全搞不懂这个又哭又笑、大吵大闹的小孩,怎么如此的麻烦、难懂!小编今天就分享台湾心理学家张瀞文对这一时期宝宝的心理总结吧!

学步期,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
 
图片
 
在发展心理学的专业术语中,称一到三岁的宝宝为“学步儿”。这短短两年间,孩子要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分辨好恶,尝试许多生命第一次的体验:嫉妒、愤怒…有人称学步期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常被拿来与青少年相提并论;而学步期也是婴儿转为儿童的过渡期,就像儿童转为成人必须经历青少年期一样。

人生中不可能再有哪个时光,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中身心面临遽变,孩子面对的“成长压力”,其实不亚于成人的生活压力。这的确是个了不起的阶段。而学步儿之所以“难缠”,是因为宝宝身心正面临着父母并不了解的重要发展。而其中有5大主要特征:

特征一:感受并学习处理更多的情绪
 
图片
 
研究发现,一岁半到两岁的宝宝会开始试着去控制令他们苦恼的人或物。他们也会透过和同伴说话或玩玩具等策略,适应需要等待点心或礼物的挫折。这时,宝宝的心中每天都有好几种情绪在作怪:恐惧、害羞、嫉妒等。很多情绪都是孩子第一次经验到,他必须面对并处理这些情绪,对他来说是人生的大课题。

根据约翰‧洛斯门(John Rosemond)在《两岁小霸王》书中的说法,两岁孩子的智能总是比体能发展得快,所以孩子可能已经知道事情的解决方式,却无法付诸行动实现。因为两岁孩子已经有很多想法,但是语言能力却还不够成熟,无法顺利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都会让他们挫折从而导致生气。

父母应该怎么做?

父母可能因为孩子“很难搞”而苦恼,其实孩子也不好过。他绝非“故意”作对,只是处于身心遽变的不稳定状态;他最坏的时候,也正是最需要父母帮忙的时刻。父母可以透过以下方式帮助他。

体谅他的情绪

孩子因为年纪小,难以清楚表达心中的想法。有可能只是因为他在路上看见迎面而来的大哥哥手中的气球很漂亮,也想要,可是不知道怎么讲,父母也搞不清楚,孩子就生气了。遇到这些不明所以的情绪,先不要问理由,因为孩子很难说清楚的,而是接受他:“我心情不好喔!”

教他更好的情绪表达方式

孩子有情绪时,不要压抑,鼓励他用语言表达挫折和愤怒。如果他的语言技巧还不纯熟,试着帮他说,帮他重组句子,或用完整的语句重述心情:“没办法完成拼图,让你很生气,对不对?”面对正在发脾气的宝宝,冷静但坚定的和他说话可以帮助他消气。你对待他的方式,就是他学习如何处理情绪的对象。

建议他另外的解决之道

宝宝这时候其实已经有察觉情绪的初步能力,出现令人沮丧的刺激时,他会试着转移注意力,或试图控制。引导他说出感觉,并转移注意力到比较舒服的情绪上,比如:“妈妈现在不在,不过等我回来,我们就可以一起读故事书了。”

特征二:追求自主的探险家

 
图片
 
心理学家艾瑞克森认为,一到三岁是人格发展成“活泼自动”或“羞愧怀疑”的关键。这个阶段儿童必须学习“自主”──吃饭、穿衣、大小便等。若无法独立自主,孩子可能会转而感觉羞愧、怀疑自我能力。

突然学会走路、说话,让孩子的探索疆界更为广大。为了追求独立自主,他可能有一些危险动作:坚持自己过马路、自己喝热汤、拿剪刀剪纸等。

宝宝这时候总想知道这东西是什么?可以做什么用?能够打破吗?透过接触把事情弄清楚,是个停不下来的小探险家。这些探险帮助他建立自主能力,分辨人我,了解自我地位。

父母应该怎么做?

凡事坚持自己来,是孩子发展个性的宣示,透过这个过程,他可以成为有自己思想的人。这时期,只要孩子有自发性探索的欲望,表示他的心理有一定成熟度,如果尝试的事不会对自己或别人造成伤害,就容许孩子尽情探索吧。

给他无障碍的探索环境

将家中危险或是珍贵的物品盘点清楚,收到孩子拿不到的高处或放入有安全栓的橱柜中。同时将孩子可以探索、触摸、试验的东西拿下来,放在他可以随手拿到的地方。在他高度可及的地方留下一个“宝宝的柜子”,装他的玩具和物品,让他可以尽情翻箱倒柜。

洛斯门在《两岁小霸王》一书中提醒,孩子大约两岁半左右会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这时候父母可以慢慢将一些物品归位,并且向孩子介绍,让他摸一摸、闻一闻,充分满足好奇心,再放回原位。并且教孩子分辨哪些是可以玩的玩具、哪些不能乱拿。

教宝宝如何安全探索

这时候的孩子乐于学习,尤其是与生活有关的一切事物!孩子想自己吃饭时,准备些易拿握、不易摔坏的碗和汤匙给他练习,并忍受孩子练习吃饭时满地食物、满手油腻的情况。孩子想玩水时,与其禁止,不如开放一个小小空间让他知道在哪里玩、怎么玩。孩子想帮忙家务时,拿尺寸适合、安全的刀子让他帮忙切香蕉,分配他自己的碗让他洗。

引导他达成目标

好的引导需要清晰的步骤。若父母希望孩子养成进到家里就去洗手的好习惯,就必须带这他做,并且一个一个步骤讲解。“把袖子拉起来,水龙头打开,双手冲湿,压一次泡泡,手心手背搓搓,把泡泡冲干净,手擦干。”更重要的是,把任何的引导和生活教育都当成游戏,带着孩子做,让他乐在其中!

特征三:变得更为依赖
 
图片
 
这个时期也会发展出另一个极端:更依赖!在婴儿时期胆大包天的孩子,可能突然变得黏人、胆小、怕陌生人、怕分离、怕黑或打雷。

因为探索让他知道世界比想像中更复杂,他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极限,甚至会感到不安全,转而更依赖照顾者。这是学习独立的过程。

另外一个可能是,他的想像力(抽象思考)开始得到发展。比如报纸摩擦时发出的声音,会让他觉得报纸变成活的东西,或可能做出可怕的事。

父母应该怎么做?

这时的宝宝因为还在发育“客体永存”的观念,所以仍然会认为家长的离开就是永恒的分别,所以这段时期会比平时更加黏人,早上也常常上演撕心裂肺的“伤离别”。

允许孩子黏你

为了学习独立,孩子必须先接受,处理他的不安全感,父母能够给予安慰是最好的。足够的安全感使他有信心探索世界。有些时候孩子的“黏”恰恰呈现他的不安全感,担心父母一离开就不回来了。安抚不安全感最好的方式是“建立信赖”:每次要离开,都让孩子知道,告知他你会回来的时间,并且言出必行。几次之后,孩子会知道你说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的,降低不安全感。

让孩子相信你有能力保护他

孩子害怕时,不要问他为什么,因为他说不清楚;但也不要轻视他的恐惧。先接受他的心情:“我知道你觉得黑黑的很可怕。”或认同他的感觉:“我小时候也怕黑喔!”接着运用想像力赶走恐惧。比如请他想像有个超人叫“噜噜”,害怕的时候就叫噜噜的名字,噜噜会进房间把妖怪赶走!

稳定的生活作息

幼儿强烈独立欲望的初兆之一是恪守规则。两岁孩子会严格遵守从观察学得的某些规则:何时该做什么事?什么东西该放在哪里?可预期的生活节奏,可以带给孩子稳定的安全感。

特征四:挑战父母,凡事爱说NO!
 
图片
 

这时期的宝宝还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凡事都爱说不!因为孩子突然发现,这个简单的字竟然可以拒绝大人的指示。因为在小孩心中,大人世界原来是绝对权威的,当他敢挑战、敢尝试碰撞原来很权威的大人世界,正是“成长”的宣示。

孩子的反抗行为(例如:一直将桌上的物品往下丢、做所有你告诉他“不行”的事、替他穿衣或喂饭时猛摇头说“我不要”等),都是在测试限度(你的耐心限度、你的规则限度,以及他影响或改变环境的能力限度)。孩子正积极按自己的极限处理事情,看看事情如果不是原来的样子,那么会是什么样子?

父母应该怎么做?

父母会感到困惑:原先那个快乐、可爱的宝宝,怎么突然变得如此难缠、固执、为所欲为?!面对公然挑战父母的“学步儿”,你可以这样做:

欣赏他的勇敢

你的孩子又“长大”了,而且很勇敢!如果你发现自己真的很难“欣赏”,不妨在每天结束前,写下十件今天孩子做得很棒的事。这有助于你更正面看待孩子的作为!

故意投降

处理“学步儿”不适当的要求,最好的方式是故意投降!让他发现要求并不适当。例如他坚持夏天穿最喜欢的毛背心,就让他穿,让他体验不舒服的感觉,自动把背心脱掉。

坚持他该有的常规

不论你觉得他是如何霸道、难缠,都必须维持他应该遵守的常规。任何让步都会使他觉得越界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已经讲清楚规定,孩子还不为所动,不妨重复几遍孩子应该做的事,不要理会他的反对。让他知道,你体谅他、接受他,但只有你才是掌控局势的人!

以身作则

可喜的是,和“宣示独立”一起出现的是“社会参照”的运用增加;孩子在决定自己要如何面对新刺激时,会先看爸妈的反应。例如在路上遇到一只大狗狗,孩子会先观察父亲的脸,才决定他要怕狗呢,还是趋前去摸摸狗。孩子表面上处处与你作对,其实一言一行都模仿你。面对又哭又笑、情绪起落大的学步儿,“身教”胜过更多的教育理念!

特征五: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图片
 

这时候的宝宝以为别人所想、所见、所感觉的,“理应”跟他一样,无法理解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经常遇到的例子是:玩捉迷藏时,他把头埋进棉被而露出整个屁股,却喜滋滋以为自己躲得很好。或把最喜欢的海绵宝宝送给你,以为他喜欢的东西,全世界也都喜欢。正因如此,当他无法我行我素时,就会尖叫、生气、踢、咬、打人。

父母应该怎么做?

这时期,父母有个艰巨的任务:既要接受他以为自己是宇宙中心的心情,又要温和坚定的让他知道,他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和孩子建立好关系

在他不捣乱时给予更多关注。他有危险动作时,尽量用“你可以……”取代“不可以……”。另外,还要练就一身转移注意力的功夫。孩子开始“闹”时,找到更吸引他的事物。尽量让局势掌控在你手上,这样也会让孩子有安全感。

让孩子加入你的工作

每天一定要有一段“全心全意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那段时间里,放下家事、关掉电话,认真陪伴他。在这段时间之外,如果你有其他的事要做,让他知道:“妈妈肚子饿,需要好好吃饭的时间。”或者邀请孩子加入你的工作:“妈妈现在要洗碗,你帮忙擦桌子好不好?”

夫妻间要多注意彼此

孩子会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是因为在生活中,他总是家里的中心、众人的焦点。父母这时必须少注意孩子一点,多关心彼此一些,先做好夫妻、才能做好父母。试着交办孩子一件专属的家事,让他为家里做些贡献吧。

学会用“体谅”取代“耐心”

 
图片
 
当父母需要耐心吗?这是肯定的。如果能够了解孩子的发展和特质,你就不会期待两岁的孩子愿意分享、三岁的孩子控制脾气。减少不切实际的期待,可以让带孩子时的那些挫折远离你的生活!

而更高的境界,是父母可以真的理解孩子的不同,用体谅取代耐心。

人类的发展并不是像小猪变大猪、小牛变大牛这样的连续发展,而更近似于毛毛虫变蝴蝶、蝌蚪变青蛙这样的阶段发展。毛毛虫的样态、食物、生活方式,甚至对世界的理解(如果毛毛虫可以表达的话),与蝴蝶是那么的不同。孩子并不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大人,成长不是“量”而是“质”的改变。这是一种本质上的差异,不仅仅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同时,幼儿的生活步调和大人也截然不同,他们是缓慢而重视过程的,可是大人却常以匆忙的步调要求孩子。所以父母最常说的话是“快一点”,最常做的事是代劳孩子应该学习的生活能力,这些“身教”让现在的孩子普遍情绪不佳、没有耐心,也不愿意等待。要养出从容、好情绪、懂得生活的好孩子,父母自己得先放下脚步才行。

小编说:

粑粑麻麻们在面对家里“小魔鬼”而怒火中烧的时候,不妨花几分钟为自己建立一个“教养白皮书”,思考“你对孩子的期望”、“你会如何描述身为父母的自己”。白皮书不需要其他人认可,只是借此让你在教养孩子时有自己的主张!因为父母所使用的方法,不应该和人的本性与价值观有太大不同。

最后,大家也要为家中那个好奇、乐于探索、坚持自我、勇敢挑战的“学步儿”鼓鼓掌!他正在经历人生中最快速而混乱的成长,却乐此不疲。也要为身为“学步儿”父母的自己鼓鼓掌!因为你正在做世上最难却最有意义的工作,在这份艰巨的工作面前,你丝毫没有退缩,并认真思索如何给他更多的理解和爱。而这正是教养育儿的真谛!

来源:原文刊载于台湾《亲子天下》

文/张瀞文
台湾教育学家、心理学家 


6.从孩子的表现看父母的缺点 
7.怎么给孩子定规矩 
8.有效激发幼儿创造力的4款游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