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西安(三)

个人日记

 (三)陕西历史博物馆
图片 

    陕博对于我来说是这趟西安朝圣之旅的主旨所在,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图片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周、秦、汉、唐等王朝曾在陕西西安附近建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以及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是真正藏国宝的地方,不可不来。

    我们一早退房就驱车前往。下了一夜的暴雨,早晨天阴阴的,间或飘着几丝雨,很凉快。7点半,领票窗口还没开张,门前已排出三条百米长龙,两条是凭身份证领免费的,一条是买20元珍宝馆的。还有第四窗口是接待特殊人群老人家们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兵分两路,嫂子她们去另一边的网络领票口排队,这里人很少,我则去珍宝馆窗口排队,好歹要钱的队伍比免费的队伍要短不少。后来我们才知道根本不必在此排队,进馆后照样可以买票。

    二姐的军官证在此处是畅行无阻的,我们进馆后觉得人肯定比机器讲得好,决定请个讲解员。没想到讲解员小姑娘的机器出了点问题,等解决回来领我们时,她就领我们先参观珍宝馆。事实证明,这两个决定都是极不明智的。

    虽然不是节假日,但陕博的热度365天不退。珍宝馆里全是人,并且被明确地再三地告知不允许拍照。

    咱辛苦背着相机包进来就是干这个的,趁工作人员和讲解的小姑娘不注意(人太多,也根本看不住),一通扫射——这才发现应该带50 1.2来的,16-352.8光圈不够大,iso最多要开到10000,广角的视角也无法体现藏品的细节。话说这光线可真够暗的,闪光灯只能起到反射玻璃罩的反效果,要手持拍清楚必须高感大光圈。尤其不舒服的是人太多,好的机位常常被占,讲解姑娘时间又催得紧,抓拍的质量不高。

     讲解姑娘带我们在珍宝馆风驰电掣地浏览了一遍,说这个珍宝馆里展出的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的文物。
图片

    这个何家村可是大大的有名。1970105日,在唐长安城兴化坊所在地(今何家村),施工者发现了埋在地下的陶罐,后来考古又发现一陶罐和一提梁银壶,在这3件容器内,1000余件精美器皿出世,大多为皇家专用,发现被誉为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    

    讲解姑娘只挑了几件她认为最有价值的讲解。严格来说称不上讲解,从我职业病的角度看,整个就是一背书。要命是的是背得太熟,且很多都是专业名词,我们的中央处理器根本来不及处理这么快速的信息,要是打断她问一问多半会收获到她迷惑的目光和意义不明确的回复。我叹了口气,唉,还不如租个讲解器呢。当然我也发现其他的一些讲解员语音语速都很正常,口头语言多于书面语,听得就明白多了,看来请讲解员也是个技术活。
    进馆的第一件文物就是九环白玉蹀躞带銙[kuǎ]
图片

        蹀躞[dié xiè]带是一种缀以垂饰的革带,带上钉有若干枚带銙,銙上备有小环,环上套挂若干小带,以便悬挂各种日常用具。这种装备最初来自西域游牧民族,后传入中原。环数的多少表示主人的地位尊卑,镶嵌物的质地和多少显示其身份。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套唐代九环白玉蹀躞带。

     陕博的镇馆之宝,国宝级文物当属 唐代的“镶金兽首玛瑙杯”,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图片

    其造型是西方一种叫“来通”的酒具。“来通”是希腊语的译音,有流出的意思,大多做成兽角形。一般在酒杯的底部有孔,液体可以从孔中流出,功能如同漏斗,用来注神酒,当时人们相信用它来注酒可以防止中毒,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向神致敬的表示,因此也常用于礼仪和祭祀活动。
图片 

    兽首玛瑙杯由极为罕见的红、棕、白三色相杂的缠丝玛瑙雕成,层次分明。它是海内外孤品,在全世界甚至找不到制作它的同类材料。

    兽首杯器型弯曲富于变化,型似号角。一端雕成杯口,口沿外有两条圆凸弦纹,杯体光滑流畅。另一端雕凿成生动可爱的兽首,兽首圆瞪着双眼,目视前方。粗壮有力兽嘴处镶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实这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从这儿流出。头上的一对羚羊角呈螺旋状弯曲着与杯身连接,在杯口沿下又恰到好处地装饰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
 

    依料取题,因材施艺,是俏色玉雕的最大特点。琢玉高手往往能“取势造型,依形布局” ,“依色取巧,随形变化”,对材料进行巧妙的雕琢。这件文物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其选材、设计和工艺都及其完美,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第二件重宝是唐代的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也是禁止出境展览的。
图片 

    为什么说它这么珍贵?首先从外形上看,壶身呈扁圆形,是模仿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壶制作而成。唐朝初期政权统一,很多少数民族移居中原,其中包括很多契丹族人。而这件文物恰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其次,此壶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壶盖帽为捶揲成型的覆式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环内套接了一条长14厘米的银链与提梁相连,壶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像弓剑形状的提梁。壶身是先将一整块银板捶打出壶的大致形状,再以模压的方法在壶腹两面模出两匹相互对应奋首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形象,然后再将两端黏压焊接,反复打磨致平,几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迹。

    而更为珍贵的还要数壶身上的两匹祝寿马,这里面还蕴含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唐玄宗在位后期越发的骄奢淫逸,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天宝年间,每逢“千秋节”皇帝的生日都会在兴庆宫期的勤政楼前,举行盛大的宴会,接受文武百官、外国使臣和少数民族首领的朝贺,并以舞马助兴。这时上百匹舞马披金戴银,伴随着《倾杯乐》曲的节拍,跃然起舞,奋首鼓尾,舞姿翩翩。高潮时,舞马跃上三层高的床板旋转如飞。而此时领头的舞马便会衔起地上盛满酒的酒杯到玄宗面前祝寿。唐代许多文人曾写下很多关于舞马的诗句如“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都是形容舞马衔杯祝寿这一独特的宫廷娱乐活动。

    出尽风头的舞马最终下场却很可怜。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向西逃跑,宫廷舞马也散落民间,后来一些舞马被安禄山的部下田承嗣得到。有一天军中有宴乐,舞马听到后就开始跳舞,士兵以为是妖马,就将它们用鞭子活活抽死了。从此以后,舞马衔杯祝寿这种宫廷娱乐形式在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永远定格在这件银壶之上,成为大唐王朝的兴衰最好的见证。   

    接下来一件是唐代的鸳鸯莲瓣纹金碗。碗在唐代金银器中的数量很大,形制变化也颇多。主要有折腹碗、弧腹碗、多曲碗、带盖碗。大多数为银质,金碗很少,最有名的当数这两件鸳鸯莲瓣纹金碗。
图片 图片

    器身满饰珍珠地纹,腹部捶出双层仰莲瓣,上层莲瓣中分别錾鸳鸯、鹦鹉、鸿雁、鹳翎、鹿、狐、獐、兔、鸭等珍禽异兽;下层莲瓣内刻忍冬花草。碗内底刻宝相花。圈足饰方胜纹一周,内刻鼓翼云端的飞鸟一只及流云数朵,底沿以小联珠缀成。碗内壁有墨书重量 “九两三”(实际称重,为九两半)。制作精妙绝伦,富丽堂皇。从腹壁莲瓣纹可以看到西方金银器加工工艺影响的痕迹,但内底、外底的团花、鸳鸯却反映了东方审美情趣。

    眼前这只是唐代的鎏金折枝花纹银盖碗。
图片 

    碗通常没有盖,唐代带盖碗也属罕见。何家村出土的鎏金折枝花纹银盖碗的碗盖如同一个倒扣的碗,只是略浅、稍大,沿下折成子母口和下面的碗体扣合。《安禄山事迹》中记载,唐玄宗赏赐安禄山的物品有“玄宗赐金花大银盆二、金花银双丝平二、金镀银盖碗二……”特别提到“银盖碗”。这件盖碗的碗内底墨书“卅两并盖”,盖内墨书“卅两并底”,说明盖和碗是整体密不可分。

    唐鎏金双狮纹银碗。
图片 

    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狮子这种动物,可是上图的鎏金双狮纹银碗却清晰的刻着俩只狮子,通过这一细节能发现中国唐代是多么开放,与外界的沟通以是必然之事。

    银碗口沿下内束,折成略有弧状的斜壁。圜底,外腹壁捶出十朵如意云头,器底焊接附加鎏金圆饰片。圆片内以鱼子纹为底,中心两只相对的瑞狮,双口衔着枝,脚下亦装饰一株折枝花,边缘为一圈绳索纹,绳索纹外加饰一周向内翻卷的波浪纹,纹饰均鎏金。可以看出,唐代工匠们并不是单一地借用外来文化,而是将其有机地与本国的文化统一起来。所以这件双狮纹银碗可说是融合了中西方艺术风格的精美之作。

    唐素面金铫(diào表示一种金属制的出远门随身带着的小锅)。
图片 

    铫是有柄有流的器物,这件金铫口沿一侧有流,与流垂直相邻的一侧有柄。该金铫流、柄与器身浑然一体,显然是用一整片金片锤成。这件器物的内底有三行墨书题记,内容是“旧泾用十七两 暖药”。所以认定此器物叫铫,主要用来温药。

    唐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国宝级文物,是目前发现的唐代银罐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
图片 

    银罐装饰精美,罐身通体装饰以鹦鹉为主体,银罐的装饰以鹦鹉为主体,而鹦鹉正是深受唐人喜欢的一种动物。根据史籍的记载,杨贵妃就十分喜爱鹦鹉,当时岭南进宫了一只白鹦鹉,聪明伶俐,洞晓言词,唐明皇和杨贵妃称它为“雪衣娘”。鹦鹉周边装饰有艳丽的团花,余白处还衬填以折枝花草。鹦鹉展翅飞翔于花丛之间,灵动可爱,栩栩如生。鹦鹉的形象鲜活而丰满,恰好与圆浑的外型,饱满的团花相配,给人以富贵喜庆的感觉。而且这件器物圆润饱满,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

    银罐的盖内有墨书一行,写着“紫英五十两,石英十二两”的字样。紫英和石英都是唐代人炼制“五石散”所使用的药物,也就是说,这件精美的银罐是当时盛放药物的。而且这里还标明了紫英和石英的具体用量,对于研究当时的医药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银罐出土的时候,罐内尚存有半罐水,水上浮着一张极薄的金箔,其上还立着十二只精致纤细的赤金走龙,水中散落着十余颗颜色各异的宝石,历经千年岁月依然璀璨夺目。

    赤金走龙。
图片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为海内外华人所熟知和景仰。说到龙,人们便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气势磅礴,神奇怪异,然而,眼前的这件金龙却小巧玲珑,朴素而平实。工匠用金条先掐编出身体,然后插上尾巴和角,最后用錾子錾出鱼鳞纹的装饰。由于是手工制作,每个与每个都不完全相同。如此之小且并不具有震慑力的小金龙,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

    这组小金龙共12件,有可能是投龙祭祀仪式中所用的法器。投龙祭祀的活动来源于道教的天、地、水三官信仰。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惯用“沉埋”形式,祭山用“埋”,祭水用“沉”。早期用于“沉埋”的祭物,有金银器、铜器等。唐代逐步形成了沉埋金龙玉简的固定礼仪。它的一般方式是将写有愿望的文字玉简和玉璧、金龙、金钮等器物一块用青丝捆扎,待举行醮仪后,再投入名山大川之中,作为升度之信,以奏告三元。

    唐镶金白玉臂环。
图片 

    这件玉臂环由三段弧形白玉衔接而成。 “金镶玉”寓意为“金玉满堂”,象征着财富和才学,在唐代文物中十分罕见。从文献看,玉臂环似乎不是唐代本土的产物,可能为进贡或从对外战争中所得。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女性具有不同于其他朝代女性的精神风貌。唐代妇女流行高髻,讲究发式造型。特别是开元、天宝以后,妇女的发式更加蓬松多样,头部装饰也就更加复杂华丽。我们看到的这件精美的金梳背就是唐代妇女特别流行的一种发饰用具,其用法是插在头发上,露出漂亮的梳背,起到一种装饰作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如果要细细地一件一件赏一件一件说一天也未必能看完大唐遗宝展,但心急的解说小姑娘却只用了半个多小时就拉我们出来直奔常规展区第一展馆——史前到周、秦的文物。
   路过大厅时,看到很多人正和一尊大石狮合影,讲解姑娘说这狮子可有来历,是女皇武则天送给她妈老人家,是放在母亲(杨氏)顺陵前的护陵兽。它造型宏伟、气势磅礴,堪称“东方第一狮”。
图片
  此时
正值人潮高峰,第一展馆人数饱和不让进,我们只好听从解说姑娘的建议先去第二展馆——大汉雄风。

     此馆的重头戏一定是这件国宝级文物——皇后之玺。
图片 

    皇后之玺的主人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出土于陕西咸阳汉高祖陵园的一条地沟边,发现地点距汉高祖与吕后合葬墓长陵仅1000多米,它是被一个小学生在放学途中偶然发现的。

    19689月的一天傍晚。咸阳市区东北30多公里的韩家湾公社韩家湾小学的14岁学生孔忠良放学回家,无意中看见渠南边的土坎上有个东西在夕阳斜照下闪闪发光,于是他放下书包,用手刨挖起来,由于土质松疏,他很快便把这东西刨了出来。他擦去上面的泥土,原来是一块光亮的玉石,玉石的上部趴着一个动物,下面四四方方的,好像刻着字,觉得可能是颗印章,准备把上面的字磨掉,刻上自己的名字留着玩。可是这玉石特别坚硬,上面的字怎么也磨不掉,就要求他们的父亲孔祥发带到西安,找家刻字铺把印上的字磨平后刻上自己的名字。当过大队干部的父亲看出这不是寻常之物,就直接送去了陕西省博物馆,于是这件国之重宝重见天日。

    据说江青素来对吕后十分欣赏,她曾评论说“吕后也了不起。她对汉高祖刘邦的事业起了很大作用。”1974年,江青听说前些年发现的“皇后之玺”是吕雉之物,便连忙追问玉玺的下落,快拿来给她看看。随后命陕西省博物馆派人将玉玺护送去京,江青见之如获至宝,迟迟不还,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这方“皇后之玺”才得完璧归赵返还陕西省博物馆收藏。

    玉玺印面为正方形,上雕一只螭(chī)虎形象做纽,四面刻有云纹,印面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书体流畅,刀法自然娴熟,可见当时的篆刻艺术已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此玉玺质地为新疆和田的羊脂玉,温润洁白、有着凝脂般的光泽,极具观赏性,更难得的是两千余年来玉质仍坚硬致密,无任何受沁现象。
 
图片

图片

    我国最早的印章实物发现于安阳殷墟,是商代晚期物品。秦统一后,确立玺印制度,规定帝后印章称“玺”,其余均称“印”。据《汉官旧仪》记载:“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还记载:“皇后之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螭虎是一种神话动物,像龙有耳无角,用螭虎做钮表示君临天下,威服臣官的绝对权威。

    眼前这件国宝是西汉的鎏金银竹节熏炉。
图片 

    这件熏炉为青铜质地,通体鎏金鎏银。熏炉的底座上透雕着两条蟠龙,两条龙昂首张口咬住竹柄。竹节形的柄分为五节,节上还刻着竹叶,柄的上端有三条蟠龙将熏炉托起。整件熏炉共有九条龙装点其间。“九”在我国古代象征最高数字,是皇权的一种体现。炉盖外侧铭文可知,此炉原在未央宫,后来汉武帝将其赏赐给姐姐阳信长公主。

    各个展柜前人头攒动,每只手都希望更近地接触宝物而无意识地抚摸玻璃外罩,透明的罩壳上留下了无数汗湿的手印。我们在一个重围杀出又杀入另一个重围,空调的努力在体温和二氧化碳的蒸腾下完败,应该说我从未游过如此温度湿度失控的展馆。

    从第二展馆出进入第三展馆——盛唐气象。

    三彩载乐骆驼俑是本馆的国宝之一。
图片 

    这件载乐骆驼俑表现了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有主唱、有伴奏,骆驼背上放置一平台。一般人坐在高高的骆驼背上都有点心惊肉跳,而这七个人却围着圈坐在平台边沿上演奏,个个神态坦然,全神贯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尤其是那位唱歌的女子,你看她梳着唐朝妇女典型的发型,身穿高束腰的长裙,线条流畅,头向上扬,右臂动作优美,神态优雅、自信,骆驼在走,她却站在乐队中间婉转歌唱,显然已是唱到了动情之处。整件作品中人物形象个个生动鲜活,连骆驼也显得沉稳有加,好似踏着乐步徐徐行进。
图片 

    北宋青釉提梁倒注瓷壶,国宝级文物。

图片

图片
 

    这件造型独特、构思巧妙的倒灌壶,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象征性的壶盖为柿蒂形,提梁是一只伏卧着、圆眼短嘴的凤凰。壶嘴为一张口侧卧的母狮,一只幼狮正在腹下吮吸乳汁,非常生动。壶身一周饰有凸雕的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周仰莲瓣。因为凤凰、狮子、牡丹分别为百鸟之王、百兽之王、百花之王,这件壶也被称作“三王壶”。

    宋黑釉油滴碗,国宝级文物。
图片 

    油滴,是宋代黑釉瓷的特殊品种之一,特点是在乌黑的釉面上呈现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状如夜空的星辰,又似一滴滴晶莹的油珠,十分美丽。

    当我们再次来到第一展馆时,人流丝毫不减,解说姑娘略施美人计让我们得以进入。

    四周晚期多友鼎,国宝级文物。

图片

图片


半球形体,器腹较深,蹄足。装饰花纹简单,仅在器腹上部装饰两道弦纹。器内壁有铭文二百七十余字,是建国以来陕西地区出土铭文最多的青铜器之一。铭文记载的是西周厉王时期与猃狁
[xiǎn yǔn](又叫犬戎)的一场战争。猃狁是西周时期北方地区重要的民族之一,与西周王朝经常发生战争。当时的猃狁是西北主要的边患,时常侵扰周,劫掠财物、人口,严重威胁着周王朝的统治。猃狁此次入侵危及京畿腹地,厉王命令武公派遣多友率兵迎击,激战半个月,先后在采阝、龚、世、杨冢等地战斗,共打了四次大仗,都取得了胜利。杀掉敌军三百余人,俘获二十多人,缴获战车一百二十七辆,夺回了被掳去的人民,将猃狁逐出了周境。武公将多友的战绩报告给了厉王,厉王给予以多友重赏,赐给多友青铜一百多钧。多友特铸此鼎以纪念这件事情。

    另一件国宝是西周中期的五祀卫鼎。
图片 

    鼎造型简单大方,内壁铸有铭文19行共207个字,讲述了西周中期一件土地交易事件。大意是说西周共王五年的正月,一个叫裘卫的人想与他的邻居邦君厉交换土地,于是他把这件事报告给刑伯、伯邑父、定伯等大臣。经过询问,邦君厉表示同意并立下誓言,大臣便命令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以及内吏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这篇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实际已属私有,但土地的转让、交换和买卖,仍需通过王朝重臣。同时这篇铭文中有确切纪年,因此五祀卫鼎是判断西周中期青铜器的标准器,非常珍贵。

   牛尊,是模仿牛的形象铸造的酒器之一。
图片
虽然鸟、兽等仿生题材的青铜器在西周中期较为常见,但是这件牛尊却独具匠心,通体以云纹和夔龙纹装饰。构图疏朗,庄重大气,与商末周初青铜器上神秘怪诞的装饰风格截然不同,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它盘为盛水器,是商周时期贵族宴飨时用的。

图片

图片
 

    它盘,盘内铸一“它”字。双附耳,向上高出口沿,圈足饰斜角夔纹。圈足下有四个裸体男子为足,人作跽式,两手扶膝,眉眼俱全。四人均为受过刖刑的奴隶。刖刑是西周墨、劓、刖、宫、杀五大刑之一,即将受刑的犯人的双足或一足剁去。授这种刑罚的奴隶,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多罚作守门一类的简单劳动。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图片

图片

 

   这枚印章是由26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和三角形组成的多面体,其中14个正方形印面上刻着规范的楷书阴文,这枚印章的主人是西魏八柱国之一、鲜卑族上层人物独孤信,原名独孤如愿。印文的内容可分为三大类:公文用印,如“大都督印”、“大司马印”、“柱国之印”、“令”、“密”等;上书用印,如“臣信上疏”、“臣信上章”等;书简用印,如“独孤信白书”、“信启事”等。多面体印章使得这位身兼数职的独孤信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独孤信不仅自身战功赫赫,他的女儿也很有名。他有7个女儿,其中大女儿嫁给了北周的明帝,成为周明敬后;七女儿嫁给了隋开国皇帝杨坚,是历史上以嫉妒著称的隋文献后;四女儿嫁给了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因此他作了连续三个朝代的国丈或太上国丈,所以人们戏称他为“中国古代第一老丈人”。

    从第一展馆出来已经是中午时分,由于打乱了参观的顺序,除了对文物本身有些印象,至于历史脉络走向,前后的关联还是没什么头绪。怪不得小超同学说他一位西安当地的同学足足花了一年时间才把陕西历史博物馆细细看完。其实其它的文物其实也极其精美,随便拿出一样就足以镇宅传家了,可惜时间仓促,看来下次还得再来一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把耳机还给讲解姑娘,随口一问,才20岁,还是在校的大学生,难怪啃书味十足,她说和所学专业有关,所以就来打工,平时一般一天要接56个活,都是走马观花的节奏,最后她建议中午来人最少。我打定主意下次来一定不请讲解了,租个导览器想听什么听什么,想听几遍听几遍。

    我们找了个人最少冷气最足的地方坐下歇会喝水吃点干粮,抬头一看,原来是收费最高的唐代壁画珍品馆门口。

    早在网上见历史粉们对此馆评价极高,共有20多座唐墓的壁画精品近600幅,其中5件(组)18幅被国家定为国宝级。总投资7300多万元,展柜全部从意大利重金购买,展柜玻璃是密封恒温恒湿的防紫外线夹胶玻璃。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