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经大法传承章一 太极门之传,旨承老氏无为之意,故老子者,太极门之祖师也,其所著之《道德经》五千言,为本门法典,与后世而清玄一大师传述之《太极经》并传,世无仿本。老氏名李耳,字伯阳,谥曰:聃。入楚国苦县,方面大耳,疏齿方口,鼻有纯骨,隆起双柱,是所谓有道骨仙风。生有道慧,语悟博大,妙即天然。初曾任周之守藏室之史,乃博阅群书,证诸大旨。晚后又为柱下史,复得治政时事,世态人情。久之乃妙融贯通,洞达古今,娴晓三才,默契天人,了达有无生灭,彻悟大道,遂乃辞官归里。晚年隐退沛上,躬耕隐逸,设教授徒讲论道德,证悟大道,名传四海。孔子闻之,即往问道,出而叹曰:老子其犹龙乎!后离沛西去,独骑青牛过函谷关,关令尹喜闻之,大喜,拜师乞教,强令著书留世,老子感其诚,乃小留而作《老子五千言》而去,此盖《道德经》也。此后西入关中,隐而不知所终,老子之道,庄子继之,遂成道家学理。东汉张陵好道,自谓梦中得老子关传,倡五斗米道,立天师教,道教之传,乃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五千言》为教典,尊之曰道德天尊,为老子一气化三清之三清尊神之首。 魏晋以后,神化愈烈,唐高宗乾丰元年,封谥曰:太上玄元黄帝,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复加号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黄帝,故后世乃简称太上老君,盖由此而始。然老子之学,本为道誓,是故太极门之一脉清承其先天精奥,与神化之教说,于义珠不合。其乃后世之外化脱变。 然关于《道德经》之真伪尚难考据,然因年代久远,战乱纷飞,其中错脱遗补,再所难免。故读其书者,自当发心正清,须修待已身之功境,方能印证句中真境真诀。不尔者,徒劳想注释之,终是纸上谈兵。
古经大法示承接章二 老氏归隐而不知所终,历来得其诀要者,代有其人。春秋而下。秦汉隆盛,其中传道大隐之人,尚以有据,然宗老子虚无之旨,皆未能言入一二。而太极门之成,则在元明之时。如一上先圣为太极门之立道始祖之一。其次如天门先尊,逍遥先尊,扶摇子,康节先生,而始之有定者,则于无真上师也,生于清代中叶,精武技,好云游,生平事迹多而失传。因桥溪蹈水而遇修古,暗中窥试修古十七载,始正式立门授道,令传法系。 修古,俗家姓吴,祖籍开封,少时孤贫无依,应机缘而得从无真祖师学道。晚年修透三真,道归一元,遂得承太极三功九秘真谛,为道家太极门五秘之首------太极门道行正传宗师,代为太极门祖师所传闻称颂。晚年得高徒宏真上人,遂授道诀,可谓慧眼独疑。修古上师不识文字,凡所立,皆为俗喻,晚年有偈诗《混元吟》二十言秘传道门,文句虽嫌粗俗,然理致高深,非等闲所能即。至今承传不替,为太极门秘授法诀之一。 修古上师不习文事,却于武功独得精神。中年即精于太极门神拳道之八卦神力手,力能穿碑洞石,腾空折枝,师虽武功盖世,然终身隐逸自修,不涉名利,故世无传名,令人敬概。 古经大法示继承章三 宏真本姓陈,中年丧偶,膝下唯一女,名唤莲生。宏真少习文武,才气过人,及长,博学多能,好涉玄微。而立之逾,逢修古上师。师见其五官清奇,身相伟岸,气质高雅,性度沉静,深为钟爱,遂收而徒,赐名宏真。宏真随师七载,精勤修持三真,师悉心指授,而入道门。其时修古上师已值垂暮,时不瑕待,为延道计,径传衣钵。未几,修古仙寂,作屈卧形。宏真为一木龛,护而供之,为师守骸七载,寸步不离,意以报上师七载谕之情也。后,封师身于石穴中,移松为记。五十余年后,宏真弟子而清道长,偕其徒玄一师尊同往瞻视,古松蕃盛,灵气透达,然破穴后不见修古师脱。宏真精修成道,遂云游四海以广识见。初尝授道其女莲生,惜莲生天赋不圣,道脉欠和,修为滞移,终不克高臻,遂乃另欲觅徒。宏真上师文采风流,雅爱辞赋,今太极门之理法诀说,多出其手笔。与修古上师之俗谕相较,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 而清俗姓陈,本名陈之清,因排行第二,故时人乎为“二清”。早年家贫,出家于山东蓬莱阁,道号而清。而清相貌清正,志趣高洁,经文习武,才艺过人。中年逢太极门传人宏真上师,遂委志虚无,精勤太极,赐名而清,终乃成道。其拜师尚有一些曲折。言:一夕,偶窥得宏真之女习九宫太极势,云翔龙行,轻虚通灵,回环四护,气周不辍,惊异殊甚,遂苦求宏真传法,宏真观其为道士,遵“五门秘法,传俗不传道”之诫,挥之令去,而清失志不移,尾之三载不去,莲生见其诚,遂告以原委,而清省悟,乃还俗去道,以俗服见宏真,宏真感其精诚,遂收列门墙。而清随师苦修十二载,尽得三功九秘之传,临行,宏真更授以道门秘法之《七步尘技》,以全其医技法术,而清拜别。三年后,而清归探宏真,已隐去,不知所终。而清晚年浪迹江湖,以尘技为人诊苦疗疾,兼觅传人。先授一王姓徒,修未及半,不克而去。后因惊马伤足事,邂逅玄一师尊,暗访三载,遂乃收徒。此后十五年间,渐传真秘,临别更传以剑门法本,及七步尘技等法。未风隐山遁迹,不知所终。 而清道长文辞清雅,解义玄微,今之太极门法诀文言,多经其益润。尝为联赠玄一云: 雨疑仰荷,珠滴任其去留; 风摇垂柳,枝条懒得东西。 联语妙隐自然无为之旨,且雅趣高致,非寻常词章者所能望其项背。道长生性耽介,清廉自守,飘萍终生,囊无余资,真可谓逸然高洁,一尘不染。今之以小法而遂谋私欲,竟争世间名利者,对之岂不愧煞!而清早年出家,后因求道太极门而还俗。学道后,宏真上师乃令其着道服,尝笑谓:“汝本道人法相,衣俗则不类,且乃之”.故道门乃以而清道长称之。时人不知,以为太极门亦尝传法道士,是不知太极门传俗不传道之诫 古经大法示发扬章四 玄一师尊,本姓陆,名明。字大升。出生于家道中落之翰墨世家。父陆元早丧,奉母至孝,幼习诗书。稍长,游学四方,经文习武,谈吐过人,好事交游。而立前后,经商致富,资给颇丰,然不营田舍,不治产业,专好怜贫扶危,疏财仗义,交际朋友。门下常有食客数百,诗词歌赋,请谈升平。一夕,见一道长误被惊马断足,卧休道旁,行气接骨。怜之,慨然出资疗伤,并数为周济,道才亦即而清上师。此后,而清暗中窥师数载,遂乃诀计收徒,授以道诀,道长时来时去,飘忽不定,十五年中,渐授真诀。然玄一师尊终因中年劳顿,人事倥惚,修为滞碍而难得究竟。为是,遂思早得门人,以继法祧。其子陆流,幼承庭训,经文习武,颇能恒苦。师观其可造,九龄,即令其诵道书,十二龄,即令修道功。不数载,竟得修入三真,功入道门。师乃喜而传法,锡道号曰彷佛. 玄一师尊尝述而清先师之嘱云: 太极门道行,继传千年而一脉单传,不涉世法,不立文字,口耳授受,立为禁秘,有得亦复有失。自今而后,必有弘法者出。大法一旦行世,必然鸣世。然慎然轻泄机秘,贻道之患,误其后之来者,切记!切戒!\ 唯因三功九秘之不可明传,故太极门之道行,至今犹难成书传世,未涉世法,不为时人所知者,此真道之所以难言也。 彷佛为现今太极门独脉传人,于1940年花主之月生于蜀者,长于上海,育于翰墨,武技,道功,医术四位一本之书香门第及道德功夫世家,幼承庭训,经文习武,学贯三教,艺通九流,文而经史子传,书画诗赋;武而刀枪剑棒,擒拿封闭,无不师法高妙,精湛有得。先生生而疑慧,四岁另四月又四日拜孔子牌位,发蒙读书;六岁另六月又六日祭武曲星,开桩习武;九岁另九月又九日拜了太极门先师,授功修道,年十三正式修悟太极门“九秘”中之“三真上法”;次年,修证无得,透破有碍,不见诸法,遂得修道法秘集《七步尘技》之“七道门”法诀修证;年十六又得父师传以剑门法本;十七游访名山大隐,复得丹鼎门大丹秘法,并旁及道家玄真法门,更进究符篆,斯时,先生已尽得道家五秘之法要;而立之年后,精心学佛,遍访高山在德,终得佛宗心法传承,更广阅会悟,学力,功力俱臻上乘。遂此,古来修行界之大道门径,先生尽得其大要。先生为继承太极门传承,发扬,发展太极门理法,并使之广征于世,推陈出新,济世人,乃一改传统秘承单传之旧习,开始在一定范围弘法。1958年,因缘成熟,始创四川省国医气功研究所,融医,道于一体。先生一生,自言只作三事:立大道之言,立太极之业,立济人之道。其主要著述:《气功传统术语词典》《道家太极门授功秘录》《中医望诊相法》《气道》《九灵针经、气功针经合璧》《气功医术知识揭秘》 《慧能大师传》 《中国养生修真证道弘典》 《仿佛谈道录》 《仿佛居士说心经》《慧能大师禅心印》 《仿佛皙老》 《慧能大师坛经解》 《本如当来》 《禅说金刚经》 《生活禅》《仿佛居士说金刚经》《仿佛居士说慧能禅》 《仿佛居士说坛经》 《依稀影》 《易学传真》《祝由十三科今考》《参同契道释》 《老子句存经》《智慧明净系列》《太极经》《气功思想史》《针灸古经六学》. 古经大法示道门章五 道门向分五门秘法,而太极,丹鼎,剑仙则谓三秘之传。向不公开应世。太极者承老子虚无,以清静无为、抱元守真、神游无极为修真圭旨,后分衍为无极、灵极、先天、自然、逍遥、混元等流派;而太极门独兼其能,故今所幸以存也。丹鼎门以铅汞和合、坎离交媾、了命尽性为炼丹要务,古以外丹“黄白术”为修练技法,东汉则转向内丹修为,鼻祖魏伯阳所创内丹。据云其“羽化成仙。然每感修为大道失传,又恐法传匪人。故以隐语撰写《周易参同契》被后世称谓“万古丹经王” 后又分衍为金丹、全真、太乙、东华、纯阳、灵宝、三丰等流派。剑仙门以斋心守候、炼钢神铸剑、凌空运使、出入无形为超脱至境,始于宋,明末清初是剑派弘法鼎盛时期,因修剑气之人多,故向分四派,即华山,泰山,蛾嵋,昆仑。清中叶,其逐渐消退,清末民初已分化合流,演变为“南剑门,与北南门”。一为掌中剑,一为腹中剑,今江南苏,浙等尚有隐居之南剑门人。 此三秘之修,于世唯有“丹派”修仕最多。《道藏》书所载丹书最多,然皆是秀才兵书,真诀喻诀少之又少,故望高人奇仕佐证一二。以传于后之修为者。 古经大法示太极章六 太极门,宗儒家《易》理太极动静,道家《老子》之无为自然,融合发展而成一门道行性修为功派,为道门无为大宗功法之代表,属道门五秘大法之一。今据历代所承《法本》所载,且具史载有著述引灵之人物,自老子,文始等而后,当推陈人亢仓子,梁人陶宏景。陶为南朝名仕,其著《真诰命授》中曾云:道者混然,是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其主儒,道双修,融太极之理于气功功法,为后世《太极门》功理,功法之形成,作一贡献。太极门理法之正传,相传经于五代陈希夷,陈之修为,原本自然无为,系《老子》思想之实修者,陈之《太极图》传世后,太极学者周敦颐,邵康节等道徒,相继发挥了太极动静阴阳至理,以及两仪,四象,八卦等变化之道,基本上完备太极理法,而陈抟前后,太极门实践修为,即三功九秘之法亦日趋完善,并克成大证。此后,以无为自然为宗旨之气功修为便日益发展,两相结合并发展了太极理说,逐渐形成道门五秘之《道家~太极门》功法。 据法门之载《道家太极门》功法原有无极派,太极派二类修为法门,然因无极门于功法上建树不多,无所发展,后来便为太极派所相替融化。太极派无有相生,法法自生,法法自证,自然,自在,自悟,自为万法之尊,无有之长,洵非他法所能及。内功功法最初名太极圈及八卦手,九宫拳等,以后功法日趋完备,便以《易》理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统宗功法,此乃《太极门》所特有之数理,功法。其乃守道家逆修原则,故功法之修炼,乃然由十而始,致一而终,亦即以“十方无极档”返证“一元太极丹”为始终。并修至无,故又名虚无派,今从“一元太极丹”之命名,依稀可见本门与“丹派”尚有关联。其中源流异同,相互因袭之关系,数千年间,若仅据法本之载,已难考述。 古今大法无极桩章七 十方无极档,乃道家太极门之逆修第一步。十方者,本赅四维上下及四方之总称。此喻无方可言,无法可指。无极者,指孕含太极,无始无为。谓道家“太极门”之开基手。 本桩以无极立意,故主不思不念,心如无极;不式不势,形如无极;不言不诀,法如无极,而一灵独存,孕含太极,些桩系无为静,静而生阴,阴极则化,静极而动,动而生阳,阳动则气生,气动而形动。阴阳相生,动静相应,此即所谓太极动静,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九宫,而入第二步之九宫太极拳。 因无极本无,故无法可说,然要入无法之门,亦遵循一定之法则,此乃无为桩传统秘诀。 其诀为: 十方无极裆,太极孕阴阳。四体虚无为,一心静有常。地天才颠倒,气脉忽开张。动自阳生起,午前子后良。 按此修法者,以无为为旨,若静中起动,须随其自然,任其逍遥。心不著于相,法不著于言,故谓十方无极者也。 古今大法示九宫架章八 九宫太极架,又谓“九宫太极手”,乃继十方无极裆发功后,自然发动之一部功法,十方无极裆,即九宫太极手之中宫桩,曰传九宫太极有九个发功桩口,按九宫八卦序而排,每桩口有九种架式,合之即九九八十一式,据说此架式乃后世太极拳外架动式之祖架,后世流行之太极拳拳架,最初乃据当年太极门祖师自发九宫太极手而演变。法本传承谓:此架须先发动内气而纺动外架之自然发功,其即简易又高深之无为功法,即须有良好引发,指导,又不易入无为自然之门,因此祖师秘其内诀不传,单以外架传人习练,希以外架带动内气,冲开气脉,达到入门之目的. 相传九宫太极手乃元明张三丰所创,其号玄玄子,辽东人,名全一,一名群实,三丰其号也,不修边幅,颀而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食,或数月不食。书过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然预言多奇中,明洪武永乐遣使觅之均不得,或言三丰金时人,无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之上清宫,然皆不可考。天顺三年,英宗赐诰,封通微显化真人,终莫测其存否! 是故三丰之生平,皆亲传闻,彼此因袭,彼此发挥,总言隐显之奇,张三丰之号及名讳,层出不穷,因传闻而更,多至数十。三丰之著述,《明史,艺文志》《张三直金丹直指》一卷,《金丹秘诀》一卷。后清李西月辑《张三丰先生全集》谓:《大道论》,《玄真直讲》,《玄要篇》《道言浅近说》《天口篇》《水石闲谈》《云水前集》《云水后集》《云水三集》《无根树》《玄潭全集》《捷要篇》其他尚有明显杂入之《真经》多篇及《隐鉴》等。其晚年承《太极门》内秘,分功法为内诀,外架两部,外架者,即九宫太极架。但因九宫太极架须内脉通和,天性疑悟之人方可传功授诀,故其历来祖师去难就易,去秘就明,持九宫太极架之内诀秘而不传,止传外架整理后教人习练,望引外架带动内气,冲开气脉,然此外架,后补武家利用,增以技击,发展为太极拳。太极拳流于世后,逐渐成显法,名扬海内外,而主极门内诀却鲜为人所知。 诀云:头顶悬,脚踩棉,其境为“九宫境”即“毛发生风”。秘诀云:“九宫境,真气行,八万窍,齐开屏,毛发张,真气行”。意谓气行体表,动行生风,毛发招摇之功境。 古今示八卦手章九 八卦手,乃道家太极门之“八卦神力手”又谓“神拳功”。此功以刚入道,而“九宫太极手”,则以柔入道。其发功时,架随气动,身随势动,或旋或转,掌手翻飞,形如八卦掌,因而得名,行功时,手足善击人踢物,靠撞跳跃。但有外利撞击,气即应之而至,发为神力抵亢,久之气机盛大,有击便应,功力因修为练用而增大,终于发为神功。神功后,刀枪不入,应变自如,为技击之上乘,江湖多誉为“神拳”。然此属“太极门”技击之下击功法,修此者,多因不得大道究境,多恳请传法者点化为“柔道”,再由动归静,修习上乘。 清末民初,民间传道有组织名“义和拳”。其所练即“刚道功”,修练方式乃道家传来,即符篆门之神拳派。其练方以念咒而入境,修到一定之程度,即可刀枪不入。因发功后,全身初气所包裹,形成屏障。越打越强,刀确砍不进,然不能割,用力一捋一拉,则割进去,结果被西洋之炮弹打败。古谓“八卦神力手”为“洞洞功”,练此功法须在山洞中练,山洞气场好,散不出去,若此则功力易长进,然太极门历来修练不主刚道修为,而应修柔道,如见学者从十方无极挡转发此功者,师即会引导入修柔道之修为。 此一九之章,传承道家太极门大要,据是书择录,若有点滴误解者,须各位先贤自证自得,本门以无尚无。诀秘有三:守心不守意,守气不守动,守无不守有。而动功之势,亦分“习动,势动,病动,《气功针经》谓之“八假归一真”。八假者何!即动非无为,因以假动也,一曰驰,二曰斜,三曰欲,四曰习,五曰病,六曰意,七曰势,八曰气也。只有:守心不守意,无人为之发功作势,方可免此八假而归一真也。 (责任编辑:admin) |
文章评论
涟&梦
很喜欢太极拳,但对太极的有关知识了解的不多,看来光练好拳是不够的,还得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多学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