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肿

个人日记

 【概念】

腱鞘囊肿是发生在腱鞘或关节囊附近的囊性肿物。囊肿壁的外层由纤维组织组成,内层为白色光滑的内皮覆盖着,囊肿内有稠厚黏液样物质。囊肿可分单房和多房,一般以单房性为多见。
【临床特征】
以半球样隆起于皮下浅表,柔软可推动,多发于腕部中央为主要临床特征。腕背或足背部缓慢发展的囊性肿物,呈圆球状,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软,有波动感,无明显自觉症状或有轻微酸痛;囊液充满时,囊壁变为坚硬,局部压痛。触摸时皮下饱满并有波动囊样感,伴有腕部无力,不适或疼痛,多为酸痛或放射性痛,可有一定的功能障碍。
【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本病症称为聚筋或筋瘤,认为系外伤筋膜,邪气所居,郁滞运化不畅,水液积聚于骨节经络而成。多因患部关节过度活动、反复持重、经久站立等,劳伤经筋,以致气津运行不畅,凝滞筋脉而成。
【治疗】
本病症的现代针灸治疗,首见于1958年,用隔姜灸,取得较好的效果,六十年代多采用针刺加挤压之法,七十年代又用三棱针点刺、温针来提高疗效。自八十年代以后,有关本病各种穴位刺激法的报道颇多,在继承以往各法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火针、指针、针刺加罐及穴位注射等法。为了防止复发,一般都主张针刺后局部加压。从已有的经验而言,针灸确是本病较好的保守疗法之一。西医学认为本病多与关节或腱鞘部的慢性劳损、机械性刺激、外伤等有关。
 腱鞘囊肿如何治疗?

  1、挤压或敲击法以双手拇指强力挤压囊肿,使之破裂;较硬挤不破者,可用木板或小锤直接敲破囊肿,然后局部按揉10—20分钟,以使液体充分流出,囊壁粘连,适用于囊肿初期不太坚硬时。

  2、抽刺疗法对挤压或敲击均不能破者,可用注射针将囊肿刺破,先抽出囊液,再以醋酸氢化可的松注射液注入囊内,以使囊壁粘连。

  3、手术疗法适用于反复发作或囊肿后期坚硬,一般在门诊采用囊肿切除术或囊壁外翻缝合术,手术简单,创伤小,术后可以立即活动。

病变部出现一缓慢长大包块,小时无症状,长大到一定程度活动关节时有酸胀感。检查发现0.5~2.5cm的圆形或椭圆形包块,表面光滑,不与皮肤粘连。因囊内液体充盈,张力较大,扪之如硬橡皮样实质性感觉。如囊颈较小者,略可推动;囊颈较大者,则不易推动,易误为骨性包块。重压包块有酸胀痛。用9号针头穿刺可抽出透明胶冻状物。
治疗与预防:

腱鞘囊肿有时可被挤压破裂而自愈。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复发率高。
1.非手术治疗 原理是使囊内容物排出后,在囊内注入药物或留置可取出的无菌异物(如缝扎粗丝线),并加压包扎,使囊腔粘连而消失。通常是在囊内注入醋酸强的松龙0.5ml,然后加压包扎。本方法简单、痛苦较少,复发率也较低。

2.手术治疗 手指腱鞘囊肿——般较小,穿刺困难;其他部位多次复发的腱鞘囊肿,都可手术切除。术中应完整切除囊肿,如系腱鞘发生者,边同时切除部分相连的腱鞘;如系关节囊滑膜疝出,应在根部结扎切除,以减少复发机会。

  腱鞘囊肿是指发生于关节囊或腱鞘附近的一种内含胶冻状粘液的良性肿块,其多为单房性,也可为多房性。发病原因不明。目前主要认为与关节囊、韧带、腱鞘上的结缔组织因局部营养不良,发生退行性粘液性变性或局部慢性劳损有关。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腕背部、腕掌部或足背部出现腕豆至拇指头大小的半球状肿块,质硬,有弹性,基底固定,有压痛。 本病最常发生于腕部背侧,其次是腕部掌面的桡侧,亦可发生于手掌、手指和足背部,少数发生于膝及肘关节附近;多见于青年和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大多逐渐发生或偶尔发现,生长缓慢。极少数病例,囊肿可自行吸收,但时间长。多数病例经非手术治疗,疗效较好,但可复发。极少数病例需手术切除,效果良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