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曲黎敏(一)(上)

个人日记

第一讲《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上)

为什么是买东西不是买南北?以五行所具体代指的实体来讲,木和金都是可以盛纳之物,而火和水在远古是很难盛纳在器皿当中的,所以呢,一定是买东西而不能是买南北。进一步讲,以五行所代指的应象来讲,木、东方代表生发,金、西方代表收敛;而火、南方代表输布,水、北方代表收藏——因此,从做买卖的意义上来讲,我们所有要买卖的东西,主要是看中它具有的性质:比如说办朝阳产业,就是看中它生机勃勃、潜力无限的性质。要不然就是做具有收敛、聚集性质的买卖,比如能源类产业,可以使你赚大钱。而火的象是什么呢?是永远在发散!比如慈善活动,就是要向外输布,无私地给予。北方的的意义是什么呢?“是你认为这个东西很好,所以你才会把它收藏起来。比如说收藏品,这是你不应该拿出去买卖的东西,是你喜欢的东西,特别心爱的东西,你要藏起来的东西。

其实,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读经典,还有一种就是从实际生活中去体证。刚才讲的买东西这个例子,实际上是在告诉大家,中国人买卖的是文化,是生发和收敛的性质;而西方人呢,他们着重买卖的是。所以呢,中国人只可以买卖东西,不可以买卖南北,这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化,就是都知道是去买东西,可是呢,真正的理在哪里?却不太清楚。所以我们学习中医,学习《黄帝内经》这本书,好像看着很难,可实际上只要你懂生活,生活的道路你走明白了,很多类似的、相关的事情所蕴含的道理你也就明白了,中国文化就是这样。

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还有一点,比如说南、北,可以在感情上应象为热情似火柔情似水,两者都是你花钱买不到的东西,是不可以进入到买卖层面的。所以呢,现在东方这个概念就谙熟于心了。东方代表着生发。我们中国作为世界的东方,就是重文化、讲文化的;而西方代表着收敛,所以西方社会是重物质的。

再说说五行,木在中医里代表肝,火代表心,金代表肺,水代表肾,中央土代表脾胃。肝()就是要生发,心()就是要疏布,所以心脏从来不会说因为搏动得累了,就会歇一会儿,它要是歇一会儿人就死掉了,心脏永远在那儿跳动着。还有呢,肺()主收敛,肾()主收藏。

在中国古代,我们说五行是木火土金水,而现在我们却说金木水火土,从这里面就很明显地看出古代思维和现代思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古代思维是木火土金水,这是一个相生的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有运动的、活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就是说在中国古代,人们言行举止中体现的都是文化,重视的是生发,从开始。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现在我们的生活都是重物质的,所以我们现在说五行都是从开始来说,这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感受到~(I-I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古代都发生了很大的不同。

现在咱们就开始进入正题——从《黄帝内经》学习养生之道。

养生的含义:养生发之气。养生,我们要养的这个是什么呢?前面说到过的,东方主生发,我们养生,养的就是东方,这才是养生之道。相应的,南方:我们要讲养长之道;西方:我们要讲养收之道;北方:我们要讲养藏之道。强调养生之道,这是因为人的生命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有没有生机的问题。做一个企业最关键的也是在于生机问题,有生机就有希望,是最重要的,养的就是这个,养生发之气。

学习《黄帝内经》的重要性:生命之学才是帝王之业首先我们看《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和意义。《黄帝内经》在中国传统经典当中地位独特,因为它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本以圣王的名字命名的书。跟它相比,有一本大家都知道的书,就是周文王所作的《易经》。可是,《易经》只叫《周易》,而没有被称作《文王经》。说起学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大家都要学《易经》,《易经》被尊为群经之首,为什么这么重视它?因为《易经》是人更四圣,世历三古的杰作。人更四圣是说,在一本《易经》里面,有四个圣人都作过文章。首先是创立了八卦的伏羲,然后呢,是作了六十四卦的周文王,第三个圣王是作了爻辞的周公。周公不是王,但如果你学习过儒家的知识,就会知道孔子力倡要恢复的周礼.就是周公之礼,由此可见周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后一个大圣人就是孔子,孔子作了系辞。四个大圣人智慧的结晶,足以突显《周易》在传统经典中的地位。世历三古是说伏羲是上古先民的代表,周文王和周公是中古先民的代表,孔子是下古先民的代表。由此可见,《易经》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源头所在。但即使是这样,《易经》也没有以圣王的名字来命名,而只有《黄帝内经》享受了这样的殊荣。

也许有人会问,中医的经典《神农本草经》不也是以圣王的名字命名的吗?但是我们不能把它和《黄帝内经》放在一个同等的地位上,因为《神农本草经》基本上只讲药,很少论及医理、文化。周文王之所以没有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易经》,我想是因为他不想夺像伏羲这样的前人的功劳,这也是文王的圣德所在。《黄帝内经》以圣王的名字命名,这就说明,中国古代很早就意识到了,生命之学才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

《黄帝内经》:教人如何内观《黄帝内经》所讲的学问,其实是最为寂寞的学问。一提起讲国学,那就是《易经》、老子、孟子、孔子……四书五经全都在讲,而《黄帝内经》很少会被提及。拿《黄帝内经》和《周易》等书来比较,《周易》是教人向外看,而向外看正是人的习性,人都喜欢向外看,人都是被欲望所驱使的,人们都习惯了向外看。人的身体本身可以满足这种向外看的能力,所以身体本身内在的东西就被忽视了。

大家都知道《易经》里面有。现在一般都把这个看作是算卦,其实不是!最初所以叫,意思是把一个事物画成图形给挂起来,让你一眼就能看明白。这里面最重要的是的问题。所以呢,《易经》并不是很难学的东西,只要你会看画,会看象(),你就能够学懂《易经》。比如说,《易经》的八个卦是怎么取象的呢?是先取两个象,阳爻一和阴爻一一,断线为阴爻,实线为阳爻。按郭沫若先生的说法,实线是代表男性生殖器,断线是代表女性生殖器,其实就应该这么理解,区别阴阳之性就是区别男性和女性的问题,男女站在一起,生殖器的不同一目了然。三根阳爻三为父,三根阴爻三三为母,所有的卦象都是在让你能接受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先有了父母,父母存在的意义大家都懂。父母这两个卦象是基本卦,由这两个基本卦交错而生出三男三女。加在一起就是八卦,卦就是这么画出来给人们去认识的,它们之间再怎么配,会产生什么新的象等等,其实都是可以用人体、人事来说明的。

《黄帝内经》是教人们向内看,即内观。《黄帝内经》阐述了最高明的向内看的道理、方法,它不像西医是采用解剖的方法。所以中医是很了不起的,没有打开身体,就能得知人体内在的气血是什么状态。那么中医是凭借什么去看的呢?就是凭借着,凭借着去看的,凭借着所涵盖的内外、表里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去判断的。所以中医对医者的要求很高,《黄帝内经》这本书是有着自古圣贤皆寂寞的遗憾的,没有多少人能理解它,这是《黄帝内经》寂寞的一个根源。

向内看为什么很难呢?自古以来,人们都存在认知的盲点,就是对自我认识不清。西方的弗洛伊德学说主导了人类整个20世纪的认识,他认为人类的自信心受到过三次深深的打击。第一次是在天文学领域,原来人们执著地认为孕育了人类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可是天文学的发展告诉了人们,地球只不过是整个太阳系中的一个分子而已,人的自信便严重地受挫了。还有,一直到了19世纪,人们还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可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用雄辩的事实告诉了人们:人不是万物之灵,人跟动物有着在进化上的相通性。人和动物,比如说大猩猩,在基因上的差别只有不到百分之四。在这里,人的自信又一次受到了打击。第三,人最后的关于自己尚且还了解自己的自信也被弗洛伊德打击了,他告诉大家:你不了解你自己”!你根本不知道你的行为到底是由于你内心的什么变化在驱动着。所以呢,向内看很麻烦的,每个人都有着那种顺从天命,活一天是一天的惰性,不愿意向内看。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同时呢,向内看都是痛苦。一旦你满眼都是生老病死,恐怕就会像释迦牟尼一样出家了。不愿意向内看、不忍向内看,这都是由人的惰性决定的。向内看的问题,其实对于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来说,都是一个最高的目标,西方哲学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认识你自己.而东方哲学的最高目标是天人合一,就是你怎么能够跟天、跟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的程度越高,你就越接近至善的境地。

所谓至善,说的就是你跟自然的和谐度的问题。举个浅显的例子,现在的年轻人到了结婚的年龄不结婚生子,偏到了人生的秋天、气机处于收敛状态的时候再去结婚,这样人生的整个程序就都被打乱了,这就叫与天、与自然的不和谐,就会出现健康的、社会的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中医讲的是一个因天之序的道理,就是你要顺着生发、生长、收敛、收藏的天道顺序,万事万物都要顺从,包括人体。

《黄帝内经》:最基础又最高妙的学问《黄帝内经》这本书的学问,是最基础的,又是最高妙的。

为什么说是最基础的呢?可以这样理解:医学涉及到的对象是所有经典理论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因为所有的思想都是从人类身体里面发出的,你不能排斥掉你身体的因素。大家都知道,全世界最高深的学问,就是研究人的学问。有很多人讲过《大学》和《中庸》,这两部经典其实很难讲得透彻,为什么?比如讲到人格之善,它最终是要落实到人心灵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