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曲黎敏(十)(上)

个人日记

第十讲  儒释道养生(上)

以唐宋为界,唐宋之前多道医,重修行;之后多儒医,重明理,且各说各的理,自此,医学和医术就逐渐式微了。这一讲主要和大家聊一下儒释道三家关于养生的话题。实际上我们讲《黄帝内经》,讲一些医学知识,就是为了要养生,要让自己健康长寿,而要做到这点,就需要了解儒释道三家的养生理念。

人的寿命有多长咱们先讨论一下关于人的寿限的问题。

目前,关于人类自然年龄的推算有三种学说:

第一种:自然系数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寿命系数是5—7年。一般哺乳动物的寿命等于:生长期(寿命系数。人的生长期是25年,由此得出人的寿命是125~175年。

第二种:细胞分裂学说。这种学说用细胞分裂次数来推算出人的寿命。人的肺或纤维细胞分裂40~60次,由此推算人的寿命应为110年。

第三种:是跟性成熟期有关的。人类的性成熟期大致为14岁左右。人的寿命为14x(8~10)=112~140年。

总而言之,这三种推算方式,人最低限也应该活到一百一十岁到一百二十岁,高限就有可能活到一百七十五岁。所以如果你很好地对待自己的身体的话,活到一百一十岁应该是不成问题。尽管到六十四岁以后,阴阳都已经出现衰退,但是如果好好

养生的话,应该能活到一百一十岁。

可是,在所有的哺乳动物里面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像牛马这些动物都有可能活到它的自然寿限,而唯有人类,到目前为止,只活了自然寿限的一半。

人活不到自然寿限的原因是什么?

运动姿势的改变

首先是人的运动姿势的改变。人类用双足直立运动代替四肢爬行.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许许多多的问题:直立的姿势缩小了骨髂、关节、肌肉、韧带等全身运动系统的活动幅度,使脊柱负荷过大,大脑极易缺血缺氧,容易发生大脑和心脏疾病;双手使用不均匀,致使大脑缺乏逆向调节;由于心脏只进行一些极度缩小生理强度的慢性运动,使心脏的适应能力减退,这些都容易使大脑和心脏发生疾病。

呼吸方式的改变

随着运动姿势的改变,人的呼吸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除了人以外,所有的动物都采取腹式呼吸,所谓腹式呼吸就是用肚子呼吸。人的呼吸方式有一个从腹式呼吸到胸式呼吸的转变。胎儿时期,人的呼吸是靠脐带,他是完全的腹式呼吸。胎儿在离开母体的时候有一个风险,他必须在离开母体的那一瞬间变腹式呼吸为胸式呼吸,最后当他能走路会站立的时候,彻底地变为胸式呼吸,这就完成了从腹式呼吸到胸式呼吸的转变。

我们经常说人体的胸为阴,背为阳。为什么这么说?实际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推断,因为所有动物都是趴着的,它的整个后背是在上的,将它归为阳;那么入恰恰是一个站立的姿势,所以人的后背为阳。在中医来说,后背是太阳经、督脉所过之处,而胸腹多是阴经循行,任脉——人体最大的阴脉也走的是胸腹。所以如果后背痛、腰痛,中医都把它归为阳的层面,把前面胸腹部归属于阴的层面。

腹式呼吸有一个好处,可以充分地发挥肺的功能,增大肺活量。变成胸式呼吸以后,人体肺的大部分细胞就因为闲置而失去了活性,这样,人的肺活量减少,就活不到自然寿限。所以反过来一推,如果真要养生,我们就应该在家里爬一爬,让肺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又比如说在治疗上,中风病人摔倒就摔倒了,你就让他重新回到婴儿学走路时期,从在地上爬开始,一点一点学习,重新开始,这时,靠外力强制性的康复没有太大的用处,最好的办法是让他靠他自己的力气,慢慢地恢复本能。

说到我们的肺越来越萎缩,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件事可以印证出来:当你年老的时候你的枕头会越来越高。凡是喜欢高枕头的人,实际上心肺功能已经出现问题。你会发现小孩子是不枕枕头的,他能够平躺,而~'frl现在一点点地把枕头加高,才能够让呼吸顺畅一点。因为平躺的时候肺液都在往上涌,就会觉得喘不上气来,这时把枕头垫高一点或坐起来,会舒服一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就说明人的肺活量已经萎缩,会造成人的短寿。

所以,中国古人在养生方面就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用导引术解决人体的运动姿势的改变的问题,而针对呼吸习惯的改变,就提出了胎息

循环功能的改变

人的循环功能的改变,也是导致人活不到自然寿数的原因之一.这一点恰恰是我们生活中很容易忽视的。

所谓循环指的是生活在大自然的动物要适应四季的节气,就是什么样的季节你就应该保持在什么样的状态。夏天就应该出汗,顺应阳气的开泄;冬天就应该捂着,顺应阳气的敛藏。

现在的人生活日益舒适,空调天天开着,夏天不热,冬天不冷了,这样会造成很多的现代病。冬天很忌讳出汗的,冬天你就要培养自己的抗寒能力,这样才能保持住你皮肤的保暖和散热功能。夏天就应该热,《黄帝内经》讲四季养生的时候说,夏季要无厌于日,夏天越出汗越好,这样才能把你身体里的毒素和垃圾全部带走。如果在夏天你不让自己出汗,天天在空调房里呆着,毒素无处排泄就积淀下来,就成了致病的源头。

所以在古代,道教针对不同的节气采取了二十四种导引姿势,来帮助人们改善身体的循环,顺应天气的变化。二十四节气坐功图是从陈抟老祖那儿来的。像到了大寒这个节气,大寒的前后十五分钟,要摆一个姿势,就是坐好了以后一条腿伸开,一条腿盘起来,然后两个胳膊翻过来翘着,慢慢琢磨,两胳膊翘着打开的是什么经,一条腿抬着是打开的什么经?抬腿主要是开膀胱经,后腿主要是太阳膀胱经循行,所以人常说人老腿先老,你只要后腿痛,就说明你的阳气不足了,就是阳虚症。所以二十四节气导引图是专门改变微循环的。

其实大家就记住一点,就算你不去学习古代的这些导引方法.大家也要关注一下节气的问题。中国古代把这些时间规定得特别准确,你要记住,在一年当中,哪怕你每次半个小时,就在节气的前后十五分钟,每年静坐二十四次,每个月静坐两次,都会对身体有好处,这也是盗天机。因为这个时候是很关键的,是天地阴阳之气转换的时候。

通过导引,我们可以主动迎合天地阴阳之气的转换。如果不愿意主动的话,可以采取一种被动的方式,就是静坐。静坐可以使你的气机平和,被动地随天地气机运动,所以,在节气的前后十五分钟静坐是一个很重要的养生原则。

消化功能的改变

人的运动姿势的改变导致呼吸姿势、循环功能发生改变,此外,还引起了消化功能的改变,导致我们的消化功能极度地退化,萎缩得特别明显。比如说咀嚼能力越来越退化,吞噬能力也没有了。就是说现在有些饭你不可能直接吞下去,而有些动物是先直接吞下去的。动物用吞噬的方法使它的整个消化器官都处在一个兴奋的状态,使消化能力很强大,可以消化那些东西,而现在我们人没那个能力了。

现在的一些烹饪方法貌似养生,实际是越来越退化人的消化能力。比如说,现在的食物越做越精细,菜、水果都打成浆。连嚼都不用了,那牙齿以后该用来做什么呢?所以,人就该吃点粗粮、粗纤维,对身体会很有好处。

还有个问题,有些人经常说,我挺好啊!我特别能吃,我都不知道饱,其实这在中医里叫胃呆,是胃都傻了,吃多少都不知道什么叫了。而现在更多的人是食之无味!就是为了完成任务才吃饭。所以我说你胃不好,你胃气大伤。脾胃健康的关键是你得吃得香,吃东西特别有食欲,觉得吃饭特幸福。所以脾胃是根本。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有后天就有先天先天是指我们没出生之前,父母给的那点东西。父母给你的基因是先天,你没法改变它;后天就是营养,就是精微物质,是我们日常生活要大量消耗的东西,是可以被制造的,要靠脾胃不断地把吃进去的食物变成营养供应到身体的各个地方。所以中医很看重脾胃。中医讲,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把脉的时候也一定要强调胃脉不能绝,强调脉要有根,不能是虚浮飘散的。用我们现在话来说就是如果你这个人现在还能吃,就死不了。如果哪天你都吃不下饭了,那你就没什么救了。所以吃饭是衡量你健康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如果你什么都不想吃了。不想喝了,你把胃全毁了,中医就认为胃气伤得很厉害,病就比较难治了。

下面进入我们这一讲的正题:儒释道养生。

中国传统文化总是讲道,一以贯之大道至简,他们是在讲一个问题,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中医也用这两句话,不过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顺其自然保身全形。中国的文化其实是一种很实用的文化,再高妙的哲学最终都是要落到实处,落实到生命的根本上来,否则,就没有意义,这也是中国医学和中国哲学密切相关的原因之一。因此.中医强调养生,儒释道三家古代文化也都很注重养生,儒释道的养生理念也就成了中国养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生活对治法

儒家是从人际关系中来确定个体的价值,重当下,讲究生活对治法,教我们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行走坐卧开始,不断地培养良好的认识和习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孔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非常注重当下。就是你先不管你的前生和后世,你只要把这一生过好,就已经很了不起了。那么要想把这一生过好,孔子强调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学习。孔子最大的优点就是好学,总是学而不厌,诲人不

现在我们更多强调的是改变思想.而真正想改变人的话.应该改变行为.改变行为才能改变命运。

;而且孔子唯一称赞自己的那句话就是说不如丘之好学也。所以孔子非常强调学习。

他认为只有学习才能使人深刻,才能使人格局变大。就是你这个人气势大不大,全看你学习学得怎么样!这个学习不是说看书读报,而是要通过学习,让你对生活有一种很直觉的把握。所以他说学习可以让人深刻,同时还能够让人改变习惯。

孔子不是说你这个人有缺点而要你改正;他是让你学《诗》、《书》、《礼》、《乐》、《易》、《春秋》来改变习惯。其实这也是我们做人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现在我们更多强调的是改变思想,而真正想改变人的话,应该改变行为、改变行为才能改变命运。才气可以让人出类拔萃,但是只有努力工作和学习才能使人立于不败之地。你要想这一生不失败,你必须不断地去学习才可以。怎么样才能形成习惯?孔子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反复地去学习,不断地强化,这就叫陶冶。同时,人在不断地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不免沾染上一些不良的习气。曾子说:吾曰三省吾身,所以你就得像对待一面镜子一样对待自身,天天擦拭,天天反省,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孔子不太强调学科学,虽然那个时候也没有科学这个名词。

学科学和学习性命之学两者不是并立的。科学可以解惑,学一点懂一点。但只有学性命之学,只有学儒释道的东西,才可以使人豁然开朗,才能真正懂得修身立命的法则。

孔子还很强调责任,强调使命,同时在生活中他很赞美婚姻。孔子认为婚姻是让人的使命和责任能够发挥到极致的一个东西。所以儒家认为要把婚姻把握住,这就叫齐家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孔子还有三慎斋、战、疾。一个是,斋戒、侍奉神灵,这方面一定要小心谨慎。还有一个就是涉及到我们人类的灵魂,疾病则涉及到我们的身体,所以他对疾病也是很小心的。最后一个是战争,他认为这都是人生命中很重大的事情,一定要认真对待。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没有和平的环境,社会就不能发展,人就不能安居乐业,所以孔子认为战争是生命的大事。人们应该对战争采取一种慎重的态度,不要轻易就去跟别人打架,发生战争,这些都会损伤你的身体和灵魂。所以这些都是不得不慎重的东西。

还有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现在有的人很反对学古代的经典。他们认为:时代进步了,古人的东西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了,再去学之乎者也之类的东西就太愚蠢了。其实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千百年了,什么东西都在变,只有一样东西不变,就是人的本性不变。人到现在还是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

恶,这个善恶不可能颠倒。人的五脏、人的身体的进化程度是微乎其微的,(而且现在都说不好自己到底是进化还是退化了),所以说人的本性是不变的。而古人讲的大多是修身立命的法则.大道是不会变的,所以学习古人的东西就是以不变应万变,那我们为什么不去好好学习它呢?

佛家——宗教对治法

佛家有一个宗教的对治法,完全是运用宗教的方法,利用人们对宗教的虔诚,来鼓励人们培养自己向善的心,从而达到身心的解脱。

佛家讲究从根、境、识三缘和合的角度观察人的存在,强调心为法本。所谓有哪些东西呢?眼、耳、鼻、舌、身、意,这些东西是你的感觉器官和认识能力;六种环境:色、声、香、味、触、法,是与六根密切相关的。而是我们的精神能力,是一种体悟。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认识活动都是我们对外界事物产生的一种反应,所以佛家强调心,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以,疾病也是因为我们心的无明所导致的。心不净使得五脏病起,如,杀生可致肝、目病,妄语能致口、舌病,淫邪能致肾、耳病等。如果我们能把握住自己的内心,不去跟随那些不良的现象,就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佛学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苦谛。关于苦,就是说我们人活在世上太苦了,婴儿一出生就是哭着的,人活一世也是生老病死、悲苦不断。而你要想追求更大的真理,追求后世的幸福,就必须要继续修行才可以。

所以佛家对苦的看法是很深刻的。但从佛家的起源讲,佛家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有点不太适合。因为印度属于热带,人的生活环境本身就很苦,所以他就对苦的理解特别深刻。中国苦吗?中国地大物博,好山好水,在中国,出家修行的地方反而是最具有天地灵气的,出家反而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