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回忆
随笔
年关,妈妈打电话,兴奋地说,草!给你搽了点黄凉粉,过年回来带点儿!草儿激动地长大了嘴巴:“你给谁学的?学会了没有?”妈妈骄傲地说,给你素萍娘学的,学会了!草儿也开心地微笑了---妈妈会做了,草儿就将学会做了!
、、、
如果不是发小一次唠叨:“怀念极了小时候母亲做过的黄凉粉。”草儿对“黄凉粉”这种食物早已尘封在消失的记忆里。
是君一句话,勾起了尘封多年的记忆----那时候,应该是八十年代初,集体生产队刚刚解散,虽然土地都按人口分给各家各户,但是那时候,没有化肥,农作物几乎都是按自然状态生长,勤快人家会自己造点有机肥----在自家院子外挖一个十几立方米的粪池,割点黄蒿之类的草,然后拣些牛粪,人畜排泄物,凋落的树叶等等一并堆进粪池,等雨水灌满粪池后,待其慢慢发酵成有机肥,这道程序叫“怄肥”;待将耕种季节,将粪池挖开,把怄好的肥一锨一锨从粪池里挖出来,摆在粪池边儿凉干,这个程序叫“除肥”,每当这时节,村庄里会布满浓郁的臭味,上学时经过刚刚开挖的粪池,都是捏着鼻子迅速奔过;等到春耕或秋耕的季节,将已经凉干的肥,用架子车拉到田里,按照一定的间距像军训站方队模样整齐地扒成一排排小堆,然后用锨一锨一锨地将肥均匀散开在田地里,这个程序叫“散肥”。
等做完施肥这简单的一项工序,再继续耕、耙、种、锄、收。仅仅简单的一项“施肥”就使用了草儿二百多个文字,可以想象这后面的耕、耙、种、锄、收,还需要多少耕耘才能收获到颗颗粮食。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当然不会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我们这些黄土地喂大的孩子体会深刻。《悯农》仅仅是种庄稼所有工序里,简单的一个“锄禾”而已。虽然如此勤劳、辛苦,每年长出来的粮食还是不能温饱许多个农户人家,小麦生成的白面是很少能让你吃个够的,人们最多就是吃红薯和玉米之类的衍生物。
草儿觉得那时候中国乡村的妇女是世界上最顶尖的美食家,能把红薯和玉米这两种材料做成十几种食物。比如红薯,能做成蒸红薯、烤红薯、蒸熟晒干的续食红薯干儿;生红薯叉成片晒干成片儿,能储藏好几个月,可以煮锅代替馒头这些硬食,也可以将红薯片磨成面,做红薯面馍,红薯面条,红薯面啝咯,红薯面飬飬儿;红薯磨成糊可以蒸渣馍,烙煎饼,过滤出的粉可以做成粉条、凉粉、火瘪子、蛤蟆咯豆等等。而玉米则可以直接做成炒豆、爆米花儿;磨成玉米糁蒸玉米糁发糕,熬玉米粥;将玉米磨成面,可以做玉米面汤、玉米面饼、玉米面馍、还有这即将失传的玉米面凉粉。
那个时候,或者再早一个到两个年代,追朔到我的父辈年少的时候,红薯和玉米几乎就是他们得以正常生长的食物依赖。所以草儿父辈这一代人,许多或者很大一部分,对红薯和玉米有着亲切却胆怯的情感。草儿的父亲母亲和公爹现在都很少吃红薯和玉米面的,草儿好像也在年幼时受过这两种食物的过分亲热,现在也几乎不吃红薯和玉米的以及他们的衍生食物。
只是,对这种由玉米面做的黄凉粉,还有几分亲切的怀念和留恋。幼年的草儿,是跟外婆长大的,草儿记忆里,亲人中只有外婆会做这种黄凉粉,那时候草儿不是很喜欢吃,就像外婆蒸的红薯渣馍,草儿现在想起来也还有不情愿下嘴的滋味。可是外婆故去了,已经故去二十年,草儿也就已经二十年没有吃过这种黄凉粉。如果不是发小那句关于黄凉粉怀念的唠叨,草儿也已经将这种食物尘封了。
一件亲切的故物,一经打开思念的心门,便一发不可收拾。黄凉粉就是如此。草儿怀念,就像怀念给了草儿幼年许多教导深刻心底的外婆一样,无法收拾。可是,回家询问,大姨、妈妈、包括自家的大娘和婶婶都不会做这种东西。不过妈妈有心了,妈妈爱我,草儿喜欢的东西,妈妈会想尽一切办法给草儿搞到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从妈妈知道草儿喜欢黄凉粉到现在,已经不下五年,妈妈一直在寻找做这种黄凉粉的手艺。这是外婆那辈儿的杰作,母亲这辈儿都吃过这东西,但是要做却是少有人会的。母亲这辈儿中年纪大一点儿的,才有可能会。所以,村子里会做这种美食的人已经寥寥无几。妈激动地说是跟素萍娘学的,草儿兴奋了,素萍娘已过古稀,妈妈总算找到了做黄凉粉的工艺。草儿一定将其----继承!传递!
文章评论
南阳分公司张志伟
眼气我!
好好就好
我也想吃!
冷若冰霜
老姐~你就得瑟吧[em]e120[/em][em]e120[/em][em]e120[/em][em]e120[/em]
好好就好
我妈说先把玉米淖下,再用石磨磨成面,筛子筛过后才能做黄面凉粉。
微雪亦寒
市场上很多卖的,但是肯定远不及当年外婆做的黄凉粉的味道和妈妈为了草儿做出的黄凉粉的味道以及草儿继承的黄凉粉的味道~
梅兰
接地气!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