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引发的“蝶变”
个人日记
| |||||||||||||||
记者 张苑 通讯员 杨卫青 欧阳美华是竹马乡垃圾中转站的管理员,她和她的三个孩子在这个位于竹马乡方下店村、千余平米的垃圾场里生活了三年多。她告诉记者,从前,这里终年臭气熏天,每到夏季,一开窗就好像捅破了蜂窝,蚊虫成群结队地闯进屋子,哪怕在晴朗的日子,她和孩子们的脸上和身上都沾满污垢;去年5月,竹马乡试行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他们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如今,孩子们每天都可以开着窗、干干净净地坐在屋子里看电视,她再也不用因为身上沾了垃圾的异味而躲着旁人,每天从这里运出去的垃圾也由原先的4车减到了1车,这还没算上垃圾分类之前,清运员从路边、田里、河道里清理出来的垃圾增量。 这样的变化同样发生在竹马乡各大小村庄。东宅村村民于女士介绍,以前,村里的马路上通常有家禽粪便,瓜皮果壳都被随手丢在路边,她总习惯于捂着鼻子走曲线,如今,村里环境已好过城里,初嫁到东宅村的她也渐渐爱上这个新家。 一年来,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试点工作的实施让竹马乡村容村貌发生了一场“蝶变”。为导演好这幕“变形记”,竹马乡政府以一个拓荒者的姿态不断探索,逐渐让垃圾分类环保意识在乡民中间内建于心,外化于形。 垃圾分类竞争性监督机制:外在行为动力引导层层规范化操作 5月4日早晨7点20分,竹马乡人大主席金瑞军赶到了乡里的垃圾中转站。10分钟后,李经堂、姜衙、白竹等村的垃圾车陆续驶进垃圾场,各村垃圾清运员在各自行政村名字标牌处卸下不可沤垃圾,而在此前,他们已将可沤垃圾送到了村里的太阳能垃圾沤肥处理房。 “白竹村,这个塑料袋里有几块果皮还没有分离出来,相比以前有进步,但还要继续努力,要向姜衙村学习……”金瑞军上前一一给垃圾清运员做了面对面的点评,并在对面墙上“比一比,赛一赛”竹马乡垃圾清运员成绩单告示牌上分别打上好、中、差三等评价。告示牌上除了标有17个行政村村名,还附有各村清运员姓名及五寸证件照,清晰记录了全乡各村清运员近一个月来的每日成绩。 这张成绩单是关系到各村清运员及村干部面子和里子的大事。“成绩好,脸上就有光,成绩差,都不敢抬头见人。过年了,成绩好的还会有奖金发。成绩差的,自己和孩子评村干部都会受影响,现任村干部的考核也会受影响。我们必须好好干。”东宅村垃圾清运员李春奶说。 李春奶任清运员,老伴任保洁员,夫妻俩承担了东宅村的环保作业。每天凌晨5点,李春奶就开着垃圾车走遍村里的千户人家。因为“脑子里总记挂着垃圾中转站成绩单”,所以总会仔细检查各家的垃圾分类情况,碰上分得好的,老李竟会由衷地说声“谢谢”,遇到没分好的,老李会一边解说,一边当着人家的面把垃圾分好再倒进车里,“很多人看我这么做,都说我工作不容易,就自觉地分得很好”。村里有几户是高龄老人或智障残疾人,老李二话不说,每天上门帮他们做垃圾分类,“别说自己是做这个工作的,哪怕是邻居,也该帮帮忙”。偶有碰上不配合的,老李就会喊上村里的垃圾分类督导员于梅,一起上门做劝导,村里垃圾分类“颜面”和奖励里,也有她的一份,要是村里垃圾分类的名次不理想,乡里的联村领导、联村干部、村支书和村主任还会主动找他们。于梅和李春奶夫妇坦言,“肩上担子挺重的。” 两个月前,给各村垃圾分类情况打分的工作由欧阳美华负责。压力之下,清运员们不是没想过找欧阳美华“商量”给大伙儿都打个平分。这也一度给欧阳美华造成困扰,“毕竟他们都是我的长辈。”这事儿被竹马乡党委书记陈小华知道了。召开研讨会后,陈小华组织乡里的干部轮流每天7点20分到垃圾中转站值班、打分,“乡干部有没有公正的立场,老百姓看得最清楚,有没有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这些事情上最能体现出来,这同样和乡干部的个人考核挂钩。”陈小华说。 于梅告诉记者,乡里引入竞争性监督机制后,村里的垃圾分类情况有了明显的改观,自去年以来,各村都有实行督导员给每家每户垃圾分类情况打分的制度,“但时间一长,大家关注的少了,也都‘凑活’着对付了,效果就不好。有外界力量督促,就好多了。” 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机制:“洁美竹马”协会、环保氛围助推垃圾分类习惯养成 但外界监督机制引导的行为改观与形成日常习惯之间存在着差距。一年多来,竹马乡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情况出现过反复“回潮”,李春奶对此体会深刻,“每过一两个月,各家各户垃圾分类情况就会出现懈怠,多说两句,就又好了,但分得好的越来越好,分得差的就慢慢变回老样子了。” 为什么呢?东宅村村民李淑建解释说,“主要是觉得麻烦,还有就是家里的老人、小孩或者男主人随手丢错了,或者家里楼上没放分类垃圾桶,也会这样,还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为此,今年4月,竹马乡正式引入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机制,成立了环保公益组织——洁美竹马协会。洁美竹马协会采用会员制,由各村、商会、菜市场、垃圾中转站、公路养护站以及驻竹马的企业、学校、卫生院等担任会员,主要组织和管理垃圾分类督导员和清运(保洁)员两支队伍,长期负责竹马乡垃圾分类队伍建设、会议组织及资金管理事务。协会组建前期,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由乡长吴祝芳担任会长,由在村里有一定影响力、略有文化、行动方便的已退或在职村干部、党员或村民代表担任督导员,负责本区域环境卫生、生活垃圾分类检查和上门督促、指导、帮助,同时对保洁(清运)员的作业情况进行检查、提醒和记录。 洁美竹马协会每月集合各村督导员召开一次洽谈会,并组织各督导员组成若干互助小组,互帮互助做上门劝导工作,并建立了不同互助小组交叉检查的机制,“很多问题在大家的交流中都得到了解决,有时只要和户主分享个生活小窍门,比如自制分类垃圾桶。但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终究还需要一个过程。”于梅说。 “成立洁美竹马协会,我们计划前期由政府主导,逐渐让这项工作依托协会,形成自主监督、运作的机制,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公益组织,循序渐进,移风易俗。竹马乡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试点,洁美竹马协会也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一个尝试。”吴祝芳说。 目前,洁美竹马协会得到各清运员的反馈,“可沤、不可沤一个车厢,容易混”,洁美竹马协会随即联系厂家,开发了一台两厢垃圾车,目前正在试用改进阶段。 这项“移风易俗”工程得到了广大群众文艺骨干的热烈响应:在乡文化站倡导下,竹马乡东宅村分管宣传文化工作的支委李淑新自编自导了小品《垃圾分类,从阿郎做起》、竹马山歌《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竹马小学的诸葛小琴老师组织孩子们编排了《垃圾分类好处多》快板,这些节目又一次火爆了整个竹马乡,走进了周边乡镇。每到傍晚,大家都到小广场上跳舞,背后就是垃圾分类宣传栏。“用老人家也能听懂的金华话演绎垃圾分类主题小品,用当地山歌唱新风,大家玩得开心,很容易就记住了,也接受了,这也算寓教于乐吧。”李淑新说。 “垃圾分类”编入校本:环保意识从娃娃抓起 “为什么我们现在引导成人尤其是老年人改变以往乱丢垃圾的习惯这么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小时候的教育和习惯有关,垃圾分类习惯、环境保护意识从娃娃抓起。”在陈小华的倡导下,去年5月,竹马乡中心小学同步推进垃圾分类配套教育工作。 为保障以垃圾分类为主要内容的环保教育的开展,在硬件方面,学校为各班配置了三个垃圾桶,分别安置废纸、可乐瓶等可回收垃圾,果皮等可沤垃圾,塑料袋等不可回收垃圾,并在此基础上,在学校垃圾堆另增设一个安置废电池等有害垃圾的垃圾桶;软件方面,学校安排了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专题讲座,再由各班班主任分章节为孩子们详细讲解。 然而,这场教育攻坚战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家庭生活习惯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孩子行为方式的模板,孩子们起初也习惯将垃圾一股脑儿倒进垃圾桶,我们需要对他进行反复教育,让孩子掌握分类方法,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同时,让在垃圾堆边作业的保洁员阿姨发现情况后及时提醒,安排值班学生、值班老师从旁监督,并且要让孩子亲手操作一遍,加深印象,基本两、三次以后,孩子就记住了。久而久之,孩子的意识里,做好垃圾分类就会成为一件理所应当的事,当这成为一种校园氛围,我们就不需要再做强调,小一点的孩子会自然地模仿大孩子的做法,这样我们的教育才算真正起到效果。”竹马乡中心小学校长陈福根说。 学校还让“垃圾分类好处多”的竹马新风再次吹进了邻里乡间,各家各户。去年7月,学校配合乡政府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环保宣传行动,竹马全乡共16个行政村,学校将全校学生以行政村为单位组成16个“环保小卫士”宣传组,负责本村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每村安排一名教师任环保顾问。孩子们通过入户演绎自编自导的快板节目《垃圾分类,从我做起》,挨家挨户为村民讲解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方法,并同步搜集废电池等有害垃圾,乡政府给予一定的礼品鼓励。 东宅村村民应谦调侃说:“就连我们家刚学说话的小孙子也整天学哥哥姐姐念叨着‘垃圾分类’。我们大人不认真做好,对孩子影响多不好。” 本学期,竹马乡中心小学组织全校教师将“垃圾分类”编成了校本课程《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老师们通常利用每周一次的班队课时间,开展垃圾分类专题活动,循序渐进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教授给孩子越来越多的垃圾分类方法和废物处理知识,不断提升孩子们的环保综合素养。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