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算伯乐

个人日记

                                                                                                                        ——小论黎元洪与蔡元培的恩怨
                        黎元洪与蔡元培这两个名字中都有“元”字的人,在我辈人群中太多认为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人。我们通常认为:蔡校长一生:“兼容并包 ,雅量似海" ,黎总统一生"巧取豪夺,嗜杀成性"。一个科技精英,一个政治傀儡,看似毫无关联,其实不然。  
                        读《随笔》2012年第2期祝勇的《残局》,终使我明白了两人间的一些因果。原本这两个人是以不同类型和形象留存在我简单的意识里,不想被该文割裂和颠覆。
                         主要表现两点。
                        一是蔡元培先生的形象工程。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治学治校先河,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在我们潜意识里无人项背,不容亵渎。然而通过该文始知蔡元培只不过是黎元洪想搬回政局所投放的一颗棋子,完完全全的政治烟幕弹。只有扼腕惊叹了。
                         二是黎元洪的品质问题。 黎元洪这等肥头大耳,沽名钓誉、巧取豪夺的晚清守旧派旧军阀形象,早已通过鲁迅的文章铭刻在我们的头脑中了。固然,我们对这些人还知之甚少,但我们对这等人是毫不犹豫地深恶痛绝,嗤之以鼻。不想,读了该文和其他文章,这种印象也开始冰释。
                          回顾真实的历史,基本可以说没有黎元洪这个伯乐就不会有蔡元培这匹千里马。 然而真实的历史已经流失,或者被掩盖,对于人们,无所谓黎元洪与蔡元培的因果关系,因为那是冰冷的过去。历史不需要重演也不可能重演,从政治的角度里我们还将延续好人和坏人的教导。


                                                            黎元洪其人其事


                          从《残局》里我看到被鲁迅描写为屠杀进步学生的刽子手——北洋政府的第二号人物段祺瑞,却是一个两袖清风,不贪财不好色“甚至饮食,都很节俭”的人,方正的棋盘囊括了他的全部生活需求。这个掌权者落难的时候“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比他“高一级”的黎元洪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早些时候在《旧文摘》杂志上看到一篇有关黎元洪的文章,当时认为这种为黎氏翻案的文章,只不过是一纸微言,权当茶余饭后的娱乐八卦。现在结合现实,参阅《残局》,才明白事情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说点题外话,中国无论什么时期,过去现在哪怕将来,上层总是遮遮掩掩,怎样公正地去评判一个人的功过是非,从来就没有拿出一杆良心秤。

                          本人籍考了一些史书,参观了辛亥革命纪念馆,走访了居住首义周围的几位老同志,结合《旧文摘》,大致弄清了黎元洪如下几件事件。

                         黎元洪治军与追责。黎元洪小时候和姐姐一起讨过饭,还偷地里的红薯充饥。20岁考取天津水师学堂,刻苦好学,勤勉努力,后被上司赏识。甲午战败后,追随张之洞在湖北治军。“平日治军,黎元洪一反清末军官苟且敷衍、松弛腐败的积习,勤勉有方。他从不克扣粮饷,总是足额发放还专门设立被服厂制发军服,…别的军官多住宿在私宅,他却长住在军营中,…甚至过年也不回家。他起居作息与士兵一致,对有文化的士兵着意提拔,鼓励士兵学习上进。他从不虐待士兵,士兵有过失都交执法官审讯定罪”(裴高才,《首义大都督?黎元洪》)。黎元洪三渡日本,治军思想颇为开放。他对怀有异志的革命党手下也是怀柔相济,从不滥杀无辜,他保护过的革命党党首有:刘静庵、张汉杰、杨王鹏、李抱良、廖湘云、祝利等。当然他也在迫不得已的情形下杀了些革命党人。

                         黎元洪揭露袁世凯的祸心。辛亥革命汉阳失守后,袁世凯抓住有利时间有利形势派人与黎讲和,并实行君主立宪,黎断然拒绝并回信说:“公果能归乎?与吾侪共扶大义,将见四万兆之人,皆皈依于公心,将来总统选举时,第一任之中华共和之大总统,公固不难从容猎取之”,坚决要求实现民主共和。

                              三拒“武义亲王”头衔。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后,第一道命令就是册封黎为武义亲王,黎坚决不受。黎说:“我意已定,决不接受,即使牺牲个人,亦所甘心。”翌日,袁世凯令在京百官赴黎邸祝贺并由国务卿陆征祥宣读贺词,黎元洪答:“断不敢冒领崇封,致生无以为国民,死无以对先烈,各位致贺,实愧不敢当”,言毕独进居室。下午,袁世凯又派衣匠为黎量制亲王服饰,黎坚拒不允。又几日,袁派内史监阮忠枢、顾问舒河阿抵黎邸查看黎元洪态度,并称黎为“王爷”,黎说了一句话:“你们不要骂我!”就禁门不出了。

                      总之,黎元洪是一个 充满矛盾和争议的人物,位尊而权小,名高而利薄,人伟而言轻,一生牵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却不能扭转乾坤,为后世提供了很多编纂故事的精采素材。尽管本文论述范围有限,但我们切不可抹杀他与众多志士一起推翻中国二千余年封建帝制的巨大功勋。

                                                            “放任”伯乐

                    蔡元培出生浙江绍兴山阴,25岁就高中及第了,用我们现在的标准衡量,绝对是一方天才。然而在那个战乱时代,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靠学文成事已经没有用武之地。37岁南下上海,组建光复会,次年并入同盟会并任上海分会会长。此时蔡似乎仍没有找到发挥自己理想抱负的平台,入德国学习并用家教贴补己用。4年后辛亥革命暴发,陈其美邀其回国,1912年任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7月南京临时政府解散,蔡离职赴法国。

                    据裴高才的《首义大都督?黎元洪》记载:蔡从德国返回,始知黎元洪,当时孙中山委任其负责筹建临时政府,党人告诉蔡元培,黎乃被迫起义,又与北洋军妥协,黎当大元帅不妥,蔡即建议推举黄兴为大元帅,获各省代表一致通过,后章太炎力荐,举黎为副元帅,也获通过。黎得知结果通电反对,南京临时政府虽改黎为大元帅,却仍将武昌集团排斥在外。然而时事多变,成立才7个月的南京临时政府迅速流亡了。

                   黎元洪或许只在乎大元帅的名声,或许知其政府短命,对于蔡元培的作为,黎元洪要么毫不知情,要么忽略不计,现今无据可考。 不过,黎就任大总统后,表现却很大度,打破党同阀异的陈规,初拟任蔡为浙江省长(未果),又拟任蔡为教育总长(也为果),后又在汤尔和与马叙伦建议下委任北京大学校长,黎期望46岁的蔡有不俗表现。

                   自此,黎元洪这个伯乐才算选定了蔡元培这匹千里马。然而,知人还要善于用人,黎元洪是很清楚这种准则的。首先,黎任命蔡为北大校长程序合法,不草率,由黎大总统签署“中华民国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简字第七百九十二号”命令“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并经国务总理段祺瑞与教育总长范源廉附署生效;其次,为其排忧解难。黎元洪知道北京大学这个烂摊子,经过多次战乱洗礼,已经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黎氏从自己做起,压缩总统预算,自减薪酬,挤出资金扶植教育支助蔡元培。

                   不干预,不限制。在妇女受教育与参政问题上,黎征询蔡的主张,开创中国妇女平等受教育的先河。蔡驳黎说:“只问妇女参政该不该,不能问她们的程度够不够,纵然不够,也可用教育补足,不能剥夺其权利”(姚全兴.蔡元培的男女平等思想,《历史知识》1981年第4期),黎欣然点头诺允。在不拘一格用人上,黎也没有过份违逆蔡。蔡拟任陈独秀为北大教授,而陈独秀文凭不够,蔡即亲自为陈造假,此事当时闹得北京城沸沸扬扬,黎只是睁只眼闭只眼装糊涂了事。

                   不抛弃,不放弃。不论何种原因千里马总有蹶蹄子撂挑子的时候,蔡元培也不例外。蔡元培七辞北大校长,其中两次是在黎任大总统期间,即1917年7月23日因“张勋复辟”请辞,1923年1月17日因“罗文干案”请辞。然而,以黎元洪为绝对影响力的民国政府,不管谁主江山,都没有放弃蔡元培。当然,一方面,在于蔡元培自身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不可能不与黎元洪的“暗照”有关。

                    古人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当今社会,伯乐漫天气,猎头公司一个接着一个,而千里马不见,是何原因呢?一句话为眼前利益和安稳所埋汰——忧人忧国不如忧自己。我们欣赏并模仿一个硬汉倒下的场面,却不去理会一个失败者为过程奋斗的艰辛,包袒、爱护、帮助这些美丽而温情的词语怕是被现实的金钱和权力所驱逐再也不能呈现。 回望历史,那些曾经被我们所唾骂的人,真正弄清了他们的品格是那么卓而不群,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深反思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