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情事——她们曾经这样爱过

手机日志

 

图片

 

 

哭泣的骆驼 ——三毛

  她长得不漂亮,自小就与众不同,初二休学在家,看遍了市面上的名著小说,后来她怀着满腔柔情,到处去冒险,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多达54个国家。

  谈到结婚她说“本可以一辈子光棍下去,人的环境和追求并不只有那么一条狭路,怎么活,都是一场人生,不该在这件事上谈成败,论英雄。”

  特立独行的她来到荒漠,远离文明,与陌生人交朋友,用简单的文字写下他们的故事,朴实却震撼得让人流泪。

  《哭泣的骆驼》里,像王子一样优雅的游击队领袖巴西里死了,沙伊达的灵魂也跟着丈夫走了,鲁阿一直暗恋着沙伊达——自己的嫂子,甚至最后一刻也要保护美丽却赤裸的她,“地上两具尸体,鲁阿张着眼睛死在那里,沙伊达趴着,鲁阿死的姿势,好似正在向沙伊达爬过去,要用他的身体去覆盖她”。

  “屠宰房里骆驼嘶叫的悲鸣越来越响,越来越高,整个的天空,渐渐充满了骆驼们哭泣着的巨大的回声,像雷鸣似的向我罩下来。”

  也只有三毛能写出这样感性的文字,搅得人心里难受,眼热鼻酸的。

  这样一个特别的女子,爱情之路也是布满荆棘,未婚夫的猝死,几年以后心爱的丈夫又葬身海底。

  她眼看着所爱的人被一锤一锤钉入棺木,那钉棺的声音刺得她心里血肉模糊,尖叫狂哭,却不知身在何处,这心灵的创伤有谁能够为她抚平?

  她说“爱情是彩色气球,无论颜色如何艳丽,经不起针尖轻轻一刺。”她追逐爱情的同时,也牢牢把握心灵的自由,偶尔的孤独在她最重视,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她有自己的角落,她一个人的,不管是谁,想随便闯入,是她不愿的。

  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她说“逢场作戏,连儿戏都不如,这种爱情游戏只有天下最无聊的人才会去做。”可她偏偏就遭遇到最滑稽的一场戏。

  她从小就爱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达板城的姑娘》。当她知道原作者就是王洛宾时,就义无反顾地来到了乌鲁木齐。

  1990年4月16日,她披着长发,身穿黑红格子毛呢外套,闪着亮晶晶的眼睛,出现在大她三十几岁的王洛宾面前。

  王洛宾这时还不了解三毛,他对自己歌曲以外的人和事,知道得很少,当他晚间去宾馆为她送行,一声“找三毛”,就像捅了马蜂窝,男女服务员们奔走相告,霎时间搬来一摞摞三毛的著作,围着她请签名,他才知道三毛名气震天。

  匆匆离别时,三毛对远去的他喊叫“给我写信啊!回去就写,我到了台湾就能看到你的信!”这种毫不掩饰的热烈,使他感动,而他唯一的期望,却是想让三毛为他写书写电影。

  三毛为王洛宾的才华所倾倒,觉得自己的心和他连在了一起,再也难舍难分,年龄的差距不算什么,她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契合,她不顾一切要来陪伴他,这份真挚的情感,又有谁能够理解?

  当她带着一只沉甸甸的皮箱,怀着回家似的炙热情感降落在乌鲁木齐机场时,迎接她的是一群扛着电视摄像机和灯光器材的男男女女,穿戴整齐的王洛宾很投入地扮演着他的角色,为他本人的纪录片做着广告。

  震惊的三毛无路可逃,发出无力的声音“我抗议!”这本是两人之间的私事,却暴露在公众面前,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可她不想让王洛宾扫兴,勉强牺牲自尊进入角色,任人摆布。

  终于到家了,浪漫的她穿上藏族衣裙,试图唤醒他遥远的记忆,让他永远年轻。

  他们布置房间,倾听音乐,骑着自行车到处闲逛,

  她自己买菜做饭,希望过普通人的生活。

  王洛宾却忙着拍外景,甚至还带着摄制组到他们的寓所来实拍,三毛身不由己,只好跟着演戏,再一次成了听凭摆布的木偶,

  她感到委屈,一病不起,极度的痛苦让她很迷茫,她要的只是安静的生活,而不是纷纷扰扰的名人炒作,她开始失望,觉得被利用了,一次次的忍耐终于在餐桌上爆发。

  这时她才看清,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存环境,形成的观念差异,使她和王洛宾之间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她纵有满腔柔情,也永远无法填满它,最后她选择了黯然离开。

  这段感情,带给她的是无尽的失望和痛苦,1990年12月11日她写给了王洛宾最后一封信“洛宾!我走了,祝福我未来的日子平静,快乐!谢谢!”

  1991年1月4日凌晨,三毛在医院病房的卫生间里,用丝袜绕颈窒息自杀身亡,年仅四十八岁。

  噩耗传来猝然击倒了王洛宾,痛惜和悔恨折磨着他,他开始不断地喝酒,麻醉自己,失去时,他才懂得,这份情感的可贵。

  悲痛中,王洛宾写下《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轻轻为她拨动了琴弦: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且莫对我责怪为把遗憾赎回来

  我也去等待

  每当月圆时

  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你永远不再来

  我永远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

  哭泣的她,在天堂,可否听见,这悲伤情歌……



 

图片

 


  林徽因与梁思成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

  她是学者,是诗人,最主要还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她参与国徽的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她是才貌双全的绝代佳人,连冰心都说“她很美丽,很有才气”,她身上诗人的气质,让她渴望极端的感情,可她本性善良,加上清醒的理智,又给她罩上了圣洁的光环。

  已婚的他与16岁的她相遇在康桥,他被她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一见倾心,他写给她信:

  “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

  她正身处异乡,那寂寞的少女心弦,见到这样的情书是要被拨动了,据说她在回信里写道:

  “我不是那种滥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够爱我,就不能给我一个尴尬的位置,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选择,你不能对两个女人都不负责任 。”

  张幼仪是他的妻子,当时正怀着他的第三个孩子,但“乡下的土包子”哪里能与风华绝代、豆蔻年华的佳人相比,于是他自编自演了“小脚与西装不般配”的精彩桥段,为了方便离婚,他甚至逼着妻子去打胎,实在是冷酷无情。张幼仪生产不久,就逼迫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成为西方式文明离婚的第一人。

  他为情痴狂了,她却冷静下来,不告而别,一回到传统的现实世界,那份浪漫情怀变得多么不真实,她理智地选择了真正适合陪伴她一生的伴侣梁思成。

  面对她的拒绝,他写下动人的诗句《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份纯情又有几人能理解。

  甚至泰戈尔都为他们有感而发“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图片

 


  2.

  徐志摩说“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满的人生”,他的人生观很单纯,“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这三个字构成了他的浪漫人生,他说“女性是天生的艺术的材料,可供最幽微的音波的痕迹,可供诗人匠心的裁制。”于是他像飞蛾扑火般追逐着爱情,义无反顾。

  一次的挫折并没有使他停下追爱的脚步,回国后,很快看上了王赓的妻子陆小曼,两个浪漫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引起轩然大波,梁启超在证婚时甚至问“你们懂得爱情吗?”

  这个浪漫的诗人,万没想到步入婚姻竟是灾难的开始。

  陆小曼这位社交界的名媛,生活奢侈,不知节俭,还吸鸦片。为了满足妻子的挥霍,他不得不在三所大学讲课,业余还写诗文赚稿费,后来应胡适的邀请,去北京大学任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教授。当时人均年薪是五块大洋,徐志摩一年可赚几百大洋,即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妻子在欢场里的无度花销。

  1931年11月上旬,陆小曼又为了钱催促丈夫回上海,结果两人见面后大吵一架,郁达夫回忆“当时陆小曼听不进劝,大发脾气,随手把烟枪往徐志摩脸上掷去,志摩连忙躲开,幸未击中,金丝眼镜掉在地上,玻璃碎了。”徐志摩一怒之下,负气出走。11月19日,他为了赶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协和小礼堂向外宾作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迫不及待搭上了回北平的飞机,因大雾影响,飞机于中午12时半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机上三人全部遇难,当时徐志摩还未满36岁。

  在他短暂的一生当中,爱他的女人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这三个。

  张幼仪离婚后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她说“不做志摩太太,仍做徐家媳妇。”还说“在他的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后来,她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业务也相当发达,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得享天年。

  林徽因让丈夫梁思成拣回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直到去世,一直挂在卧室里,还提议设置“志摩奖金”以鼓励文学青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