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疆界”
个人日记
[心理疆界]定义:
1.每一个或者的动物或者人,时刻都在尽力保持着自己的两种生存空间—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这种空间与外界的界限,也称作疆界。
2.我们的心灵和领土一样,也有一道疆界。这道疆界将我们自己与别人隔开,以保持自己的个性空间。心理疆界明确地定义出什么是我的、我应该对什么负责,也标明什么不是我的、我不应该对什么负责任。
心理疆界向我们展示,我自己在什么地方截止、他人从什么地方开始,从而给我们的“心理财产”,一个明确的范围。“心理财产”包括:情绪、态度、信念、行为、选择、价值观、限制、才能、思想、欲望和爱。
心理疆界健康的人,有以下三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他们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信念、选择、价值观、限制、才能、思想、欲望和爱,不在这些方面干涉别人,同时也绝不容许他人在这些方面干涉自己。
第二.他们百分百为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负责,不将自己在这方面的问题归罪于他人,同时也不会“越界”,不会承担他人态度和行为失当的后果。
第三.他们百分百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将自己的情绪困扰归咎于他人,同时也不会因为他人的伤心、愤怒、失望、担忧、痛苦等负面情绪,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第一条和第二条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尽管“知易行难”,要做到这两点,非常不容易;第三条则首先是“知”的问题,因为这其中的道理,和我们日常的观点,大相径庭。
我们习惯上认为“都是他让我生气!”“都是他让我伤心!”“如果他不这么做,我就不会这么痛苦,这么难过了!”……即别人应该为我的情绪负责,我的不开心都是别人造成的;只有别人改变了,我的痛苦才能消除。这样等于把我们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掌控和操纵我们。
事实上,没有人可以“惹”我们生气,我们生气与否,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是否表达自己的怒气,怎样表达,也是我们的选择。
心理疆界建立得好的人,小时候不怕对父母说不,长大后也不怕对他人说不。他们能够坦然地拒绝他人、提出分歧、建立疆界。即使对方发怒,他们也不会糊里糊涂地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或过错。他们明白:
1 、如果对方因为自己设立疆界而生气,那是对方的问题。
2 、愤怒仅仅是对方内心的一种感受,他不会跳出来伤害自己。
3 、不让对方的怒火指使自己做不情愿的事情。
4 、不让对方的怒火影响到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也变得愤怒起来。
5 、准备好,需要的时候,远离对方,保护自己。
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心理疆界,是成功人生规划的第一步,正如克劳德和唐森博士在《心理疆界》一书中所言:“知道我拥有什么、应该对什么负责,赋予我自由。
如果我知道我的院子从何处开始、在何处截止,我就可以在里面自由的活动。对我自己的生活负责任,让我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如果我不‘拥有’自己的生活,我的选择就会非常有限。”
由于过分紧密,中国家庭常会有亲子疆界模糊化的危机。父母不自觉越位,干涉了儿女的自主权,剥夺了他们学习成长的契机。很多父母从儿女上小学开始,就规划好他们一生的蓝图,要求孩子按照他们所安排的,读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亦步亦趋,一步都不能错。
这种亲子关系模式,从父母的观点来看是关爱,从儿女的立场来看是侵权;从父母的眼光来看,是上一代智慧的延续,从儿女的角度来看,是一种企图控制的玩弄。
亲子关系的疆界如果模糊,遇上个性强的孩子,常会演变成斗争、叛逆和疏离;遇上个性柔顺的孩子,表面上合作,听从父母,内心却始终不快乐,并很可能引起下列不良后果:
1. 牺牲自己的主见,努力取悦父母。
2. 因为害怕冲突,而选择任由父母支配。
3. 长期委曲求全,逐渐失落自我。
4. 沦为懦弱无用之人,缺乏自信和自尊。
5. 成为扶不起的阿斗,一事无成。
6. 怪罪父母,认为自己的问题都是父母造成。
克劳德和唐森博士发现,人们之所以不敢为自己设立心理疆界,主要是因为受到以下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的误导:
如果我设立疆界,我就是一位自私自利的人。
如果我设立疆界,我就不再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如果我设立疆界,我就会伤害别人。
如果我设立疆界,别人就会和我断绝关系。
要学会说不,我们首先必须认同上面这些和我们平常想法不一样的观念,因为我们的行为,表面上是由于外在的刺激而产生的,其实深层原因在于我们内在的观念。
假如我们认为“说不”就是自私自利,就是没有爱心,那么,当别人侵犯我们的疆界时,我们会选择忍让顺从、委曲求全;
如果我们深信:只有敢于说不,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无私、有爱心的人,那么,当别人侵犯我们的疆界时,我们就会坦然地告诉他(她):“不!不行!这不可以!我不同意!”
心理疆界清晰的人,哪怕是迫于环境或他人压力,做出了自己不情愿的选择,但依然能够百分百为自己的选择及其后果负责,而不将之归罪于他人。
1.每一个或者的动物或者人,时刻都在尽力保持着自己的两种生存空间—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这种空间与外界的界限,也称作疆界。
2.我们的心灵和领土一样,也有一道疆界。这道疆界将我们自己与别人隔开,以保持自己的个性空间。心理疆界明确地定义出什么是我的、我应该对什么负责,也标明什么不是我的、我不应该对什么负责任。
心理疆界向我们展示,我自己在什么地方截止、他人从什么地方开始,从而给我们的“心理财产”,一个明确的范围。“心理财产”包括:情绪、态度、信念、行为、选择、价值观、限制、才能、思想、欲望和爱。
心理疆界健康的人,有以下三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他们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信念、选择、价值观、限制、才能、思想、欲望和爱,不在这些方面干涉别人,同时也绝不容许他人在这些方面干涉自己。
第二.他们百分百为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负责,不将自己在这方面的问题归罪于他人,同时也不会“越界”,不会承担他人态度和行为失当的后果。
第三.他们百分百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将自己的情绪困扰归咎于他人,同时也不会因为他人的伤心、愤怒、失望、担忧、痛苦等负面情绪,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第一条和第二条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尽管“知易行难”,要做到这两点,非常不容易;第三条则首先是“知”的问题,因为这其中的道理,和我们日常的观点,大相径庭。
我们习惯上认为“都是他让我生气!”“都是他让我伤心!”“如果他不这么做,我就不会这么痛苦,这么难过了!”……即别人应该为我的情绪负责,我的不开心都是别人造成的;只有别人改变了,我的痛苦才能消除。这样等于把我们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掌控和操纵我们。
事实上,没有人可以“惹”我们生气,我们生气与否,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是否表达自己的怒气,怎样表达,也是我们的选择。
心理疆界建立得好的人,小时候不怕对父母说不,长大后也不怕对他人说不。他们能够坦然地拒绝他人、提出分歧、建立疆界。即使对方发怒,他们也不会糊里糊涂地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或过错。他们明白:
1 、如果对方因为自己设立疆界而生气,那是对方的问题。
2 、愤怒仅仅是对方内心的一种感受,他不会跳出来伤害自己。
3 、不让对方的怒火指使自己做不情愿的事情。
4 、不让对方的怒火影响到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也变得愤怒起来。
5 、准备好,需要的时候,远离对方,保护自己。
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心理疆界,是成功人生规划的第一步,正如克劳德和唐森博士在《心理疆界》一书中所言:“知道我拥有什么、应该对什么负责,赋予我自由。
如果我知道我的院子从何处开始、在何处截止,我就可以在里面自由的活动。对我自己的生活负责任,让我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如果我不‘拥有’自己的生活,我的选择就会非常有限。”
由于过分紧密,中国家庭常会有亲子疆界模糊化的危机。父母不自觉越位,干涉了儿女的自主权,剥夺了他们学习成长的契机。很多父母从儿女上小学开始,就规划好他们一生的蓝图,要求孩子按照他们所安排的,读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亦步亦趋,一步都不能错。
这种亲子关系模式,从父母的观点来看是关爱,从儿女的立场来看是侵权;从父母的眼光来看,是上一代智慧的延续,从儿女的角度来看,是一种企图控制的玩弄。
亲子关系的疆界如果模糊,遇上个性强的孩子,常会演变成斗争、叛逆和疏离;遇上个性柔顺的孩子,表面上合作,听从父母,内心却始终不快乐,并很可能引起下列不良后果:
1. 牺牲自己的主见,努力取悦父母。
2. 因为害怕冲突,而选择任由父母支配。
3. 长期委曲求全,逐渐失落自我。
4. 沦为懦弱无用之人,缺乏自信和自尊。
5. 成为扶不起的阿斗,一事无成。
6. 怪罪父母,认为自己的问题都是父母造成。
克劳德和唐森博士发现,人们之所以不敢为自己设立心理疆界,主要是因为受到以下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的误导:
如果我设立疆界,我就是一位自私自利的人。
如果我设立疆界,我就不再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如果我设立疆界,我就会伤害别人。
如果我设立疆界,别人就会和我断绝关系。
要学会说不,我们首先必须认同上面这些和我们平常想法不一样的观念,因为我们的行为,表面上是由于外在的刺激而产生的,其实深层原因在于我们内在的观念。
假如我们认为“说不”就是自私自利,就是没有爱心,那么,当别人侵犯我们的疆界时,我们会选择忍让顺从、委曲求全;
如果我们深信:只有敢于说不,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无私、有爱心的人,那么,当别人侵犯我们的疆界时,我们就会坦然地告诉他(她):“不!不行!这不可以!我不同意!”
心理疆界清晰的人,哪怕是迫于环境或他人压力,做出了自己不情愿的选择,但依然能够百分百为自己的选择及其后果负责,而不将之归罪于他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