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电钢琴电子琴,纠结从哪个开始,根本就是舍本逐末
音乐
乘风按:
准备让孩子学琴的家长,都应该先自己先做点基本功课,不要盲目跟风,以为把孩子送去每节课几百块的老师那里,就万事大吉了。
卢鑫老师的观点——
音乐教育的起步,不宜从钢琴开始。应该从唱歌、合唱起步。
键盘乐器的重点,最大不在于乐器(真钢、电钢、电子琴),在于教学方法。核心应当放在“如何使学生喜欢弹琴”“如何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喜欢音乐”。
朽文:您竟然还在认为,钢琴老师和电子琴老师的区别,是教的乐器的不同吗?
准备让孩子学琴的家长,都应该先自己先做点基本功课,不要盲目跟风,以为把孩子送去每节课几百块的老师那里,就万事大吉了。
卢鑫老师的观点——
音乐教育的起步,不宜从钢琴开始。应该从唱歌、合唱起步。
键盘乐器的重点,最大不在于乐器(真钢、电钢、电子琴),在于教学方法。核心应当放在“如何使学生喜欢弹琴”“如何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喜欢音乐”。
朽文:您竟然还在认为,钢琴老师和电子琴老师的区别,是教的乐器的不同吗?
(出处: 键盘中国论坛)
作者:卢鑫
人们普遍认为,一般的(专业学院派的除外)钢琴老师和电子琴老师的区别,就是:前者教的是钢琴,后者教的是电子琴。
这种观念,在21世纪,是错误的!
我们人人都已经知道了,电子琴好比足球,钢琴好比短跑。
对于普通业余锻炼身体,有必要说“我这块肌肉是练短跑练出来的,不是练足球练出来的”“我的肺活量是练足球练出来的,不是练跑步练出来的”吗?这显然是很扫盲的说法。
如果给我一个跑道,我肯定去跑步,如果给我个绿茵场和一个足球、三五个伙伴,我肯定去踢足球。我不是搞体育的,但是我想我会玩得很愉快。
电子琴老师群体不是铁板一块。理念大相径庭,教学态度也千差万别。有的只是为了生存,有的是为了提高全民音乐素养和文化层次。有的老师从不备课,每回都不知道上回讲了什么,有的老师课后不停地练琴、钻研教学问题和提升自己的音乐水平。有的老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却把集体课活生生血淋淋地割裂成一个个一对一补课,有的老师高瞻远瞩地地努力把学生凑成班开展组合打法。
于是在教学上,有的人照本宣科,使用二十年都一点也不更新的作品,课上除了练就是练,跟喂饭似地念一句,让学生跟着做一句动作,把音乐课上成了照谱弹奏课;把语文课上成了抄书课。有人则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新的乐曲、新的手段来教学,不做“乐器培训”,从事的是“整体音乐教育”,将歌唱、乐理、创编作品、乐队配合、名曲欣赏等放到同弹奏键盘同等的高度对待,同时看重考级成绩与全面素养的进步。这两种不同的教学,结果注定是不一样的。
钢琴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必然也会有两种态度、两种教法、两种结果。因此,把“电子琴老师”放在一堆,把“钢琴老师”放在另一堆,只是有的时候用这样的分法。而另一些场合,应该把两个群体中的优秀的、与时俱进的放在一起,把两个群体中的后一半,放在一起。这样的分类才是科学的。
就像把人分成是北京人和上海人一样,这只是其中一种分法。但是很多场合不应该这么分。什么“我们大上海人”和“你们这些不是北京人的外地人”这种场合的说法都很愚蠢。这时候不能以地域来分类,而应该以“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北京人和上海人”“对国家和社会没贡献的北京人和上海人”来分。
造成电子琴老师和钢琴老师对立的原因之一,是钢琴老师之中的不思进取的那一部分看不起电子琴,导致电子琴老师中容易激动的人的对立情绪被挑起,于是小事化大,殃及所有整体。教钢琴的收费,总的来说比教电子琴的要多。所以以钱为本的钢琴老师必然会极力推行钢琴,反对电子琴。而不合格的电子琴老师,因为玩不转钢琴,所以不敢教钢琴,从而造成键盘学习的割裂。而以人为本的老师,他首先想到的不是“乐器的高低之分”和“教什么能保证我混得下去”,而是考虑“对普及教育事业的贡献,学生普遍应该走什么路线,能使这个学生的本人学到大本领”,不是琴,是人。
足球的训练中,同等水平的带球、传接、战术,谁跑得快谁胜出。所以好的足球教练必然会组织队员练短跑。但绝对不是盲目的、没有规划的、没有目标的瞎跑。在学员还没有认识到为跑的重要性、紧迫性的时候,一味地要求跑,是低效的。
电子琴学习中,同等水平的整体音乐把握和功能的驾驭能力,谁手指头强谁胜出。所以有远见卓识的电子琴老师必然要带学生去练重键盘(比如钢琴)。但绝不是用“我们别学电子琴了,去学钢琴吧”这种好笑的方式(“足球有什么意思,我劝你们都学短跑去吧!”),而是前期要做足铺垫、要在适当的时候,当学生有了音乐的基础之后,有目的、有步骤地、有效率地接触重键盘,最终是为了更好的使用好电子琴而服务。
而钢琴学习,是不是也不应该永远重复一百年前的方法呢?
凡是懂一点音乐教育史的人都知道,在巴赫年代,没有普遍的音乐教育法,大都是师傅传徒弟。只有把青春赌在音乐上的人才会去系统学习,并且还要同时为能进教堂、歌剧院、宫廷而做准备。到了贝多芬时代,音乐家才自由一些,但系统的从小学音乐的人主要仍限于上流社会的人和音乐世家。到了一八几几年,改良后的钢琴大规模量产,八大金钢为首的浪漫主义音乐家大量改版乐谱,才使中产家庭的孩子普遍学琴。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才慢慢建立起音乐学和音乐教学的科学体系。音乐学习才慢慢流向上等工薪家庭。世界四大音乐教学法则都是二十世纪后,尤其是战后,才建立、推广、被认同、发展的。而直到电子时代,对于中国人来说是1978后之后,音乐学习才又一次深刻地变革,各种多媒体教学工具和先进的理念才被引入并借鉴、使用、本土化。
车尔尼写练习曲,是为打造李斯特用的。哈农写练习,是为了钢琴家准备的。拜厄、布格缪勒是十九世纪的人,大小汤、巴斯蒂安也都有一定年头了,除了光盘外,没有用多少电子时代的元素,并且和中国特点不一定近。
任何一本教科书,从它完成的那一天,就开始折旧。当然有的书保质期长,比如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有的书就短,比如很多计算机的书。但它毕竟是在折旧,因为社会在进步。再保值的书,也要不断地有新鲜血液注进来。而且最保值的书,使用范围往往小,比如《几何原本》,它是一本好教材。但它在当代数学中的份量越来越小。非欧几何、解析几何、拓扑几何,等等,都在前进,真正只学欧氏几何的数学生,仅限于初中生了。因此,好的钢琴老师会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系统。
我们知道,排名前五十的音乐家,除了肖邦,没有只研究钢琴一种乐器的(肖邦早年也写过钢琴和乐队的协奏曲,相反,瓦格纳、柏辽兹等他们钢琴水平都很烂),因此,只学钢琴本身,它的高度是有限的。所以要讲究融合式学习。
一个理想的钢琴教室应该至少有四千块钱的电子琴,而且单台至少要两台。比如一共有至少一台四千的,或至少两台两千的。为什么?练钢琴要用节拍器。而节拍器是抽象的节奏,那为什么不用具体的节奏来学习呢?节奏就在电子琴上。和声的讲解,弹钢琴时左手变化多端,那么它有什么规律呢?怎样组合的,为什么不能用电子琴的自动伴奏和多轨录音呢?跟着电子琴录好的背景音演奏钢琴音乐,这难道不更有效和愉快吗?注意,不是愉快和有效,而是有效而愉快。这种办法可以用一台多功能电钢实现,也可以用一台单一电钢或机钢,加一台两千以上的电子琴实现。电子琴学习中的配伴奏、弹唱、移调、编作,也完全可以在钢琴上开展。
音乐的欣赏要不要,当然要,要调用影音资料。相关的知识要不要,也要!所以LuXin上课一般是要带电脑,或至少是音乐家大头像和世界地图。还要用简化版弹一弹。钢琴教材可能有一些远离中国五六岁儿童生活,那为什么不能用电子琴考级书里的“小红帽”这样的乐曲来学习?一对一面壁是苦的,那么能不能把先后上课的同学,前面同学最后十分钟和后面同学前十分钟并起来开展一些组合打法?四手联弹与六声部合奏,在钢琴学习中,不应该是遥远的梦想。
加入这些元素的钢琴学习,不会因此而变成电子琴学习。事实上,到高级阶段,也没有必要刻意地区分是钢琴还是电子琴。它们都是“整体键盘学习”,是一个有机整体。
因此,我们应当按“采用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手段”和“不采用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手段”这个标准,对现有的“电子琴老师”和“钢琴老师”这种分法重新归类。有了这种分类的思想,至于是学电子琴还是钢琴,是上集体课还是一对一,都成了完全没有必要提出来的问题。这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注记:融合式学习,不等于应该一上来就同时用不同的书来学习电子琴和钢琴。那叫冷拼盘。事实上,我们应该进行热炒式的学习。注意在炒菜的时候,两三种不同原料一般都是有先有后地放到锅里的。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
后记: 其实吧……我现在觉得我这篇文章有点弱了。我已有了新的认知。这种认知是来自我依托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音教系统而来的。
中国普及音乐教育的希望,在于无伴奏二声部合唱。承担着这个重任的,是非商业性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而不是单打独干的电子琴教学、钢琴教学或者是别的乐器学习。后者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当有一天,几乎所有的十五岁电子琴学生,都可以四女四男组合起来,用八台普及琴弹唱《哈利路亚》的时候,中国就是音乐强国了。
网友互动:
rozava_r:
所以说学音乐,尤其学钢琴,要把专业跟非专业区分。专业钢琴学到最后,协奏曲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用钢琴和整个交响乐队合作,创造出近乎完美的音乐。
业余的学生几乎没有跟交响乐合作的机会。就连双钢琴协奏或者四手联弹都很少。所以如果能使用上合成器或者电钢电子琴的,创造出自己喜欢的音乐,是最好的学习道路。
宏逆:
学音乐不分乐器这是对的。融合起来学习我特别赞同。
但是我不认为一部分钢琴老师看不起电子琴,也许是老师想教授的东西不同。
您是老师吧,您谈的是音乐的教育方面。我是学生,我学过电子琴也学过钢琴。我们可能有不同的角度。您说的很多部分都在于乐理上,合奏啊声部啊之类。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在学习音乐的最初首先是理解音乐,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和模仿,然后才能有自己的音乐。钢琴的好处就在于,同样一首曲子,理解不同、感情不同,弹出来的音乐就不同。而我的感受是,电子琴在这方面就很欠缺。我6岁从电子琴转向学习钢琴,除了手指接受了真正的挑战以外,我的老师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并非音符多、节奏快、弹奏流畅、伴奏合奏复杂就是演奏好了一首曲子。现在我偶尔会去做一些键盘的工作,最深的感触仍然在这里,即使有很多的音色和节拍,但是我仍然觉得钢琴更能够表达感情。所以,虽然大部分人认为电子琴简单,应该作为学习钢琴的基础,但是我认为学的是音乐而不是乐器,那钢琴才是基础,真正有了感应和感情,再与电子琴的多变相融合,才是最好的。
两者都是键盘类乐器,想不被放在一起比较是很难的,即使我们都知道把钢琴老师放一堆把电子琴老师放一堆这种分法是错误的,但是仍然无可避免,何况这两类乐器和分别教授这两类乐器的老师确有不同。
其实我跟您的看法没太大出入,只是放了点感情进去,老师轻拍 我还是新人TAT
请您看三楼关于协奏曲的回复。说出了我想说而没说的。
另外我是这样看的,也就是我在五楼说我这文有点弱的原因。
乐器的精度和视野是大致成反比的。所有乐器都不例外。
我们举四个有代表性的乐器:电子琴、钢琴、小提琴和人声。
仔细想,论视野,电子琴>钢琴>小提琴>人声。
论精度,电子琴<钢琴<小提琴<人声。
钢琴的发音只有一个维度的击打,而小提琴还有弦的扭动,这是钢琴无法比拟的。为什么很多喜欢钢琴不喜欢小提琴呢?那是因为钢琴的视野大。小提琴是单声为主,不丰富不饱满。
我现在的音乐活动,开杆是定位在了两端:电子琴和人声,而人声是最根本的乐器。所以我的音乐教学现在一律是从唱开始的。所以我不认为钢琴是基础,嗓子才是基础。这也是世界三大音乐体系之柯达伊所坚信的理念。
两个水平到位的人拿到一个二声部谱清唱的魅力,是一个人和一架钢琴永远也不可比拟的。所以对于人声来说,无论是钢琴也好,电子琴也好,都是精度低、视野大的乐器,所以不需要分。想想弹钢琴老师是不是要强调“有歌唱性”,而不是学唱歌时老师强调“有弹钢琴性”。
从大视野低精度往小视野高精度推进,这是与思维发展心理学相符合的。也就是“先博后专”。想想,小学学自然,中学学物理,大学学光学,硕士再研究光通信。为什么不倒过来呢?所以这就是我主张电子琴在先的原因。但不唯电子琴。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下,我们可以使用电脑让零起步钢琴学习和电子琴学习很接近,而三千价位电钢的普及也使在电子琴早期接触重键盘变得容易太多了。(我手里有四台三千多的电钢,给电子琴学生轮着用)。更何况有歌唱的思想,所以哪个更有感情,就变得更不重要了。当然对于我而言也会在精度上下功夫。我计划在35岁之前解决至少中央院钢琴、小提琴九级,或演奏文凭级优秀的问题。
abu_khoo
老师您好,我对您提及人声歌唱在音乐教学里头的关键作用很感兴趣。您使用的是Kodaly教学法?
卢鑫
卢鑫
对 我为柯达伊已耗用折合五位数的学费
楼上何方神圣 一般学琴人难得有了解柯达伊的
wyatt
卢老师的计划给学生考十级是几年?或者说给学生考级的计划是怎么样的?我一般建议学生学三年再考级,有的家 ...
卢鑫
接近电十级了拿钢琴三四级垫一下 然后电十 冇余力再钢八 暂不考虑钢十 双排级
我课前三年和考级冲突 根本无法用我系统考 想考 找别的老师去 还得有至少两年的东西白学
wyatt
wyatt
卢老师重在打基础,值得我学习!再请教一下,您的学生视唱练耳和主课一起上吗?还是单独每周一次?有一次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乐理和视唱,学生家长装作很懂的样子说:寒暑假专门上这种课程吧,现在只学弹奏!我瞬间崩溃@_@
卢鑫
从不单独孤立做。一切放在歌曲和经典作品中。每首歌本身就是在唱。用首调唱。
有必要考级了才突击几节,适应一下考试题型而已。
治您说的这种家长最好的办法是,用首调唱名体系、像我那样出谱子。根本不划五条线,不画谱号,你弹吧。找得着你就弹,找着着,乖乖跟我学。
浪漫夏夜
请问老师先学电子琴可以吗
卢鑫
从宏观统计学的角度讲,我主张先学电子琴。(5%的适合从钢琴上手的琴童除外。在我们概率统计学理论中,5%这个小数字,往往是“只需要派给少数人去做”的可以不计入考量范围的事务)
不过,这并不表示我们教不起钢琴。同一套教学体系,钢琴照样教。只不过对学生要求更高一些、触键方面更细一些而已。多媒体辅助,无论是电子琴,还是钢琴,一定要坚持做,防止在电子琴上学的是彩色画,在钢琴上学成黑白画。钢琴上尽管是黑白画,但要运用纹理。纹理就是用黑白去体现彩色的一种表现。只有懂得彩色是什么,才可能用纹理来表示。
到八九级水平之后,慢慢体现出钢琴和电子琴的不同。电子琴往交响性音乐、电声性音乐、现代曲风等方面发展,钢琴更多地开始炫技的作品。而视奏、听奏、读总谱、鉴赏、即兴等,都是通用的。
wxky有人则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新的乐曲、新的手段来教学,不做“乐器培训”,从事的是“整体音乐教育”,将歌唱 ...
卢鑫
我现在钢琴、电子琴,包括双排键电子琴,普通水平的,比如钢琴八级以下的,用的是同一套教材。只要需要精细了,比如钢琴九级十级了,才划分。
所谓不同,教师讲出来。教材上没必要过分提到(这也是您保护自主开发的版权的好办法)。
在保护版权上,我被逼得下足了功夫。我的课可以随便录相、传播,但是别人无法抄袭。首先,我用首调唱名体系教学。凡是使用固定唱法者根本无法下手。我从听力、从数字唱名(也就是俗称简谱)下手。别人躲还躲不及呢。
wxky
wxky
我也用首调,坚决不用固定调。
卢鑫
我噗嗤一下笑了。
按说,固定调是一种科学,首调也是一种科学,匈牙利全国就是首调。十二个小节六个调的二声部也用首调唱。如果必须的话,用固定音名去唱固定位置。这是在全世界流传的体系。但就有个别偏激的人,老的,便阻蟮,汤“伯杞”,小的,黑某某,疯狂地攻击首调。不可谓不别有用心。
本来太平洋有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是为学生好,不管国还是共,都是打鬼子,都是好队伍。可偏偏日鬼子对中国的发展耿耿于怀。只要固定唱名,就是好的,只要首调,就是误导、害学生。我只想说:“U can,U up! No can, No BB!”
xinyueyi
xinyueyi
一对一上课只适合少数好的学生,多数还是在大课中学会的
卢鑫
少数实力不足和兴趣点不足并且在家不乖巧的学生一对一 对他们的身心都是一种摧残。教师也痛不欲生。社会资源严重损失。
梧桐花香
梧桐花香
实际上很多电子琴教师也同样是钢琴老师。至少我们这是这样的,教我的前后两个老师都是钢琴教师出生。基础也是电子琴教材配合拜厄,车尔尼,哈农弹起。但是我觉得她们对电子琴理解不深,至少在编配上不是很下功夫。
卢鑫
理论上 没有顶级大师是只搞钢琴的 必须懂乐队 而且乐队高于钢琴
电子琴基本是现代人间接学乐队知识唯一的武将 所以电子琴的学习应当有它的特点 我在教学中 除了应付一次考级曲目外 哈拜车从来不用 照样不少电子琴十级优秀
买钢琴还是电钢琴?
卢鑫 这个问题并不是根本。根本性的问题不是买机钢还是电钢。
根本性的问题是应该先学歌唱,学习准确歌唱,学习合唱。因为再好的钢琴,三百万的斯坦威,如果弹准了,也不能证明弹琴者内心音乐就准。完全可能是只不过眼睛看准了,手往那儿一戳,就准了。而只有唱准能,能清唱把相对音级都唱准了,能在异节奏的二声部复调歌唱中把音唱准了,能弹着高声部唱低声部,啪一拍桌子能换过来弹低声部唱高声部唱准了,能拿过一个没见过的二声部谱子两人视唱唱准了,才是真正的内心有音准,内心有音乐。才能唱准。弹琴时才能查出自己是不是对。
所以,中国人学钢琴是高淘汰率的,在教师普遍挑学生,家长在开始之前先都要好好想想我能不能交得起一小时二百的学费,想好了,下了极大决心才上马、逼着骂着打着的情况下,两年内淘汰率还能高达65%以上,四年内高达85%以上。六年内高达95%以上。教师付出那么大努力,除了收了钱之外,只换得了学生能着照谱有质量地弹几个考级曲。到底为了什么?中国的音乐教育就是要这样劳民伤财么?
那是因为没有建立优质的系统,都是单打独干。而放眼欧洲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都不是从钢琴开始的,为什么钢琴家反而比中国多?
一般的电钢3千元以上,一般的机钢1、2万,才差不到六、七倍,或更好。可是1万的机钢和300万的机钢呢?三百倍。人们总是在舍本逐末地讨论问题。
另外,巴赫、亨德尔的几乎所有“钢琴作品”、海顿、莫扎特的半数“钢琴作品”,还有贝多芬的一些“钢琴作品”,都其实是羽管键琴作品。是不是还应该配一台十万的(买不到更便宜的)羽管键琴来同步学习?
设备把人卡死了。
wanghua
我学过2个月的钢琴,老师就建议我不要弹 电子琴,容易让指法变形,他说建议我买台电钢,因为电钢虽然没有真钢硬,但是也可以有效的练习指法,后来买了电钢学习了2个月以后,在回到北京,来弹我的PSRS550,都感觉有点陌生了,呵呵!
卢鑫
指法是不可能变形的。
因为它是“法”,和“形”无法。
指法是指用哪个手指弹哪个键的规则。
如果我们弹d r m f s。那么,把一指法在d上,就算手形恶心到了让人呕吐的份上,指法也是正确的。
错误的指法如同写字倒叉笔,错误的手形如同错的握笔姿势。它们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事件。
电子琴教育界的理事,李晓丹表示,在轻键盘上吃透了核心的触键法之后,在钢琴上根本就不是问题。
卢鑫
海瑞两千 发表于 2012-10-21 11:48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对第31楼的 汤 伯杞 的言论,为防止大家被误导,做一点必要的回复:
没有“琴”来为“音准”的标准,遑论学习“唱准”? 想必您教孩子歌唱是不用“琴”的吧?难道您是用音叉教学么?即使是学习声乐的,也要备一架琴!所以,“琴”的问题依然是根本性的问题!
汤 伯杞 的意思大概是,在琴被发明出来之前,所有唱歌都是不准的。而且这里对“唱准”又一次施展了偷梁换柱的手段。唱准的第一步,是相对音准。这完全可以脱离琴来实现。就好比学说话,难道非要有一个“初音未来”来做拐棍,才能学会吗?真人带着说,学不会吗?笑话罢了。
然后,还“上升”到了“声乐”学习。这和无基础者有毛儿关系?三五岁小孩学个普通的唱歌,必须用琴?
再者,这与用机钢还是电钢,有毛儿关系呢?
“中国人学钢琴是高淘汰率的,在教师普遍挑学生,……”——中国人学习声乐一样是高淘汰率的,声乐教师一样普遍挑学生! 岂止是“学钢琴”?因为“歌手”总是在前台,所以,人们总是觉得“唱歌的”多;事实是:有多少“歌手”就可能有多少“键盘手”。“歌手”成为“歌唱家”的又能有几人呢?
这更是把基础音乐教育、普及教育与功名教育混淆起来的言论。先不说 汤 伯杞 恶意地在错误的节点对我的原话做了歪曲性地断句。就光说这挑学生,幼儿园、小学基础课音乐教师什么时候挑过学生?这又和歌手,有毛儿关系?
河北社科院的汤伯杞,能不能真正做一点和主题相关的发言呢?
没有带过学生的 汤 伯杞 什么时候才能正面解释一下,用钢琴弹巴赫的真不是给钢琴写的,而是给真羽管键琴写的曲子这一现象呢?
卢鑫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同时代的音乐本来就不一样。巴赫要是听了瓦格纳的东西,会气得从墓碑里跳出来再死一次。虽说他们都是广义古典音乐作曲家。
没必要都走一条路。所有音乐院和师大,每年钢琴系毕业都怕不下过五百人,二十年下来至少一万人。再怎么练也练不过郎朗、李云迪、王羽佳他们。所以也说不上好与不好,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让全社会尽可能多的人受益就好。
我想,兴趣不完全是学生自己选的,尤其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小于十岁)。他们的可塑性强,应当由教师引导。有些因为家庭的原因,没启蒙好,没办法。有些可上可下的,还是要努力引导他们向上。教师去培养兴趣。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尽可能的增添教师的个人因素。
如果是我,我不会支持“学员抵触”的。如果这样的话,学员你可以去别处学。我这里就是要有我的招牌特色。而且学习不同时期的音乐,本来就是客观的需求,我认为练琴时间小于3000小时的话,不应当刻意区分古典流行,就像越来越多的人反对高中就文理分科一样。
现在的电子琴教学,我不管别人,我的路数,和我老师教我时,是没有任何相同的地方。我高度感谢我老师给我的辛苦,但我不会走我老师的老教学套路。我的老师们的套路,也不是一个人的,而是一个时代的烙印。现代的教学体系越来越多,奥尔夫、柯达伊、哪怕是山叶YMH。借鉴哪一个,都可以和旧式的电子琴教学完全不同。
没有带过学生的 汤 伯杞 什么时候才能正面解释一下,用钢琴弹巴赫的真不是给钢琴写的,而是给真羽管键琴写的曲子这一现象呢?
卢鑫
我计算过,一个中央音乐院钢琴本科毕业生,他的音乐水平,是一个刚好达到中央音乐学院钢琴九级(一点都不富余)的学生的,10-11倍。
而能过央九的学生,只占所有学钢琴学生的,不多于十里挑一。
所以,作为钢琴教师,需要明白,我们自己有的,只拿出自己的十分之一,就可以满足90%以上钢琴学习者一辈子的演奏水平的需要。
也就是说,钢琴教师,论演奏技巧来说,基本可以说是屠龙之技、杀鸡用牛刀,自己的才华绝大部分是要浪费的。
所以应当换一个思路:让极少数的学生达到较高、但又到不了专业的水平(比如央九的两倍、三倍),对自己的人生、对整个社会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所以我认为,对于铺天盖地满大街都在问诸如“用电钢还是机钢”的情况下,与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一个个回答,不仅会把自己拖累死,还会使提问者得不到根本的帮助。所以,我想,核心应当放在“如何使学生喜欢弹琴”“如何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喜欢音乐”。
没有人数的积累(至少能在一辈子之内正面影响上万人),有点对不住我们的才华。
ifewig
绝对赞同!:victory:
看了您的地址,我们很可能是校友。
我也是觉得兴趣最重要啦!所以,最好让孩子自己选择。
我一直觉得没有白学的东西,学会的掌握的永远不可能浪费。
流行和古典只是风格和习惯模式不同而已。就像你的例子说的那样。不管什么转什么都是有“毛病”的。
我只是忘了说古典转流行的毛病是:律动感没有整体兼容性,缺乏思维创意的能动性,不会举一反三等等,而且容易产生定势。
我的经历就是自己一直在那里折腾,但是一路上体会也非常美好,关键在于自己选择的就不会后悔,就会感兴趣。小时候学电子琴不是我选择的,是条件有限。而且那时候的电子琴学法和现在完全不同。后来换古典终于有条件选择了。现在又开始想折腾学流行。
作为专业的钢琴教室。我们这里的教学法是必须学习流行基础的。而且在日常教学中除非学员抵触,流行的和声基础理论和即兴初级实践是必须教的,自己不会的要业余补。否则应聘毕业教学法考试都会有困难。
普及教育中兴趣第一!
你的回复都很有道理。顶一个!
卢鑫: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同时代的音乐本来就不一样。巴赫要是听了瓦格纳的东西,会气得从墓碑里跳出来再死一次。虽说他们都是广义古典音乐作曲家。
没必要都走一条路。所有音乐院和师大,每年钢琴系毕业都怕不下过五百人,二十年下来至少一万人。再怎么练也练不过郎朗、李云迪、王羽佳他们。所以也说不上好与不好,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让全社会尽可能多的人受益就好。
我想,兴趣不完全是学生自己选的,尤其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小于十岁)。他们的可塑性强,应当由教师引导。有些因为家庭的原因,没启蒙好,没办法。有些可上可下的,还是要努力引导他们向上。教师去培养兴趣。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尽可能的增添教师的个人因素。
如果是我,我不会支持“学员抵触”的。如果这样的话,学员你可以去别处学。我这里就是要有我的招牌特色。而且学习不同时期的音乐,本来就是客观的需求,我认为练琴时间小于3000小时的话,不应当刻意区分古典流行,就像越来越多的人反对高中就文理分科一样。
现在的电子琴教学,我不管别人,我的路数,和我老师教我时,是没有任何相同的地方。我高度感谢我老师给我的辛苦,但我不会走我老师的老教学套路。我的老师们的套路,也不是一个人的,而是一个时代的烙印。现代的教学体系越来越多,奥尔夫、柯达伊、哪怕是山叶YMH。借鉴哪一个,都可以和旧式的电子琴教学完全不同。
和正在困惑的琴童家长和老师一些分享的个人见解《一十二条》
卢鑫
很多家长、老师都困惑,我们很卖力气,为什么进步那么慢、成效没有我所期望的那样呢?
包括以前的我也有同样的问题。但是,课改以来的我,发现这些困惑正在远离我而去。无论是学生的升班率、还是学习内容的实用程度,还是对能力的实际提高,都在向着令我满意的方向变化。这种变化是质的变化,我已初步感受到。在此,把我的心得分享给大家。不可能对所有人都管用。但我相信对9成的人们,会有一些帮助。
1、顶级音乐家之中,没有人只搞器乐,不搞声乐。
2、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无论是图形谱还是符号谱,都只是实际声音效果的反应。五线谱不是第一位的。
3、弹琴弹得准,并不意味着内心真正准,而只是因为眼睛看见了,手指戳下去了,电子乐器又不用调弦,于是就自动准了。这叫表面繁荣、泡沫繁荣。只有唱准了,才是真正的准。
4、唱准,是听准的逆运算过程。唱不准,就意味着听的过程不深入,即使表面听准了也不扎实,所以有了错音就不能及时发现,也就不是在审美,而是在审丑、美丑不分。
5、清唱练过了多次的单旋律,或在伴奏的掩盖下唱,不跑调,这只是初始阶段的不跑调。正宗的不跑调至少是指:二人视唱双声部,或一人视唱一声部、弹另一声部,声音和谐,旁人一下口令还能调换两个声部。这才证明内心对音乐的良好把握。
6、音符是陌生的,歌词是熟悉的。一般而言,通过熟人以荐生人,比一上来就面对生人,效果要好得多。从建立在歌词上的丰富想象到建立在音响效果上的丰富想象,是稳定而可持续的。
7、离开了准确歌唱的音乐学习,丝毫不能拉近学习者与音乐的距离。打榜歌曲不能做到,只谈触技和读谱(无视它的逆运算——写谱——的读谱过程)、不谈准确歌唱的钢琴培训或一切乐器培训,一样不能做到。
8、对于术业——而不是学业——而言,集中堆砌大量的概念,并不是好的。如果不能唱准,不能消化,那么过量的唱名、音名、概念、乐谱符号就和KFC的45天速生鸡没有区别。
9、既有学科体系的顺序,和学科发展史的顺序,还有儿童心理认知的顺序,往往都不一样。后两者还比前者接近点。以学科体系的顺序为根基教授儿童,是不是最优路线,值得商榷。
10、音乐有国界。必须从一种语言文化出发,去理解别的语言文化。同理,必须从一种音乐文化出发,去理解别的音乐文化。第一种语言,是母语。第一种音乐,是民族音乐。
11、为了继承民族音乐和经典创作音乐并将它们发扬光大,而不是让它们成为逝去的珍宝,不仅不应当增加双手配合弹奏的比重,反而应当削减它。另一方面,增加视唱和背唱的成份。弹奏无论如何也不是最快的、最能搭建起主体框架的办法。
12、学琴的成功与否是这样判断的:跟老师学五年、然后放五年,忘了80%甚至90%,那么无论以前能弹多少曲子,都是失败。跟老师学五年、然后放五年,还能记得80%甚至更多,可以自己听着歌或看着谱在琴上自己摸索出来,这叫成功。 11条可以借助于读文学名著而理解。
我们周围或多或少地有这样的人,他们说起古今典籍来,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这么说吧,昨天我听了一个小时于丹论庄子。她那肚子里怎么那么有货呢?人家是读书读的。
但是如果让她把那些书上的字全都按书法家标准抄一遍,她还会知道那么多东西吗?
决不会。
学音乐也是一样。所谓经典创作音乐,就是巴赫、莫扎特、贝多芬们的音乐。比如说,双手练好一首贝多芬的曲子的时间,足以用听唱的方式记住他二十首甚至更多曲子。而只练他一首曲子,丝毫不会对他的特点有把握,所以我宁愿选择少练他的一首曲子,而听熟、能唱他的二十首曲子。
如果每个人都很能弹,但只能弹一点,那么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绝大部分,将成为逝去的珍宝,无人继承。仅能弹的一点点,也因为无法从根本上把握音乐家的特质,从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大街上听的太多的歌曲,追根儿都可以追到大师的名作里。好比说,莎士比亚们,把人类的书面描写语言写绝了,那么贝多芬们,也把人类的音乐给写绝了。如果能很好地继承他们的作品,那么对于在流行歌曲里有所超越,会是很有帮助的,这就是重视经典音乐的欧美,它们的流行音乐,比中国的流行音乐界强大的原因:他继承的好,起点就高。
兹证实,家用四千级电钢,一对四,可以整班通过中音协钢琴六级
卢鑫
简易实验报告一枚:
本年度,本人证实,三四千元级电钢,不仅 足够支撑学生通过中音协钢琴六级,而且还可以在一对四模式下完成此工作。
实验简介:
班级情况:一对四。电子琴班。(班级名称:狮子)
基础实力:持中音协电子琴六级证书。前期未接触重键盘。
设备使用:教师有两台P85s,以约三千元价格购买。给四名学生轮用。即两人轮用一台琴。另外辅以平均每个月约1小时的琴房万元级原声钢琴练习。教室讲课以轻键盘61键普通电子琴为主。兼用电钢,辅以总共不足5小时原声钢琴。
教学周期:一年。即,每名学生实际控 P85s 时间不足180天。实际控原声钢琴平均约12小时。其中最少者不足2小时。最多者约20小时。
结果:四人均通过,得到中音协钢琴六级证书。
投入财力:设备,人均电子琴投入 不到4000。电费、文印、搬运、给付教师电钢租鑫等边缘花费 远不到1000。学费,不到五年,集体课平均每年不到45节课,每节课不到50元,合计不到11000。总投入 人均不到16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