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之美

原创散文随笔

 

                                                                         我   读    安  祥 之 美

                                                

      心气浮躁的人感觉到一阵清凉;

            

      忿很不平的人感觉到无比温馨;

 

      烦恼痛苦的人感觉到非常舒畅;

 

         心灰意冷的人感觉到极大鼓舞。  

 

                                                图片

            乘着入伏的热浪,来到泰山脚下天外村,潜入宁静的黑龙潭水库,寻找小暑那一抹清凉。

      

       身边的世界满是浮躁喧嚣动荡。现代人,如此焦急忙乱,不安的心情,总是让人深觉心痛。暑气把这一切推至登峰造极。否极泰来,天外村给了心灵一抹澄净,噢,难得安祥!

      

       潭中蝶影凌空飞舞,松入云霄青石崚嶒,百会灌顶通达涌泉,无极庙钟再觉慧根。当今的人什麽都不缺,唯缺心灵的安祥

 

       在山水之间的闲处,总会听见上人轻声透过静思之慧语,试图唤醒沉醉的梦魂,抚慰不安的心灵,就像音符一样精炼。

       安祥是什麽?是一种统一、调和、完整、自在、自觉的心灵状态;是纯真、至善、平和、淡泊的生活境界;安祥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源泉。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通达安详,都能够散播安详,我们的社会就是安祥的社会;我们人人散播安祥,世界就必是一个富强康乐、所有邪恶势力无力侵害的世界!

      

       自鼠夏从泰山无极庙与耕耘居士的“安祥之美”结缘,受用殊胜,由衷想与朋友们、亲人们分享。不要嫌它长,嫌它艰涩难读,领略过坎坷无常,就在生命之中,正是机缘,稍用心悟,豁然开朗,受用终生。

       真的是这样,当生命失去了安祥,失去内在之美,就现枯涩、暗淡,活的挫折无奈,没有了根基,也就褪去了生命的华彩。无数失望的生命,得益于展读智者的书而获得心灵解脱;许多破碎家庭,因结缘智慧而和乐;诸多美善姻缘因得智慧而具足,让生命上了台阶,夫一乃受益殊胜之人,能在是非纷扰、尘世繁忙境界里,持有静默之心,于感恩的心中,享受“心安”的无限宁静与祥和的真实受用,实乃幸运!

      

       如果我们不下反省忏悔的功夫,不从我执和狭隘僵化中走出来;甘愿被习气、个性操纵牵制;如果我们固执一己之见、以想当然、联想、幻象、以物质享乐为追求或只注重保护自身“尊严”;如果我们一味认同外在事物,不从内心革命;如果我们习惯于发露破坏性的、消极性的情绪-----不满、抱怨、愤怒、嗔恨、嫉妒、诽谤;如果我们挡不住功利诱惑,只求索取,不善放弃;如果我们以五毒,包括“烟酒、女人”调剂我们的精神,我们将永远得不到安祥,走不出折腾、烦恼,甚至贻误此生,延及三世。

      

       反之,真会是解放的感觉,亲和万物,通达内外,自在潇洒,生的舒展,活得美啊,苦乐悲欢皆享受! 

      

        清凉透过小暑,丝丝爽意,证严法师的“静思晨语”启动生命内在恒温装置,调整内里的温度不至于上火、焦躁、抓狂、崩溃。

     

      “人常会懈怠,有如睡梦中人,消耗时日,昏沉堕落。当我们整天为工作忙碌,精神耗损、体力不济时,适度的睡眠,确实能维持身心当下的平衡,并保持充沛的活力。然而,休息的功能也仅止于此,并非用来享受——精神的解放。

      

       人的一生,真正做事的时间极有限。一天24小时-----睡眠8小时,三餐饮食约2小时;一年12个月,就睡了4个月、吃掉720小时。又去除幼年不懂事、老年不能做事,还有学生学习阶段,一生数十年,真正能为人群付出的时间,到底剩下几年?即使再勤劳的人,也只发挥三分之一的‘人生’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由性使然,心思涣散昏沉,贪睡逸乐懈怠,会招致许多烦恼障碍-----闲时总陷在过去时、未来时,想着“苦、痛”,平白地消耗时间,或只追求眼下短暂的玩乐享受,痛苦会越来越重,即便做事业,犹如赚钱的机器,劳作的犁耙,也常厌倦,终究积劳成疾。这和昏睡不醒又有何区别?

      

        时光稍纵即逝,要及时把握好生命的各个阶段,即使年岁已迈,仍应努力修学,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精神世界是无年龄区分的,即使有肉体的病痛疾苦,更要修德转业,不可在昏睡中虚度光阴,在忧郁闹心中浪费生命!

      

        归途一路炎热,一路清风,带着天外村的超然,泰山文化的厚重,黑龙潭水库的清凉,汩汩山泉的灵气,气温在攀升,境却随心转化,如此的调和统一。

      

        夫一静默-----生命的成就不仅仅是外在的,最难的是内在修行-----内在质量的造就,它建树生命的造化底蕴,三世因果,非同凡响!生命的学问,无限奥妙,无限科学,引领一生,波及三世,方乃人间正道!我们是生命,搞懂生命了吗,微妙无穷,无限乐趣,珍惜唯一的生命吧!

      

        小暑炎热引来清凉,泰山稳固加持安祥,生命具足原本简单,清静慈悲功德无量。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生命只需点燃心灯,

               

                               在砺炼中铸就品质!

 

               

                                          

                                                                        安  祥 之 美

                                                

 

         【夫一导读】这是一篇对每个生命极为有益的开示,现实受用,给心灵以“旱地里下了一场及时雨,久逢甘露”之效用。为方便参学,夫一特整理标题,画龙点睛,便众友预览进入领悟精髓。谢谢!

一、安祥是什麽

(一)安祥是法的现量

(二)安祥是禅的生命

(三)安祥即是正受

(四)安祥是契合实相、离诸相对、扬弃一切二元观念的最高生活艺术

五)安祥的心态是至美的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讲:一、是感觉之美  二、是感受之美

 

二、怎么样才能够得到并保有安祥?

(一)我们必须具备“唯求心安”的生活理念

(二)为而不有,善而不居

(三)宰制官能,惩治我欲

(四)穷理彻源 识心达本

(五)如法精进

 

三、安祥的美好

(一)安祥能使人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安祥者堪报不报之恩

(三)安祥可以奉献人生、享受人生

 

四、何以失去安祥?

(一)惑于感官,逐相而沉

(二)突出自我我欲,背离责任义务

(三)偏离正法,远离中道

 

五、失去安详的后果 

(一)失去了安祥,即失去了生活在底源头活水

(二)百病从心生

 

六、结论

(一)反观自心,正确认知

(二)安祥就是禅的血脉,生命与真实的内涵

 

七、怎样修行获安祥?

(一)下决心,扬弃错误

(二) 即在即行,解行相应

 

 

                                                       安 详 之 美

                                                                                               

                                                                             ——耕耘居士 

 

       今天要跟各位谈的是“安祥之美”。所谓安祥之美,显然是在说明安祥的美好,当然也包含对安祥的赞美。

我们要谈这个问题——安祥之美,首先要辨明的是什么叫做安祥?

一、安祥是什麽

我们可以分几点来说明:

(一) 安祥是法的现量

 

什么是法的现量?法的现量和比量——比量就是借思想、文字、逻辑推理而产生的一种形式;也就是靠慎思明辨来了解、说明法,这就是“比量”。如果我们无须透过慎思明辨,而当场将法和盘托出,直接感受,这就是“现量”。

何以见得安祥是法的现量?因为“法过语言文字”——法是超越了语言文字的,超越语言文字的法是什么呢?就是法的本身,法的本体,也就是由语言文字,思维、辩说中升华出来的法的实质。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所谓“法”是很难理解的。法是什么?大家说它是真理。真理是什么?真理是原本如此底。原本是个什么?原本没有四万个已发现的银河系,没有太阳系,没有地球,没有生物,也没有人类。原本的“法”是三千大千世界形成以前就存在着的,这才是真实的法。这个超语言文字的“法”是什么呢?它底当体就是“安祥”。

我们为什么说:“法”是超越语言文字的?因为语言文字尽最大努力来表达,充其量只是相似,并不全等。而每个人的见解不同,每个人的资质不同,所以佛经上有盲人摸象之喻:有的摸到耳朵,说它像把扇子;有的人摸到肚皮,说是像个大锅;有的人摸到腿,说是像根柱子;都不一样,都不能窥到全体。

(二) 安祥是禅的生命

 

法既然是原本如此的,而安祥是法的现理,因此安祥就是禅底生命。

古人参禅学道走遍百城烟水,所谓“芒鞋踏破岭头云”——不辞千山万水,不辞辛勤跋涉,来追求法的究竟。求的是什么法呢?绝不是什么道理。真实底是原本的,原本就没有什麽道理,它所得底衹是安详的心态。所以安祥才是禅的生命。

我们阅读禅宗典籍,二祖见初祖最吃紧的一段对话,就是:“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初祖说:“拿心来!我替你安。”

二祖愣了一会儿说:“心根本就找不到。”

初祖说:“是这样的话,我已经替你安顿好了。”

这段对话在禅宗来讲非常重要。人为什么要求法呢?求法的目的就是求心安。

人,不管他物质生活充实或是贫乏,只要他心里非常安祥,就是在过着幸福的生活。不管他是处在什么样的地位,过着什么形式的生活,如果心里紊乱不安,这种生活就无异是对生命的一种煎熬。我们看禅宗底典籍,像六祖腰坠石头跳碓舂米(碓,乡下现在还看得到,都市就只有碾米厂),甚至有的人苦参苦学二三十年,他们所追求底是什么呢?绝不是追求神秘。因为真理是普遍底,普遍底就是一般底,一般底就不是特殊底,可知神秘绝不是真理。他追求底既不是神秘,又不是理论,是什么呢?就是内心底安祥。

人,有了安祥底感受,才是生命底真正享受,也才是真正在享受生命。所以唯有内心底安祥,才是禅者所寻觅、追求、殚精竭虑、瞬有存。息有养、精勤保任底无价奇珍。

(三)安祥即是正受

 

什么叫做正受?正受是佛经上的名词。如果我们把它用在通俗的话来说:所谓正受,就是正确的感受。

       我们生命底所有感受,百分之九十九是不正确的。因为不正确,才使我们底心不安宁,使我们生活得矛盾、无奈、很乱、很苦。

何以我们底感受大多不正确呢?所谓之感,是依赖感官,感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底感知,靠着我们底眼、耳、鼻、舌、身、意底感知,面对色、声、香、味、触、法底六尘,在缤纷幻象当中,我们所认知底,我们所观察底都不是实在的东西;有的是一种幻象,有的是过眼云烟,有的因为我们底心态不正确而扭曲了外在的形象。所以我们没有活在正确感受里,因此我们也没有得到过人生底真实受用。

如果一个修行者苦行了几十年,而没有得到人生底真实受用,那不是太冤枉了吗?我们看《指月录》:有位香林远禅师临圆寂的时候,很高兴的说:“老僧四十年才打成一片。”也就是说虽然花了四十年的工夫,终究得到真正的受用啦!

真正的受用是什么呢?绝对不是出去有轿车,回来有全电气化的生活享受,饮食可以“食前方丈”、满汉全席,绝对不是指这个。你再有钱,给你两客一斤重牛排,你也吃不下去,勉强吃下去,你就要找医生了。可知物质的满足并不能填补生命底空虚。显然这并不是学法所追求底目标。佛法所追求底真正受用就是“正受”。那么,正受又是什么东西呢?那就是一种没有忧虑、没有恐惧、没有私欲、没有攀缘、一种离开一切执著底调和、统一的心灵状态。什么叫做正受?正受就是一种统一、调和的心灵状态(也即是真实修行者的真实受用)。

心的调和统一非常难。但如我们心里不调和,紊乱得很,即使是在美好的环境里也不能够去领会、享受。因此心灵底统一,应该是我们修行底根本目标。为什么呢?就一般情况来说,没有一个人底心灵是统一的,除非我们对自己下过一番自我认知的功夫,而能到达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众生的源头处;否则的话,对自己底心灵,也不会察觉,发现是不统一的。你认为的心灵是统一的,你认为你底人格是完整的,实际上,各位,你我大家的人格都是破碎的,心灵是分歧的,是多头的。这话怎么讲呢?你明明想做这件事,再过几分钟你又不做了,你自己就反对你自己,你第二个意见就反对你第一个意见。明明理智告诉你这样做才对,但是你的情感告诉你不要这样做。明明理智告诉你这件事是坏的,这个人是不可以接近的;但是你的情感鼓励你、逼迫你,要你去接近他、去亲近他,我们底心前一刻是喜悦的,后一刻是沮丧的。所以我们底心灵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统一。

天下所有伟大事业都是在统一的心灵下完成的。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心灵统一,那就不可能发挥出生命底潜在力量,不能发挥潜在底力量,就是自己埋没自己——在大部分时间、大多数的事务里,不是别人限制你,而是你自己埋没了自己。所以安祥就是一种心灵统一底状态——佛经上讲的“正受”。

正受,除了可以用心灵底统一调和底状态说明以外,也可以用突破业障以后心灵觉受来解释。

什么叫业障?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所有底思想行为底总和就叫做“业”。

佛陀说:“众生皆有佛性。”为什麽我们见不到佛性?真理是普遍存在的,乃至于庄子说:“道在屎尿。”——不因为有大小便的地方就没有真理,既然如些普遍,如此现成,为什么看不到?就因为有障。什么障?业障。业障不能说是好是坏,只能说他是一个事实,他是从你出生到现在,生活、行为、想念底总和。这种业是如何形成的?它是由于对外界事物的认同,对于意识素材的联想,由自我出发底所有消极的、破坏性的情绪底发露。由于它与真实不同质,所以我便无法再见到真实。因为整个底业是虚假的东西,以虚假底东西去窥探真实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突破了业底障碍,才有可能见到真实。所以我们时常说人应该反省。靠着反省对于如何形成自我人格彻底了然以后,就有突破也业障的可能。当我们把业底障碍突破了,我们就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见到生命底真实,然后我们才能得到真实底受用——安祥!

 

(四)安祥是契合实相、离诸相对、扬弃一切二元观念的最高生活艺术

 

无论任何学问、任何法则,倘使脱离人生它就不再有任何意义。虽然安祥是禅底生命,是法底现证但它也是人生底最高生活艺术。

说到艺术,它底最高境就是真、善、美。我们想一想:在这宇宙中有什么东西是最真底?向外找,我们找不到。说到真,就离不开纯,所谓“纯真”。这地球上有没有纯真的东西呢?有!但是他现在恐怕很难找到。如果我们真要去追求纯真的话,向外找是找不到的,只有反求诸己才行。

当我们把内心变得调和,统一,离开一切相对,扬弃一切二元底概念,放弃由业力形成的自我,这个时候,我们底心是绝对安祥的。一颗绝对安祥的心,它是至真的。因为它没有虚假,它没有二元底东西,它也没有边见,它超越一切,如果勉强形容,那就是:“我觉故我在。”所以唯有安祥的心态才最纯真,才是至真。也唯有安祥的心就是顶好。什么东西顶好呢?唯有离开一切相对,离开所有二元底概念之后,所呈现的那种安祥的心态,才算顶好的至善。

 

(五)安祥的心态是至美的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讲:

 

一、是感觉之美:一个人当他内心秒秒安祥的时候——没有想像、没有烦恼、没有相对、超越时空,这种感觉是非常美好的,也就是《大涅般经》所讲的“常、乐、我、净”——永恒的美好,永恒的纯洁,永恒的自觉,永恒的安祥。

二、是感受之美:有些人他自己怀有病态底心理,因为心里有阴暗,看万事物都阴森,都丑恶,都暗淡,都晦涩,但当把他底心调和得非常安祥的时候,他就会发现原来一切是这样美好:不但一沙一世界,而且是触目菩提——入眼万物皆都是真实而美好的。

我们以至真、至善,至美底心而活在这个现象界,当然是最高的生活艺术。我们能够如此活,生活对我们来说才充满生之喜悦,才是生命底享受,生活便不再是对生命的惩罚。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祥,而怀着挫折、无奈、怀疑,恐惧,忧虑的心态去过活人生,那生活对生命来说,毫无疑问就是一种惩罚了。所以我们只有活在安祥里,才是真正在享受人生。

 

(六)安祥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源

 

     什麽是真幸福?内心安适,仰俯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仰俯无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实,息息感受安祥,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底最高幸福。

人若让内心不安,幸福便无从建立。小时候读《左传》,有这么一篇:有个诸侯跟他太太说:“我最近心乱得很,安定不下来,心里始终非常烦乱。”他太太说:“王心荡,王禄尽矣。”她是说:“你既已失去内心底安祥,你拥有底一切将也会丧失了。”隔了没有多久,这位诸侯果然去世了。所以只有活在安祥里才是真正的幸福。人若能生活在安祥底心态里,就拥有了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幸福就会永远追着你。由以上各点可以知道:

        安祥是正受;

        安祥是三味耶;

        安祥是真如;

        安祥是本心底现量;

        安祥就是摩诃般若的发露。

我们为什么一开始就不用这些名相?因为研究佛法最痛苦的就是被“名相”所困扰,挡住了我们底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义”

我们了解了安祥是什么,就可以进一步讨论:

 

二、怎么样才能够得到并保有安祥?

 

(一)我们必须具备“唯求心安”的生活理念

每个人有他不同的理念。叔孙豹主张底人生三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这是他的生活理念。李白底集秉独夜游是了底生活向往。总而言之,有些人追求物质的享乐,有些人追求功业的不朽,有些人活在蝇营狗苟,莫名其妙的自我迷失中;这些人,不管他是为了不朽功业,或者是为了人生的享乐,在相对的二元底心态下,是不可能获得安祥的。唯有屏弃私欲,功利,全新追求心安,才是追求解脱的的正确理念,如果你不追求心安,你又怎么能拥有安祥?

如何才能得到心安呢?

 

(二)为而不有,善而不居

 

什么是“为而不有”?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工作,都必须有自己底正业。我们努力追求良好的工作成果,但却不必因为自己没有得到相对的报酬而失望。也就是《礼运篇》讲的:“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我们每个人追求的应该是贡献自我的机会,而不是自我标榜,自我功利。我们抱着这种心态去工作,就是“为而不有”。我们在努力创造,但是并非为了自己占有更多。

什么是“善而不居”?我们做了一件很完美的事情,但我们勿需沾沾自喜;我们做了一件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不要有优越感。能够如此的话,我们就会活得无愧无作,心安理得,就能够得到心底安祥。

有很多人,有了贡献没有得到相对的报酬,就充满了牢骚抱怨,而破坏了内心的平衡。有些人品学兼优,不被重视,就感觉得有一种被遗忘,被冷落,被否定的落寞,像屈原就是这样。这样的人他绝对活不下去,活在自怜里的人那够多凄惨,当他撑不下去,最后必定是自己毁灭自己。所以我们要获得安祥,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只求心安”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态度。

 

(三)宰制官能,惩治我欲

 

为什么要宰制官能?我们为什么会迷失?事实上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迷失的过程。这话怎么讲?随着我们的成长,也加深了我们对外在事物底认同,我们随时受感官的支配;看到美好的事物,我们欢喜;看到不顺眼的东西,我们厌恶,环境调和的时候,我们高兴,到了环境低潮,产生一种压抑感的时候,我们就会愤怒,或者就会悲观乃至沮丧。这都是说,我们在受制于官能的支配。我们有个消化器官,我们拼命的觅食,觅食是合理的本能,是对的,但是觅得食物还希望食前方丈,就堕落为官能底奴隶了。

不管我们底经济蓬勃或萧条,我们看:台北每条马路都有许多餐馆,除非你事先订座,倘若到了吃饭的时候才去吃,多半是没有位置给你坐,“对不起!明天请早”。人们物质欲望的泛滥,已经充分地反映出精神生活的贫乏及心灵的沉淤。这是一个很可怕,很可悲的现象,绝不是我们在杞人忧天。

什么叫惩治我欲呢?我们一个人底合理欲望是人类进化的动力。我时常说:如果我们底老祖先都满足于住鸟窝,住山洞,披兽皮的话,我们到今天也不这会是那样。因为我们底老祖宗有了改善生活的欲望,所以一代一代地把生活品质提升。合理的生活欲望不是罪恶,但是超出范围的私欲的扩张,倒真是罪过了。

在我们阅读历史中,一个朝代的崩溃,一个国家的灭亡,一个社会的腐烂,以及若干史前文明国家的沉沦,是被什么毁灭的?无他,只是私欲。私欲不公可以污染社会人群,腐蚀一个国家,而且当它扩展到极点时,它便会毁灭掉整个人类。

所谓私欲,它包含了占有欲,支配欲、领袖欲,还有“自我保存”。“自我我欲”的极点:白天折人,晚上怕鬼。这样活着实在很苦,而历史上所有的英雄豪杰多半是这类胆小鬼。

我们拥有感官并不是罪恶,感官只不过是我们生活必需的工具,是我们底附属,但是我们要宰制它,不要让它支配,牵制了我们才对。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铁动”,能够做到这些,就会如王阳明所讲底“天君仄然、进体从令了。假如你有感官,而你又由它牵着你底鼻子走,那你这个人活得很惨,你不可能活得自由自在,也不可能获致安祥。

欲,是无底,永远填不满。所谓权势,物质,虚荣,既不真实,也不永恒,它只构成对你生命的污染,煎熬,惩罚,使你迷失,使你发狂,所以你必须控制它,让自己活在合理的欲望中。也就是说:我们肚子饿了有东西吃,冷了有衣服空,有房子可以遮风雨,就已经足够了。进一步,如何不枉此生,不要把这个宝贵的生命浪费掉,如何反省自己、如何净化自己、如何使用自己,确确实实的认知自己?这是获得安祥的第二个条件。

 

(四)穷理彻源 识心达本

 

什么叫“穷理彻源“?你追求真理,若跟螃蟹一样横着走,这样的话道理就多得很;等你眼睛一闭,离开人间的时候,道理也还没搞清楚,依然要做个糊涂鬼。所以你要找道理,一定要找到道理底源头——道理从哪里来?水有源,要有本,道理的源头在哪里?你必须穷追到一切事,一切理底源头,才算了事。“智者不惑”,你若想断惑,就必须把道理搞清楚,你若真正搞清楚,就不单是找到了道理,还要找到所有道理的“始祖”,那你才可能“断惑”。人“断惑”了以后,就不再有疑惑,不再有疑问,不再有未知,所以他就心就安了,心安则祥,他就安祥了。

为什么要识心达本?你知道:每个人都有心,而每个人底心都是三心二意,多头马车,自相矛盾,互相牵制,没有办法让心灵统一,让生命潜力集中发挥,没有办法表现出自己底价值,而你这一生也就这样窝窝囊囊,糊糊涂涂地彻底埋没了。

什么是你底原本的心?我们为什么要“识心达本”?因为所有的理性底学问都公认:真实底是原本底——只有你那个原本底心才是真实的心,永恒的自己。所以你要努力认识自己——自己尚不认识,认识别人是没有用的。

一个自我迷失的人,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所以人首先要认识自己。而认识自己,自己生命底本质就是心,心不是你底表层意识——由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所感知,所累积的这一层法尘。你如果认为你现在的分别心是你,那你是认贼为子,终归“无常”;你说你现在的分别心不是你,你又在自我否定,这个问题很麻烦。你若说这个表层意识不是你,不是你?它无风不起浪,它从什么地方来的?又凭藉什么存在?“烦恼即菩提”——没有菩提,连烦恼你也不会感知。那块石头,它能感受烦恼吗?必定你有觉性,你才感受到烦恼。所以你若追求自我,首先便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就是认识自己的心,认识自己的心要认识自己未曾“蒙尘”以前原本的心。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够得到安祥。

为了说明这个条件是必要而且甚至于是足够的,我可以跟各位讲:很多人听说别人开悟了,总是认为这个家伙一定是悟出来一套大道理—一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真理。实在没有这回事,谁若是因开悟而讲出一篇大道理来,那这个人是神经病。有人说这个家伙开悟了,大概有了神通变化。我告诉各位:真实底是原本底,原本没有人,没有神,没有佛,神通从哪里来?神通也不是真实的。那么说:这个人悟了,悟了个什么东西呢?很简单,所谓之悟了,悟了个什么东西呢?很简单,所谓之悟就是穷理彻源,识心达本。也就是说:当下一切问题、一切问号统通消失,统通不见了;一切烦恼,一切业障统通瓦解冰消了,而当时自己生命所唯一拥有底只有两个字:安祥。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是真悟。

各位!假如你在打坐的时候胡思乱想,想出了一篇大道理,你一拍腿,跳起来说:“我悟了。”那你要小心一点儿,小心走火入魔啊!真正大彻大悟了,能得到什么呢?也只不过是得到了安祥而已。

那么,如何才能够穷理澈源,识心达本? 这八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要有方法才行,方法不对,就没有效果。如何才能够穷理彻源,识心达本?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致虚极,守静笃”,第二句话是“守本真心”。

什么叫做“致虚极”?我们所看至的一切总感觉都是实在的,山是山,水是水,统通实在。我们既然认同一切实在,我们便只能活在相对的生活中,我们那个绝对的心灵就被压抑了,必然过活得非常虚,不但虚,而虚到极点,踩到地下好像踩到海绵一样——你开悟前会有这种感觉。

静笃,不但要静,要静到极点,否则便是“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了。

有人说这是执著,很多人认为:你看!又“致,”又“守”这都是动词,都是“有为法”,执著。你若这么看的话呢,你根本不懂佛法。佛法是“不住无为,不尽有为”的。有为而不执著尤为才是无为;无为而执著无为就是有为。所以“唯信能入”。

你要能够虚、虚,尽量地虚。你打坐打得很好,有人吵了你底安宁,你就发脾气,这证明外在底一切在你心里是实在的,对你来讲是两个,佛法是不二法门,你到处都是两个乃至多个,与修行绝不相应。所谓“外门闭,内门开”,这是修密宗闭黑关的着眼点,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虚,要虚到极点;不但要静,要静上加静。这样的话,才比较容易相应。

什么叫“守本真心”呢?五祖大师《最上乘论》里一再说到这四个字——“守本真心”。

刚刚修行的人,唱高调说要自在、要洒脱、要无我、说俏皮话,嘴吧滑溜,是没有用的,见了阎王,你那一套玩意儿一点都用不上;而触境遇缘烦恼重重,你又莫可奈何。所以从达摩大师到五祖都是倡导“观心”的。以后虽然很少用观心的词句,本质上也离不开观心。观心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反省而观心。学佛法都是要反省,学任何一个法门,总是先反省忏悔,否则障不除不能相应。先在反省的时候观心,可以帮助你认识自己——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座的包括我都认为自己是个好人,是个完整、统一的人;自己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自己是一个“言寡尤,行寡悔”、“可以无大过矣”的人,其实,绝对不然。如果认真反省一番,就会发现,你根本不是个人。你如果承认你过去所做,所为、所想,你根本不是人,接近没有进化的动物,才可能做真实的忏悔。人要勇于面对自我,才会获得实质的进步。如果不能勇于面对自我,永远保持那种虚伪的形象,谁也救不了你。所以第一步要观察自我是个什么?

第二阶段:使每一念都不要漏过。萌生一念,自己立刻知道,而自己始终用最客观的立场来批判自己底念头,这个念头太不好,太暗淡,就自己打自己耳光,乃至于说话,做事中,都要观察自己底念头,不让念头自由活动。如果我们要思维一件事——有目的的思维,应集中心力去思维它,那叫正思维,如果我们不需要思维任何事时,不要让念头像无缰之马,自由奔驰。否则就会搅乱了心地。

第三段:要观“念从哪里来”?从“念从哪里来”,就可能找到自己原本无念的本心,找到了无念的本心,就要守住它,守住才不会迷失于妄想与“认同”之中。

哪个是无念的本心呢?记得十几年前,在东引服务时,有一天在禅定中得到了几句话(为什么说“得到”呢?这不是书上看到的,也不是我自己底创意。怎麽得到呢?常识外的话,我不愿多讲。)这几句话是什麽?是“以子之心,觉子之觉,以子之觉,觉子之心,觉者是心,是心自觉,觉心不二,允称正觉。”这几名话,极为究竟。十几年前,我自己的天资迟钝,虽然得了这宝贵的几句话,当时自己并没有能够受用,只是觉得这个好当文字来欣赏。如果那时天机通畅的话,应该当下桶底脱落,何必又多辛苦若干年呢?这几句话给我的启示是什么呢?“觉者是心,是心自觉”,不是觉到外面,也不是外面觉进来,我们套用笛卡尔底话的模式——我“觉”故我在。拙就是大智慧。

观心观到最后的阶段,就是“我觉故我在”,就“守本真心”,你守着你底心,它才不会乱跑,你守着你底真实的心,守本——真实底是原本底,守原本的本心,就是守真如。后来禅宗的子孙看了这个“守”字,觉得用得太拙,其实“巧者拙之奴”,拙就是大智慧。你若能够守你原本底心,那就是守摩诃般若,也就是以后讲的“保任”,名词虽然不同,它的含义完全一样,而我认为“守本真心”更明确,更积极。讲到东引,这是一个小的插曲。可惜当时机思迟钝,不然当下就该桶底脱落,就不会多走很长一段冤枉路了。

如何才能获得安详?

 

(五)如法精进

 

“如法”就是照着佛经上所说的方法,照着师传的方法。“精进”,什么叫做精进?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你不要掺杂。不要五光十色,五花八门都弄进去,要一心不二。佛陀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你要精,殚精竭虑;只有这一件大事。古人说:“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如丧考妣。”这话很值得玩味,大事没有搞清楚,好像死了爹娘一样,大事搞清楚了,又像死了爹娘一样。这个蛮好玩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要精进。

刚才我们说到什么是安祥?如何才能获得和拥有安祥?我们现在就要说安祥有什么用?有什么好处?现在就要讨论“安祥之美“了。

      安详是由心安无愧得来的。

      安详是由保持合理的欲望,不放纵私欲得来的。

      安详是由证得宇宙人生的真是得来的。

所以我们得到安祥心后,就会活得踏实,活得潇洒,活得自在,活得无罪一身轻。

 

三、安祥的美好 

 

(一)安祥能使人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个拥有安祥的人,身体自然健康,疾病减少,相好庄严,真正学禅而上咱的人连相貌都会改变。大家如果在老朋友当中互相观察,将会发现有人已经把内在底安祥之美发露到表面上来了,而表现出清雅脱俗,当然他底生活也必然充满安祥,和谐,使人感受到和蔼可亲,堪能信赖。因此他底人生便非常通畅,障碍自然减少,合理的欲望都会实现,正确的努力也会成功,而且可以消千灾于无形,遏百难于未萌。

一切灾难都有原因,没有灾难的因,就没有灾难的果。所以对于一位自在安祥的人来说,千灾不会降临,百难不会萌生,整个人生活得潇洒自在,大吉大利。

 

(二)安祥者堪报不报之恩

 

一个拥有安祥的人,每一秒钟都散发着他生命底光辉,构成他生命的磁场,进入他生命磁场的人,立刻感觉到安祥——

心浮气燥的人感觉到一阵清凉;

忿恨不平的人感觉到无比温馨;

烦恼痛苦的人感觉到非常舒畅;

心灰意冷的人感觉到极大鼓舞。

在你有生之年的活动半径中,到处散播出灿烂的心光。到处散播出安祥,和谐底灵气。虽然你无心以“有为法”报四重恩,但是你已经报了。这就叫做“堪报不报之恩”——不用报恩,已经报恩了。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散播安祥,我们的社会就是个祥和的社会。我们人人散播安详,我们的国家就必是一个富强康乐、所有邪恶势力无法侵害的国家。

我们要报亲恩,报国恩,报天地恩,报众生恩,就必须保持内心的安祥。当我们内心固定了安详的时候,可以使七代祖先超升。安祥既然是这么美好,当然值得我们拼生命底全力去追求,去获得,去保有。

 

(三)安祥可以奉献人生、享受人生

 

一个安祥者,他底心是统一的,他底心力是集中的,当他进行“正思”时,是锋利无比的。他具有最高的创造力。一个人到了心灵安祥的境地,如果他有一个疑问,而肯不停地用安祥心去思考,不要两三天就会得到一个崭新的答案。他对国家,对人群,对社会都能够提供卓越的贡献,而不会是社会的包袱,不会给社会“负值”。

       他每一秒钟都活在安详里,他没有不满、没有怀疑、没有嫉妒、没有牢骚、没有抱怨、没有忿怒、没有恐惧,所以他是活在满足中,他的人生是享受的人生。

 

  四、何以失去安祥?

 

说到这里,我们再讨论,何以太多的人失去了安祥?

(一) 惑于感官,逐相而沉

我们追逐那些外在的幻想,而把自己沉没在幻想当中,而迷失了自己。当我们迷失了自己的时候,就被世间的幻相所诱惑,就被感官的官能所牵制,半点不得自由,哪里还会有安祥?即或有安祥的人,如果受感官的支配,他的安祥也会消失。

(二) 突出自我我欲,背离责任义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