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版】二十四节气

个人日记

 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