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长的村庄(上)
性情人生
如今,我算是一个城里人,吃,住,基本都呆在离地面四五十米的单元楼里,行,基本都是用钢皮包裹着呼啸前进。只有到了周末,我才回到我的娘家,那个我生长的村庄,邢姚。
进入村庄,有三条路,东线是走羊田路再向西转上三号路,西线是走羊临路再向东转上三号路,这两条路都是从村北头拐进通我家的大道,第三条路是中线,差不多是直线着南北而行,最后从南到北穿过几乎是整条的邢姚集街,快到北头时向西一拐,走不多远再向北一拐,也到了通我家的大道。
到了通我家的大道上,我就摇下了车窗玻璃。路两旁的水沟里,春夏长有玉米棵,秋来种有蒜苗。水沟沿上,扁豆,棱瓜,吊瓜,在温暖或炎热的季节里恣意伸展着藤蔓,霸道地挤占着村委种在路两边的路化树的生长空间。水沟沿再往里,各家的门口外侧,或一丛头顶开了淡粉、深红的月季花热烈奔放,或两株伸展腰身的紫苏蓬勃旺盛。各家门口内侧的南墙外,多见的是自家加垒的车房,湖绿色的大铁门上,挂着一把灰色的三环锁。偶有一处小菜园,葱,辣椒,白菜,萝卜,都是家常菜,种在门口里吃着方便,当然,菜园边或许还有一片官粉花、一片金针花。
环境,都是我熟悉的,更熟悉的,是知道我乳名的乡邻们。三奶奶,四爷爷(伯父),五娘娘(伯母),大叔,二婶,三哥,四嫂,我知道他们每个人的家门口朝哪,家里有多少孩子。有在路左侧乘凉的,有在路右侧织网的,也有在路前方走着的,我侧头,招手,微笑,和每个人打个招呼,他们每个人也扭头,招手或点头,微笑,和我打招呼。最纯正的乡音,最纯朴的笑脸,最纯真的眼神。
家门口到了。我家在路的东侧,路的西侧,一般会有三奶奶坐在自家门口,手里拿着拐棍——她的腰已经弯了,站起来的样子像一只虾,年过八旬了,我还记得三十年前三奶奶站在面板前做馒头的样子,当然,那天我吃到那又白又暄又香又甜的馒头了。有时,是三奶奶的儿子,我大叔站在门前,他的外孙女都已经四五岁了,他的身材略有发福,我还记得他是小青年时,和我二爷爷家的大叔一起给我家看门,那时父母领着我躲在外地——超生游击队。有时,是大叔的妻子,大婶子,她常常会问一句:孩子来了没?她最小的女儿到潍坊去上大学了,她的头发早已结霜,我还记得她结婚前,我跟着大人们在三奶奶老家过道里做荷包饼——现在的小孩子都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结婚专用的荷包饼了,他们只知道饼干或雪饼这些商店里买来的工业食品。
我家的小花狗,一般会跑出来迎我,摇着尾巴,在我的脚边转来转去。它已经是狗爸了,它的儿子住在我家东邻,和它长得几乎一模一样,黄褐与白相间的花白皮毛,矮短的腿脚,俊俏的面孔,通人性的双眼。有时它的儿子跟在身边,它却总是把儿子圈推到外围,不让其碰触到我的裤腿。这条道上的人们都认识这对狗父子,它俩差不多形影相随,不时推来搡去,你咬咬我的肩膀,我舔舔你的耳朵——除了父子,哪有两只公狗能相亲到这种田地?人们也能一眼分辩出谁父谁子,儿子的皮毛,白色更白,黄褐色更艳,人物一理,年轻总有一身好皮囊。
我到家时,一般是时近中午。母亲正在西屋里炒菜,北屋的饭桌上,差不多摆满了,父亲来回端着母亲递出的白瓷大碗或盘子,碗盘上热气袅袅,散发着熟悉饭菜香气。我已在外工作,我已结婚生子,我的每次回娘家,都像父母的客人,我们子女买给父母的食物,他们平时却舍不得吃,这时才献宝般一样样拿了出来。双脚迈进了娘家的院子,熟悉的踏实感回来了,这才是脚踩实地,这里不用住空中楼阁。虽说,院子里已经用荷兰砖铺过了——现在的农家院子基本上都是用荷兰砖铺过的,但隔着这屋荷兰砖,我能觉出脚底下的土地是冒着滋滋的热气的,不像在城里,有热气也早冒到我们楼下的N家住户里去了。人生,仿佛不短,三十几年,也仿佛不短,可是,我已经由一个拖着两条鼻涕的傻丫头,走过了少女,走过了少妇,到了中年,是的,用我们村的话说,也是黄土埋半截的人了。我走了这三十几年,有父母陪着,父亲已经驼背了,母亲头上一片霜雪,是的,他们早已年过花甲,谁也说不好,父母能不能陪我再走三十几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村里是确确实实得到实惠的。一条条笔直的混凝土硬化路,不再是雨天两脚泥,硬化路条条相通,我才得以回娘家时,东西南北随便进村。当然,我的乡亲们,买上车的越来越多,像我这处在外工作的或者外嫁的闺女,买车的更是越来越多,而且,各种车辆有越买越好的趋势,面包车,经济型家用小轿车,大气的黑色大轿车,越野车,旅行车。这些车,有时停在自家南墙外的车房里,有时就暂停在硬化路上。过年期间,硬化路上停的车辆尤其多,差不多每家每户门前,都可能会停上一辆车,恍然间,你会觉得这里至少是一个镇子,而不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大道上有了路灯,乡村的夜晚不再黑咕隆冬。还有和硬化路一样的排水沟,家家户户装上了和城里一样的自来水,很多人家的屋顶上,坐上了一台太阳能。是的,从外面看不见的,还有各户家里的大彩电,电冰箱,洗衣机,村庄里年轻人的衣着打扮,也不时透出一种城里范儿。村子西南角建了一个和谐园广场,晚饭后,乡亲们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到体育器械上健健身,或者跳跳舞。我的大表姐嫁在了我们村,当年她剖腹产诞下一双儿子,身体内分泌却出了问题,她由婚前的苗条女郎,成了农村里随处可见的胖大老婆。多年来,大表姐白天忙着赶集卖茶叶谋生,晚上晚着照顾两个儿子,一身膘硬是不跌。如今,两个儿子,一个上高中了,一个上职高了,都住校,她有点闲了,晚上常常出来跳跳舞,奇迹被跳舞的妇女们见证:大表姐变苗条了。这个奇迹传说像秋后的小风,吹到了村庄的每个胡同里,跳舞的妇女越来越多。后来,跳舞的妇女们,还成立了几支秧歌队,除了自娱自乐,也可以到本村或附近村庄里办喜事的人家里演出,同时混个闲散钱零花。
像绝大多数人一样,我生长的村庄,在我的眼里是千好万好,我穷尽笔墨,其实难写百分之一。可是,你知道吗,我爱我现在的村庄,可是,我更爱我那过去的村庄,爱那三十年前的村庄。
(题目源于文友汤成难老师,看了她的散文后感觉有话要说。当初就写了这一半,然后几个月过去了,还是这一半没动)
文章评论
静看堂前花开
不糙,很细腻
陌上花开
这是邢几啊?
峻豪
好长时间没回邢姚了,很想的…
好想改名王一一
富有人文气息,相当接地气!
程木明
写得好!可惜我们村的带头人都不争气,到现在还没完全通柏油路,还天天在那猛吹
梓涵
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