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径忽开门

原创摄影


图片

 
小径忽开门

文/白音格力 图/夜色迷离(印记流年)2015年6月拍于徐州紫海蓝山

图片

      山中人家,竹篱茅舍,野花绕园,出门山水绿,回家夜静云月低。一辈子走在诗里,活在画中。桃红梨白,菊黄枫红,春风花枝,秋水蒹葭。
      从不游山玩水,从不吟风弄月,却用日和月围起一方山水,用手和脚种出一篱风月。
      门前一条小径,曲曲弯弯,风雨路过,云月路过,都曾是座上客。

 图片

       一直不可救药地喜欢“柴门”。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寒山投宿,白屋柴门,一叩声,一犬吠。刘长卿遇芙蓉山主人,让我一下子对“风雪夜归人”有了向往。披一身雪,雪掩来路,却有归处,不忧心,不慌张。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小径落花,蓬门已开,一落脚,一身香。舍南舍北皆春水,此生能做杜甫草堂的客人,花径不扫,门扉洞开,煮一壶风月,饮一杯酒,不羡人间。
       此生此地,仿佛只剩下这么一个愿:两扇柴门关风月,一条小径待客归。
 

图片
  
       也许一生能见的柴门,都在诗中。但若能让心轻下来,轻成一缕风,一朵云,随山路行走,见野草山花,清泉白石,一定也能找到自己的柴门。
       人人心中都有一条小径,燕燕于飞,喓喓草虫,落落长松,蒙蒙卉木。独自一人时,能静下心来,静便是心中小径;每走回往事,能安下心来,安便是往事小径。

 图片

       刘辰翁的《临江仙》中有句,“暖风初转袖,小径忽开门”。念念不忘,必有暖风来,嘤嘤恰似语;走走小径,只需门一开,人面若桃花。
      平平常常岁月,我们不论居于何处,但因心中有径,在一方自圆自足的世界里,亦能陶然忘机。那种陶醉该像古人醉酒,得意尽欢。
 

图片
 
      李白在《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里记过一次醉酒,先是“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后“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美酒还没温好,这走小径,进柴门,一路早是心醉不知归路了。
      苏轼之醉,更是妙不可言,他在《书临皋亭》写道:“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奔入……”这左绕的云,右洄的清江,何尝不是开门迎进的客,闲居自在。醉眼间,再看门扉洞开,整座山,山上草木,泉溪,花枝,藤蔓,泥土、岩石,全都顷刻奔入,真是豪迈。

 图片

     人与山,不过一门的距离;人与人,也不过一条小径的距离。
     风弄一些草籽,绿上窗台,如一些念,枝枝蔓蔓;每一动念,如水拨琴弦,铮铮琮琮。念一个人的时候,仿佛有人踩着心间小径走来,柴门轻叩,送来一枝春。

 图片

      每一个春天,都会帮我推开门。我的快乐也许就是走了十里路,去看山桃花,野杜鹃,鼠尾草,若它们开了,我就静静地坐一会儿,若未开,我依旧静静地坐一会儿,想象你在远方,面若花容。
      春一来,心一念,小径忽开门。原来,最是春好处,愿与你同路,看遍姹紫嫣红。
 
图片

 

文章评论

润珠

[em]e179[/em][em]e160[/em][em]e156[/em][em]e157[/em]

青春乐

[em]e163[/em] [em]e179[/em] [em]e168[/em] [em]e181[/em]

西子

最近发的这几篇人物的都拍得特别美丽真实自然,你对人物的拍摄感觉也正提升了很大一个空间。你平时拍摄的小花小草,是最摄人心灵的美好。 门扉,我一样特别喜欢这样的一个词,这个词总有一种古旧的味道,我想起故乡的老墙上镶嵌的一扇旧门。 一扇承载着幼年记忆却早已无处可寻的门扉,那是一个家的概念,那是一个故乡里最值得人回眸的地方。 那门扉里有故乡温暖的亲情,有自己成长的足迹,有一院子的花开,还有红彤彤的满树的枣粒。 门扉已旧,故乡已远,只有那些离家太久的孩子,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写着一首怀念故乡的诗…… [em]e178[/em] [em]e163[/em] [em]e163[/em] [em]e163[/em]

竹叶飞花

真美!比那些专业模特拍的好看多了!自然美,才是真美![em]e179[/em] [em]e179[/em] [em]e179[/em]

心如止水

说实话,拍的好没得说。主角的表情有点不合拍

羊角辫儿

哈哈,哥,俺最喜欢王俊雄的这首《山野幽居》啦。。。[em]e112[/em][em]e112[/em][em]e112[/em][em]e113[/em][em]e113[/em][em]e113[/em][em]e192[/em][em]e192[/em][em]e192[/em][em]e195[/em][em]e195[/em][em]e195[/em]

一泓清泉

这模特儿是漂亮,美中不足的,就是额头太小啦

龙哥

很精彩的人像大片,很喜欢这个色调,欣赏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