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起行囊】——在书海里流浪(我的阅读史)

个人日记

    一  童话情节

 

    小时候,就喜欢看童话,当时家里穷,大人出门偶尔带回来两本小人书,像宝贝似的反复看,甚至内容几乎能背下来了。那时多么渴盼能有多一点的童话书看啊!每次爸爸妈妈出门,小小的人儿倚着门框望眼欲穿的竟不是那同样少得可怜的吃食,而是那一两本童话书。

    记得有一次,妈妈风尘仆仆地出门回来,刚一进院,就大声喊着:“老闺女,看妈给你买啥好书了!”我蹦跳着飞过去,小脸因为激动涨的滚热通红,离老远就张开了小胳臂小手准备“迎接”我的宝贝书。从妈妈手里抢过两本小书的那一刻,心里简直乐开了花。我还清晰地记得,一本叫《换上石头心的人》,一本叫《大鲨鱼》。

    第一个童话讲的是,一个人为了金钱跟魔法师做交易,把自己一颗滚烫的心换成了石头心,从此他由一个穷小子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翁。但是,他却并没有感到幸福和快乐,因为他的心是石头做的,他感觉不到温暖、爱、关怀,他的世界里不再有亲情、友情、爱情这些美丽的字眼。他无比孤独,甚至想哭都没有眼泪。最后,他请求魔法师将他的心换回来,他宁可一无所有。

    第二个童话讲的是一群小伙伴在海岛上、海洋里与大鲨鱼周旋,斗智斗勇的故事。波涛汹涌的大海,活泼勇敢的孩子们,和那一段段激动人心的场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本童话书都不大,是我们那个年代最常见的小人书。小小的,窄窄的,每一页都是生动的插图,下面是几行文字。我不记得读多少遍了,只模糊感觉那些书页都磨薄了,变软了,插图和字也发白了。

    家里买回来的书毕竟很少,那时也没有图书馆、书店之类的地方为我们这些饥渴的儿童提供阅读。于是,我们自己想办法,最大限度地扩大阅读范围。小伙伴们都把自己家的小人书拿出来交换,你看我的,我读你的,交换的时候还不忘叮嘱对方——不准传给别人,小心保管等。当然,由于迫不及待看一本刚拿到手的小人书,偷偷藏在课桌下读,被老师逮到的情况也是有的。 

    成年后,老母亲提到我们小时候生活的艰苦,常为没能让我们几个孩子吃饱穿暖而抱憾。而我,回想那遥远的童年,并不曾感觉日子有多苦。唯有一种饥饿感却真实地存在——那就是对于童话的渴望。我想,我就那样落下的病根吧,那个特定的时代,那个偏远的山乡,极其有限的一点精神食粮。

 

 二  感念师恩

 

    1986年,我告别了小兴安岭连绵起伏的群山,告别了那一片给我以生命滋养的黑油油的土地,告别了父亲母亲及所有淳朴的家乡父老,也告别了我那用贫穷与快乐编织起来的童年,背起简单的行囊回到我的出生地——辽宁的一个小镇,继续我的学习生涯。也就在那一年,我遇到了我的恩师——于双老师。我曾在一篇名为《感念师恩》的文章中写道——

    “当年,您神采奕奕地站在讲台上,一个陈旧的本夹内,呈着写满您心血的教案。您对我们说,之所以能成为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和您的初中语文老师分不开的。九年后,当我手捧教科书,迈上神圣的三尺讲台,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竟和您当年说的这句话几乎如出一辙。

    “老师,您可曾记得,课堂上那个思维活跃的小女孩?每当一些难度大点的问题别人答不出时,您总是习惯地把目光投向我。那眼神里充满期待、充满鼓励、饱含希望。老师,我永远也忘不了您的眼睛。正是它的启迪,给我的思维打开了一扇智慧的窗。几乎每一次回答我都能得到您的赞许。我还记得您对我竖起的大拇指,您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奖我“这儿份的”!” ­

    “我的一篇作文,是回忆小学老师的。您大为赞赏。给同学们讲评时,您讲得那样细,好像那不是篇普通的中学生作文,而是一篇名家作品。有些语句,是我随意写出来的,您却指出它的精妙,这让我都对自己刮目相看了呢。您还在另一篇作文的评语里写道:‘人小志大,精神可嘉,努力进取,前程远大!’这些,给了我多少动力、多少信心啊!” ­

    是的,刚刚迈入初中校园的我,非常幸运地遇到了我的恩师——担任我两年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的于老师。于老师为人亲和,对学生极尽爱心和耐心,他对我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而尤对我,更是如掌上明珠一般来疼爱的。老师的课讲得好,循循善诱,启迪思维,还有一个特色是,有课前的“三分钟演讲”。许是对老师似父亲般的依赖吧,许是老师的课堂对我的深深吸引吧,许是老师为人与教学的严谨态度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吧,总之,我深深地爱上了语文,爱上了学习,也是在那时,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三  相遇牛虻

     1989年,我以优异成绩考入当地重点高中。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高中校园流行起琼瑶的作品《窗外》。我也从同学手中借过来翻了一下,却并没有被其吸引。高中时期用来读课外书的时间并不多,记得印象很深的,有《小小说选刊》,是很窄很薄的月刊,里面的文章都短小精悍,哲理性较强;还有《流亡中的牛虻》以及《牛虻世家》。   

    而与“牛虻”的相遇,实在要感谢我的爷爷。一次放假回家,身为小学教师的爷爷手头刚好有这两本书。也说不清缘由的,我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大家都知道,牛虻是革命者,《牛虻》一书曾鼓舞过很多进步青年。虽然我直到现在也没有读过《牛虻》,却实在很喜欢它的这两本姊妹篇。甚至还特别写了一篇《一个革命者的选择——读<流亡中的牛虻>》。我也开始相信,人与书之间是有着某种特定缘分的,就如同人与人的交往一样:有的人咫尺天涯,有的人一见如故。我与《牛虻》以及其它一些钟爱的书籍的相遇便属于后者吧。

    四  书中知己

    1992年,我升入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三年的大学生活,丰富而快乐。闲暇时,常出入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在阅览室里,读的是各种各样的杂志。其中最喜欢的当属《读者》,其次是《青年文摘》。对《读者》的喜爱延续了很多年,给了我诸多思想启迪。而在图书馆借阅的书基本都是大部头的。比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母与子》,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杨沫的《青春之歌》,还有《雾都孤儿》、《孤星血泪》《包法利夫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那时候读的书很多,也很杂,多数并没有反复研读,只是匆匆读过而已。而有一本书和它的主人公却成为我永远的至爱。

    这本书就是《简爱》。

    记不清是如何开始接触到这本书的,只是清楚地记得,自己对其的喜爱程度超过其它任何书籍,对简的喜爱程度也达到了极点。外表平常又遭遇不幸的简有着非凡的独立个性,她自尊自爱,思维敏锐,不屈服于外来的压力,不违背自己的本心,而她与罗切斯特美好纯真的爱情故事,更是荡气回肠,感人至深。这本书我读过不知多少遍,在简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者说在简的身上,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人生和爱情。大学的毕业论文,我的题目就是《谈简爱的反抗性格》。时至今日,《简爱》在我心中的位置仍是无法替代的。穿越国界,穿越历史,穿越现实与虚构,我想,简是我书中的知己。

    五  自考路上

    本科自学考试其实都是专业上的学习,只所以把它列入我的阅读史,是因为完成这些课程实在是很不容易,而给我带来的收获甚至也超过了专科的在校学习。其中有一门《古代汉语》,我考了四次才过关。那段日子,每天在本子上写写划划繁杂的古文字。而回报给我的,除了那张及格的成绩单外,便是对古文字比较轻松的认读了。

六  旧书摊淘宝

    上班后,我将微薄工资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拿来淘书。旧书摊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每每淘得一本好书便喜不自胜。其中最为喜欢的有两本,一本是鲁迅的《野草》,一本是雁翼的《范蠡与西施》。

    《野草》是薄薄的小册子,是鲁迅唯一的散文诗集。每一篇文章都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尤其《野草》自序,更是激昂澎湃,鼓舞人心。《野草》很难懂,我细细地读,并在每篇文字旁都按自己的理解做了批注。正在我自以为真正读懂了这本书的时候,我在一位朋友那里弄到了《野草》释义。对照阅读才发现,自己原来的理解竟没有一个是正确的!后来,我陆续淘到了鲁迅先生很多书,包括一些杂文等,遗憾的是,我并没有好好去读,许是它们太深奥晦涩了吧。

    雁翼的《范蠡与西施》是我至今想起都会心痛的书,它被朋友借去后一去不返,下落不明。而谁又会懂得,我是怎样地对其珍视有加呢?

    这本书包括《范蠡与西施》和《越王与剑女》,我尤其喜爱《范蠡与西施》。作者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场景切换自然利落,语言极富美感。选取大家熟知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重点却将美女西施与大将范蠡的爱情悲剧演绎得凄美绝伦。文章结尾,西施将生命融进旋转的舞姿,随着船从中间裂开,慢慢下沉、下沉……

    美学上讲,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想,作家雁翼是给我们创造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七  与三毛同行

    大学的时候,便开始喜欢上了那个叫陈平的三毛。她的文字可以说就是她的生活。上班后不久,偶然逛书店,看到《三毛全集》,眼前顿时一亮,很奢侈地买了下来。当时54元的价格,快抵得上半月工资了,呵呵。得了这个宝贝,才更体会到“爱不释手”的含义。整本书,厚厚的,字小小的,随意翻开,便能沉醉进去,真是莫大的享受!从《雨季不再来》到《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从《梦里花落知多少》到《万水千山走遍》,从《亲爱的三毛》到《滚滚红尘》……每一篇,每一字,句句入心。三毛真实的浪漫、与大胡子荷西美好的爱情以及她悲天悯人的情怀都让我深深感动。《哭泣的骆驼》《倾城》《荒山之夜》《五月花》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究其原因,我喜欢三毛,也是源自自己骨子里的浪漫和对流浪的向往吧。文中的她,那么可爱、率真、坚强、美好而有灵性。在她的身上,同样的,我也读到了潜意识中理想的自己。 

  

八  童心未泯

    生活是最厚实的土壤。当我从一个耽于幻想、崇尚完美的女孩子成为妻子,成为母亲,我的改变也是巨大的。我变得平和恬淡,甚而习惯用小孩子的眼光去观察和面对世界。读书上尤为如此。

    女儿一岁半开始,我便带她一起走进了童话王国。五彩缤纷的画报,趣味无穷的故事,让女儿和我都乐在其中。我的阅读也儿童化起来。回顾一下,我发觉自己近些年读的书主要都是童话,而且是与女儿同步的。

    一次和好友聊天,我说,“今晚我准备再看一遍《小王子》”。她惊呼道:“天啊!”她的惊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她知道我这是看第三遍了。“一个童话也有这么多内涵?”她问。“当然,这本是哲理童话,而且很多童话都很好,比如《夏洛的网》、《青鸟》都是极好的童话,我都读了两三遍,孩子读的遍数更多。还有《红头发安妮》也是小孩子的故事。”还有……还有……我头脑里迅速闪过一排童话书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格列佛游记》《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吹牛大王历险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绿野仙踪》等等。最后我给自己做了总结:本人童心未泯。好友笑说:“原来你还这么年轻”。

九  不断学习

    近两年,除了童书,还接触到一些优秀的作家作品。比如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充满诗意的史诗般的小说;毕淑敏的《女心理师》《心灵密码》从心理学、医学、文学的多维角度解读人性与人生。《第56个教室的奇迹》是在我悄悄学习新教育的时候看到的,一气儿读下来,受益很多,还需要再仔细研读。

    加盟网师是我的一个心愿,每天有时间我都会到教育在线或者网师QQ空间学习,对照网师要求,自己一点一点去做。“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我喜欢这句话,并愿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新教育的理念,与优秀书籍和优秀团队同行,乐此不疲!

文章评论

小哈

真正认识小米喜欢小米,其实是从《三毛全集》开始的。 大学时代就偏爱三毛这个作家,她的勇敢善良,她的真诚直率,以及她矢志不渝的爱情理论,都曾那般深深地吸引和打动着我。 毕业后偶然的一次,听说小米老师手里竟然珍藏着《三毛全集》,一下子就对那个胖乎乎的扎着小辫子的女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一段真挚的友情至此拉开序幕,小米,这个在我的生活中一直给我莫大的关怀及帮助的好友,是三毛冥冥中馈赠给我的厚礼!(说法似乎欠妥,,只是激动之情无以为表,小米见谅。)

小哈

我的读书情结起因在我爸爸------那是个老书虫。小时候总看见他拿着本书端坐在饭桌前看个不停,写个不停,于是总要扒过书瞅一瞅,是什么让那个老头不哄我睡觉不许我打扰呢? 后来,识字之后,老爸就开始给我买书。 读书,一直是我人生最大的乐趣。真庆幸,我有一个这么好的习惯和爱好。

红尘

[ft=,5,] 小米,我有那么老多书!!现在也有!![em]e123[/em][em]e123[/em][/ft]

深秋

[ft=,4,]能细致的记忆起往事尘烟令人羡慕,因为怀旧总是温馨的,只不过我的历程有些模糊了,变成了斑斑点点。[/ft]

梦的风铃

[ft=,2,]任何时候书籍都是最好的伴侣。[/ft]

韶韵暗香

[url=http://b54.photo.store.qq.com/http_imgload.cgi?/rurl4_b=3f093018dd0c04f120f8aa42699e7945e7e8ebf27f2a83dc9daa548c1ae24f3ad3c11a3075b58f546f1f7fb252840d545359e7f2ea80a5c3b874fbdb632f39c339882297294b69de4c1c3e55dc413d7a5defe762&ampa=54&ampb=54][img]http://b54.photo.store.qq.com/http_imgload.cgi?/rurl4_b=3f093018dd0c04f120f8aa42699e7945e7e8ebf27f2a83dc9daa548c1ae24f3ad3c11a3075b58f546f1f7fb252840d545359e7f2ea80a5c3b874fbdb632f39c339882297294b69de4c1c3e55dc413d7a5defe762&ampa=54&ampb=54[/img][/url]

moira。

[ft=,2,]书籍,能改变人的一生啊、、[/ft]

我爱我家

在光怪陆离的今天,唯有书籍能抚慰我们那容易燥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