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9——那些被遗忘的时光&amp永春之行

昨世今生

自从那年去了平潭,就一直想着回趟永春。
大年初二,香港的表妹、表妹夫从永春回香港之前,途经厦门。
那晚一起吃饭的时候,还和表妹说,下次回永春,记得叫上我。
很多年前,舅舅就去了香港。
逢年过节回永春的时候,就算经过厦门,也常常是在码头见个面,然后就匆匆坐车走了。

外公有三兄弟,五姐妹,在兄弟里是老大。二叔公三十多岁就去世了,外公六几年的时候因为肺结核病故。
之后兄弟三人,就剩下三叔公了。之后那些姑奶奶们,也一个一个都走了,最后一个姑奶奶是前年走的,走的时候102岁。
三叔公是那一辈的最后一个存在。四月一号那晚,三叔公也走了,老妈说可能是心脏病发猝死。
之前没有半点征兆,一下就过去了。

外公很早就来厦门开旅馆了。
外公练过武术,据说精通猴拳,年轻时还曾路见不平过。
外公对朋友有求必应,据说曾经资助过很多人远渡南洋。
据说以前家里有两本厚厚的账本,都是别人写下的欠条。
直到文革的时候,才拿到老家一把火烧了。
外公在家里威信很高,在朋友中口碑也很好。
只是,在舅舅的心目中,他却是个不称职的父亲。

舅舅是在永春长大的,老妈是在厦门长大的,她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或许在那个年代,这种现象很普遍吧。
但对于一个男孩来说,成长的时候父亲不在身边,从小到大都是母亲含辛茹苦养大的。
对外公,对我的外婆,多少是会有些怨恨的。
或许也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舅舅对老妈的感情,仅仅局限于血缘关系。反而老妈对舅舅,一直都很好。
舅舅去香港,手续还是老爸帮忙搞掂的。后来舅舅每次回永春,老妈都让老爸托关系准备了很多海鲜让他们带回去。

我是外婆带大的,懂事之后,舅舅已经去了香港。那些年,隔段时间,外婆也会收到舅舅汇来的港币。
只是,舅舅很少来看外婆,偶尔见面,也是冷冷的。所以,我对舅舅,也没什么感情。
后来大了,有时老爸老妈让我去码头和舅舅见见面,我都找借口推掉了。

舅舅有四个孩子,唯一见过的这个表妹是最小的。
小时候大家都叫她黑妹,其实皮肤挺白的,只是小时候没户口,所以大家才都叫她黑妹。
以前连舅舅都很少见,更别提这些表兄妹了。直到前年舅舅去世,表妹经过厦门两次,才算是见过了。
或许上一辈都走了,也带走了那些恩怨。
到了我们这一辈,到了这个年龄,那些陈年旧事,也都到了放下的时候了吧。
一直以来,在我这一辈里,我都是最小的,从小到大,见人只有叫哥哥姐姐的份,突然成了二表哥,倒也得瑟了一回。

那晚值班,接到老妈的电话,才知道三叔公走了。以为上班没空,所以只是交代大嫂帮我先把帛金垫了。
之后知道清明那早出殡,想着刚好休息,临时才决定去送三叔公最后一程的。
车辆联系好的时候,已经是三号晚上了。是四号一早五点的车,所以定好闹钟,十点多就睡了。
结果一觉醒来,才夜里12点。其实还可以再睡一觉的,醒来的那会,困意也依然十足。
只是莫名其妙地,就起来了。之后想着干脆路上再睡,然后就一个人,在电脑前坐到了四点多。

到了上车地点,还不到5点。同车的人有一个迟到了,真正发车的时候,已经五点快半了。
两个小时不到的车程,到永春的时候,才七点刚过。
大哥是头天中午过来的,还住在县城的宾馆里。
找到了灵堂,和两个表舅握了握手,在三叔公的灵堂点了两根香。
下雨天,灵堂的地面湿漉漉的,还是跪下了双膝。
出了灵堂,时间还早,屋前屋后转了一圈。空旷的视野,清新的空气,濛濛的细雨,静静的山村。
身后的不远处,是一大堆不懂如何称呼的亲戚们,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绿意。
那些晶莹剔透的雨滴,落在大片的叶子上,一点一点地向着叶尖汇集,一阵风吹过,细细碎碎地散落一地。
然后又在滴落,又在汇集。俯下身,靠近了,仿佛听到了大地的呼吸,滴答,滴答,滴答。。。

不知不觉,八点到了。住在宾馆的亲友们都过来了,葬礼也开始了。
因为喜丧,所以又是唱歌又是跳舞的。
两条长长的白带子拉成一条通道,送葬的亲朋好友们就站在通道里,随着队伍慢慢前行。
天空还在下雨,很多人都打着伞。我没打伞,也没去拿伞,反正和大哥走在一块,他帮我打伞就行了。
只是走了没多远,发现他会踩到我的鞋跟,于是干脆走进了雨里。
雨越下越大,一件短袖,一件外套未免单薄了点,只是那一刻,却觉得很适合淋雨。
队伍继续慢慢地走走停停,请来的专业人士一会哭丧,一会唱歌,唱着唱着,居然连《渴望》都唱出来了。
跳舞的舞曲,更连《江南style》都用上了。
有点啼笑皆非的感觉,不知三叔公在世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人生的最后一场戏是这么演的。
路过一块石碑的话,队伍刚好停了下来,看了下石碑,是2000年立的,原来门前的这条水泥路是亲戚们当年捐钱修的。
沿着斜坡的家家户户,门前都种了桂花树。想来秋天的时候,满街都飘着桂花的香味吧?
队伍越走越远,越拉越长,前后是一两百米的人群,后面跟着几十辆车,绕着整个村庄走一圈,2千米不到的路,走了将近3小时。
一直送到了村口,然后坐着车送到了桥头。二表舅跟着灵车去了德化,其他送行的车就往回走了。
桥头返回的时候,天空的雨突然就停了。
据说送葬的人是不能原路返回的,只是很多地段都只有一条路,所以也只能在进村的时候改从来时的村口进了。
说到底,风俗也好,仪式也好,常常都是形式大于内容。

开饭的时候还有将近1个小时,也有足够的时间去老房子看看。
顺着斜坡往上走,就来到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
那三进院落,据说是宋朝时建的。算起来,至少也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
本来屋顶是瓦片的,前几年翻新,都换上了琉璃瓦。
这些年,大家都盖了新的房子,老房子除了摆放祖宗们的灵位,基本上处于废弃状态。
跟着大哥,里里外外走了一圈。那些残缺的屋瓦,斑驳了多少岁月。
多少代人居住的地方,一定曾经发生过很多故事吧?只是那些故事,早已随着一代代人的记忆埋葬在黄土里。
今天的我,走在这里,也只是路过而已。
出了后门,就看见很多果树,惭愧得很,我就认出了香蕉。

转了一圈,又转到前门。顺着斜坡往上,是舅舅后来盖的房子。
不知为什么,我没有进去,不知为什么,我连进去的念头都没有。

开饭的时间到了,顺着斜坡往回走的时候,看见那四五十张八仙桌已经坐满了亲朋好友。
据说是镇上请来的厨师,专做农村的喜丧宴席。这样的场面,一般酒店的厨师是无法应付的。
菜一道一道地上来了,有些是当地特有的菜肴,比如芋头面线糊。
吃到一半的时候,舅舅带着人过来,把帛金给退了。
帛金换上了红包袋,这叫换红。据说当地的风俗,亲戚的慰问金都要换上红包袋,然后全额退回。
酒足饭饱之后,菜还在不停地上。
终于出了汤圆,然后是金桔。
金桔是永春的特产,也是我最讨厌吃的东西之一。
勉强啃了个金桔,午饭也就画上句号了。

连上了五天班,包括三天值班,出发前的一晚,又只睡了一个多小时。
虽然觉得很累,总算了却了一桩心事,回程的路上,终于在车上睡着了。

文章评论

月牙泉

估计你只认出的那颗香蕉树指不定是颗芭蕉呢![em]e12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