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心情 .关于端午及其它

红尘细语

     【1】

    

上海这座城市注定了跟我有着不解之缘。倒不是我对它情有独钟,我之所以每每成为这座城市欲罢不能的过客,盖因小儿之缘故。初,儿子定好北漂进京,没成想一个鬼使神差的电话竟使他意外成了南渡客,从此,这座城市名字连同它的天气预报一起成了我与家人茶余饭后概率颇高的谈话资料。

时隔半年多,我又一次来到这座城市。这已是我一年中第三次踏上这片土地了。初夏的上海没有了冬日的冷酷和深秋的颓废,儿子挟着满城青翠迎接了我。

车从浦西往浦东开行,高架桥上车流如梭。或许还未到高峰期,其速度不下于在高速路上行驶。打开车窗,望着高架外飞掠而过的楼房,我想起了北京的交通。在北京出行,哪怕走在五环路上,车辆有时也会像蜗牛一样爬行。

上海环城路分为内环、中环、外环,黄浦江上几座通往浦东的大桥都是按地段所定名,比如卢湾区过江的桥,取名卢浦大桥,杨浦区,谓之杨浦大桥,徐汇区自然就是徐浦大桥,等等。黄浦江上除了跨江大桥外,另有江底隧道把城市两岸紧密相连。世博期间新开通了两条地铁,各条线路的终点站也都相互衔接,不出地面就可以很方便的换乘另一条线路。新地铁站口是封闭式的,设有电动门,即便高峰时上下车人多也不会发生把人挤下路轨的现象。

上海新地铁的设计很人性化,当你在大型超市购物后,可以很容易的从超市某层楼的某部电梯间步入地铁站。地铁几分钟一趟,如果车辆驶出隧道,在快捷的轻轨线上奔驰,你会看到沿途触目的一座座高楼大厦倏然掠过,斯时的你不能不惊叹这座城市现代化的建筑。

的确,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上海的一些建筑比如浦东新区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国际金融中心等等,无不展示着这座正在崛起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新风貌。站在外滩面对一座座殖民时期陈旧的洋行,再回身凭栏放眼对岸,看着越来越多高耸入云的摩天楼群,很难想象20年前江岸对面曾经是一片农田。

上海是一个以追求极端化而闻名的都市,它曾被人描述为一个在28层地狱之上盖起48层高楼的城市。如今的上海拥有一些世界上最高、最具标志性的现代化建筑,造型前卫的高楼大厦将东方与西方的审美观结合起来,人们对高质量的城市生活和高质量的建筑设计的渴望迅速增长,而庞大的建筑规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经济实力。

 

 【2】

 

几日小居,适逢阴雨,本想再去世博园观赏中国馆,可儿子说中国馆在维修,只好作罢。雨天宅在家里无所事事,无非又是上网看书,每天也上街买菜,并亲手烹制,但最受欢迎的菜竟是溜豆腐及拔丝土豆,每次上桌都被一扫而光。

余暇间在上海翻看了两本书。张爱玲的作品集和王朔的文选。2003版的《张爱玲作品集》收集了26篇文章,从第一炉香开始讲到五四遗事,厚厚一大本,可惜我连半截香的功夫都没看下去。盖因大凡名家才女下笔的小说,包括琼瑶的言情文字,我都没有耐性读下去。

张爱玲是近代文坛最富传奇的女作家。她以小说《传奇》散文《流言》享誉文坛,一出道就注定风华绝代,成为名噪一时的才女。她的笔下写尽了旧上海的男欢女爱,据说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

不能不说张爱玲的小说有种磁石般魔力,相信很多美女看后免不得深一脚浅一脚身陷情节里,小资涟漪,卿卿我我,恨不得奴身做彼身。而王朔的作品则大相径庭,他从横截面切入,描述了后改革时期一代人的嬉笑怒骂,犀利、尖锐、大老爷们心态十足,笑中有思索。所以他的作品可以被包括赵宝刚、冯小刚等名导们看中,过把瘾就死顽主等就曾被搬上过屏幕或者银幕。

王朔的作品凸显北京人的,一段时期曾被人讥为痞子文学。现在的他已经封笔很久了,一个热闹的时代划上了句号。廉颇老矣尚可饭否?他抱怨过报刊上不见新鲜的欢呼,更多的是对一些迟暮美人过气英雄充满同情的探访。闷得久了,痞子王又按耐不住,偶尔站出来语出惊人。他骂过香港四大天王,又骂了金庸,骂他们俗气。四大天王骂便骂了,可金老又招谁惹谁了?幸亏人家大度,一笑了之,此事要搁在国内某些人身上,没准又要对簿公堂,搞得法官们连酒都喝不好。唉,王朔,真是痞的可爱!

其实王朔的特立独行只不过局限于口水上,管窥北京艺人圈,里面的风气似不太好,一些人台上人前风光无限,台下人后极尽痞相。酒后驾车撞死的、名嘴名角违章耍大牌的、唱歌者吸毒的、说相声的玩横的、玩摇滚的耍流氓的、音乐人醉驾遭刑拘的,不乏人在。有些人刚有了点小名气就不知怎么得瑟才好,是不是皇城根呆久了文化结了茧?于是想到,名人自然更要成为楷模,为世人做出表率,可惜中国人往往缺失的就是这点自律,说狠点是人格道德的缺失,别看有些人平时人五人六的,可品行操守却连小学生都不如。

 

 【3】

 

在上海适逢端午,那日无雨,也没有阳光,气温平和没半点矫情,儿子开车横贯东西上海带我们去朱家角古镇一游。

朱家角在青浦区,是我来时必经之路。端午小长假,古镇老街游人如织,期间不乏金发碧眼的老外。踟蹰在小桥流水江南人家,恍如置身水乡乌镇,只是比起乌镇来朱家角显得要玲珑秀气了许多,建议北方一些对江南水乡情有独钟的友们可以前去领略一番。

朱家角古镇是不收门票的。在小河乘乌篷船游览全镇,艄公摇着古老的撸,小船在一座座拱桥下穿行,岸上水中互为景观。出乌篷翘首观望,不时见到岸旁古旧徽派牌楼上有美妇好整以暇临窗而坐,优雅的啜着咖啡或香茗。上得岸来,挤在摩肩擦背踵趾相接的老街,满眼是五光十色的店铺,各种工艺品、纺织品、书巴、酒座、音乐吧、名家小吃比比皆是。泛着红油的红烧蹄髈,枕头状的肉粽子就摆在门前身边,空气中偶尔飘来油炸臭豆腐的气味,喉结不免蠢蠢欲动。本来我是不喜欢吃粽子的,却又经不住诱惑买了两只,站在拐角于无人处大快朵颐,全不顾斯文扫地。包肉粽的糯米是用酱油泡过的,里面的肉亦呈酱色,吃在嘴里似腊肉口感,而粽子味道亦是我味蕾从未历过的。

一趟古镇行,庆幸端午吃到了正宗的粽子,后悔没买些带回来给各位尝尝。

 

 【4】

 

艾蒿与菖蒲悬门的端午,一个百舸争流的端午,成了一个现代与古老交替轮回的话题。庶民们以传统延续端午,文人们用翰墨泼洒端午,一条粽叶粘连了古老中华的千年文化。

屈子的离骚,可以从中读出大气磅礴飞扬文采,而即便后人无论如何感同身受,却也无人能出其右。如果说屈原的《九歌》饱含了诗人青春时期的潋滟轻愁,那么后来的《九章》则诉尽了三闾大夫身陷女祸、郁郁失宠且又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怀。是以,一部离骚未必不是一曲有志不得伸展的牢骚。

于是诗人不再问天,天已有病问它何来?苍天后土,壮志未酬,大丈夫生何乐死何惧,他开始郁郁寡欢。

一直来我都坚持认为诗人是打那时候开始得了抑郁症的,因为这个病有着不低的自杀率,所以他想到投江,并最终付诸实施。

屈原假如不以身殉道或可不会有皓月当空之名气,亦不会有端午之流传至今,以死荐轩辕,他的死赢得了生前身后之名声。所以有后人叹谓,文化人没有一个能如屈原集政治与文采、享生前死后于一身的。

英雄气短并会不影响精神长存,屈子的死耗费了后生文人们多少咏叹笔墨!幸得时下有了网络,不怕洛阳纸贵,大小文人骚客凭借端午吟诗赋词聊以述怀,越发显得文人因执着而可爱。

灵魂的屈原成为了国宝,昭示文化的不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人的脆弱心态。当自身缺少动力之时,总会想到从古人身上找出些说法来充实和鼓励自己。把气节化为一种文化内涵,他们更多的请出古圣先贤问讯过去未来,他们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镂石成印悬于案头,或撰成六书旌表中堂,或曲成宫商荡涤五腹六根之浊气。至于屈原的投江之举,则被颂为洗却尘世肮脏,皎洁永恒,使瀚海书林香飘千古,而没人深究诗人因失志而抑郁,因抑郁而自杀,没人从一个医生角度看待问题。

 

 【5】

 

在儿子家着实睡了几晚很踏实的觉。忽一夜,梦中惊醒再难成寐,于是潜入书房趴网,几近天明。浏览了一些好友的空间,其中文友森的一篇洋洋洒洒妙文使我引俊不禁,叹小小年纪竟能如此落笔成花,可见前途无量。又从一好友处随脚印逛到一狂客空间,未几细看已是惊出一身冷汗,慌忙全身而退。此人自视甚高,专设文章对来访者、加好友者、留言者设限,并对他人文章大发议论。本来虚拟网络逛逛空间,大家互相观摩互相学习,轻松娱乐,干嘛却要居高临下?搞得逛空间像似去西天乞经,像似麦加朝圣。于是想到大凡有才人或许都有着某些怪癖,可最不能接受的是其文中有一句话说某某年过半百如何如何,看后很是不以为然。难道网络只是给年轻人开的?想起了痞子王那日发火:年轻有什么牛B,老子也年轻过,可你们老过吗?

 

【6】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二十年前的上海曾经引领过国人服装潮流,光怪陆离的南京路、车流如潮的西藏路曾经是靓男俊女经常出没的地方,那些流动模特儿们向世人展示上海人文气质的另一面。而这几次在上海所见衣着光鲜的美女竟都是在旅游点上,或者火车、汽车站前,基本属于来沪的外地人。大街上所见不是体态臃肿就是似我样歪瓜裂枣者,看来人老了的确不养眼,难怪要遭狂客白眼。于是奇怪,上海美女们整天是宅在家里还是秀在白领桌前?须知,帅哥美女也是城市一道靓丽风景线。

是次上海行,心里早已没有了八十年代初第一次来上海时的兴奋与新鲜感,或许斯时的上海更属于江南的上海。而今的上海早已脱胎换骨,就像拆掉的北京四合院,比比皆是的高楼大厦遮蔽了沉积的历史,而人们毕竟都是从历史中走来的。或许视觉疲劳的我只能在古老的豫园、城隍庙桥下流水中打捞一丝历史的影子。但不管怎么说,上海这个城市,无论你爱它还是恨它,它都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罢,夜深了,肚子饿了,不写了,找森要粽子去!不给砸她家玻璃,谁叫她要我写来着。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章评论

傻老兵

[ft=,2,]有个板凳也不错。[em]e141[/em][/ft]

森砂

[em]e163[/em]这回非得送朵花不可。

森砂

屈原假入不以身殉道或可不会有皓月当空之名气……其中有个字打错了,找找看,找不到我再点出来。[em]e113[/em]

浅蓝色

[ft=#9933ff,,]我先记起来文中的这句话:“想起了痞子王那句骂人话:年轻有什么牛[ft=,,times]B[/ft],老子也年轻过,可你们老过吗?”够分量!在看那个叫森的人,肯定有不错的文笔功底!再说说楼主在上海的享受,去[ft=#9933ff,,]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倒不如去城隍庙、[/ft][ft=#9933ff,,]朱家角古镇逛逛,感受一下那里的古朴民风。记得下次和我一起啊。[em]e179[/em][/ft][/ft]

感受肖邦

[ft=,2,]张爱玲和王朔结合着看,嘿嘿,算是比较另类了。[/ft] [ft=,2,]因你的推荐走近了森砂,俺也甚是喜欢,谢谢。[/ft] [ft=,2,]另外请教一下,拔丝土豆如何做法?[/ft]

南乡子生查子

[B][ft=#cc0033,5,黑体]再次读到冰兄洋洋洒洒,酣畅淋漓的文字真是一种无上的享受,佩服大哥博闻广记的本领[em]e163[/em][em]e179[/em][em]e181[/em][em]e157[/em][em]e157[/em][/ft][/B]

跟着你洋洋洒洒的笔,也去了一次旅行,我自己去也未必知道了解的这么多!你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写作者,很佩服你!

我从第一次看张爱玲的书,就喜欢了这个让人怜惜,孤傲,谜一样的女子!她细腻的文笔是那么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从容

[ft=,2,]时下能读到这般文章已不多见,心情恬淡娓娓相谈,让人感到一种惬意油然,好文![/ft]

桃の夭夭

[ft=,2,]没有想到端午节还和爱玲搭上了关系。我喜欢这民国的临水照花人。[/ft]

凌熙

[ft=,2,]每次旅游都是很匆忙,貌似难得很悠闲地融入一个城市,也许深切地了解一个城市必须有悠长的时光去慢慢读,读它的景色,读它的情怀,读它的底蕴。正打算暑假再去上海,若冰无意中算是做了向导哈,不言谢,待暑假去领略。[/ft] [ft=,2,]喜欢一个人文字的风格,或许冥冥中有一种一见钟情,即使隔着遥远的岁月,却并不觉得陌生。张爱玲也罢,王朔也罢,都有他们欣赏的读者,一切皆有理由,此般也如是。[/ft]

水凝烟

[ft=#00cc00,,]看了若冰哥哥的《上海心情》,让我忍俊不禁,感觉哥哥的文越发的有趣,诙谐、幽默;[em]e113[/em]先给哥哥端杯茶喝,[em]e160[/em]不知王朔看了哥哥笔下的自己会有何感想[em]e120[/em][/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