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遇到你 ——《看见》读后记

心有所动

      





图片


读到一本好书,像邂逅一个盼望已久的人,让人砰然心动,渴望把手倾诉。我曾经抱怨,书太多,以至于我无书可读,像一首歌唱的,在人多时候最沉默。我们的小小的图书室里,也有好几万册的藏书。像《诛仙》这样的书,被服刑人员翻得又厚又软,切口部分的厚度,至少增加了三分之一,还散发着一种古怪的味道,像是手里提着一件服刑人员穿过的破棉袄。

那天偶然进到图书室,在一个必须弯下腰才能看到的角落,我发现了柴静的这本《看见》。书还跟新的一样,也只有着它自己的味道。封面上的柴静像她的同事形容的那样,“瘦小,像个初二的女生。”我很认真地看完了这本书,有些地方倒回去重看,理清人物关系,书中的有些人物上百度搜索,柴静提到的她看了的书,也想找来看。

我认为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书之一。

我总是想问别人,你们最近在看什么书,给我推荐一本,又忍住没问,但我总是把自认为好看的书忍不住推荐给别人。柴静的《看见》,我已经推荐给三四个人了,然后还和另一个同事在网上一人买了一本。再看第二遍,看完了收藏。这篇短文,算是读后感,也算是推荐。

我越来越坚信,技术的发展、物质和财富的暴增,本质上无助于人对自身的认识。柴静在《看见》序言里说,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蒙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也看不见自己。《看见》说的是柴静自己的职业、思想和人格成长过程,而读者通过她,对自己,对别人,对大家所共同面临的好多困惑,会有新的认识。像一股清风刹那间在浓雾里吹开了一道缝隙,风过后,雾虽然还是合上了,但我知道雾后面有一座青山。

调入央视艰难起步、非典爆发深入一线,顶着嘲讽采访罪犯、吸毒者、同性恋和艾滋病患者,一件一件听她娓娓道来,说的是她成长的历程,却不能不勾起我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第一期节目惨败,她的上司新闻评论部主任陈虻批评她的节目浅薄,只是向观众传达知识,而没有深入思考体制、社会层面的内容。以前当观众的时候,她讥笑别人的八股腔,到自己当了主持人,八股得比谁都厉害:每一期节目结尾总是一句“让我们期待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早日到来”。
 
图片

我就想起自己。一篇50个字能说清的消息,非要戴上200个字的帽子,后面再缀上300个字的尾巴,大谈特谈意义和重要性。不这么写,好像就不对,因为大家都这么写。

她认为自己太文艺气、太套路化,就转而模仿别人狠、准、凌厉的风格,“以为厉害的记者就是把别人问得无地自容。”结果却被观众和评论家批评她“语带嘲讽、步步为营”,“拿当事人取笑”。后来工作有点起色了,但总觉得这么做只是为了让领导和同事接受她。让自己的节目上第二天媒体的头条,却无法触动自己的内心。她甚至失去了最初喜欢她的听众和观众,她的一个朋友警告她:小心,别变成你最初反对的人!

没错,做人的悲哀是,有一天会突然发现,你正在一点一点变成自己当初讨厌的那种人。而原因之一也许是,因为我们走得太远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就像温水煮青蛙,当我们无法忍受的时候,我们已经无法自拔。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物化、被异化,终于有一天,变得连自己都认不出来。我们工作,是因为薪水,是因为一系列的偶然和必然后,这个体制选择了我,是因为向别人证明什么,唯独很少因为自己内心的萌动和驱使。

反腐风暴中,不少官员纷纷落马。他们从一呼百应的当权者,瞬间变成阶下囚。面对他们的经历,我们忍不住会思考:究竟什么才是我自己的,这世上有什么东西是别人无法夺走的?搞不清这个问题,万一选择了错误的对象,将来两手空空的时候,后悔了怎么办?

我们从每一个别人身上,发现自己的一部分。柴静说,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读书,就是与你不可能谋面的作者作超越时空的交谈。在这种交谈中,你发现,原来我不孤单,原来别人也是这样,原来这个地方我来过,别人也来过。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和探索自我。没人会指给我道路,因为世上所有的人都走着各不相同的路,但通过阅读,我至少知道,别人怎么找到了他的路。
 

 图片

文章评论

独钓寒江雪

@{uin:1747527715,nick:狼啸苍穹,who:1} 我估计你赞完了才读呢。[em]e120[/em]

一百万吨

监狱还有图书室?这种书?让我想起有啊就是红宝书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之类。呵呵,也不错,还挺人性化。[em]e113[/em]

快乐的苹果

的确是一本好书,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em]e100[/em]

尘埃落定

读后感,很久很久未读过了……真心喜欢,久久难以释怀地感觉似乎也很长时间没体会过了[em]e100[/em][em]e125[/em]。感动于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