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看大戏
个人日记
我曾在礼堂看过戏,人们安静的坐在一排排的椅子上,怀着对戏曲的崇敬和喜爱,文明有序、精神集中的看着戏,任是外面风雨也用不着担心。也曾约三两戏迷在家里看戏曲光碟,怡然自得的口渴了有茶水,嘴淡了有瓜子花生。现在更方便,坐在电脑前想看什么戏在网上一搜索基本就能看到。但这几种环境于我而言总是觉得未能过瘾。看戏,还是村里八九十年代时期,在正月十五时和熙熙攘攘的父老乡亲们一起,同坐在有点杂乱的场圃里 ,才感觉红火热闹。
每年严酷的四九寒冬一过,就到了张灯结彩、放炮竹点旺火的春节了。龟缩了一冬的人们褪去厚重的皮袄棉裤,换上崭新的薄棉衣,便翘首期盼着每年正月里的大戏。剧团未曾到来,村里人们已经兴奋的张罗着看戏的准备,人和人见面谈论最多的就是今年来得那儿的戏,演员的水平如何,会唱什么戏目。看唱戏是农民们最有兴致有激情的一件大事,除了享受这本土的文化艺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给亲戚之间提供了一个串门走动的机会,或邻村或外地的姑表舅、姨姊妹们偕老带幼趁着这衣装鲜亮、农事搁置而热闹的时候,团聚一起,唠嗑着东家长李家短的往事,倾诉彼此之间的相思之苦和自己苦心营造家庭的感受。因此在看戏的人群里就生出许多新的面孔,尤其是待嫁的闺女,更是引来无数好奇和友善的目光,相貌好一点的,就有人相互打听,这是谁谁的小姨子、这是谁谁的外甥女等等,看完戏后,提亲说媒的便踏进亲戚的家里,多少姻缘就在这浓郁的正月里趁热而成了。
雁门关外,晋北之地,属于黄土高原的边陲,也曾是古时兵家交戎争锋的地方。宋辽时,这里发生过家喻户晓、慷慨悲歌的血战金沙滩战役。因而有关杨家将的剧目已经成了这里的传统,深受人们的喜爱。昔日月冷风寒、荒草萋萋的古战场,早已村落如星,变成了农民们苦心耕耘的田地。天底下的农民们其实是最劳苦的人群,尤其是这北方的农民,一旦劳作起来,春种秋收,就受着节令的催赶,夏日被烈日焦烤,冬天受风雪侵袭。但人们依然在枯乏的精神财富里以苦作乐、顽强生存着。这里的农民淳朴憨直,易感情外溢,故而活跃在这群山里的剧种有晋剧、北路梆子、耍孩、二人台,唱腔都一个共同特点,或是低沉婉转、抑扬顿挫,或是高亢激越、畅酣淋漓,唱词通俗流畅,生活气息浓重。贾平凹曾说南戏秀而无骨,其实南腔北调各有各的特色,南方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人多含蓄聪慧、感情细腻,像昆曲、越剧、黄梅戏等等,多以才子佳人、男欢女爱的感情戏为主。而这北方的农民们很难接受新鲜的外来剧种,却对这本土未曾登过大雅之堂的几个剧种情有独钟,每年翻来覆去也就重复着十几个剧本,上了年级的老人们连唱词都能背咏如流,可从来没有人抱怨厌烦过,每次仍是乐此不疲的。
每年村里正月十五前后基本共唱九场戏,但就这短短几天,村里的人们如同遇到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喜事一般,喜庆欢愉的神色扬溢于脸上。人们除了沉浸在悲欢离合的戏里享受外,还在戏里了解着村外的天地、遥远的历史,感悟着善恶终报、美丑毕现的人生哲理。
北方正月的天气,一般日正天晴,失去了冬天的凌厉气势。但也会遇到飞雪的侵扰,只见看戏的人们身裹在飘雪的山坳里,脸上却其乐融融,因为得到了“正月十五雪打灯是风调雨顺的好年份”这苍天的预告。无论刮风下雪,都难影响这拥挤的看戏人伙。一种是真看戏的,也就是最忠实的戏迷。这些人比较积极,戏还未开,早早就赶来坐到了台前。有的从家里拿着小板凳,有的用几块砖头一摞 ,坐在了上面。台上的乐器咚咚锵的一响,便一声不吭的将两手相互插进了袖筒里跟着进入了剧情里。这些人的神情往往最丰富,有时身子随着慢板的旋律慢慢的跟着摇晃,有时一动不动张着嘴呆呆的看着,有时被剧情感染的流下了眼泪,却又怕别人看见被笑话,急忙偷偷地将眼泪拭去,有时也会被耍丑的逗得把口里的零食喷了出来。还有一种看戏的人一般是戏开演后才慢悠悠的来了站到场外,两眼一会儿瞟着戏台,一会儿又移向了看戏的人群里不知在搜寻着什么。尤其是到了晚上,戏场子外燃烧着三个用块炭垒起的旺火,周围围满了人。有的嘻嘻哈哈开玩笑,有的聊着家常事。村里风气比较保守,男女很少说话,但仍有人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尤其是年轻的男女,在火光里相互眉目传情,直至戏终人散后才恋恋不舍的离去。有时戏唱到正酣处,忽听得有人大喊“打架了——”,霎时间就把看戏的人群像炸开了锅一样,忙着跑出去看这突如其来的热闹。而这打架的也往往是喝醉酒的人,站在戏场外不看戏专门和人们抬杠,要不就是翻出陈年旧账,如“你家孩子偷了我的西瓜”、”“你拉田曾碾了我的庄稼”,都是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最后上升到了肢体冲突,但这种场面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就被围观的人们拉开了。
村里的财政拮据,好的剧团很难请到,多是临时演员混搭成的戏班。但就是这混杂着乡音的戏曲却令人痴迷,给予了村民们最淳朴的乐趣。戏曲耕植与生活,生活离不开戏曲。人们高兴得意时,随口就能来上一段,失意难过了,也要哼几句。村里有个说话半天说不出一个字的结巴光棍,经常在夜里无人的街上边走边唱,腔调里没有一个字,就是啊啊哎哎,却唱腔可以和台上的演员相比,声音越过每户人家院子直穿进了家里,连小孩一听都猜得出说这总是谁谁又在瞎嚎了。还有一种现象,村里有人办白事,哭丧的亲人里偶尔会有一个特变引人注意的,只听得痛哭的音调极富旋律,再一听,活脱脱是一段戏曲清唱,看热闹的女人们会围在一旁仔细倾听着悲伤里的唱词,有时候也会被感染的留下同情的眼泪来。
正月一过,到了惊蛰便大地解冻,农民们又开始了年复一年劳苦耕作。将这正月十五所看的戏化作精神食粮糅杂在日常的烟火里、泥土里慢慢消化着。
每年村里正月十五前后基本共唱九场戏,但就这短短几天,村里的人们如同遇到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喜事一般,喜庆欢愉的神色扬溢于脸上。人们除了沉浸在悲欢离合的戏里享受外,还在戏里了解着村外的天地、遥远的历史,感悟着善恶终报、美丑毕现的人生哲理。
北方正月的天气,一般日正天晴,失去了冬天的凌厉气势。但也会遇到飞雪的侵扰,只见看戏的人们身裹在飘雪的山坳里,脸上却其乐融融,因为得到了“正月十五雪打灯是风调雨顺的好年份”这苍天的预告。无论刮风下雪,都难影响这拥挤的看戏人伙。一种是真看戏的,也就是最忠实的戏迷。这些人比较积极,戏还未开,早早就赶来坐到了台前。有的从家里拿着小板凳,有的用几块砖头一摞 ,坐在了上面。台上的乐器咚咚锵的一响,便一声不吭的将两手相互插进了袖筒里跟着进入了剧情里。这些人的神情往往最丰富,有时身子随着慢板的旋律慢慢的跟着摇晃,有时一动不动张着嘴呆呆的看着,有时被剧情感染的流下了眼泪,却又怕别人看见被笑话,急忙偷偷地将眼泪拭去,有时也会被耍丑的逗得把口里的零食喷了出来。还有一种看戏的人一般是戏开演后才慢悠悠的来了站到场外,两眼一会儿瞟着戏台,一会儿又移向了看戏的人群里不知在搜寻着什么。尤其是到了晚上,戏场子外燃烧着三个用块炭垒起的旺火,周围围满了人。有的嘻嘻哈哈开玩笑,有的聊着家常事。村里风气比较保守,男女很少说话,但仍有人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尤其是年轻的男女,在火光里相互眉目传情,直至戏终人散后才恋恋不舍的离去。有时戏唱到正酣处,忽听得有人大喊“打架了——”,霎时间就把看戏的人群像炸开了锅一样,忙着跑出去看这突如其来的热闹。而这打架的也往往是喝醉酒的人,站在戏场外不看戏专门和人们抬杠,要不就是翻出陈年旧账,如“你家孩子偷了我的西瓜”、”“你拉田曾碾了我的庄稼”,都是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最后上升到了肢体冲突,但这种场面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就被围观的人们拉开了。
村里的财政拮据,好的剧团很难请到,多是临时演员混搭成的戏班。但就是这混杂着乡音的戏曲却令人痴迷,给予了村民们最淳朴的乐趣。戏曲耕植与生活,生活离不开戏曲。人们高兴得意时,随口就能来上一段,失意难过了,也要哼几句。村里有个说话半天说不出一个字的结巴光棍,经常在夜里无人的街上边走边唱,腔调里没有一个字,就是啊啊哎哎,却唱腔可以和台上的演员相比,声音越过每户人家院子直穿进了家里,连小孩一听都猜得出说这总是谁谁又在瞎嚎了。还有一种现象,村里有人办白事,哭丧的亲人里偶尔会有一个特变引人注意的,只听得痛哭的音调极富旋律,再一听,活脱脱是一段戏曲清唱,看热闹的女人们会围在一旁仔细倾听着悲伤里的唱词,有时候也会被感染的留下同情的眼泪来。
正月一过,到了惊蛰便大地解冻,农民们又开始了年复一年劳苦耕作。将这正月十五所看的戏化作精神食粮糅杂在日常的烟火里、泥土里慢慢消化着。
文章评论
香雪
写的好,引人入勝
爱雪
感同又回到了少年时代的村里,身临其境的场景!写的真好!
爱雪
转了,让更多的北方人感受了解一下。
心竹
好怀旧,回到了童年遥远的记忆
枫叶!!红了
忆青春啊!
蘭儿
民间艺术的发祥始于何时何地?无需追根溯源,祖国辽阔的疆土孕育了华夏千年文明,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催发了艺术的诞生。地方戏剧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它朴实而自然,抒情又优美,它愉悦了人们的视觉享受,抒发了人们的内心情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正如豪爽粗犷的晋剧一般,劲杨的文章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源于日常的积淀。文风自由散漫,干净洗练,质朴无华,让人不禁联想,憨直豪爽的朔北汉子激情豪放的吼出一嗓子~~这高亢激越的北路梆子,由劲杨那富于磁性的嗓音唱出,该是极具韵味的呢~~
丽园
拜读了!赞一令![em]e179[/em] [em]e160[/em]
雪里飘香
围绕着大戏,描绘了北方人的淳朴、豪爽、辛劳、激情豪迈[em]e179[/em]词句朴实无华,娓娓道来
野菊花
写作的高手,我读着,似有赵树理、冯骥才文章的味道!我喜欢你写作的风格。点个赞!!!
l蓝月亮【拒聊】
同意楼上的说法,有语文教材的风味[em]e179[/em] 看大戏,儿时最开心的事,那场面,那情调,那热情,重温旧忆,依然兴奋不已,能值得回忆的东西都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