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林头传
手机日志
来到鹤山区鹤壁集乡梨林头村,感觉像来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之处。随着采访活动的逐步深入,记者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隧道。作为羑里河与金线河的源头所在地,这里自远古时期以来的遗迹和遗址随处可见,无不彰显着素有“洹西第一村”之称的梨林头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梨林头,古迹多,就在东西两个坡;
西有山,东有岭,中间一寨是船形。
漓淋头,漓淋头,禹王治水把蛟囚;
三国阿斗去蜀村,漓淋改名为黎林。
孙真爷,有本领,骑着老虎去瞧病;
吴道爷住梨林头,隐居三年说西游。
百步桥,百步宽,一桥跨过三个县;
百米内,三孔券,千年古庙桥上建。
公主坟,望京楼,娘娘心挂梨林头;
要说这些你不信,梨林头村来打听。
来到梨林头村之前,仅听到流传在梨林头一带的顺口溜就能够让人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产生兴趣。一个坐落在山脚下的村子会有这么多的传说,着实令人震撼。
从鹤山区的千年古镇鹤壁集向西北行4公里,便来到了羑里河和金线河的发源地梨林头村。到村里随便找个人聊聊,你会发现这里的人都很能“讲古”,他们会告诉你,从远古神话中的女娲、大禹到后来的刘阿斗、孙思邈、吴承恩等等均与梨林头村有着历史渊源。
远的暂且不说,先从2007年4月22日出土的一通古碑说起。这通题为《重修老君堂碑序》的石碑刻于“大清乾隆廿四年玖月十六日”,出土于梨林头村的三官庙内。
三官庙伫立在金线河河面上的百步桥之上。古碑出土时,村民们本以为终于找到三官庙及百步桥创建年代的记录了,可是读罢碑文,只发现了“宋代前存之三官古庙”和“有老君堂一间,不知创自何时”这样的介绍。三官庙和百步桥的创建年代至今还是个谜。
古庙建在河面拱桥之上,堪称一绝,在全国恐怕也不多见。规模宏大的三官庙便是如此。
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三官庙气势恢弘,现存有拜殿、三官殿、老君堂、孙真殿、碧霞宫、关帝殿等,是一处拥有20多座建筑物的古建筑群。庙宇虽在桥上,但建筑格局排列有序、错落有致。雄伟高大的老君堂是三官庙的主体建筑之一,为砖石混合结构,四梁八柱,金色琉璃瓦顶。其外观雕梁画栋,槅扇楹窗,建筑工艺十分考究。
在老君堂的廊檐下立有一对八棱体石柱,柱脚为一对雕刻精美的汉白玉方形石墩。石柱上刻着一副楹联:“堆星云中神仙府,斯盛山上道人家。”上下联的前两个字均为道家专用字,吸引着人们好奇的目光,许多人看后不解其意。上联的前两个字分别由三个“云”字和两个“云”字组成,第三个字为一个“云”字;下联的前两个字分别由三个“山”字和两个“山”字组成,第三个字为一个“山”字。当地百姓习惯上把上联的前三个字“堆星云”读作“骨朵云”,把下联的前三个字“斯盛山”读作“柯杈山”。也有人把这副楹联读作“三云两云云中神仙府,三山两山山上道人家”。
从一副楹联便能看出中国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官庙内的其他殿、堂与老君堂的建筑结构和风格大体相同。位于老君堂东侧的关帝殿始建于元末至正年间,清乾隆十二年曾进行过重修。与老君堂不同的是关帝殿为青色琉璃瓦顶,殿内供奉着关公、关平、周仓及明万历年间赐封的左丞相陆秀夫、右丞相张世杰的塑像。关帝殿廊柱上的一副楹联也非常富有韵味,其联曰:“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
三官殿是三官庙的另一大主体建筑,立于百步桥正中位置。该大殿为灰色瓦顶,殿内有天官、地官、水官的塑像,故称三官殿,三官庙也因此得名。三官殿正前方的一处建筑名为拜殿,其东墙内壁上镶嵌着的石碑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曾对拜殿进行过重修,但其始建年代不详。
今年77岁的村民孙文富回忆说,现在的三官庙与从前相比大不一样了,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三官庙内古柏参天,石碑林立,各个大殿里都有形态逼真的壁画和精美的雕刻。后来,三官庙在一段时间里变成了村里的学校,原有的壁画和雕刻作品及古树、古碑被毁坏,再也看不到了。
出土碑文记载着“宋代前存之三官古庙”,依此推算,三官庙的历史应当在千年以上。
古老的三官庙为什么会建在桥上?对于记者的提问,村民们给出了几种不同版本的答案。而这些答案都充满了神话色彩,不足为信。再一想,连古庙与古桥建于什么年代都没有弄清楚,上述问题自然也无人能够提供可信的答案了。
三官庙的始建年代不详,托起三官庙的百步桥建于何时更成了一个谜。三官庙“宋代前存之”,先有桥后有庙,那么百步桥的历史则应当更为久远。
百步桥横跨于金线河之上,桥两端皆为民宅,民宅和古庙被古桥紧紧地连在一起。桥面被古庙占去了大半部分,只在桥南边留下约5米宽的桥面供行人和车马通行。“百步桥宽度达上百步,在有着千年以上历史且至今保存完好的中国古桥中是独一无二的。”村民们说起百步桥时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村民们说话如此自信,是因为有人曾查阅过有关中国古桥的资料,又通过网上搜索,结果都证明了其“独一无二”的说法。
百步桥也称三官庙桥,为单孔石砌拱券式结构,东西走向,其桥面东西长10余米,所谓的百步指的是桥的宽度。它的实际宽度56米,桥孔跨度3米,券高约4米。在拥有人口5000多人的梨林头村,这座不知建于何时的古老大石桥至今仍在发挥着交通枢纽作用。
百步桥的历史作用从梨林头村世代流传的顺口溜中能够得到充分说明。村里的顺口溜就是多,仅一座百步桥的顺口溜记者便记下了好几段,其中一段说道:“百步桥通三县,南汤阴北林县,中间连着安阳县。”村民孙保川在介绍这段顺口溜的来历时说,金线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每年只有到雨季百步桥下面才有水,其他季节里河道又成了南北交通要道,百步桥下面的涵洞也就成了南北交通的咽喉。梨林头村原归安阳县管辖,孙保川曾查阅过早期的《安阳县志》,其中介绍百步桥上贯东西,下通南北,是“通衢南北之交通古道”。由百步桥向北1.5公里是王马庄村,向南1.5公里是石碑头村,历史发展到今天,这两个村和百步桥所在的梨林头村均隶属于鹤山区鹤壁集乡。而从前王马庄村属林县(今林州市)管辖,石碑头村属汤阴县管辖,梨林头村则由安阳县管辖。因此,村里又有顺口溜称此为“六里一桥连三县”。
还有一段顺口溜说:“百步桥,桥连桥,桥下路,桥上庙,桥上桥下十字道。南来北往桥下走,打着灯笼过花轿。”
从前,南来北往的人路过梨林头村都从百步桥下面经过,就连迎亲和送亲的队伍也要抬着花轿穿过桥洞。村里80岁的谢玉清老太太告诉记者,她结婚的时候就是坐着花轿让人从百步桥下面抬过来的。那时候南来北往只有桥下这一条道,年轻人结婚坐花轿都得从这里过。1958年在金线河筑拦河大坝修建梨林头水库,桥下这条路也就断了。
百步桥很宽,加上桥洞随河道弯曲的走向而建,桥洞也呈弯曲状,里面即使在白天也十分昏暗,新郎新娘坐花轿过桥洞时少不了打着灯笼引路的人。因此,“打着灯笼过花轿”的顺口溜流传至今。
从前,这个桥洞还是村民们避暑的最佳去处,每到炎热的夏季男女老少白天都喜欢到这里避暑,晚上有许多人躺在桥洞里纳凉。更令村里老人们难忘的是当年日寇入侵中原时,他们一听到天上传来飞机的声音便扶老携幼一起逃进桥洞里躲避日寇的轰炸。孙文富老人说,有一次,日本鬼子从飞机上扔下一颗炸弹炸死了一头牛,躲在桥洞里的村民却安然无恙,事后他们在离爆炸地点100米开外的地方发现了被炸飞的牛头。
1958年修建的梨林头拦河大坝位于百步桥以北约300米处的金线河上。大坝建成后抬高了水位,百步桥下这条千年古道改辙上岸。梨林头境内的金线河虽是季节河,河里有水的时间很短,但是由于雨季山洪特别大,拦河大坝抬高了水位,从山上下来的泥石流在百步桥的上下游逐年淤积,使原来高达5米的百步桥现在只有约2米高,原来3.5米高的桥洞现在只有半人高,致使洪水到来时在百步桥排泄不畅,从桥面上漫过。村民们说,好在水库于十几年前已停止蓄水,否则现在百步桥早就被全部淤埋了。
百步桥令人叹为观止,而从百步桥向南约50米的河道上还有两座建筑年代不详的古石桥。这三座相邻的古石桥同为东西走向,其跨度、券孔高度和结构外观也大致相同,只是南边的这两座桥的宽度不同,分别为8米和20米。中间这座8米宽的桥因所在地势较低在多年前已被泥石流完全淤埋;南边这座桥和百步桥一样至今车来人往,其下半部分同样也被埋在了淤积的泥沙之中。
百米左右的河道上3座古桥并存,应当说是极为罕见的,令人想到了赵州桥。桥面宽不足10米的赵州桥是举世闻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宽达56米、同样体现着中国古代工匠聪明才智的百步桥却默默无闻。
百步桥不仅托起了规模宏大的三官庙,而且直到上世纪“文革”后期在三官庙南边的桥面上还伫立着一座高大的古戏楼。戏楼的建筑年代与百步桥一样是个谜。
“百步桥戏楼被拆除之前保存相当完好,是远近闻名的古戏楼。那时十里八村的人都来百步桥看戏。”村民孙保川不无遗憾地说。
孙保川介绍,百步桥戏楼为双联殿宇式建筑,分前后两部分,建筑工艺特别考究。前楼为四梁八柱圆拱顶结构,前檐下立有4根八棱石柱,中间两根石柱上刻有楹联:“檀板轻敲俨然君臣父子,锣鼓一歇谁是母女元戎。”前楼设有舞台,后楼是演员化装和临时休息的地方。后楼东侧设置的看台专供大户人家的女性观众看戏所用。戏楼建筑年代无确凿考证,传说为元朝时期所建。
梨林头村历来有唱戏的传统,村民下地干活时也要随时唱上一段。有了戏楼便有了学戏的平台,在百步桥戏楼西边原来还有一个古戏楼,名为西戏楼,又称西戏台。一个村同时有俩戏楼,可见村民们对传统戏曲文化的热爱。正像村里世代流传的一段顺口溜所说的那样:“东戏楼,西戏台,年年唱戏够八台。” (未完待续)
文章评论
^喜剧的忧伤^
我们梨林头太牛了,以前没发现,现在要好好了解,生在这里,我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