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妈妈背你去上学

个人日记

        一个母亲,平日里背一背孩子,是一件稀松惯常的事,如果长年累月地将孩子压在背上,几乎成为孩子的代步工具,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这其间的艰辛,大概只有桑植县上河溪乡文家湾的李丹凤女士才能深知了。

在上河溪乡学校,经常可以看到李丹凤背负女儿上下学的情景:或早晨,或午后,或星光稀薄的晚上,李丹凤用双手将女儿牢牢地箍在背上,弓着腰,抬着头,在涌动的人流中缓慢前行。由于背上的重压,每迈动一步,她的脚下就会响起鞋底与沙砾相互摩擦的滋滋声。相对于其他人,负重的李丹凤看上去就像是一只蹒跚而行的骆驼。

这种情景已然成了学校里的一道风景。当然,这绝不是一道供以观光的风景。因为一旦了解了李丹凤,了解了李丹凤背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便会因此而沉重。

李丹凤的孩子名叫黄佳奕,原本是个活蹦乱跳的小姑娘,三岁时因一场病毒性脑膜炎,引起下肢肌肉软化,从此成了终生性的瘫痪。

那次疾症对于小佳奕来说简直改变了她的成长轨迹。除了失去行走能力,她的智力也严重受损,与同龄孩子相比,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反应速度都有些格格不入,直到十岁,小佳奕才开始入学发蒙。

对于女儿的现状,李丹凤一直怀着揪心的痛苦,每当和别人谈及孩子的病情,她把这一切视作命运的无情,她说当年医生告诉过她,这种由脑膜炎引起的瘫痪很少见,只有千分之一的概率。“千分之一,为啥偏偏就让孩子撞上了……”李丹凤的眼里噙着泪花。

李丹凤相信命运,却不肯屈服于命运。她曾向人打听过,女儿的腿虽然很难治好,但也不是毫无可能。为了一线希望,李丹凤四处求医,只要听到哪儿能治瘫痪的病,不管有多远,她都要去碰碰运气。起初,在福建的某个康复中心,李丹凤带着女儿一去就是七年。后来,长沙、深圳、上海、北京,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她风尘朴朴的身影。十多年来,为了那一线希望,李丹凤的腿跑短了,人跑瘦了,样子跑老了,所有的积蓄也跑光了。在这样的时候,命运对她还是没有丝毫怜顾,女儿的双腿仍不见好转,甚至,再一次的打击接踵而至,她的丈夫走乡串镇做茶叶生意,在一次进货途中,搭乘的三轮摩托发生侧翻,右腿被摔断三块骨头,伤愈后成了一个瘸子,差不多失去了劳动能力。

一家人的负担从此全部压向了李丹凤的身上:平时她不仅要照料女儿和丈夫,还要包揽家里家外的活计,为了贴补家用,她经常给人打短工,一天从早忙到晚,很少有过停歇。劳累使她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看上去比六十多的还要苍老。面对家庭,李丹凤承担了一个女人难以承受的生活之重。

令李丹凤欣慰的是,女儿虽然双腿残疾,却是个懂事、爱学习的孩子,十岁那年她看到邻居家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心里很羡慕,也央求妈妈送她去学校。李丹凤看着女儿渴望的眼神,半玩笑半认真地说:人家小朋友在学校都有好吃的,你可没有钱买啊。没想到小佳奕根本不在乎,她回答:我只要妈妈送我去读书,天天没饭吃都不怕。李丹凤听了心里一阵酸楚,她忽然意识到:即使再困难,也要送女儿去读书了。

小佳奕在学习上一直很努力,每天她都要妈妈早早地背她去学校。进了教室,她很少和同学说话,一坐上课桌就扑进书本里去了。对于女儿的好学,李丹凤很高兴,但又担心女儿的身体吃不消,于是一有空她就去学校,上课时她守在教室外面,下课后她便背起女儿到室外走动,让女儿透透气、散散心。遇上晴朗的天气,她就把女儿从背上放下来,让她倚着校园花圃外的栏杆练习走动,继续她十多年来从未放弃的那个梦想。

有人作过粗略地估计,从李丹凤的家里到学校,大概有一千米的距离。一千米,正常步行只需十来分钟就够了,而李丹凤背着孩子,差不多要耗费半个小时。

一趟就要半个小时,那么,从早晨到晚上,从春天到冬季,李丹凤一共走了多少趟,一共花了多少时间?这恐怕很难有人算出来,熟悉的只知道,这些年来,李丹凤的背越来越驼了,头发越来越白了。

但李丹凤背女上学的漫长之路仍在延续。小佳奕现在已是三年级的学生,不仅个子长高了,而且还爱上了写作文,他的作文时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写登山的题目,小佳奕犯难了,这样的题材她从来都没经历过,该怎么写呢?李丹凤得知女儿的难处后,安慰道:不要紧,妈妈背你去爬山。

于是在很多师生的记忆里,那一天看到的动人画面至今令人难以忘却:学校后面的高坡上,一个妇女背着一个孩子,沿着崎岖的山道一寸寸地往上爬。那天的风很大,风将女儿的衣裳吹得像蝴蝶一样纷飞,也将她银铃般的笑声播得很远,很远。

 

 

 

 

 

 

文章评论

时光

如果能帮,发动大家帮帮她们吧……[em]e121010[/em][em]e12101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