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文谈艺】管窥佛法与书法(二)
水云收藏
当书法艺术融会到创造者的身心时,会产生愉快与痛苦、艰难与进步、悲观与豪放等情绪,我觉得,当艺术与生命交会在一起的创造者或有修为的艺术家时,此时人的状态比若修行,比如行者,是一个山峰向另一个山峰行脚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孤独有凝穆,有荷担也有身心轻快,这不是所有从艺者都能体味,是无尽的力量,不可求、不可说,言语道断。
佛教的美术特征
佛教的美术特征大概有以下三点:第一、万物一体之慈爱,凡有知有生者都视如一体,并相互感应,即所谓翠竹黄花皆般若,白云流水是禅心。体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经典记载:昔有象王,具六牙之美,一女王爱之,嘱猎师诡著僧服(因僧人戒杀生,不致有疑心),渐至象前,拟以毒箭射之,为群象所觉,欲害猎师,象王不忍杀僧服人,因自拔牙,舍身而献。故事中因为象王不忍见其不得其所,宁舍身命,有悲情在,但教化了猎师与女王,体现了佛教的仁人之爱和悲智双运。二:佛教美术有圆满相好的表现,如佛塑像,寺院殿宇装饰皆饱满平和之相,具有平正、平和、饱满、庄严的特性。三:寂静清静的境界,要求去除烦恼,所作如朗润天空,神光内敛,表现闲定,使观者有息心念想。总之,佛教之美不在美的本身,而是透过美呈现出更深度境界的美,能启迪智慧,给人生以积极态度,给处世有平和之法,能感动人感化人,情境交融是佛教美术的价值所在。
佛教的修行很难,书法的修练也很难,就二者交会以三点来渐次:
因果与正知见
因果论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它奠定人的思想意识行为行动的取向,种什么样的因便会有什么样的果,正知见是正确的指导、正确的思想、正确的取向行为,在正知见中,选择的典籍正确与否,师友的习性正确与否至关重要,这二者是有联系的。
举例来说大家都知道初习书法者要临习王羲之,但是王羲之留下文献众多,《十七帖》、《兰亭序》、怀仁集《圣教序》等等不一而数,而从哪本帖入手它将影响作者的后期书风、后期创作及后期创造,在这个阶段,好的良师益友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临习不对路,方法不正确,观点有歧义而没有善知识引导,因果关系将如影随形,因果和正知见是佛教的基础教义也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功课必修课,这算是第一重法门。
出世间与出帖
因为有了正知见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出帖是第二重法门。佛教信徒虽然平日修行但也离不开平时生活,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只是经受的教育不同而把坚持的理念运用到为人为事,如果把世俗人比作凡夫,出世间便被看的很神圣,需要经过看破、放下、自在的境界,这个境界如同出家一样,看似随时可以做到但往往事与愿违,也不是穿上僧服便可以具有出世间的境界。出帖亦然,有的书法家终其一生也未能跨出一步,非不努力,非不欲往,而是前无所向,找不到径途。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