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宗康金文书法欣赏
水云收藏
邱宗康,1951年9月出生,字碧禅,女,祖籍浙江吴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艺术专业。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妇女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长城书画陕西分会副会长、陕西省
邱宗康,字碧禅,女,祖籍浙江吴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艺术专业。国家一级美术师。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妇女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长城书画陕西分会副会长、陕西省文联委员,西安市文联委员,西安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安理工大学兼职教授,西安文史研究馆馆员,陕西省慈善书画协会副会长,汉唐书画院名誉院长,松园书画研究院高级顾问,老年大学特聘教授,长安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和谐中国网和谐文化大讲堂“汉字与书法导师”等。
自幼秉承家学,酷爱文艺,在习读古文诗词同时,兼习绘画,后专攻书法篆刻。其书法作品擅长金文,兼工行草,在宽博凝重的基础上追求潇洒灵动的风格,突出字体的动态,赋予她鲜活的生命力,同时融入绘画审美意识,形成自己大篆与行草相间的书写风格,并在增强形式美的同时,排除了欣赏文意的障碍,追求结字,章法与创新理念的统一,力求突出书法的艺术品味,丰富书法的文化内涵。篆刻作品宗秦汉而重笔意,以沉稳自然为尚。同时将多年积累的古文字知识应用于书法创作中,逐步完成了一套自己的结字方法,自如地运用篆体书写古典的和自作的诗词。
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二届,第三届书法篆刻展,当代篆刻家作品邀请展,中日书法展,中日篆刻展,中韩书画邀请展,全国电视书法大奖赛(二等奖)全国文物系统书法篆刻展(二等奖)日本京都第四届国际书展,世妇会书画摄影作品展(一等奖)第二届特奥会书画展(金奖)“山川秀美”全国书画展(银奖)“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名人名家书画大展(金奖)科教兴陕“十五”辉煌艺术成果展(金奖)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第二届中日女书法家代表作品展,千名书法家进入奥运场馆纪念等其它多种大型展出。
与家兄合作研制“彩石颜料”及“彩石书画作品”,并向台湾、东南亚地区推介。1994年获“文化部科技进步四等奖”,同年获“陕西科技进步一等奖”。
曾有论文《写诗与作书》《大篆的辨识 大篆的书写 大篆的艺术性》《试析散氏盘铭文的艺术风格》《霍去病墓石刻艺术》《篆书源流》《汉碑赏析》《老树著华》等发表于专业性报刊杂志。
出版有专著《碧禅宗康书法篆刻作品集》(陕西旅游出版社);《大篆书艺散论》(陕西人民出版社);《书画名家..邱宗康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当代书法名家 邱宗康卷》(人民美术出版社);《荣宝斋画谱 先秦古文字部分 邱宗康书》(荣宝斋出版社);《古艺新辉 用大篆书艺妆点三大盛会》(陕西电子音像出版社);《中国书法章法大观 邱宗康卷》(中国文艺出版社)等。
曾应邀赴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举办展览及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曾应电视台邀请在《三秦书画》栏目作《大篆书法艺术的学习与创作》系列讲座,历时两年。
2003年起受聘于西安理工大学,开设《中国书法》课程。
作品与简介辑入《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文艺家传集》《陕西文化人》《当代长安书画名家作品集》《陕西文化艺术界名人录》《现代书法》《世界华人美术年鉴》《四体唐诗书法艺术》《20世纪陕西书法简史》《20世纪陕西书法篆刻集》等大型专集。
作品和专著被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图书馆,北京谷泉会议中心,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陕西省图书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及其他省博物馆与碑廊收藏。
曾被评为“陕西省西部大开发行业十佳”。
曾被授予“德艺双馨”光荣称号。
2013年5月受邀于北京大学举办“中华文根——中国著名书法家邱宗康金文书作展。”
邱宗康先生访谈
文/巨剑
癸巳七月,一个如火如荼的日子,笔者拜访了著名女书法家邱宗康先生,就她的书法创作进行了访谈。
巨剑:五月底,您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个人书法展。据说这是您第一次在北大举办展览。展出的作品几乎全部是“金文”书法作品。这次展览,在北京引起不小轰动。请问:您为何选择在北大举办展览?
邱宗康: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同时也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现今已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这里汇聚着一大批年青的精英们,他们思想活跃,具有探索精神。因此在北大举办书法展,更具有学术意义。
这次在北大展出的作品,是我多年来潜心于“金文”研究和创作的成果。通过展览让观者对中国古老文字——“金文”有个基本的认识。使更多的人由此喜爱“金文”并参与到“金文”书法创作的队伍中来。轰动不敢讲,引起触动还是有可能的。
巨剑:“金文”是殷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古代称铜为金,故称“金文”。是目前流传下来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沿用年代大概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大约一千二百多年。金文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大概三千七百多个,其中可识别的字仅有两千四百多个。比甲骨文还要少。金文的古奥难识与字数的过少,对金文书法创作带来很多不便。您是如何克服并做到游刃有余的。
邱宗康:的确在具体书法创作上遇到很多困难。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涉猎的原因。好在我有良好的家学优势。加之这多年的潜心研究与系统学习,基本上能够比较熟练的掌握古文字的构成法则。因而对一些没有的字,运用先人总结的造字规律“六书”进行构成。所谓“六书”就是:“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法。六书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比较系统的理论。加上多年学习、研究、创作的体会,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构字方法,具体到每一幅金文书法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必须要有出处,所构造的文字,也自然有根有据。弥补了文字之短缺,解决了不敷使用的问题。
巨剑:您的书法整体印象:大气磅薄、气势恢弘。用笔老辣,线条凝重。充分展现了您娴熟的技巧与驾驭笔墨的超凡能力。具体到每一幅,有的肃整,如战前的军队集结,战旗猎猎。有的错落有致,如收获后的狂欢。特别是一些单字书法,造型加以变形夸张,使之具有不同的特色。既是字也是画。每个字,在你的笔下,任由发挥,如龙蟠雾,似凤腾霄。当我们面对这些怪异、神秘而又奇特的形象,无不被它古拙、荒诞、率真的艺术观念所打动。舞动的线条,引领着观者如坐上时光飞船,穿越时空,进入遥远的青铜器时代:一个原始的部落,一群族人围绕在篝火旁,挥动着手中的长矛,扭动着身姿,跳着神秘的舞蹈,伴随着节奏,嘴里发出低沉的声音,装扮神奇的巫师,在人群围绕的中央手舞足蹈。或许是祈求上苍的保佑,或许是庆祝战争的胜利。这种来自内心的、本能的、情不自禁的自觉表现,仿佛是一幅幅象征着先人与自然与生命与生活不断抗争的灵魂展现。您的作品,有一种崇高的、永恒的、不可抗拒的力量。透射的情感魅力是震撼人心的。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壮丽之美。
邱宗康:您对我的书法给予如此高的评价,我很惭愧。但这确实是我追求的创作方向。真正的艺术应是人们心灵世界的直接外露与表达,是人们不受理性约束的本能的直觉创造。书法作为艺术,最终是要表现创作者的情感。情感在艺术审美活动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始终伴随的重要心理因素就是情感。甚至可以说,所有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正如苏珊•朗格所说:“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情感是同艺术形象相互联系着的。每一件艺术作品中,无不渗透和凝聚创作者的真挚情感。这真挚的情感是会传达给人的。如果一个艺术家,他自己是“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那么对事物自然会无动于衷。一个对事物无动于衷的人很难想象他的作品如何打动观赏者。
“金文”是中华文明之源,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具有中华民族的特征。我们只有心中常怀对古老文明的虔诚、崇敬之心,才能激发我们心中的情感,才能促使我们热爱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才能唤起手中的笔表达深切的恋祖情怀。
这里,需要重申的是:情感因素虽然是艺术作品具有感染力的主要原因,但艺术作品表现情感的同时,还要表现创作者的思想。中国文字从一开始便具有了神秘性和思想性,也为书家提供了表现的空间。“天雨粟,鬼夜哭。”商人更是十分崇信鬼神,《礼记•表记》里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在古人的认知世界,祭礼是人与鬼神之间进行交往的活动。也是巫与王以此统治民众的重要手段。只有了解这段历史,深谙其中的文化内涵,才能借助传统,以当代人的审美理念,创作出丰富多样、耐人寻味的作品,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和充分的想象空间。
普列汉诺夫曾经说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情感,也表现人们的思想。……这是艺术的最主要特点。”书法集中体现人的审美意识,首先在于书法表现出来的美相比于其他艺术更本质、更纯粹。一幅书法作品,仅仅依靠玩点技巧,讲究点笔法墨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反映创作者的思想,表达创作者的理念。试看古今中外每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无不反映创作者的思想。
巨剑:我看到您在一些具有探索意义的书法作品中,加入了一些色彩元素,把金文的古朴、厚重、凝穆与色彩的华丽、飘逸结合起来,让人的眼前一亮,书法的形式感增强。但欣赏之余让人感觉似乎有美术化的倾向。会不会有朝一日不自觉的突破书法的界限,成为美术领域的一个“变种”?
邱宗康:这点不用担心。对于书法的创新,我是这么看的:无论你怎么变,都不能完全脱离传统。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变化、创新。让人看了你的作品,既能看到传统,又感觉与传统不一样。不能几千年前怎么写,我们现在还怎么写。那我们写它的意义何在。必须有所不同。有人说过: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我觉得这话有道理。书法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审美观念已不同于过去。书法就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诉求。
我在作品中加入一些色彩,是为了作品形式构成需要来做的。这首先是我心底审美要求的一种外化,不单是为了吸引观者的眼球。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打开创造性思维,作品不会雷同,更不会程式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赋予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其目的还是要让观者通过作品的外在形式,深入书法的内核,体验到书法的本质。对中国古老传统有所认知。起到传播、推广的作用。
至于会不会“美术化”,我想这是一个“度”的问题。书法有两个基本不能忘记:一个是作为载体的汉字,一个是书写性。这也是书法的本质。只要这个“度”把握好,我想书法是不会变种的。当然,也不要刻意去做。顺其自然。也许有一天不经意间“变异”了,那也无妨。以此给艺术领域忝列一个新的艺术品种,不也是一件好事吗。呵呵。
巨剑:有人说过历史上的文人,绝大多数都是书法家,历史上的书法家无一例外都是文人。现代文人很多是书法家,现代书法家很多是文人。当代文人绝大多数不是书法家,当代书法家绝大多数不是文人。您对这句话怎么看?
邱宗康: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这无疑是事实。但现在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书写工具的改变。清代以前的几千年,书写工具一直是毛笔。所以绝大多数书法家都是文人,绝大多数文人同时是书法家。从清代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钢笔等新型书写工具逐渐代替了毛笔。另一个因素是书法取士制度的破裂。书法彻底边缘化。这种情形下,当代文人绝大多数不是书法家和当代书法家不是文人既成事实。
尽管如此,我还是强调,文化修养对于书法家至关重要,有了文化修养,人的品性也会相应有所提升。作为一个书法家,技法的东西容易掌握,人和人之间谁比谁也高不了多少。最终比拼的是文化修养和人的品格。谁的文化修养高,谁的境界就高。个人的品格又决定了书法的品格。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中,明显就能看到这些差异。那些具有文化学者气质品格高尚的书家,他们的作品,很显然比民间书法家的作品品味要高、境界要高。这说明书法的出发点是以文化为基础,强调心性修为的价值显现。
现如今,由于种种原因,书法已丧失其精英文化的地位,而演变成一种市民文化。书法已经成了没有文化内涵的空壳。更没有了古人强调的“六艺”修养。书法仅仅成了一门技艺。“制作”成了当代书法创作和审美的模式。几乎完全丧失了书法的社会价值和文化诉求,只求其“工”,不求其“贵”。价值观念的沦落,以及利益的驱使,导致浮躁之风云烟四起,作品面目千人一面,品格低俗。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警觉,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巨剑:您从事金文书法的研究和创作,是不是受到了家学的影响。
邱宗康:我以前学过美术,后来转向金文书法,的确有家父的影响。小时候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时间长了自然喜欢。最重要的还是认定。我觉得金文里边有很多美的东西,有很强的装饰性。从某种意义,它既是古代的美术字,又具有很强的、原始的生命体征,有太多值得挖掘和探索的地方。
我的父亲邱星,一生致力于金文研究,他最大的贡献是解决了金文从青铜器铸造方式到宣纸上艺术书写的难题。我与父亲不同的是,父亲致力于西周金文传统,我在承继这些传统的同时,向更深更远的古文字取法。青铜早期的图形文字、岩画、陶文、甲骨文等等,都是我借鉴的对象。我要让我所创作的金文书法更具“原生态”。我以为越是古老的越是现代的。我把远古文明以书法的形式带给大家,让大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与厚重,同时体会到“生命力”在书法创作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性。
巨剑:当前,整个书坛的导向是学习传统、讲求师承。向传统学习,向传统取法本身没错。但一味地强调临摹古人,便会导致学习传统反而成为束缚手脚的枷锁,创新的东西很少。
邱宗康:这也是一种文化缺失的表现。文化的缺失,使大家失去了方向。今天孙过庭草书能获奖,于是大家一窝蜂去写孙过庭;明天章草能获奖,大家又一窝蜂去写章草;后天拼贴的作品能获奖,大家再一窝蜂又去拼贴。盲目追崇是当今一种危险的艺术倾向。因为,模仿、克隆毕竟不是创新。
中国书法的历史悠久。书法的发展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书法的创新取决于思想观念。传统必须继承,并且应当坚守。但是,要真正守望传统,尽可能做到纯粹,更应该去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如何使当代书法真正形成一种多元化发展的艺术风格,我以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观念上的创新。观念上的更新比技术上的更新更为重要。所以,作为一个书家,不应该局限于传统,而应当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形成自己的、独有的艺术观与艺术语言。其次是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传统的毕竟是过去的。新的材料、新的技法、新的审美意识的出现,已为书法拓展了表现的范围,我们尽可能的发挥、创造。再者,书法必须走多元化发展之路。过分强调传统,书法的发展空间只会越来越小。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掘和更新,书法才能焕发新的生机;只有走多元化发展之路,书法才能真正走向繁荣。
文章评论